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这样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历来是读之者多,议之者众。其中有许多浑刻透彻、启人思考之论,有许多新颖别致、益人心智之见,只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都是应当欢迎的。不过,无庸讳言,由于立足点不同,思想观忿不同,目的和心态不同,在众多的评说中,也有不少是脱离文本但求口舌之快的戏说,有一些自以为是主观猜测的臆说,甚至有少数蛮横霸道厚诬古人的瞎说,其中自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乃至曲解。作为一个《三国》研究者,作者的立场是:拒绝戏说,避免臆说,反对瞎说。在写作这些以学术为根基,立足于普及的文章时,作者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有益、有趣”。
汉末三国是人们关注的—段历史,《三国演义》是人们喜爱的一部小说。对这段历史,这部小说,你究竟知道多少?某些戏说、臆说、瞎说对你有无影向?这是—部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的书,希望为你带来正确、有益、有趣的新知。请听著名的《三国》专家沈伯俊教授娓娓道来。国内的《三国演义》研究专家可谓多矣,但我服膺的则是比我小十五岁的沈伯俊。……他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真正称利是“到家”了。——(江苏省社……
罗贯中的籍贯究竟在哪里?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对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不说别的,就连他是哪里人,至今尚无定论。
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二)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三)杭人,或钱塘人、越人,即今浙江杭州人;(四)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集中表现为“东原”说与“太原”说的争论。
“东原”说的基本依据,一是庸愚子(蒋大器)写于弘治甲寅(弘治七年,1494)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明确提到“东原罗贯中”;二是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刊本《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万历十九年(1591)周日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三十三年(1605)联辉堂刊本《三国志传》,以及夏振宇本、《英雄谱》本、种德堂本、汤宾尹本等明代《三国演义》刻本的署名均为“东原罗贯中”。
“太原”说的基本依据则是明初《录鬼簿续编》的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年,竞不知其所终。”
其实,《录鬼簿续编》的记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它记的是杂剧作家罗贯中,在上引那段话后,仅列其杂剧三种:《风云会》、《蜚虎子》、《连环谏》,而未涉及其他作品。那么,这位杂剧作家罗贯中,是否必然等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原本是需要证明的;然而,却从来没有人证明过!有人说,《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与罗贯中相识和“复会”时,罗贯中还没有写小说,直到他晚年才开始写《三国演义》,所以《续编》没有提到《三国》。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任何证据。尽管如此,由于资料实在太少,包括笔者在内的绝大多数学者都不忍心否定这条记载,只是对其解读存在不同的意见。
关于“东原”说。刘知渐先生指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一篇庸愚子(蒋大器)在弘治甲寅(1494)年所作的序,文中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早,刻工又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贾仲明是淄川人,自称与罗贯中‘为忘年交’,那么,罗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重新评价(三国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王利器先生也持同样的看法,并说:“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即东原)人,还是从《水浒全传》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陈文昭又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上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此外,叶维四、冒炘、刁云展等学者亦主“东原”说。
关于“太原”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小说史,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等,均主此说,原因在于编者们见《录鬼簿续编》作者自称与罗贯中“为忘年交”,因而对其记载确信不疑。80年代以来,孟繁仁等先生先后发表《罗贯中试论》、《(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等文,除继续强调《录鬼簿续编》记载的“权威性”外,还提出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遂平妖传》中的文彦博等,都是山西人,这显然与他的乡土观念有关。
针对孟繁仁先生的论述,我曾发表《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一文(载《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以友好切磋的精神,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辨析。首先,从三个方面对《录鬼簿续编》记载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指出罗贯中的作品本身的题署,比“忘年交”的回忆更为可靠;即使“忘年交”没有误记,后人也有可能误抄,而《录鬼簿续编》确实存在不少错讹之处。因此《续编》中“太原人”一语,不能当然地视为无须证明的“铁证”。其次,通过对罗贯中作品中主人公籍贯的分析,指出:《蔓国演义》中的关羽固然是山西解州人,但众所周知,《演义》的真正主角是诸葛亮,罗贯中*着意褒美的人物也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却是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刘备、张飞、赵云则是河北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并非今山西雁北人,而是今河北涞源人;《三遂平妖传》的主角应该是王则和胡永儿,而王则是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起义于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胡永儿是东京(今河南开封)人。因此,用“故土性”来解释罗贯中的籍贯是不可靠的。再次,我不同意孟繁仁先生以传说为论据的作法,指出:“民间传说自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但在长期的流传变异中,“往往与事物的原貌差距很大”,因此“一般不应成为考证历史人物生平的依据”。我还对如何继续探讨罗贯中的籍贯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注意《录鬼簿续编》有无别的抄本。如果有幸发现新的抄本,就可以判定其中的“太原”二字究竟是否误抄。(2)注意有关罗贯中生平的新发现。(3)确认《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的祖本,并判定其成书年代,那么,其题署“东原罗贯中”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所说的“东原罗贯中”互相印证,就可以成为确定罗贯中籍贯的有力证据。
此后,孟繁仁先生又发表《(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与罗贯中》、《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等文,提出罗贯中的始祖原为四川成都府人,五代后唐时因仕于青州(今山西太原市清徐县),遂移居该地。因此,罗贯中应为太原清徐县人。不过,我认为,这里的论证尚有若干脱节之处,带有不少猜测成分,还不一定可靠。果然,陈辽先生发表的《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作者罗贯中》一文(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指出持“清徐”说者在对《罗氏家谱》的解读上存在严重的失误,将“先祖”、“远代祖宗”与《家谱》中的“始祖”、“**代”混为一谈,即将五代后唐时期从成都来到梗阳(即今清徐)的“先祖”等同于生活在元代的《罗氏家谱》**代罗仲祥,从而造成巨大的世系计算差错。如果罗仲祥真的是五代后唐时人,则第六代罗锦之子应当生于1086年左右(北宋中期),他与元末明仞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毫不相干。由此可见,“清徐”说难以成立。
