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25日,中共权威人士公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的名单。
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些人早期大多追随过孙中山,后来又跟随蒋介石。
他们原本是时代的弄潮儿,后来却成为人民的罪人。
*后败退到台湾或流亡海外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坚持反共立场;但怀念故土,并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反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与野心。
少数活到李登辉时代的人,更是反对“台独”,心系祖国的统一。
本书以新华社所述延安权威人士列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简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及被定为战犯时的职务与依据,同时尽可能详述这些历史人物此后的政治走向与晚年日常生活,尽量选择每个人生平材料中的亮点、特点、有传奇色彩的内容,也收集传主各时期的、或与其生平事迹相关的人与事的照片,使读者能从这些相对简略的材料与图片中,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43位战犯的后半生》详尽地介绍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败退台湾或流亡海外后的人生之路……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曾经显赫一时的民国“四大家族”*终结局如何?著名将领白崇禧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在这本书中,您都可以找到谜底。
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从192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里,他的活动与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已经作出评判:作为一位常常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历史人物,蒋介石又是一位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政治家。蒋介石去世后,遵其遗愿,“灵柩暂厝于慈湖,俟来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如今,孤零零的慈湖暂厝地,已成一是非争议之地。至于移葬大陆,中共方面已经明确表示:“悉听尊便。”
军阀首领:
蒋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盐商家庭。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共有六个子女,元配徐氏生下一女一男,分别取名瑞春、瑞生(即介卿)。**继室孙氏没有生育。第二继室王氏生下二子二女,依次取名瑞元(即蒋介石)、瑞莲、瑞菊、瑞青。蒋介石与瑞春、瑞生虽然都是同父异母,但感情迥然不同,对瑞春长姐如母,十分尊敬,对瑞生则爱恨交加,常感厌恶。他对同母弟妹的感情都很融洽,尤其对早逝的瑞青怀念深切。
幼年的蒋介石十分争强好胜。在蒋介石和其他孩子玩耍时,尤其是面对年龄比他大、力气比他大的孩子时,他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当上“大将军”、“督军”。蒋介石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孩子。家人为了让秉性顽劣调皮的蒋介石有所束缚,在他5周岁的时候便请一位塾师在家进行启蒙教育;7周岁时,又被送进乡塾,开始读《大学》 《中庸》 《论语》 《诗经》等书。在蒋介石8岁的时候,其父蒋肇聪因病暴卒。这对蒋介石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其母王采玉勤勉刻苦的品质使蒋介石的心灵受到深深的感动。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在孤儿寡母家庭中长大的,受到很多委屈,无可申诉。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抚育成人,母亲的忍耐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也深受影响,我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压迫环境中所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这样地锻炼出来的。”1901年夏,蒋介石曾参加县里组织的“童子试”,虽未能通过,但见了世面。以后他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蒋介石进入宁波箭金学堂读书时,校中的一位先生鼓励他读兵书和曾国藩的书。此后,蒋介石立志学习军事,并终生推崇曾国藩。
蒋介石的青年时代,即20世纪初年,正处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王朝的政治统治极端腐败的时期。这时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许多爱国青年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到国外去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蒋介石因家中受到当地官吏的欺压,对清政府产生反抗心理。他决心去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他到了日本。但是到了日本才知道,学军事必须清政府保送才行,只好进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回国。之后,他考入新成立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然后再在这所学校考上官派留日军校生,在日本“振武学校”(为中国留日军校学生预科学校)完成预科学业并作了一年的实习。上次在日本,他就认识了陈其美,这次,经陈其美介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觐见孙中山,直至涉足于辛亥革命队伍中来,与陈其美并肩作战,完成了从一个空有抱负、前途迷茫的青年向民主革命者的转化。在日本,他因在《军声》杂志上以“介石”为笔名发表文章,从此,蒋志清之名正式改为蒋介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应陈其美之召,由日本束装返回上海,受命赴杭州参加了光复浙江之役。1912年初,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派系之争,蒋介石奉陈其美之命,刺杀了光复军司令陶成章,随后去日本避风,并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1912年冬,蒋介石从日本回国,他害怕刺杀陶成章的罪行被揭发,也不敢在上海政界中露面,如销声匿迹一般。直到全国上下一片讨袁之声,刺陶之事渐为淡化之际,蒋介石才又开始在陈其美的庇护下活跃起来。1913年,蒋介石参加二次革命。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他率众冲锋陷阵,直至子弹告罄仍不克,在转战闸北时又被英军缴了械。反袁失败后,蒋介石被迫东渡日本。1913年10月,蒋介石在上海参加了中华革命党。
