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广大现代人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关公怎么从战神成了财神?俗语“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还是指变化之数?为什么称帝王君临天下称为“南面”呢?一柱香的时间有多长?……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1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首级”中的“首”是象形字,本义就是头,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体现得很明显:*上面是头发和头皮,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为什么人头又被称作首级呢?
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无非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将。而战场上能够表明战绩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敌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战后清点记功。先秦时期,曾以割敌人左耳计数报功。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的一场战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来人的耳朵。
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商鞅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应一“级”,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军的士气。
但这种规定也有弊端,在战场上为了首级而自相残杀的例子也有不少。据出土文献记载,在秦军攻打邢丘时,士兵甲斩获了敌人的一个首级。士兵乙看到后图谋不轨,企图杀死甲将首级据为已有,却被士兵丙发现,将乙捉拿归案。到了后世,这种情况更是多见,有些士兵为求封赏,甚至滥杀无辜百姓,而谎报战功。到北宋时,名将狄青所辖的将士数百人,为求封赏竟互相残杀,差一点酿成大祸。狄青处理此事之后,上书皇帝陈述了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并建议予以废除。自此之后,首级制度就销声匿迹了,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知识链接:秦始皇兵马俑中体现出的军队等级制度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坑,俑坑中整齐地排列着几千个真人大小的陶俑,他们个个身着铠甲和战袍,与战车、战马一同组成了护卫皇陵的军队。
这些忠诚的地下战士将秦国军队的等级制度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些两千多年之后重见天日的陶俑身上,我们看到,他们不仅面貌神情各不相同,而且在发式、帽子、装束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并按一定规律排列。在军队*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也就是弓箭手,他们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向上翘起的椎髻。据专家推测,他们可能就是爵位*低的“公士”,之所以爵位*低,大概与弩兵主要从事远射,而没有与敌人搏杀获得首级的机会有关吧。
在弩兵之后,就是身着铠甲的步兵了。他们的发型与弩兵迥然不同,通常梳着紧贴脑后的发辫,并戴着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专家推测,他们应该是拥有二级爵位的“上造”,常常和敌人短兵相接,是战斗的主力。公士和上造在俑坑中占了多数,构成军队的主体。
另外,兵马俑中还有驾驭战车的御手,他们都戴着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精致。在战场上,御手直接主宰着战车的安全,因此地位较重要。据史料记载,御手的级别应至少在三级爵位以上。而俑群中*高爵位的军官是都尉,他双手按剑、威严庄重,不但身穿陶俑中*精致的铠甲,而且戴着“鹞冠”(鹞是传说中好斗的鸟)。他的爵位应在七八级左右,至少负责指挥一个战斗纵队。还有一种爵位介于御手与都尉之间的军官,戴中间有棱的板帽,他可能负责指挥纵队下属的一个分队。
秦始皇兵马俑体现了秦国军队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有人据此推测,当时的秦军可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提高了作战效率,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人们常把额前垂留的头发叫做“刘海”,各式各样的刘海是千变万化的发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额前的头发之所以被称为“刘海”,与神仙刘海有关。
相传古时有位仙童叫刘海,在民间传说中,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显得童稚、可爱。后代画师所画的仙童肖像常以刘海为样。在著名的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他额前垂发,骑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铜钱,显得天真活泼。此后,小孩或妇女额前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古时的刘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没有刘海的。
当然,关于“刘海”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头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刘海。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知识链接
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是谁,刘海戏金蟾有什么寓意?
