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中国当代作家”系列丛书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伤口的标题命名。
本套丛书一共收入了作者的八部作品。从一九八零年代中期的《厚土》开始,到*近的一些随笔为止,大致选了二十年以内的文字。《厚土》是我的成名作。严格的说,我的文学创作也是从《厚土》开始的。在这之前的十二三年虽然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只能算是学习和准备。
今天我们谈论李锐,这是一个不能轻易漏过去的话。李锐的写作不断改变着文学想象中国的方式,呈现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发展前景和当代汉语写作中尖锐的精神危机;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小说代表作六篇,有《红房子》、《运河风》、《传说之死》等。
红房子
至今我一直都把自己认作是一个乡下人。
至今我还一直记得那些耐人品味的村名:郭家场,双树,塔营,黑庄户……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怎么也弄不懂什么叫郊区。郊区……干吗叫郊区呀?我们不,我们这些同年龄的孩子把自己住的地方叫红房子。找不着边儿的浓绿的原野,包裹着一片红砖红瓦的房子,包裹着一个依稀的童话。
一乐土
据说北京郊区的这片地方,过去曾是日本人的军马场,解放后就在这里办起了新中国的**个国营农场。从一条老远老远的黄土大道上来了很多人,来了很多机器,来了很多外国专家。苏联的,匈牙利的,捷克的,保加利亚的。那时候,连我们这些孩子,也会含糊不清地说一两句“达瓦里西”和“达斯维达尼亚”。至于日本人,我们是在电影上看到的。自从看了那个蒋二和蒋三兄弟俩打架的电影之后,我们便记住了:日本人就是仁丹胡子和“八格牙路”。这个电影曾叫我高兴过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弟弟的蒋三是个英雄好汉,而当哥哥的蒋二是草包汉奸。于是我便当然站在很有利的地位上,常常对哥哥挑衅,“我是蒋三!你是蒋二!”哥哥很恼火,可他一时又没有看过弟弟当坏蛋的电影,总有些气短。
那时,我家的隔壁还住了一位美国友人,跟我们的关系极其融洽。他喂了一条大狼狗,家中摆一只很大的弹簧床。我们时常排了队,一个个挨着要他抱起来摔到颤悠悠的弹簧床上。有时甚至还趁他睡觉的时候爬上去,把小小的指头伸进他那个深得惊人的肚脐眼里去。他一面呵呵地笑着,一面用汗毛很长的大手把肇事者拿获。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他回国了。据说后来还写过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不知上边的这些趣事他写到书里没有。
印象中的红房子,总是被淹没在漫天的青纱帐里,一条围绕的水渠为它们划出一道清亮的界线。水渠的外岸是合抱粗的柳树,挨着树是一圈土路。里岸是密得像风墙一样的紫穗槐,每到夏天,就吐出长长的闪着黄色斑点的深紫色的花穗,招来很多嗡嗡的蜜蜂。紫穗槐的背后是一道日本人留下来的铁丝网,场部的正门还有两个像木箱子一样的岗亭。大院子里有拖拉机站、奶牛场、马号、猪场、养鸡场、食堂、供销合作社、子弟小学,可是没有幼儿园,于是这个鸡鸣马嘶、百象俱生的大院,就成了我们的乐土。
