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 封。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任社长。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书稿**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呢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真实记录了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大事要事”的应对和处理;书信中涉及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周围人物悲欢、世态炎凉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我们收拾爷爷爸爸留下来的东西,在杂乱的文稿中发现了一个塑料口袋,
里面装着爷爷和爸爸“文革”时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的通信。
爸爸一辈子陪伴在爷爷身边,除了几次暂短的分别,几乎没有离开过他。
“文革”期间爸爸去了河南的团中央“五七”干校,在干校这三年多的时间,
是爸爸离开爷爷*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他们父子之间通信*多的一次。爷爷
有个习惯,每每复完信,来信就随手撕掉。因此尽管爷爷一生写了不计其数
的信,尽管和爷爷通信的人当中不乏他那个时代的名人,但是爷爷没有留下
他们的来信,家里自然也就没有收藏。常有人会问起这件事,我们刚好借此
机会做个交代。当然也有例外,抗战期间爷爷举家南迁,在四川住了八年。
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爷爷和上海的朋友们的通信被双方编号保存,于
是就有了后来的《渝沪通信》。而这次爷爷和爸爸互相保留下来的通信,应该
是*多的一次了,整理下来竟有近七十万字。可见爷儿俩彼此都很珍惜这信
件,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父子间的倾心
交谈.体会到他们那种非同一般的父子之情。
翻看阅读这些家信,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
爷爷留守京城的日子,爸爸潢川干校的生活,我们下乡插队的岁月;大到全
球.全国,北京,小到东四八条的家,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中发
生的事情.信中写到的人和事,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面对善良和天真的爷
爷爸爸,看着他们对现时的豁达乐观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我们有的不光是
愉快的回忆,更多的是说不出来的沉重。这其中是好是坏,是是非非,是悲
是喜,复杂的心情实在没法用文字来表达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信中的爷爷就是那个时代的爷爷,这信中的爸爸就是那个时代的爸爸,还
有那个时代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真实得没法再真实,确切得没法再
确切,而这一切都没法改变,也用不着改变,
看这些信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们一家人就像是爷爷童话里写的那个被透明的薄膜包裹着的快乐的人,看
…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去上山下乡啊,到五七干校啊,参加拉练
啊,等等等等,和后来有的人写到这些事件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造成这么大的反差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不想诠释,也诠释不了。如今的我们对那个时候的许多事也有了不同的
看法,却不想对那些事和那些感情全都给予否定。让当时的美好和快乐就留
给当时吧,尽管现在看起来有不少事情未免幼稚可笑,有些甚至荒唐苦涩,
但是那一切都是真实的真诚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想起过这些信,觉得爸爸在给爷爷的信中写到的于
校放牛的生活很有趣很好看,应该整理出版。后来在我们的催促下,爸爸似
乎也真的又看了一遍这些信,不知道是因为忙顾不上,还是看了之后倒有了
些不堪回首的滋味,他始终冉没有提起这件事,只挑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放在了爷爷的《叶圣陶集》的书信卷里。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信的时候,也没
有了*初的那份轻松,多了的是些许的沉重。但是又觉得这毕竟是“文革”
时期的真实的记录,是对历史多少有一些价值的东西,应该把它们整理出版。
如果爷爷爸爸都还在,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做,为此我们总是有
些击忑不安。
我们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些信以后,是不是依然会像以前那样看待爷爷和爸
爸,依然对他们父子两个有着一些热爱和尊重。r而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却
的的确确从这些信里更多了些对他们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爱。
尤其是他们父子间的亲情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爱,以及他们以他们的仁爱
之心所面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的态度,更让我们不知用什么样的言辞才能恰如
其分地给以赞颂。又一想。信既然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切就让读者自己去感
觉吧。我们整理出版这本《家书》。本不是为着听人们说些赞美之词,只是想
让人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有一家人是这样思考和生活的
而它或许能从_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那一段的历史。这大概是我们整理出版
这些家信的**原始的初衷。
还有几点想在这里说明的:
尽管爷爷爸爸保存了
亦僧亦俗文化奇人:苏曼殊 内容简介 苏曼殊,广东香山人,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本书在充分借鉴、总结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在苏曼殊之生平事迹作了必要的稽核考订,务...
向上生长-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传 本书特色博拉女士在通用汽车的职业生涯始于1980年,当时她作为通用汽车学院(现“凯特林大学”)的学...
孙中山大传(上下) 本书特色 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世纪伟人,也是一位历史伟人。他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也开示了一个新的纪元。孙中山大传(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是...
民国密码战-美国破译之父在华历险记 本书特色 在美国被禁四十余年重见天归,抗战中国秘密战线上的**外援,独家披露军统及戴笠密室的对日谍战。重庆谍战没有讲完的故事...
时尚映像-速写顶级时装大师 本书特色 《时尚映像:速写顶级时装大师》:一幅幅彩色速写图和设计手稿、一张张请柬所勾勒出的就是一位时倘痴迷者的心路历程。从20世纪7...
冠军车手兰斯・阿姆斯特朗,环法赛上的胜利被盛赞为“本世纪体育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时刻”之一。1996年他创办了“兰斯・阿姆斯特朗
乔布斯全传 内容简介 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海明威式神话:“你可以打败我,但你永远打不垮我,”他的身上有无数让人着迷的特质:坚初不拔、知难而进、...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珍藏本 本书特色 著名红墙女作家顾保孜所著的《毛泽东*后七年风雨路》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后七年风雨历程,书中收入的近二百幅照片,一批首次曝...
《民法学方法论研究》内容简介:系统总结如何在司法裁判中具体适用法律的方法及其规律的力作。作者在书中紧扣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
刘少奇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六九(上下卷) 本书特色 《刘少奇年谱》是记述当代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刘少奇一生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它以翔...
班禅额尔德尼传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传记体裁,论述西藏地区近六百多年历史,上限起自元末明初,下限到西藏和平解放,班禅返回札什伦布寺。班禅额尔德尼传 目录 再版序言...
谭政大将画传 内容简介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中,有十颗*耀眼的将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篇 基础医学卷2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基础医学卷2》。本卷主要介绍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有突出贡献的一些专家...
《从此岸到彼岸》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立项课题“从此岸到彼岸: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清洁浮动”的研究成果。汇率是一
库里传:洪荒之神 本书特色 《库里传:洪荒之神》是美国篮球巨星库里的首部百科全书式传记作品。作品分为库里成长经历,NBA73胜全记录,44项NBA新纪录揭秘,篮...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 本书特色 《人类群星闪耀时(译美文)》由茨威格所著,拜占庭的沦陷、亨德尔的重生、一个流星般的天才、玛丽恩巴德的挽歌…这1...
千古人物:曾国藩传 本书特色 刘晓峰、文轩编著的这本《曾国藩传》详细讲述着曾国藩靠着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几经周折,从书院到翰林院,从平民百姓到中兴名臣,节节擢升,...
盛田昭夫(中) 本书特色 ★ 记述了日本经营之圣盛田昭夫跌荡起伏的一生;★ 细节性地呈现盛田昭夫从日本企业家到世界企业家的心路历程和成败得失;★ 展示了由日本的...
洪秀全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