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大江健三郎先生是一位非常富有魅力的叙述者。《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以对话形式回顾了他自己生活过来的这七十年,回顾从二十二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将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他也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让专事小说写作的自己尝试着畅所欲言。书中*后提出106个疑问,先生的回答更让我们透彻的了解这位大师级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成名之路,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专文作序、著名作家莫言签名推荐。
铁凝: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
川端康成:异样的才华!
瑞典文学院:大江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
**章
作家生活五十周年来临之际
现在,我已经七十一岁了。去年年初,当我刚满七十岁时曾经这样想过:自己的人生将要就此告一段落了吧?于是,就打算以七十岁为界限,认真思考人生的这*后一个阶段。
其实,这个念头也不是每天都浮现在脑海里。话虽如此,经过一年后再来回顾这个问题,就发现从七十岁到七十一岁这一年间,无论肉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直截了当地说,就是真切感觉到“已是老人了”这个事实。由于这个缘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回顾自己生活过来的这七十年,回顾从二十二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将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的好机会。
——请您给予关照!我认为大江先生对于谈话的态度,迄今一直都是非常慎重的。您在讲演前会把一切都写在稿纸上,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反复推敲。即便参加对谈或出席座谈会,在整理成文字并付印之前,您也会认真地予以审校。由于您如此维护着口述语言中与书写语言所不同的异质意义上的严谨,我们不会随意性地提出问题,会在仔细研读年谱和作品后列出问题。我们来到这里,也期待在您的话语中尽可能多地出现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情节。我们还要在现场即时拍摄影像资料,将其作为整个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使其发挥效果。
我好像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发现。无论小说还是随笔,在我反复修改此前已经写好的作品的过程中,其内容也好文体也罢,都会逐渐成型,这已经成了我的“小说家的习惯”。对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借助这个机会让专事小说写作的自己尝试着畅所欲言。如此一来,我的弱点,我那些总也不成熟的处所,也将会随之显现出来吧。由于这次谈话与影像拍摄同步进行,也就是说,不好作任何改写,因此我的意识难以充分控制的另一个“自我“该不会也出来吧……即便如此,我毕竟已是七十来岁了,长年以来接受采访的训练已经非常充分,显然到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把自己的意见归纳过后再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自己也有一种期待——即便面对我人生中的、大致确定了的结论,也能够毫无顾忌地说出来。
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
在大学里,我刚进入法国文学专业,就学习了口语体语言、叙述体语言以及文章体语言在法语中的差异,了解到在我出生前后,也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活跃起来的作家之中,有一位叫做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作家,他把与口语体语言相近的文体带进了法国文学的世界。就日语的文字表述形式来说,指的是众所周知的省略断句法,即省略号……可是,那种只要不切断语句,文章就能够以一直接续的形式持续下去,创造了那种近似于口语的文章的人,就是刚才说到的塞利纳。
当时,我所想到的是以下这些内容:说到日语,口语体语言与书写体语言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不是吗?在我国,明治时代出现的言文一致文体,也就是将书写体语言与口语体语言合而为一的那种文体,不是一直延续到当代文学吗?我还回想起,在养育了我的那座靠近四国山脉中央部的小村子——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现在叫内子町大濑)里,身为孩童的我感觉到存在着两种语言。其一是每天说话的语言,在我的印象中,这种语言是作为那些没有权利的弱势者的语言而被创造出来的。这些被村里的大人用于回答权势者问话的语言,确实有一种卑屈的感觉,无力顾及自己的伦理观。尽管我还是孩子,却也意识到,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是无法进步的。