院子的中间,有一个砖砌的高台,台上挂着一口大钟。每天都是那个耳朵后边长着大肉瘤的张大爷敲响这个钟。钟声传得很远,很远,连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农民们也都按这钟声计算作息的时间。敲钟人的手里,时常握着一个扁扁的方方的小酒瓶,一张永远是通红通红的脸。敲起钟来,耳朵后边的那鸡蛋大的肉瘤一颤一颤的,这奇怪的东西叫所有的孩子都怀了一点惧怕。我们捂了耳朵,围在他身子后边,每一声钟响都引起一阵尖叫和震颤,听着我们的叫喊,老人便敲打得愈发用力。敲完了,很神气地把铁锤挂好,对我们威严地命令着,“下班了,还不回家!”孩子们便像一群惊散的雀儿,四下跑开来。这长着肉瘤子的红脸老人,这颇有几分古朴的钟声,一直伴着我的童年,伴着那些也被原野染成了绿色的往事。
妈妈一连生了我们姊妹九个,上边四个姐姐,从哥哥开始,下面的五个都是男孩。到家里来的客人们,总是惊叹着“真不少”!姐姐们都在城里上学,除了假日是不回家的。五兄弟中我排第二,哥哥只长我一岁,所以终日在一起厮混的是我们俩。哥哥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比我强:拳头比我硬,跑得比我快,弹玻璃球、扇洋画儿总是赢我,弹弓打得比我准,上学以后功课比我强,连字也写得比我好看。我成天在他屁股后边颠儿颠儿地跟着,真好像人家说的那样,是个“跟屁虫儿”。由于年龄太接近的缘故,我们俩从来不以哥弟相称,都是直呼其名。为些说不明的原因动起拳头来的事情时常发生,其激烈的程度不下于蒋二蒋三两弟兄。打得哭起来,便由妈妈出面裁决,各自哭诉一番理由,然后伸出手心来,被一根量布用的竹尺疼疼地各打五六下,兄弟俩便哭作一团。孩子太多,妈妈很费心,有时一天里这样的场面要经历十数次。妈妈自己也被气哭过,“我还活着你们兄弟就这样打,我死了你们该怎么办?”妈妈哪里晓得,正是在“文革”中她和父亲冤死之后,我们姊妹九人相依为命,以骨肉联成堤坝同卑鄙和野蛮抗争。可惜,这一切都已无从叫她看到,叫她看见。
如果官司打到爸爸那里就糟糕了。爸爸很少有过笑脸,从来也不记得他抱过、亲过我们,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要求我们执行他的话。爸爸揍人是不许哭的,尤其不许哭出声,你越哭他就打得越凶,爸爸见不得眼泪。爸爸就像一个消声器,只要他在家里,我们举手投足都格外警惕。我*佩服哥哥的时候,就是我们俩一起挨揍的时候。因为他是哥哥,出了什么娄子落在他身上的巴掌总比我多。爸爸打人不像妈妈那样仔细地选择工具和部位,爸爸不,他随手拿起身边的东西就打。我们稍微大了一点的时候,哥哥就学会了忍着疼不出声,一声也不吭,爸爸打人的手便突然停下来。我在一旁看着,心想,我也不哭!可轮到我的时候,常常挨了**下便哭起来。哭虽哭,有哥哥陪着心里就不那么害怕。往往在受了这样的皮肉之苦以后,到了吃饭的时候,爸爸会拣好吃的菜放到你碗里,一面夹菜,一面挖苦哭了鼻子的人:“你的泪水多,你是林黛玉!”
挨打的时候不一定哭,可到这种时候就特别委屈,特别想哭,热辣辣的泪水顺着两腮滴落到饭碗里,爸爸夹菜的筷子立刻就会翻转来打到头上。妈妈不让了,一面挡住筷子,一面把我们护在怀里。每到这时候,我们就扎在妈妈热烘烘的怀里,忍不住放声哭起来……现在,自己也已有了孩子,可不知什么时候被突然触发了,热辣辣的东西仍会在眼眶里涌动……母亲已经永远地去了,命运所赐给每个人的那个热烘烘的怀抱,竟如此久远地温暖着我的心。
因为只有一个小小的供销合作社,农场的职工买东西就比较紧张,尤其是到了月头买粮食就更紧张,总是要排一个长长的队伍。这种事情自然很烦人,也很费时的。于是排队的任务就常常由我和哥哥去顶替,快排到头时,大人才来解放我们。有一次,又分配了这样的任务,我和哥哥每人在路旁折了一枝肥大的蓖麻叶子顶在头上挡太阳,嘴里热闹地讨论着一本刚刚看完的小人书——《孟姜女》。*后一致的结论是:这本小人书不棒,好人都死了。哥哥忽然建议说:
“东大院里有好多砖,咱们也去搭个万里长城吧?”
我把蓖麻叶扯下来摔到地上:“走!”