“刘海戏金蟾”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吉祥画,画中的刘海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男孩,手舞一串铜钱,嬉闹一只金蟾,喜气洋洋。
民俗画中刘海的原型是道教真人刘海蟾。传说刘海蟾是五代时的燕山人,本名刘哲,字玄英(一说名操,字照远,又字宗成),他皈依道教前曾经出仕.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可谓官位显赫。一日,有一位自称正阳子的道人前来拜访刘海蟾,道人取出一文钱放于几案上,然后“累十卵于钱上”。海蟾大惊,说道:“危哉!”道人说:“居荣辱、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于是大悟,遂挂印出家,号曰“海蟾子”,隐居于华山、终南山。《神仙通鉴》说他后来“遇吕纯阳授金液还丹之要,乃修真得成仙道”。全真教尊奉刘海蟾和王玄甫、钟离汉、吕洞宾四人为祖师,与王重阳合称北五祖。后来元代御封刘海蟾为“明悟弘道真君”,遂名声大振,在民间信仰中颇有声望。
“刘海戏金蟾”年画中的金蟾蜍是一只三条腿的癞蛤蟆,在古代文化中,它可是一种受人供奉的灵物。古代神话认为:蟾蜍是月宫之精,乃是嫦娥的化身,而在道教经典中,蟾蜍是成仙得道的神灵之属。刘海所戏的三足金蟾,正是服食后可以羽化成仙的灵物。老百姓相信这种金色的三脚蛤蟆,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财源,因此取刘海蟾中的“蟾”字大加发挥,衍生出了刘海戏蟾的故事。于是,刘海的形象也从成年道士转化为可爱的童子。由于“金蟾”与“金钱”谐音,有的民俗画还塑造了刘海遍撒金钱的形象,并发挥成“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刘海戏金蟾”也演变为“刘海戏金钱”,象征着财源茂盛,取之不竭,预示着生活富裕。
3“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现在,“时髦”一词的意思是新颖别致、紧趋时尚,或者是衣着、思想、行为举止时尚、大胆、前卫。甚至有人以穿着稀奇古怪,异于常人为时髦。其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髦”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比如魏晋时期谈玄论道的风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为风尚,即使造成皮肤焦灼而不得不穿旧衣,也得赶这个时髦。
时髦一词是在清末时才逐渐转为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海花》中曾提及一个少年“穿了一身很时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气象华贵”。在更长的历史时间里,时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当代的俊杰。《后汉书·顺帝纪赞》就记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之语,《旧唐书》也说“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其中的时髦都是时代英杰的意思,这个意思直到近代还有使用的。那么,为什么将英才称为“时髦”呢?这与头发有关吗?
“髦”确与头发有关,它的一个意思就是指额前垂至眉毛的发式,这种发式是小孩特有的。古时小孩剪完胎毛后,便任由头发生长,并将头发分垂两边至眉,叫做“两髦”。因为髦是孩童的发型,所以小孩子亦称为童髦、髦子、髦稚。但时髦一词中的髦却不是指这种发型,而是指马颈上的长毛。这处长毛是马的皮毛中*与众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说“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因此将才俊称为时髦。类似的词语还有髦俊、髦士、髦秀、髦英等,以称呼杰出之士。
知识链接
古人留什么样的发型?