1916年5月,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后,蒋介石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心情十分悲伤,一度在上海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流连于灯红酒绿之中。此后,蒋介石全心地投靠孙中山。1917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他曾多次向孙面陈作战计划书。11月,他被任为大元帅府参军,1918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后改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蒋介石反复无常,常以辞职做晋级之术。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急电在宁波的蒋介石:“事紧急盼速来!”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夜以继日地赶到广州,并潜入永丰舰,护卫孙中山直至脱险。事后,孙中山把蒋介石视为心腹,任他为东路军第二军参谋长。
1923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政策,筹备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被任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大本营参谋长。8月受孙中山委派,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蒋介石被任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由于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介石的仕途可谓一路飚升。1925年1月,陈炯明再次袭击广州。蒋介石指挥军校学生军和粤军进行了**次东征,击败了陈部。6月回师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0月,蒋任东征军总指挥,举行第二次东征,攻占了号称“南中国**险”的陈炯明老巢——惠州城。东征的胜利,使蒋的声望大增,被称为“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广东政府和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8月,国民党的著名左派人物廖仲恺遭刺,蒋介石利用“廖案”,逼走了自己权力道路上的障碍胡汉民和许崇智。1926年1月,在国民党的二大上,蒋介石和汪精卫一样,以*多的票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随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利用了“中山舰事件”,在国民党的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制和打击在军队和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与国民党的左派,逼走了自己*大的政敌汪精卫。此后,蒋介石顺利地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1926年6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了国民党的一切军政大权。7月9日,蒋在广州宣誓就职,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之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参与,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半年的时间里,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把革命的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随着个人势力的增强和野心的膨胀,蒋介石的反共本性日益暴露出来。这时,蒋介石急调嫡系部队到沪宁一带,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加紧准备政变。1927年3月,他从南昌顺江东下至上海,沿途制造了一系列摧毁工农团体、摧毁国民党地方党部的流血事件。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8日,在南京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1927年8月,因国民党内反对派的催逼,蒋介石被迫下野。9月去了日本,12月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上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委会主席。3月底,蒋介石率部进行了第二次北伐,以消灭奉、鲁军阀。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孙传芳被迫下野;张作霖率部出关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第二次北伐结束。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至此,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此后,为消除异己,蒋介石策动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1929年3月囚禁李济深,挑起了蒋桂战争;5月通缉冯玉祥,挑起蒋冯战争。次年4月下令免去阎锡山的职务,爆发了中原大战。在蒋介石的阴谋策划下,各地军阀之间长期互相厮杀。军阀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蒋介石的骨子里就反共,此时,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几次由于中共的正确领导,蒋介石均遭失败。第五次“围剿”,由于共产党内“左”倾错误指挥,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的沈阳。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不主动组织抵抗,使东北的大片领土遭受日军铁蹄的蹂躏。