砖垛很高,我们就先搬些零散的砖搭一个台阶,哥哥站在台阶上往下搬,我往远处运,一块一块挨着摆过去,然后再一层层地加高。慢慢地,一道长长的矮墙从砖垛下愈伸愈远。我和哥哥来回奔跑着,手指磨疼了,衣服弄脏了,一直到听见妈妈焦急的喊声,我们这浩大的工程才停下来。我和哥哥不光误了排队,连午饭也早已耽误了。大人们又气又急,挨打是在所难免了,板子还没打到肉上,我的屁股已经紧得发麻了。为了万里长城,我们弟兄俩付出的眼泪,比孟姜女或许还要多些。
父亲对待我们几个男孩子已远远超出了严格,也远远超出了严厉。小小年纪的我们,从七八岁开始,就力不从心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跟他一起锯木头,按他自己的设计做活动门兔窝;跟他一起拧管钳子,在家里安装小暖器(也是他设计的);跟他一起用水管子做自行车;跟他一起翻地种菜;跟他一起栽葡萄、种花草、夹篱笆,稍有不对,手边的工具就会打上身来。爸爸似乎是在很急躁地催我们长成一个如他一样能干的男人。现在我才懂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同自己童年的经历分不开的。
爸爸是四川自贡人,自贡素以盛产井盐而闻名天下。他虽然也出身于盐商的家庭,但不到一岁便失了父母,所以小时是很苦的。在自贡,有王、李两大家族长期的明争暗斗。王家的买卖多一些,而李家除了钱财而外,还有做官人多、读书人多的优势。为了保持这个优势,李家的大户们出资办了族学,凡是李姓的,不论贫贱富贵均可免费就读。父亲*初的教育就是在族学中得到的。在族学里,父亲*爱做的事情不是读书,而是逃到江边去游泳。后来,当他和六姑连盐水煮蚕豆的饭食也无保障的时候,便只好辍学。爸爸说爷爷当年是只靠了一只锅、两只碗的全部家当创业的,随着贩盐的马帮,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彝人或藏人的区域,九死一生当中,竞让爷爷取得了成功。但爷爷一死,家境马上就衰落下来。父母双亡,子女们如失巢的鸟,各自投林找一条生路。父亲曾回忆说,当时他的一个姐姐出嫁了,按照习俗,姑娘离开娘家门时,要拿一把筷子从头顶朝背后撒下去,由新娘的弟弟在背后撑起衣襟接住,这种举动大约是取一个快快生子的吉利。可当爸爸撩起衣襟去接的时候,那十数根筷子竟从褴褛的衣衫中哗地一声纷纷坠落到尘埃中,做姐姐的不禁转身抱住弟弟痛哭失声……后来家中无米下锅的时候,爸爸就常常跑去找这个姑姑,但数次之后姑夫的脸色便难看起来。姑姑只好叫爸爸躲在后楼的窗口下,把饭团用荷叶包了投到爸爸怀里。爸爸辍学后,就是在这个姑夫开的裱褙店里做学徒。把担钩卷起来,挑着齐人高的木桶到江里去担水;握住擀杖粗的墨在石臼里研磨;站在木凳上拆卸比自己还要重的挡板;涮锅、洗碗、倒尿盆……父亲是极聪明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毛笔字竟有一天超过了姑夫,顾客们竞也要他把字写到匾上,而后堂堂皇皇地贴上金箔高高地挂起来。姑夫破天荒地提出来今后要付给他工资。可爸爸早已受不住这个牢笼了,他从别人手中转借到一本刘半农的《扬鞭集》,里面有一首诗叫做《学徒苦》,几十年后,爸爸依然能背出这首诗的前几句:
学徒苦!
学徒进店,为学行贾;
主翁不授书算,但日“孺子学习勤苦!”
朝命扫地开门,暮命卧地守户;
暇当执炊,兼锄园圃!
爸爸觉得这字字句句竟是在说他自己,于是在一个雾蒙蒙的早晨,去江边担水的爸爸放下那副压了他多年的担子,毅然踏上一只货船,沿着滏溪河流进沱江,然后汇入长江一直漂泊到重庆。因为没有钱,他一路上就替船老大做杂工,淘米、洗菜、劈柴,什么都干。朝天门码头冰凉而赤裸的石阶,迎接了这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浩浩荡荡的长江,敞开了他探寻人生的视野。父亲先考进一所不收学费的教会学校,后来因为闹学潮而被开除。接着他又考进另一所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做工,有时也靠给报纸投稿得一两个稿费。他开始读到这样的话:“人生*大快乐事,莫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他开始听到这样的诗句:
一只两只三四只,五窝六窝七八窝,吃尽人民千万担,凤凰何少尔何多?
