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述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被以往的史学家所忽略的社会群体——自由职业者群体——在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诞生和发展。通过探讨律师,医生,会计师,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这样的自由职业群体及其组织和他们得以发生其职业和社会功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本书揭示了民国时期社会阶级形成的新的模式,和职业化作为现代化之产物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本书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主义这些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并对当今中国社会里的相似现象提供了一个历史参照。
本书追述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被以往的史学家所忽略的社会群体——自由职业者群体——在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诞生和发展。通过探讨律师,医生,会计师,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这样的自由职业群体及其组织和他们得以发生其职业和社会功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本书揭示了民国时期社会阶级形成的新的模式,和职业化作为现代化之产物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本书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主义这些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并对当今中国社会里的相似现象提供了一个历史参照。
章 民国政府与律师业
第三章阐明了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南京政府十年间,民国政府对自
愿团体一直持有的怀疑态度。在此背景下,我们将探讨民国时期政府
对于自由职业界和自由职业团体的政策。因为所有的社会团体中,自
由职业社团显得*具有合法性,因为它们的公共性被他们自身所宣
扬,并且为政府和一般大众所承认。为了建成一个现代国家,北洋政
府对司法改革给予相当重视,开始了司法系统基础结构的建设。与此
同时,政府鼓励律师业的发展,并承认律师公会为合法性团体。[1]
本章将详细考察民国政府倡导、规范和管理律师业的方式。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律师群体
1.律师法规
清末开始的司法改革为现代司法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准备了基
础。1910年颁布的刑法草案,为律师代表原告和被告利益的实践
提供了法律依据。当中华民国建立之时,一些律师已经存在于上
海和其他地区。在1912年1月各地律师发起建立了几个律师公
会,包括在上海的中华民国律师公会。
1912年3月上任的袁世凯政府可以选择忽视那些自发组成的
律师公会,或采取行动来管理和控制这类团体。它选择了管理和
控制的政策。1912年春有些律师请求司法部承认在全国各地已
经建立的律师公会,司法部回答说,有关律师的一系列法规还没有
准备好,等司法部制定法规以后将会审查批准此类律师公会。[1]
果然,到1912年9月,司法部颁布了《律师暂行章程》,由此正式确
立了律师业的存在。
仿效日本的有关法规,《律师暂行章程》规定了律师的资格,注
册程序,义务和惩戒程序。按照章程,男性公民具有下列三项资格
之一者能够成为律师:(1)从本国或外国的大学或专科学校学习
法律或法政三年以上而毕业者;(2)担任法官或检察官或者在大
学或专门学校教授法政三年以上者;(3)在外国专门学校学习法
政十八个月得有证书,并充任法官,或检察官,或巡警官,或在大学
和专科学校教授法律,满一年者。有下列五项资格之一者,可以申
请参加考试获取律师资格:(1)在法政学校学习三年毕业者;
(2)在本国或外国专门学校学习法政二年者;(3)在本国或外国专
门学校学习法政十八个月者;(4)在大学或专门学校教授法政十
八个月者;(5)充任过法官或检察官者。该章程规定,每个地方审
判厅管辖区域须设立一个律师公会。章程第30条禁止律师公会
参与在司法或有关律师共同利益之外的其他事务。[2]
到1913年8月,司法部已经给全国1520名律师颁发了执
照。[1]1913年3月,江苏省已有124名律师在江苏高等审判厅
注册执业。他们都因毕业于国内外大学法学院或法学系而取得资
格。[2]这些律师当中,22名是新建立的上海律师公会的成
员。[3]虽然有些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法律从业者对《律师暂行章
程》不满,但其他符合政府颁布的资格的律师都欢迎这项政府法
规,因为它通过排除没有资格的从业人员和建立具有资格的律师
的合法性,使得律师业走上职业化之路。这些律师对政府法规的
支持可以解释中华民国律师总会迅速而平稳地改组为上海律师
公会。
在这里,政府的作为和律师的反应都是值得注意的。袁世凯
政府关于律师业的法规,是清末新政就开始的司法改革的继
续。[4]在美国和英国,律师公会是律师们努力保护自身作为一
种自由职业的结果;律师公会推进了这些国家的律师业的职业标
准。与此相对照,北洋政府仿效了德国和日本的范例,主动着手对
律师业加以规范和管理,包括主持律师资格考试。它把对律师业
的管理看作建立现代国家所必需的司法改革之一部分。
就政府法规要求律师建立和加入当地律师公会而言,上海律
师公会不是一个自愿社团。不过,在政府制定章程以前,中华民国
律师总会和其他律师社团已经建立。这一事实表明,律师们强烈
希望建立自觉和自律的团体来标志他们是一个专门职业。同时,
即使必须受到政府控制,律师们也愿意寻求中央政府的正式认可,
以获得他们职业的合法性。他们充分认识并接受这一交换条件。
在晚清,地方精英越来越从他们在当地公共场域的活动,
徐小群 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
本科。1985年取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
