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邀请》修订后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人类学*令人欣慰的悖论,也是她*激励人的特征,就在于研究他者的同
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生命旅程。
版前言
看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许多人发现它还有点用处,我真的感到很开心。
我尤其要感谢全国各地师生的许多来信。当我考虑新版中哪些该删、哪些该
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首要的一点是,我仍然保持了行文简明的特点。我从未打算用这本小书
来取代更详尽的人类学研究。我的目的与**版时一样谦逊:我希望可以精
选出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激发大家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从大家的来信中,我知道许多学
校的人类学入门课都参考使用过本书,我希望新版能继续发挥这一作用。
新版修订,主要采取了大量细微替换的方式。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去修
订错误、进行更新,在合适的时候增加一些阐释。为了给这些改变留出地方,
我也趁机删去了某些内容。同样,我在书中也添加了一些新的例子(例如,
詹姆斯·托德对NAscAR所做的令人激动的创新研究,详见书中第89页),
希望这能增进大家对当代人类学知识所具有的意义的了解。书中*明显的改
动之一,莫过于增添了大量插图(尤其是照片)。
新版的总体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人类学、文
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
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
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我探究了一些
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
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中,
我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在第二部分**章,我对当前人类问题都存在其中的世界背景作了一个简明
的论述。与**部分相同,第二部分的每一章都会通过人类学视角来思考跨
文化问题,它能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类的深刻了解,还有进行思考和实
践的相关模型。例如,我们如何运用人类学知识来评判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
急需解决的人类问题、性别与普遍人权的关系、家庭在全球人类社会中日益
缩小、信仰(和怀疑)会妨碍我们跨越宗教的分野走向更长久更融洽的人际
关系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人类学有独特能力去探讨的问题,也是刻画了这
一学科自20世纪早期以来发展轨迹的问题。
与**版一样,这里我也要感谢一些人,是他们帮我完成了这本书。其中
*该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和搭档伊丽莎白·坎贝尔,她总是替我做许多事,使我
可以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感谢蒂姆·阿诺德、李·贝克等人,帮助
促成本书的部分内容。感谢唐·科布尔、罗布·德鲁、查伦·梅尔彻、维维安·斯
托克曼、俄亥俄州山谷环境保护联盟、詹姆斯·托德、特德·威廉斯、北卡罗
来纳交通部,他们慷慨地回答了我的问询,并提供了一些*新材料,包括一些
新照片。这里我想表达对丹尼·高鲁斯基的特别感谢,作为一位优秀的获奖摄
影师,他从忙碌的工作和旅行中,抽出时间发给我一些他的照片,期待它们或
许能有助于提升我的探讨。它们确实发挥了作用,丹尼,再次向你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也想表达我对罗莎丽·罗伯特森及AltaMita出版社所有员
工的感激之情,他们使得写作和出版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受罪的苦差。
他们用*专业的方式来对待我和我的这本书,一直热心地与我商讨我的许多
观点(包括一开始我认为可能不会被选中的那些)。在时下的作品出版中,这
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在此我深深感谢能有机会同AltaMira出版社合作。
*后,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双亲马克斯·拉斯特和劳拉·拉斯特。
回想一下,在第2章我曾提到,人类学家可能会研究一个独立的社会、
社区或群体,如一户日本家庭或美国南部的一座新教教堂,但其*终目的都
是为了增进对更大的文化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这些议题包括种族、种族划
分;宗教;政治和经济;亲属关系、婚姻和家庭;生态;性别;或是暴力、冲突
及和平的本质。在文化的民族志研究中,这些都是人类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较
大的人类问题。这是因为,通过比较为人类经验架起桥梁的文化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强调更大的人类模式和关系。
现在,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尝试进行一个关于人类文化议题更广领域
的讨论。我们可以对这些议题进行跨文化比较——具体方法就是建立民族志。
在接下来的三章中,我计划介绍人类学家所探索的众多人类文化议题中的三
个: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但是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所有人类
议题都置身其中的更大的背景:一个更大的处在不断进化中的世界体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不断变小,我们生活在一个让人难以
置信的复杂而多样的世界,全球化是2 1世纪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但是我
想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是一个把整体观和比较法考虑在内的视角,
是一种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社会(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的视角。许多人
类学家都认为,世界体系,包括它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在内,是一个更大的
世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理解任何特定社会或文化的类似方法来理解它。
正像博厄斯曾经提到的,应该通过了解它的历史,达到对一个社会或文化的
独特性的理解,理解当代世界系统的构成,也要回归到了解世界文化的历史
上来。博厄斯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历史特殊论;这也是我们的理论出发点。
开始:适应、文化和人类生存
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世界体系文化,源于10000—12000年前开始的农
业发展。尽管当代世界可以说是距离现在更近的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
史,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人类问题,包括人口过量、贫穷、饥饿、贫富差
距、日益加剧的民族冲突和种族灭绝等,其根源却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种下
了。不过,我在这里显得有点太过心急了。
为了让你对我将要讲述的有个了解,我计划讨论农业出现前后的人类适
应情况;定居生活的分化(尤其是经济贸易引发的互相依赖);复杂文明的不
断兴起与衰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问题;*后则是怎样在一个仍在不断进
化的文化框架内,来理解我们当前的世界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的目的在于
为你展现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所有世界上的人们现在都生活在这个文化背
景之中。在我们开始进行更加细致的专门的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