抗日风云之初,在重庆闹得轰轰烈烈的学生联合会,有三位著名的领袖,都姓李,号称“三李执政”,其中做主席的那个“李”,就是当年沿长江漂泊而来的父亲。
有着这样生活经历的人,自然是很懂得人生与社会的冷酷和残忍;有着这样生活经历的人,自然是*见不得随着鼻涕一起掉下来的叫做眼泪的那种东西。
就像在族学里不断逃学跑到江边去游泳的爸爸一样,我和哥哥也总有办法冲破种种管束,找到自己的王国。早晨,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我们常常赶在拖拉机手的前面跑到拖拉机站,等着看那一台台的铁东西是怎么突突响着走起来的。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被拖拉机手们抱到座位上转两圈。看了拖拉机之后再去看什么,这要看当天的兴趣:也可能跑到奶牛场去,看电动吸奶器怎样把奶牛鼓胀的乳房吸扁;也可能跑到马号去看大洋马。喂马用的花生饼和盐水煮的黑豆,经常是我们偷袭的对象。趁人不备悄悄溜进去,不要命地塞满所有的衣兜。当看马人呵斥着追过来时,就没命地跑,一边跑,一边撒,不过总能剩下一些。这类东西吃多了,肚子里就叽里咕噜地响,接着就放起屁来,不论谁发出一个响声,大家就拼命地笑,一面笑一面唱,“一个豆儿,十个屁,十个豆儿,唱大戏!”有一天晚上,农场放映了一部苏联影片,演的是边防军的故事,其中有一匹神奇的白鼻梁儿的战马叫做“欧利卡”。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围在马号门口,对所有白鼻梁儿的马都欢呼着“欧利卡”。马队里有两匹绝顶漂亮的种马,一匹黑色的,一匹枣红色的。每天都要由两个骑手骑着它们跑出来遛遛。有个叫周胡子的骑手*威风,据说过去是个骑兵。他歪着身子抖起缰绳,像一阵黑色的旋风卷进田野,忽隐忽现。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等长大了当个骑兵团长!后来还认认真真地把这理想写进我的一篇作文中去。
有一段时间,我和哥哥*爱去场部外边的那个养鸡场。墨一样的澳洲黑,雪一样的来航和斑斑点点的芦花,就在鸡舍四周一片开阔的苜蓿地里自由自在地觅食、追逐。只要喂鸡的刘大爷敲响一只铁桶,鸡们便漫天遍野地疯跑过来,在食槽前挤做一团。*吸引我们的还是刘大爷墙上的那支双筒猎枪。鸡场上空时常有盘旋的老鹰俯冲而下,惊慌的鸡群立刻在那道闪电般的影子下面瑟缩逃窜。这时,刘大爷的枪声就会轰地响起来。有一次,我们亲眼见着一只被击中的苍鹰从空中颓然坠地,当我和哥哥欢呼着跑上去的时候,它又艰难地飞起来,飘零的羽毛在空荡荡的天上翻卷……我有点可怜它:鸡们饿了的时候只要在食槽前挤一挤就行了,可它却要在枪口下俯冲。有些鸡在地里野惯了,就把蛋也下在外边。每天刘大爷都要挎一只大筐到草丛里去寻找。干这个活*能引起兴趣,拨开草丛,立刻像变魔术一样露出白花花的蛋来。有的时候,甚至有十来个鸡蛋排列在一起。我和哥哥就在这不断的发现中奔跑、喊叫,一直到远处传来召唤的钟声。
*恐怖但也*引人的事情,是跑到食堂背后去看杀猪。农场因为有自己的养猪场,吃肉自然极方便。人怕出名猪怕壮,猪一肥末日也就到了。一根麻绳将四蹄绑缚起来时,那愚笨的生灵竟也懂得死期将至,于是死命地嚎叫起来。每当听到这嗷嗷的嚎叫,不管正在干什么,我们都惊呼一声,“杀猪了!”撒腿就往食堂背后跑。
……
李锐,男,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1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半工人。1977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04年3月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自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将近两百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并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网络时代的方言》。和外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一样,李锐的作品也曾先后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兰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
宣传部长 本书特色 《宣传部长》:陈默内心的那份疼痛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如果他有勇气,没有私心杂念,敢于承担责任,那场毫无实际意义的救援就不会发生,那七条鲜活的生...