此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仍坚持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残酷地摧残抗日民主进步力量。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因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建议,迫于无奈发动兵谏,将蒋介石和他的军政要员扣押。在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调处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返回南京。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1938年武汉失守的一年多里,蒋介石对抗战还是比较尽力的。八·一三抗战后,蒋介石于8月21日下令对上海日军发动总进攻。他曾多次和白崇禧、李宗仁等冒着日军炮火的危险,亲临前线督战。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平津作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大量消灭日本侵略军,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但由于执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对抗日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共上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3日,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国战区*高统帅,担负中国及泰国、越南地区联军部队的总指挥任务。不久,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此外,在国内也打过十多次的会战。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在国际盟军的有力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战的*终胜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依靠自己的经济军事优势以及美国的援助,企图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挑起新的内战。为了给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内战,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签下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对共产党的势力过于藐视。在他完成军事部署以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一场新的内战。
战争的**年,蒋介石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的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自卫,经过一年的奋勇激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使蒋介石陷于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外线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使蒋介石处于被动的地位。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展,迫使蒋介石由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正当蒋介石在制定“撤退东北确保华中”计划、举棋不定之时,人民解放军审时度势果断地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蒋介石的主力被消灭殆尽。正因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成为中共明令通缉的首名战犯。1949年元旦,蒋介石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发表了“求和”声明,策划“划江而治”的阴谋。不久,蒋介石迫于形势下野。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覆灭。12月10日黎明,蒋介石乘坐“美龄”号悄无声息地离开成都,飞往台湾。“黄鹤一去不复返”,自1927年算起,蒋介石统治中国长达二十二年。但就在他飞离成都的那一刻,蒋介石统治大陆的时代彻底结束。成都一别,蒋氏父子再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步。
孤岛残梦:
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怕共产党解放台湾。为了继续领导残兵败将与中共抗争,蒋介石早在华南和西南解放前,就打算“复职”,并迫使李宗仁引退。1949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台北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反共抗俄国策”,宣称“公理正义一定胜利”。鉴于这种情况,12月5日,李宗仁以“代总统”身份偕夫人郭德洁,并带上长子李幼邻、次子李志圣和随员李汉魂等人,自香港飞往美国“就医”,从此和蒋氏政权断绝了一切关系。
李宗仁走后,蒋介石便“完全实际上复职”。1949年12月24日,蒋知西南的顽抗已毫无希望,情绪极为低落。在受到巨大的挫折后,蒋介石开始反思过去并且研究国民党的改造问题。他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一年间,党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已彻底失败而绝望矣。如余仍能持志养气,贯彻到底,则应彻悟新事业、新历史,皆从今日开始。”
蒋介石在台北选定草山士林的别墅作为住宅,并且在草山挂起了青天白日的“国旗”,但此时他的心境是十分凄楚的。他在63岁生日时写道:“本日为余63岁初度生日,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所唯有的*黑暗、*悲惨之一年,惟自问一片虔诚,对上帝、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有加无已,自信必能护卫上帝教令,完成其所赋予之使命耳。”
1950年元旦,蒋介石并没有在台北欢度新年。此时他与蒋经国隐居在台湾中部日月潭的涵碧楼,寄情于山水之间,兴叹“英雄末路的悲怀”,寄希望1950年“时来运转,否极泰来”!
谁知1950年对蒋介石来说,仍是愁云密布,就在元旦这天,中国共产党庄重宣布:“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后一寸土地为止。”蒋介石闻此心惊肉跳,长叹不已!