那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我家从上代传下来的行业,是把作为纸币原材料的黄瑞香那种植物的纤维进行精制并交送内阁印刷局。为了把这些原材料交送出去,需要将其做成具有一定重量和体积的捆包。我父亲为此设法制作了一台设备,用那台设备捆包,有关方面决定将其作为爱媛县“大后方”民间产业的一个小小实例进行展示。县政府的知事便来视察了,他的部下命令我父亲用那台设备演示捆包过程。在实际工作时,那台设备需要两个人从两侧保持压力的平衡,可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家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被征集走了,只留下父亲一人在家,父亲就表示“无法操作”。同知事一起来的警察署长却用“你这家伙,给我演示!”或是“给我演示!”这样的语言命令父亲。我知道父亲是在赌气了,他站了起来,在设备两侧往返来回地走动,开始设法操作那设备……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意识到在口语体语言中,存在着拥有这种权利的人用于强制别人的语言,以及弱势者无力反抗的语言,我的父亲就属于那种无力反抗的人。
说到弱势者的语言,记得当我母亲问及“这件事怎么样呀?”时,对方就会答以“还行,只是……”然后便不再答理。“还行,只是“这句话语中有两个意思,在说了”那件事还行”之后,如果再缀上“只是”以进行强调,那就有了“还行,只是也还有问题”这种保留性语义,其中便包含了否定的意思,我也就无从知道母亲的判断了。这就是村子里常见的口语体语言。那时我就在想,用这样的语言交谈可不行。
——细说起来,对于大江先生而言,所谓“物语”,据说您在老家主屋后的独间里,让祖母和母亲用唱歌一般的冷静语调讲述的“奥福“传说,是您*初听说的故事吧。您在《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中是这么写的。
是的。而且,那个“物语”的讲述方式之所以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平常使用那种暧昧的口语体语言的母亲和祖母,此时却在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讲话口吻为我讲述村子里的传承故事,有关村里小小历史的故事。于是,讲述那些故事时的说话口吻,当然也有让听者产生兴趣的用意,使得话语显得非常清晰,与平常讲述事实以及信息时完全不同,是在有意识地对内容进行编排。作为听众,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存在着像这样讲述物语的口语体语言以及日常会话的口语体语言,而*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注意到叙说方式,并用那种经过选择的叙说方式来讲述已经被说过很多遍的事物,这就是讲述物语故事的方法吧。因此,我决定完整记下母亲和祖母所说的那些话语,还曾记录在了纸面上。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该漏听并应该记录下来的话语……早在您还幼小的时候,您就自觉到了这一切。那个“奥福”物语故事,当然也是极为有趣,非同寻常。据说您每当倾听这个故事时,心口就扑通扑通地跳。由于听到的只是一个个断片,便反而刺激了您的想象。
是啊,都是故事的一个个断片。祖母讲述的话语呀,如果按照歌剧来说的话,那就是剧中*精彩的那部分演出,所说的全都是非常有趣的场面。再继续听下去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主轴。而形成那根大轴的主流,则是我们那地方于江户时代后半期曾两度发生的暴动,也就是“内子骚动”(1750)和“奥福骚动”(1866)。尤其是**场暴动,竟成为一切故事的背景。在庞大的奥福暴动物语故事中,祖母将所有细小的有趣场面全都统一起来了。
奥福是农民暴动的领导者,他试图颠覆官方的整个权力体系,针对诸如刚才说到的,其权力乃至我们村子的那些权势者。说是先将村里的穷苦人组织起来凝为强大的力量,然后开进下游的镇子里去,再把那里的人们也团结到自己这一方来,以便凝聚成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场暴动的领导者奥福,尽管遭到了滑稽的失败,却仍不失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我就在不断思考奥福这个人的人格的过程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奥福”就是其后在《同时代的游戏》和《M/T与森林中的奇异故事》等作品中,经过种种变形之后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人物吧。在大江家,家长为孩子讲述物语故事以及孩子倾听那些传说,应该是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进行的,不过,据说曾是士族的大江家祖先,您都听说了哪些内容?