丝之屋 内容简介 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福尔摩斯去世一年后,垂垂老矣的华生写下了福尔摩斯生前绝对不会允许他写下的一桩大案:《丝之屋》。华生说:“我要讲述的是福...
萤 本书特色 987年,村上春树发表了你熟悉的《挪威的森林》——但那只是“流”;而它的“源”,则是本书中的这一篇——1983年发表的《萤》。萤 内容简介 内容固...
印.马天宇.西区 本书特色 刚开始接触马天宇,会觉得他是个纯情大男孩。可是慢慢了解他,走近他,却又发现他在思考着男孩们还未思考,还未沉淀的东西。竟然有一刻发现他...
红拇指印-世界经典推理文库 本书特色 《红拇指印》首次发表于1907年,被视作“反叙式推理”的开山之作!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伦敦,霍恩比公司发生了钻石失窃案,...
《草婴译著全集·第十四卷》内容简介:《草婴译著全集》是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毕生翻译、创作的文学作品全编,共计21卷,约
白虎的崛起-九州志·王朝启示录-叁 本书特色华文天下九州志畅销书系《九州志》第三季铁血来袭波澜壮阔的胤末风云隆重开演狮牙葵花之后,《启示之卷》风云再起《九州志王...
《呼兰河传》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大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两篇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她在东北地区农村和
黄河异事录 本书特色传说,黄河上有一个*神秘的职业——黄河捞尸人。他们繁衍上千年,经历了无数奇诡往事,也掌握着黄河*大的秘密。 我自小随身为捞尸人的爷爷在黄河上...
心圣王阳明 本书特色本书内容来自史料,是王阳明人生传奇通透写照。详细讲述了王阳明在宦海浮沉中高人一筹的处世智慧,堪称体悟阳明心学的*佳读物。 《心圣·王阳明》呈...
儿女英雄传 本书特色 文康著的《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儿女英雄传》写的是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少年公子安骥因父亲安学海遭人陷害,变卖家产前去救父,途遇歹人要谋财害命;...
牵手出头天 本书特色 《牵手出头天》作者艾莉森·麦昆被英国电影工业协会提名为新一代英国荧幕作家之一。浸满眼泪和希望的成长故事!英伦情怀+印度风物,激荡...
不要和陌生狗说话-当代幽默名家自选集 本书特色 因为诚实,我失去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而学会撒谎和欺骗之后,我又重新赢回了这些。 很多时候,人们蔑视...
皮皮文集-所谓先生 本书特色 一手是嘲讽,另一手是自嘲婚姻不幸,内心敏感维护个性,为人还善良……如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先生可惜,越来越少了皮皮文集-所谓先生 目录...
无人幸免-2074-2095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 本书特色 ★ 2017年美国现象级小说,大胆预言美国的第二次南北战争。★ 从一鸣惊人到口碑爆棚,出版不到1年,全...
大汉公主-上下册 本书特色 大汉立国不久,汉高帝刘邦遭遇白登之围,被匈奴骑兵围困长达七天之久。大汉不得不献公主给匈奴单于,以屈辱的和亲来换取边境安宁。汉...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氮, 磷的影响徐阳春… - 土壤学报, 2002 - cqvip.com通过设置在江苏省句容农科所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
《大浴女》内容简介:铁凝“四大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尹小跳的成长经历与感受,审视并扣问了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示
《失踪者·诉讼》内容简介:《失踪者》是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叙述主人公卡尔16岁受中年女佣引诱,与她生下孩子,父亲一气之下
亚尔斯兰战记7-8-王都夺还 假面兵团 本书特色 《亚尔斯兰战记》是田中芳树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帕尔斯王子亚尔斯兰的复国经历为主线,附之以王国战争、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