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实施主体所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工作反映出的保护理念、技术规程、实施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等,在洞见微观关系的同时洞见了一些宏观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改进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全书共有5章和2个附件。**章引论,主要阐述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开展本研究的条件和分析框架,旨在说明以什么为依据进行研究;第j章,以实施主体所开展的工作为叙述线索,介绍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集中说明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第四章,主要是介绍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说明研究发现了什么问题;第五章,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回答如何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附件一,主要是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与法规依据,并对一些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概念的“节点”进行必要的阐释;附件二,主要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一些纯理论的分析,通过数学视角建立模型,直观呈现了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本书对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两条从未有人提出过的原则: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保护的原则,二是慎对文化遗产“族别化”的原则。其所谓“同步保护原则”,主要含义是,要尽早改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处于“条块化”的管理状态,在诸如“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中,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保护。其所谓“慎对文化遗产族别化的原则”,是一个针对贵州的特殊性而提出的。由于受一些不当观念的作用,本不强调“族别”意义的文化遗产,在发现、识别、发掘、抢救等保护过程中,有些内容受到了“族别化”操作的影响。具体反映是对一些没有“族别”内涵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族别”的意义,或是把一些本来存在“族别”含义的民族文化遗产,给出了错误的解释。推动文化遗产资源“族别化”的动机和力量,源于文化遗产的“族属”赋予,同民族的历史辉煌、现时存在的合理性、政治权利的分享等,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在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贵州,文化遗产的“族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本书认为,不宜强调其“族别”的文化遗产,一定要防止“族别化”;原生l生存在“族别”概念
的,绝不能错释和误读。任何有意操纵文化遗产“族别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文化遗产科学的“恶搞”,必须坚决反对。
文化遗产保护,既是繁荣文化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极为重要的基础。由于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不断被人们重视。文化遗产作为遗产地文化品位的象征,作为极其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以及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正在成为各个地方特别是欠开发、欠发达地区提高地方知名度和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杠杆,再加上,这几年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的文化持续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被学术界升华,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当今世界具有空前的热度。也正因为如此,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文化的国家行为和国际行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章 引论: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文化遗产保护,既是繁荣文化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极为重要的基础。
由于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不断被人们重视,文化遗产作为遗产地文化品位的象征,作为极其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以及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正在成为各个地方特别是欠开发、欠发达地区提高地方知名度和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杠杆;再加上,这几年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的文化持续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被学术界升华,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当今世界具有空前的热度。也正因为如此,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文化的国家行为和国际行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当下,围绕如何保护、谁来保护、为什么保护等等命题,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遗产产业的企业家,都在积极思考和发表见解。大家都比较喜欢关注大问题、大现象,因而得到的结论往往都是用来回答大问题和解决大矛盾的,实际操作难以拿来运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体制机制的研究所获得的精彩论断,实际上很难拿来有效地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实际存在的诸多微观矛盾。这是本研究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本研究能够有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机遇。
……
麻勇斌,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63年8月5日(农历)出生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鸡爪沟村:现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工作:2002年至今,兼任贵州省苗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苗族原生宗教文化。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苗族巫辞》(25万字),北京台海出版社l999年12月版,该著作于2001年10月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优秀奖”2001年11月荣获“第二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三等奖”:《苗族巫事·祀雷》(40万字),远方出版社2002年7月版,该著作于2004年12月荣获“第二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三等奖”:《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26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该著作于2007年9月荣获“第七次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兰等奖”:《阐释迷途——黔湘交界地苗族神性妇女研究》(23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套装共7卷)》是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者易中天,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垃圾分类小百科》内容简介:全国通用!根据住建部新版《垃圾分类标志》编写。全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相关知识一目了然! 适合每个
1945年8月30日下午2点05分,美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飞抵日本厚木机场,一下飞机就问:石井中将在哪里?”石井中将何许人也
活在大宋 本书特色 活在大宋 内容简介 《活在大宋(精装)》是中国历史普及读物,以带读者到中国历目前的宋朝“旅行”的新颖视角,让读者从衣食住行、科技文化、社会娱...
《东城外》内容简介:故乡不仅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的地理概念,更是所有的人生幸福和温情爱意充溢其中的港湾。东城外是作者的故乡,
心殇:我的乳名“九一八” 本书特色 胡新化出生于1931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胡新化口述整理的《心殇--我的乳名九一八》以作者幼年、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生动地...
《看名医不挂号》内容简介:本书中有北京最好名医的健康绝学,最难挂上号的名医集体为你把脉。身体是复杂的,看病是严谨的,能找到
秦汉史十二讲-中国历史大讲堂 内容简介 本书所融人的学术新成果,大体可分两类,即新的研究论著和新刊布的资料。举例言之,研究论著方面,如阎步克先生的官僚政治研究、...
院落沧桑:山西古民居的历史文化解读--《回望山西》丛书 内容简介 曾几何时,三晋的豪商巨贾富甲一方,雄视海内外;从古至今,山西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争艳于黄河流域...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京华往事 本书特色 1710年意大利人马国贤来到中国,从此他以天主教会传教士、康熙皇帝宫廷画师的双重身份,在京师度过了十三年。本书...
《萨什卡》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地编辑出版了这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文史资料选辑-第一六O辑 内容简介 《文史资料选辑(第160辑)》由十三篇“三亲”文章组成,在个人的记忆和回顾中展现了近现代以及建国后的一些历史事件。文史资料选...
讲述33个流传千古的传奇-中国历史非常档案 本书特色 当一代又一代的盛世浮华湮没在苍茫岁月中时,掩藏在历史背后的传奇便悄然浮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候它们显得那么真实...
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近现代西方史家散文选 本书特色 读着他们的华文,是一种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一种心灵感应和精神洗礼,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内容简介: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 用一本书,柔软孩子的心。用一本书,燃起孩子的行动力。通过阅读
后汉书 本书特色 《后汉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材料组织与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每章以细腻...
老照片-第一册 内容简介 一张张老照片,直面历史的丑恶与美善,倾注古人和今人对往昔的情感,回首百年沧桑,再现昨日的耻辱和辉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在照片...
中国本身拥有力量(修订本) 本书特色 一个能够产生这样人物的国家,就能够做成伟大的事业。……中国本身拥有有力量,可以在真正完全摆脱迷信的重担和对过去的崇拜时,迅...
明代云南民族发展论纲 内容简介 《明代云南民族发展论纲》(作者段云红)是“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分为明代云南政区的调整及民族分布的变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