在两说的争论中,1994年,刘颖独辟蹊径,在《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载《齐鲁学刊》1994年增刊)中指出:历史上有过三个太原郡,分别在今天的山西、宁夏、山东。《录鬼簿续编》所说的“太原”,很可能是指东晋、刘宋时期设置的“东太原”,即山东太原,与“东原”实为一地。东太原这一建制早已废置,但因《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有用古地名、地方别名等生僻地名的习好,故对罗贯中的籍贯也用了生僻地名。此处的“太原”,与《水浒传》、《三国志传》上题署“东原”都是对的,只是分别用了两个生僻的古地名。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随后,杨海中的《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载《东岳论丛》1995年第4期)、杜贵晨的《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载《齐鲁学刊》1995年第5期)进一步论述了“太原”应指“东太原”,亦即“东原”。这样,就为“东原”说与“太原”说打通了联系,朝着问题的解决大大前进了一步。
罗贯中的籍贯究竟在哪里?目前看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曹操的谋略可谓高矣,但罗贯中对他却并不喜爱,而是有褒有贬:对曹操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谋略,罗贯中予以肯定性的描写;而对他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各种伎俩,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后人如何看待和借鉴《三国演义》写到的谋略,则取决于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原则和人生态度。如果有人读过《三国演义》却喜欢搞小动作,那是他自己心术不正,与罗贯中无关。至于有人谈什么“厚黑学”,也硬往《三国演义》上扯,那更是毫无道理的。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什么呢?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2.对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事实上,“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沈伯俊,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1980年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历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合著)、《三国演义辞典》、《校理本三国演义》、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三国演义》评点本、《三国漫话》、《三国演义新探》、《西游记》校注本、《图说三国》(主编并撰文)、《沈伯俊说三国》、《赏味三国》、《神游三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等。校点《后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6部明代小说及史书《三国志》。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短评、札记、随笔等20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
网站开发新动力JavaScript&HTML精通网页编程 本书特色 全书由JavaScript基础知识和实例两大部分构成,各章知识点具有独立性又紧密相关。全书内...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内容简介 1949年以后,随着意识形态的高度一体化,文学教育和文学欣赏的趣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大特点就是抛弃中国现代文学30年间所...
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勘-续篇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国著名红学家郑庆山的第三本“红学”论文集,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勤》一书的续篇,以...
阳光正浓-奔儿头的精华 作者简介 p> 徐舒凡(笔名),1 992年1 0月31日生于北京。初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竞赛班,现在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
大学·中庸·笠翁对韵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小读者介绍了《大学》、《中庸》和《笠翁对韵》,并对有些句子做了解释。大学·中庸·笠翁对韵 目录 一、大学二...
小爵士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适合少儿朋友阅读的小说,故事中的小爵士是那么天真无邪曾经感动了无数的大小读者,给少年朋友们带去了许多的乐趣。阅读本书可以让少年读者感受...
佛教山居诗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山居诗这一佛教写作传统的研究。本书将以佛教山居诗为研究对象,收集散落的诗词文本,考察作者的法系传承,梳理诗歌的发展脉络,考察其...
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文化生态与中国古代散文思想的嬗变 本书特色 在传统诗、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分类中,散文理论研究*为薄弱。比较集中的中国古代散文思想...
外国文学作品选附自考大纲 本书特色 《外国文学作品选(基础科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陈惇等编写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外国文学作品选附自考大纲 内容简介 1...
刑事证据规则运用手册 本书特色 《刑事证据规则运用手册》编辑推荐:《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条...
沙尘暴灾害 目录 序编著者的话前言第1章 概论1.1 沙尘暴的基本概念1.2 中国历史时期的沙尘暴1.3 全球近代沙尘暴重大事件概览1.4 沙尘暴研究历程与科学...
人间词话 本书特色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
圣经视阈中的东西方文学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圣经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复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考察世界文学与圣经的关系,这种现象愈益清晰地表明在西...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简要阐述了现代派文学的概念、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派文学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然后...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糅和写实手法和现代的技巧创作的历史小说。也是苏童发挥创造性的想象,随意搭建的宫廷,按自己的配方勾兑
肛肠疾病的诊疗与预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35年肛肠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上,集当代同道医家之长,汇古代医家之精华,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全书分总论与各论...
小说以革命干部于而尤重返故乡石湖的三天两夜经历,回溯、对照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
在“小历史”中发现“大历史”,回溯知识分子及其祖国的苦涩转型……………※编辑推荐※☆有一种青春,叫作战火纷飞、家园破碎。
张爱玲十五讲 本书特色 资深研究专家张均,深度细说张爱玲,引领“张迷”,全方位追踪传奇背后的真实人生,探究张爱玲身世中无可逃避之哀剖析张爱玲爱情中不能承受之痛,...
还原石头记作者之谜 本书特色 《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这是妇孺皆知的文学常识。甘肃青年学者蒋友林、程莉萍凭借红学前辈发现的大量历史资料,着眼于文本及脂评的深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