我从祖母那里只听说,曾祖父曾在下游的大洲藩教过学。他处于汉学者的*基层,值得一提的是,他好像属于伊藤仁斋的谱系,因为父亲也很珍惜《论语古义》以及《孟子古义》等书。我也不由得喜欢上了“古义”这个词汇,此后便有了《奇怪的二人组合》这三部曲中的Kogi,也就是古义这么一个与身为作者的我多有重复的人物的名字。
——另一方面,大江少年无意间注意到柿树枝头闪烁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发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显然,我借助那微微颤动着的柿树叶片,发现了围拥着峡谷的那座森林的整体状态。如果我总是不去细加观察的话,这一切便不值一提,换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因此,我现在无法不去注视那些树木和小草。于是,作为被周围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国民学校的校长给盯上了,几乎每天都要遭到殴打。尽管如此,我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生活方式中的这个新习惯,及直到战后,在长时间凝视着观察雨水的水滴之后,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的**首‘诗’(引自《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
这首诗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以下四行: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个世界
这个用眼睛仔细观察世界的儿童大江健三郎,早在刚满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世了……
是啊,被老师叱责是一个转机,使得我体会和觉悟到“如果不认真观看,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这就是我自己发现的、我少年时代的智慧。此外,我还早早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述出来。至于写下这首“诗”的起因,我记得很清楚,刚才已经引用过了。当时我在国民学校四年级,好像发生了一连串对我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我发现了何为“思考”。那时,我认为人们只要进行思考,便也能够在转瞬间作出回答,一如电子计算机那样,只要按下键钮,无论三次方程式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即时解答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所谓思考,因而尊敬能够当场如此答复的人。所谓思考,就是运用像是上苍降赐的能力进行回答,可自己却是那种不慢吞吞思考便无法得出结论的无能之辈。我注意到,唯有运用语言将其一个个累积起来并使之不断清晰和加强,才是在进行思考。当时我还有另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梦想已经破灭了。
也是在那一时期,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仔细观察事物的人。那时我们曾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写有关大海的作文。我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笑)。“于是老师就告诉我:“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很失礼的。”他还说,“我是**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我对老师的话语感到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便沿着我家屋后那个叫做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实吃了下去。一边吃着那柿子,我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此前我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接着,我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而自己正映现于那露水之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我意识到此前从不曾认真观察过,也不曾仔细倾听过,却深信不疑地认为山中是寂静和静止的。
于是当时我就在想,今后要认真观察事物,也要仔细倾听声音。不久之后,便开始热心于观察外界事物,以至被大家说“只要和大江一起行走,他不一会儿就停下脚步,或是观看或是倾听,真是个滑稽的家伙”。
——令堂亲手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交给你,也是在那个时期吧?
得到那两本书,是在稍早一些时候,因此当时已经认真阅读过了。“观看”和“倾听”,是将零乱的事物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之中,便有“物语”故事了。让我再度清晰地意识到理解了这个规律的,正是那些书,它们发挥了很大作用。
——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应该是一九四四年,当时正处于太平洋战争末期,而且,在您祖母于那一年去世之后,令尊不久后也突然亡故了。村子里还发了大水。那是一个现实社会在你的视野里急剧展开的时期吧?
就像你所说的那样,父亲和祖母都是一九四四年死去的。我出生于一九三五年,因此,是在我九岁的时候。
当时祖母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经常作出死去的模样,或是吓唬我们,或是逗我们发笑。后来当她真的死去时,倒也没有感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
然而,父亲……在立冬前一天,孩子们转着圈用稻草扎成的棒子敲击地面,为了给他们派发赏钱,父亲一直在客厅里喝着酒,直至夜深。作为家里的孩子,我就坐在父亲的身旁。父亲平日里并不与我多说话,可那天晚上却对我讲了许多。听说,父亲当天夜晚还对母亲说起过,说是我的话语非常有趣。就在那天深夜,父亲亡故了。估计是心脏麻痹。翌日一大早,母亲就起了床,对我们说:“爸爸去世了,因此你们不能面向西方吐口水,男孩子不能站立着小便。”不久,帮助料理丧事的四邻来到家里,母亲便将父亲穿用过的西装等物品送给了那些邻居。那些换上父亲遗物以为纪念的人,便着手葬礼的准备工作。当时我在想,啊,“世界”就是这样在改变呀!