同年秋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
近现代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弗吉尼
亚州克利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除了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外,他的专著《中国自由职业者与民国政府》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内容简介 这本个人论文选集与《宋代婚姻家族史论》[1]系姊妹篇,收入论文凡27篇,是从笔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论文中选出来的。其内容...
中国的兵器 内容简介 在7000多年中,我国古代兵器经历了石兵器、青铜兵器、钢铁兵器与火器等各个发展阶段,数量、质量、性能、用途、效果等参数都一起搭阶而上,逐级...
齐如山作品系列:华北的农村 内容简介 王世襄先生推荐。从前,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徐光启写了《农政全书》,今天就惟有《华北的农村》可以一飨天下。这本书除了以希...
毛泽东的美国观 内容简介 毛泽东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曾经受到美国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作为一位有修改的政治家,他结交过大量美国朋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他甚至...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本书特色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杨尚昆生前应中央党史研...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 公共政策是二战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新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为人们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图书简介本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海军战史资料,涉及日军开战前的政策战略、战争计划与准备(如军备及战备情况、陆海军行
德法之辨-现代德法次序的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政治哲学丛书”之一,该书区分了法治模式、德治模式与礼治模式三种基本政治模式类型,在一定程度上追溯了法与德学说...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余英时文集-第六卷 本书特色 本卷收入了余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和《自由与平等之间》,及早前的专著《民主革命论...
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内容简介 《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是**本剖析全球化给世界不同地区...
转型社会的乡村政治 内容简介 本文集包括历史变革中的乡土权威、现实语境下的乡村政治和主体基础上的研究探讨三篇,收录了《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农地征用中...
龚育之党史论集 本书特色 《龚育之党史论集(套装上下册)》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龚育之党史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有《遵守党的决议和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
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1975年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的专著,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得。作者发掘了大量当年从中央到各部门以及一些重点地...
零容忍-香港廉政公署40年肃贪记录 本书特色 全球**清明乐土的制度密码!“零容忍”是一种态度:今天你是小,慢慢大的时候你就不觉得大。贪污就是贪污,小也是贪污,...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聚焦...
无可奈何花落去(原台湾当局“贿赂外交”丑闻录) 内容简介 在两岸关系走向健康发展的今天,有一段历史,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不能忘记。那就是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台...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6卷 本书特色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6卷,共收11篇传记。邓颖超、钱学森、田汉、吴溉之、袁任远、赵苍璧、戎冠秀、维经斯基、陈明仁、王孚善、...
交织-国家安全的第三种威胁 内容简介 《交织:国家安全的第三种威胁》由姜维清所著。 《交织:国家安全的第三种威胁》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具有交...
《失序的金融》内容简介:如今,金融已经不再单纯只是各大投行机构、财团之间的资本角逐,他正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信
军事软实力方略 本书特色 李祖发编写的《军事软实力方略》从深度解读约瑟夫·奈的经典软实力理论入手,分析“中国式软实力”的研究现状,比较中外对软实力理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