教的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和欣赏这一更大的文化背景。
就像所有美好的人类学故事一样,世界体系的故事也是跌宕起伏和变动
不居的;它是一个有关生物和文化适应、自然选择和繁殖的故事。像其他生
物有机体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进化他们的身体和行为特征,使自身得以生
存和繁殖。像其他生物有机体一样,在人类与其周围的物质环境之间也从来
没有过直接关联。我们都知道,没有生物体和他们的环境是直接发生联系的。
所有活着的生物都与环境有一种间接的关联。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于所有活
着的生物来说,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都是通过自然选择来调节的。简单来
说,在任何生物有机体和周围环境(包括其他生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关联,
对于活着的生物来说,这种关联就是自然选择。但跟大多数生物体不同的是,
人类和环境之间还有另外一个过程加以调节,那就是文化。
回想一下第2章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从人类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共
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习得并
付诸实践的知识所获知的。尽管我采用了这一定义,并且还会在随后的章节
中从广义上来加以使用,但它现在已经足以说明: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是在物
质世界的生存经验中学得知识的,并运用社会手段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事实上,作为人类,我们完全依赖这一文化进程。人类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
如何打猎、如何取火,或者如何烹调;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交谈、
如何读书,或者如何使用电脑;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明白如何治病。没错,
人类集体(一般来说)记忆这些知识是为了生存。没有它们,我们早已不复
存在。为了生存,我们繁殖、变迁、积累知识,并将其代代相传。从理论上来
讲,这一过程被称为文化再生产(culturalreproduction)(与生物繁殖相对应),
它似乎一出现,就是现代智人的早期祖先(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在大
约200万年前的人类进化中所采用的适应方式。之后,文化就像自然选择
一样,协调着我们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无论我们是谁。它就像介于我们和
周围环境之间的一个中间人、媒人和联络者。
当然,文化也并不总是具有适应能力。文化常常也会产生和再生出一些
使人类不良适应的实践,它们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不是提升人类的生存
能力(你只要想一下环境污染就会明白这一点)。
卢克·拉斯特(Luke Lassiter,1968一),美
国马歇尔大学人类学教授及人文学院主任,合作民
族志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包括《基沃瓦歌曲的力量》
(1998)、《耶稣之路》(合著,2002)、《中镇的另一
面》(合著,2004,获
《人体交易》内容简介:作者追踪人体交易5年,揭开了这一庞大而隐秘的经济系统:人体市场。这个市场,包括合法的需求,如医学院需要
记述村庄的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随笔,从田野的调查工作中走来,将社会转型中农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深入浅出地反映出来。吴先生的文字通俗灵动,而表达...
文化复合性-西南地区的仪式.人物与交换 本书特色 本书作为一部人类学专题研究论文集,由13篇西南民族志论文构成。内容涉及“仪式”、“人物类型”、“交换与物质文化...
王国维文选 内容简介 这本《王国维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录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古典文学、美学、考古学、教育学等领域的40余篇经典之作。具体收录了...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 内容简介 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运民生,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民族现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报人活跃其问,传播新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 本书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辨析、研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方面的...
孙小礼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由孙小礼先生一生中较为重要的文章编选而成,包括一些历史名人如蔡元培的教学理念,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原...
街道-社会公共空间的典范 本书特色 好的城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场所。创造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社...
人:学术者 本书特色 一部不仅在法国也在整个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一份以认识论与方法学为指导、以前所未有的客观的统计学手段完成的科学调查;一本关于20世...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
主编简介章雪富,博士,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希腊化罗马哲学研究,出版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两卷本)、《希腊哲学的 Being 和早期基督教的...
《打工女孩》内容简介:“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 本书特色 由陶东风等大众文化研究知名学者所著《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一书,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
陈炽集 本书特色 陈炽(1855-1900),原名家瑶,改名炽,字克昌,号次亮,又号用絮,江西瑞金县人。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
中国古代绘画大师 本书特色 《*国古代绘画大师》由徐潜主编。《*国古代绘画大师》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吉林...
中国女性主义8 本书特色 《中国女性主义》集海内外女性主义学术前沿成果,设“女学”“男学”“女性主义文本细读”“女性主义关键词”和行动研究,是中国*优女性主义学...
楚图南译作集(全6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彩色插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引介国外优秀著作,很多作品为国内开先河之作 ★ 我国著名学者楚图南先生*全的译...
近代中国的租界与新闻传播 本书特色 陈冠兰编著的《近代中国的租界与新闻传播》选 取“租界”这一视角,借助传播学的立场与方法,对 中国近代租界从开辟到收回百余年时...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1966年春至1987年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
2010-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本书特色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中国社会舆情蓝皮书系列之一。2010-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