……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5年出生于日本四国地区一个被森林围拥的小山村,少年时代在母亲影响下对鲁迅开始了此后不曾间断的阅读,大学时代在渡边一夫教授的引领下沐浴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光芒,并由此走上了创作道路。1960年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访问,使得“农村包围城市”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和中心之概念结合起来,最终演化为《万延元年的Footbabll》、《同时代的游戏》等诸多作品中的根据地/乌托邦。
1994年以《个人的体验》和《万元延年的Footbal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更强烈地意识到作家的责任,借助《空翻》、《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别了,我的书!》等作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于《在自己的树下》、《两百年的孩子》等作品里表现了对新人、孩子和童子等未来之象征所寄予的希望……
玛丽亚·帕芙洛娃是罗曼洛夫王朝末期的公主,她的人生注定与普通人不一样。这本传记,是她在42岁时写下的,包括宫廷里的童年回忆
人散曲终:演义名人的最后岁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民国一些电影演员的生平事迹,其中有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宣景琳、胡蝶等。人散曲终:演义名人的最后岁月 目...
毛泽东印象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外国人眼里的毛泽东”,选入了七名外国记者———斯诺、海伦·斯诺、爱泼斯坦、斯特朗、斯坦因、福尔曼和贝特兰的文章...
章炳麟传 本书特色 太炎先生被视为“革命元勋”。戊戌政变前,他是主张改良的。戊戌换败后的第二年,他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头一个站出来剪去辫发,立志...
林徽因画传 本书特色 林南编著的《林徽因画传》简介: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
有人说王健林是这个时代出色的商业机遇猎手,发现了最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行业,最长的坡——城市化进程、消费勃兴的几次重
一百零九个春天-我的故事 本书特色 ☆上海名媛、顾维钧遗孀严幼韵女士讲述百年人生;☆复旦大学的首届女生,开豪车进校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媛,美丽时髦的代...
杜勒斯传奇-一个间谍大师的生命历程 内容简介 中央情报局之父艾伦·杜勒斯的传奇历程。 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和翔实的史料记述了美国情报史上的传奇人物、中央情报局之父艾...
懒寻旧梦录 本书特色 夏衍在30年代,是上海地下党的风云人物,“左联”领袖之一;(我国话剧——欧、田、洪——和电影的元老)陪都重庆时期,又是《救亡日报》、《华商...
贺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贺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是社科院哲学所为纪念贺麟先生诞辰百年而举办的纪念会的论文集的合编。贺麟先生为一代宗师,在中国哲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黄兴评传(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百折不挠,推翻帝制。主要论述黄兴抱着赤诚的爱国思想,奋起革命救亡,经历千辛万苦,矢志不移...
鸠摩罗什-大家精要 内容简介 鸠摩罗什(344~413),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他是享誉西域和中土的著名佛教学者,是佛学东渐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
曾国藩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曾国藩那些事儿》:梁启超称:“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流程优化风暴:企业流程数字化转型从战略到落地》内容简介:当前,企业流程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其数字化转型热点,它能将移动、社交
顾准的最后25年 内容简介 要有想像力……没有想像力,我们年轻时哪里会革命?还不是庸庸碌碌做一个小市民?不过当我们经历多一次,年纪大一点,诗意渐渐转为散文、说理...
《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内容简介:本书聚焦魏晋时期的母子关系,从东晋于氏据“礼”抗争、上表争子的例子出发,揭露母
《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内容简介:本书重点讲解了心理疏导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疏导在自我成长、家庭生活、组织发展、社会
《富兰克林自传》内容简介:《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迄今为止被广泛阅读的重要自传作品之一,无论从自传的角度还是从美国思想史的角
《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内容简介:随着报纸、书商的崛起和阅读大众的出现,文学日益分化为艺术和商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在
凤兮凤兮叶灵凤 本书特色 本书所收文章或为与叶灵凤亲近之人所写的纪念文章,或为专业研究者所作的研讨论文,乃编者精心遴选,可补读者对叶灵凤生平和作品的了解,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