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态度是蒋介石预料之中的,蒋家父子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和美国的关系上。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从不肯把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美国,为此他甚至与美国派给他的参谋长史迪威闹翻,*后硬逼着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史迪威撤回国。可现在,蒋介石为了保住台湾,却一再声称愿意让出台湾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为了求得美国人的武力庇护,蒋介石已顾不得什么民族尊严了。元旦前夕,杜鲁门总统在白宫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就美国对台湾的态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强烈主张派遣军事顾问驻台。代表美国鹰派的典型意见认为,台湾是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国西太平洋的屏障,失去台湾,菲律宾、日本将受到威胁。国务卿艾奇逊却对此予以反驳,他说,即使美国介入,亦无济于事,美国的西太平洋防线,有没有台湾,无足轻重。杜鲁门总统作出*后的决定,支持了艾奇逊的见解。蒋介石对美国公开抛弃台湾的做法十分生气和恐慌,并竭力封锁这一消息。即使这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军政要员携带家眷和财产竞相逃往海外。
*使蒋介石伤感的是曾威震全国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个统治中国二十多年的官僚买办集团,到了台湾只剩下蒋氏一家了。宋子文没有在大陆坚持到*后,中共把他列为重要的战犯,他便感到前途不妙,1949年1月24日辞去了在广州的职务,带着他的妻子到巴黎“治病”。号称中国头号大财阀的孔祥熙,更是“目光长远”,早从1948年起就和宋蔼龄在纽约的自家别墅中过起了流亡生活,继续在美国经营他的银行业,几乎和台湾无任何的“瓜葛”。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虽然和蒋介石一起逃到台湾,但这时的陈果夫因肺病严重已退出政界。其弟陈立夫虽精力旺盛,但为防止其再度操纵党权,影响到蒋经国的接班,蒋介石送他5万美元的路费,让他到美国的新泽西州养鸡去了。行前,陈立夫向宋美龄辞行,宋美龄送给他一本《圣经》,并说:“你在政治上负有过这么大的责任,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本《圣经》,带到美国去念念,你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少慰藉。”陈立夫的反应,颇出宋美龄的意料,他指着墙上挂的蒋介石的肖像,言语低沉地表示:“夫人,那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希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
……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特色 许寿裳是鲁迅的同乡,更是鲁迅情逾兄弟的挚友,两人自1902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此后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于研...
蔡元培画传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新型的人物传记,旨在以画传这一新颖生动、直观可见的形式对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做全面介绍,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夹叙夹议...
名人传 本书特色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
温莎,公爵与公爵夫人之恋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故事。本书讲述了这个来自美国巴尔的摩的私生女,一跃成为英国国王的情人,并由
民国女子-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本书特色 一剂抚慰女心的幸福良方--14位女神的故事,14个有香气的灵魂蒋碧薇、吕碧城、王映霞、白光、张幼仪、潘玉良、张爱玲陆小曼...
隐匿中的奇才: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传 本书特色 作为一部思想性的传记,本书主人公既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没有可供消遣的趣闻逸事,这似乎使本书少了些可读性。...
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36位名人 本书特色 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是有一些关键性人物,他们或是睿智深邃,充满智慧之光的思想圣哲;或...
旧墨六记-梨园旧迹 本书特色 ★ 方孝继先生集藏名人尺牍累十余年之力,得手札约万余通,又于其中选择精华所在,汇编为集,成《旧墨记》系列★ 方继孝的藏品中有许多京...
《陆小曼:绝世风华里的寂寞烟云》内容简介: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精通琴棋书画,她因美貌、才气、狂放和用情热烈而知名那个时代。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陈子壮 本书特色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吊死在煤山,衰...
《英国通史·第六卷》内容简介:详细介绍了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两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第一
亚历山大大帝-文明的碰撞与帝国的兴亡-全景插图版 本书特色 亚历山大大帝生于公元前356年,是马其顿王腓力之子、历史上*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亚历山大自幼聪...
我的前半生-全本 本书特色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全本)》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
《无罪者》内容简介:《无罪者》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之一的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长篇
高鲁冲突-鲁迅与高长虹论争始末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且说高长虹与狂飙社”、“‘高鲁冲突’”始末“、”所谓‘徐广平之争’、“两个作家群之间”、“‘冲突’之外”、“...
老舍正传 本书特色 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好的典型。超强作者阵容精心结撰老舍正传 内容简介 这套书,特别要说明的,是“正传”二字。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正传》题名之...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童话家和诗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艺术”的倡
《寻找米兰·昆德拉》内容简介:*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米兰·昆德拉的人生拼图版,首次全面披露昆德拉人生足迹
沧海文丛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本书特色 《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
旅程-布莱尔回忆录 内容简介 作为政治家,布莱尔塑造了时代。1994年,布莱尔成为英国工党领袖,标志着英国政治的重要转折。短短几年,布莱尔再造工党,凝聚民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