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 封。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任社长。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书稿**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呢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真实记录了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大事要事”的应对和处理;书信中涉及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周围人物悲欢、世态炎凉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我们收拾爷爷爸爸留下来的东西,在杂乱的文稿中发现了一个塑料口袋,
里面装着爷爷和爸爸“文革”时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的通信。
爸爸一辈子陪伴在爷爷身边,除了几次暂短的分别,几乎没有离开过他。
“文革”期间爸爸去了河南的团中央“五七”干校,在干校这三年多的时间,
是爸爸离开爷爷*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他们父子之间通信*多的一次。爷爷
有个习惯,每每复完信,来信就随手撕掉。因此尽管爷爷一生写了不计其数
的信,尽管和爷爷通信的人当中不乏他那个时代的名人,但是爷爷没有留下
他们的来信,家里自然也就没有收藏。常有人会问起这件事,我们刚好借此
机会做个交代。当然也有例外,抗战期间爷爷举家南迁,在四川住了八年。
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爷爷和上海的朋友们的通信被双方编号保存,于
是就有了后来的《渝沪通信》。而这次爷爷和爸爸互相保留下来的通信,应该
是*多的一次了,整理下来竟有近七十万字。可见爷儿俩彼此都很珍惜这信
件,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父子间的倾心
交谈.体会到他们那种非同一般的父子之情。
翻看阅读这些家信,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
爷爷留守京城的日子,爸爸潢川干校的生活,我们下乡插队的岁月;大到全
球.全国,北京,小到东四八条的家,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中发
生的事情.信中写到的人和事,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面对善良和天真的爷
爷爸爸,看着他们对现时的豁达乐观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我们有的不光是
愉快的回忆,更多的是说不出来的沉重。这其中是好是坏,是是非非,是悲
是喜,复杂的心情实在没法用文字来表达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信中的爷爷就是那个时代的爷爷,这信中的爸爸就是那个时代的爸爸,还
有那个时代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真实得没法再真实,确切得没法再
确切,而这一切都没法改变,也用不着改变,
看这些信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们一家人就像是爷爷童话里写的那个被透明的薄膜包裹着的快乐的人,看
…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去上山下乡啊,到五七干校啊,参加拉练
啊,等等等等,和后来有的人写到这些事件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造成这么大的反差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不想诠释,也诠释不了。如今的我们对那个时候的许多事也有了不同的
看法,却不想对那些事和那些感情全都给予否定。让当时的美好和快乐就留
给当时吧,尽管现在看起来有不少事情未免幼稚可笑,有些甚至荒唐苦涩,
但是那一切都是真实的真诚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想起过这些信,觉得爸爸在给爷爷的信中写到的于
校放牛的生活很有趣很好看,应该整理出版。后来在我们的催促下,爸爸似
乎也真的又看了一遍这些信,不知道是因为忙顾不上,还是看了之后倒有了
些不堪回首的滋味,他始终冉没有提起这件事,只挑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放在了爷爷的《叶圣陶集》的书信卷里。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信的时候,也没
有了*初的那份轻松,多了的是些许的沉重。但是又觉得这毕竟是“文革”
时期的真实的记录,是对历史多少有一些价值的东西,应该把它们整理出版。
如果爷爷爸爸都还在,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做,为此我们总是有
些击忑不安。
我们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些信以后,是不是依然会像以前那样看待爷爷和爸
爸,依然对他们父子两个有着一些热爱和尊重。r而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却
的的确确从这些信里更多了些对他们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爱。
尤其是他们父子间的亲情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爱,以及他们以他们的仁爱
之心所面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的态度,更让我们不知用什么样的言辞才能恰如
其分地给以赞颂。又一想。信既然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切就让读者自己去感
觉吧。我们整理出版这本《家书》。本不是为着听人们说些赞美之词,只是想
让人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有一家人是这样思考和生活的
而它或许能从_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那一段的历史。这大概是我们整理出版
这些家信的**原始的初衷。
还有几点想在这里说明的:
尽管爷爷爸爸保存了
毛泽东的早期秘书:谢维俊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在世界的东方建立一个崛起的中国、强盛的中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高举了马克思主义、...
钱玄同 本书特色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后改名夏,字中季。复更名玄同,别号疑古,字掇献。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语言文字音韵学家、经学家,...
民国太疯狂:卷二:群魔乱舞 本书特色 《民国太疯狂(卷2):群魔乱舞》写民国的第二阶段历史.上一卷,革命者摧毁了大清帝国,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以求换得中国走向...
怪才宰相王安石 本书特色 你一定熟悉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墙角数枝梅”,你也一定熟悉宋代王安石变法,但你对王安石其人究竟了解多少呢?他身为宰相,过着简朴的生活...
30年的周旋与斗法:蒋介石与阎锡山 本书特色 《蒋介石与阎锡山:30年的周旋与斗法》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功夫(上联)勉勉勉,续续续,...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年的鲁迅:冯雪峰回忆鲁迅全编 本书特色 冯雪峰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他见证了思想的发展,是沟通中国共产党和鲁迅的重要桥梁。鲁迅和冯雪峰之间的帮助...
党史上的凡人小事 本书特色 史鉴主编的《党史上的凡人小事》人物和故事的选取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就故事讲故事,而是力求使“小人物”与“大历史”产生某种呼应。...
《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通过汇集多篇文章、发言稿和授课稿,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
《詹欣悦的黑白花之绘》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用黑白线描的手法绘制四季花的绘画技法书,书中的内容包括画前准备、线条基础、花卉简
《爆品战略:案例篇》内容简介:爆品正成为这个时代的商业法则,做爆品则是每家企业都要面临的生死抉择。爆品战略理论提出者金错刀
聂石樵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聂石樵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38万字,共收集聂先生的同仁、学生34人的47篇论文,全书*后附有聂石樵、邓魁英二位先生19...
范曾自述 内容简介 范曾人格与风神的写照,内心的独白,心迹的流程,由此可洞见范曾对人生,对艺术对传统文化的真品德、真情操。范曾为文文如其人。范曾以自己人生的历史...
一生要认识的10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读书计划 本书特色 纵观《一生读书计划:一生要认识的10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你能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很多生活、工...
尼采大传 本书特色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不能被忽略的人物,也是*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除此之外,由于尼采的思想采取了...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 本书特色 本书写了于凤至这个传奇女人的传奇一生。她的命运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跌宕不已。从小镇才女到少帅夫人,再到华尔街顽强再生,创造...
走近苏东坡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马克.吐温自传-全新插图本 本书特色 《马克·吐温自传》——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品!不少自传与传记,津津乐道于显要人物,独独对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没有多大兴趣,这...
冰冷的眼神:杰出人物的隐秘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还原那些人类杰出代表的灵魂,从另一种眼光、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原历史上伟大人物的隐秘世界、这是这些伟人作为“人”而...
汤用彤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本书特色 本书选入了近代著名学者汤用彤写作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著作,也是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中*重要的部分。因篇幅的原因,《汉魏两晋南...
冯友兰自述 内容简介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