一头美发乃是美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汉武帝一见卫子夫便被她的一头美发所吸引,“悦之,遂纳于宫中”。卫子夫的一头乌发为她博得了君王的宠爱。无独有偶,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容色端丽……宫中遥望,飘若神仙”,其发质之好令人羡慕。当然,以如今科学的观点来看,发质的好坏间接反映了人的营养状况与生殖能力,头发好的美人易得到宠幸也就很自然了。
如果不是天生丽质,精心打理发型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在头发的整理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原始社会时期,男女老幼皆披头散发。后来为了生活方便,除了幼儿垂发之外,成人开始梳辫,就是用绳带将头发束起来。男子的发式比较简单,商代时的男子皆以梳辫为主,下垂至肩或者盘绕于顶。商代之后的男子大多沿袭束发的习惯,再用簪、笄之类固定(笄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除了清代必须剃头留辫子之外,并没有大的变化。
妇女的发型款式就讲究多了。古代的女子年满十五岁便要梳一个发髻,并插上玉笄、铜笄、金银笄等来固定发髻,代表成年。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发式涌现出来。据说曹丕的皇后甄氏,就曾依据宫中一条灵蛇盘卷的变化而每日做出新发型,为宫女们所效仿。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多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贵族妇女间还曾流行“蔽髻”,即一种假发髻。平民百姓间也有戴假髻的,不过髻上的装饰远没有贵族使用的髻华丽。
唐朝的女子更是注重发型,精心打扮。当时妇女的发式种类繁多,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唐代崇尚高大的发型,妇女发髻高耸蓬松,乌黑发亮,发髻上还耸立着两个发环,恍如云朵。巨大的头顶发式,以及名贵的饰物,使当时的妇女显得雍荣华贵、典雅大方。
唐代之后,妇女发型变得相对简约,大多梳成发髻,再插上发笄,一扫隋唐靡风。清代的发式,受到了文化交融的影响。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后来又崇尚梳辫;而满族妇女本多为“叉子头”(旗髻),后来又受汉族影响,将发髻梳成扁平的形状,俗称“一字头”。
4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制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到了唐代,幞头是*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用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分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一来,大臣们想要说悄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丢人了,由此大殿的纪律好了很多。由此看来,现代影视作品中皇帝临朝时秩序井然、庄严肃静的场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赵匡胤就在整顿朝议纪律上动了不少脑筋,这大概是因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与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无组织纪律惯了吧。
……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 内容简介 这里有个分期问题,也就是说,这部《汇编》选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处理得好的问题。我们的选材从唐五代开始,...
《极简语法:从零基础到破解TOEFL/SAT/ACT长难句》内容简介: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阅读时必备的基础语法知识点以及托福、SAT及ACT阅
徐文兵徐小周,字文兵,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身心醫學專家。1966年出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學習中醫,並在父親的影響下,閱讀大量古籍,...
中国古代发明(英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英文版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发明。中国古代发明(英文) 目录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Scie...
普通语言学教程 本书特色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907~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记录整理,由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1916...
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本 本书特色 《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版)》史上*强国学知识大百科全书!《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版)》迄今*全面、系统、...
《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将叙事学应用于文学之外的外宣翻译领域,既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也开阔了外宣翻
素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特色 《素书》是中国谋略**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古读此书,可为帝王者师;张良,得隐士黄石公所传奇《素书》,用之,遂...
他邦的文明-柬埔寨吴哥的知识.王权与宗教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基于作者2011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城的田野调查而写就的民族志。受古代中国描述&ldquo...
朝聖是一種有效又容易達成的修持方式,對人們增進佛法的理解,精進修行提供了更多直接的機會和啟悟源泉。然唯有抱持正確的動機與修法,方能達成正果。那麼,對佛教徒而言最...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内容简介 逯耀东先生1932年生于江苏丰县,后随家迁往台湾。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劳榦先生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我写《文化县》的初衷是打算向盅以外的读者介绍中国引人注目的教育历史。现在,中译本就要出版了,它将使以学生或以教师身份亲身经历过我所讨论的那些历史变迁的中国读者,...
已逝去的年代 本书特色推荐阅读: 《季羡林手稿精编:传统文化与国学》丛书共为四册,分别为《传统文化之美》《民国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
梁漱溟全集-第五卷 本书特色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
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獎作品超越以《菊與刀》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視角,將視野延伸到整個東亞,探討日本「戰敗」與東亞「戰後」框架的再形塑,揭開轉型正義中不能避談的乙丙...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本书特色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自1976年问世以来,备受赞誉,堪称知识界的扛鼎之作。它令我们理解经济学、文化和社会变革三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变。...
文章修养 本书特色 唐弢《文章修养》是唐弢先生“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即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上编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和演变经过,从文字到文章...
中国民居与民俗 内容简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许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 本书特色 梁实秋,生于大陆,留学美国,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台湾,一生中很多时光都在流浪中度过。但是,心中对于中国的感情永远不变,不管是...
《文案三章:图书编辑业务手册》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专门探讨图书文案撰写的著作。作者黄集伟系资深出版人,数十年来收集民间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