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石头印红楼之传国玉玺传,全面破解三百年红楼梦之谜。本书介绍了《石头记》中的蒙古、崇祯、闯王大战《石头记》、《石头记》中明末的“阉党之患”、《石头记》中的袁崇焕、《石头记》中清朝的兴起、《石头记》中的朝鲜、《石头记》中率部降清的大汉奸、《石头记》中的洪承畴、《石头记》中清朝的两次皇位之争、《石头记》中的台湾、《石头记》中的清朝入主中原、清朝“以帝礼改葬崇祯”的弥天大谎、《石头记》中的南明、《石头记》的主题思想:“华夷”与“无君”、《石头记》中的“元妃省亲”、《石头记》中的“甄家”与“贾家”、《石头记》中的“三藩之乱”、《石头记》中的大观园——锦绣中华等。
二、“红楼人”与“骷髅骨”之间的对应关系
《石头记》是在清朝文字狱的高压之下诞生的“非常”之作,所以作者为“明史”披上了“情欲声色”的外衣,即《红楼梦》,《红楼梦》与“明史”是一种表里结构。正因为《石头记》是“明史”,所以其中人物众多,据徐恭时统计,《红楼梦》人物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又因为《石头记》是“纪事本末体”的史书,即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而记载的“明史”,所以在《红楼梦》中才出现了众多“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物,这些人物或只是某个历史事件中的某个历史人物,或只是记述某个历史事件的陪衬,完成了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这些人物也就没有用了。
《红楼梦》中的“红楼人”,在《石头记》中共分三种:
1、完全是“明史”中的历史人物。如袭人、贾瑞即洪承畴、贾赦即皇太极、晴雯即袁崇焕等等,《红楼梦》中的次要主人公大都如是。
2、完全不是“人”。如第二十八回提到的宝玉的两个小厮:双瑞和双寿,这两人完全是为暗示宝玉及其前生的生日而设,没有丝毫的生命迹象。《红楼梦》中如是之“木偶”亦不少。
3、既是“人”,又不是“人”。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1)首先不是“人”,有时又代表“人”。如宝玉,既是传国玉玺,有时又代表传国玉玺的持有者;又如“黄金莺”,指清朝的“金印”,有时又代表清朝统治者。这种“红楼人”可归入第2种。
(2)首先是“人”,有时又不是“人”。如妙玉、湘云、黛玉、宝钗,既代表宋、元、明、清及其历史人物,又分别是曾经镶嵌在传国玉玺上的“玉角”和“金角”。黛玉和宝钗还能一起构成印泥。这种“红楼人”可归入第1种。《红楼梦》中的主人公皆如此,即宝玉、妙玉、湘云、黛玉、宝钗。
如果简单点归纳,《红楼梦》中的“红楼人”,在《石头记》中其实就分两种:一种是“人”,一种不是“人”,虽然有“人”兼而有之。
谈到“人”与“非人”,就不得不涉及“警幻情榜”,这个“情榜”弄得人头昏眼花,至今找不着“北”。
所谓“情”,在《红楼梦》中指“情色”。**回空空道人思忖道:“其中大旨谈情。”所以后来空空道人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并“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关于《红楼梦》中的“情”,这里不做深究。
但在《石头记》中,所谓“情”却成为判断“人”与“非人”的标准。古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反之亦然,“无情”者“草木”也;“有情”者“人”也,这就是“脂批”中曾提到的所谓“情情”与“情不情”。“情情”即“情:情。”也可理解为:“情乎?情也。”“情不情”即“情:不情。”也可理解为:“情乎?不情也。”
第十九回有“脂批”道:“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我们知道,宝玉主要指传国玉玺,所以曰“不情”,即“非人”;黛玉主要代表朱明及其历史人物,所以曰“情”,即“人”。也就是说,“警幻情榜”中只有两种人,一种为“情”,即“人”;一种为“不情”,即“非人”。【或兼而有之。】
而所谓“警幻情榜”,其实就是指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即“明清历史人物”的“终身册籍”,并可演绎至“脂批”所说的“三副四副”。但究竟能演绎到第几“副”,不得而知,因为明清究竟有多少历史人物,很难有个定数。所以第五回警幻仙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第十八回也有“脂批”道:“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所谓“回末”,乃误导也,意思为:读完《石头记》,自然明白“明清历史人物”之“芳讳”。
至于宝玉之别号“绛洞花王”(或“绛洞花主”),乃“将洞花王”也,“将”,统率,指挥;“洞”,“遣香洞”也,第五回警幻仙姑自我介绍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花”,自然是指“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中的仙子们了,而这些仙子下凡后便是“明史”中的历史人物。所以所谓“将洞花王”,乃统帅遣香洞众仙子之“王”也。《石头记》**回写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于是“绛珠仙子”道:“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既然传国玉玺又要投胎转世了,印泥以及想镶嵌在传国玉玺上的“玉角”与“金角”,还有围绕着皇权打转的历史人物们,都一起追随着来到了人间,这才“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警幻仙姑和一僧一道除外,前面解读过,他们代表作者。】
《石头记》即“传国玉玺传”,作者通过对宋、元、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的记述,折射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从而归结出“皇帝为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即“无君”思想。同时,宋、元、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又是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民族斗争史,作者从中又归结出“华夷”思想,这也是《石头记》的主题思想之一。
《红楼梦》既是“朱明之梦”,又是“清朝之梦”,作者通过对明清历史的记述,同时反映出了上面的两大思想主题。
明清改朝换代时,主要涉及到中国的三个民族,即汉族、满族、蒙古族,这也代表了明末的三大势力,即明朝、后金(清朝)、北元,其代表人物为黛玉、宝钗、湘云。汉族、满族、蒙古族是这段历史的主角,所以黛玉、宝钗、湘云也是《石头记》的主角,而她们争夺的对象“传国玉玺”,即宝玉,便成了《石头记》的**主人公。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框架之下,《石头记》详细地记述了在这段历史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红楼人”在“明史”中也分为“人”和“非人”两种,有时还兼而有之。所以,“红楼人”和“明史”中的“骷髅骨”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当复杂,须小心在意。
《红楼梦》与“明史”是一种表里结构,“明史”中的历史人物,反映在《红楼梦》中就是“红楼人”。但《石头记》是在清朝文字狱的高压之下诞生的“非常”之作,所以作者不能将《红楼梦》中的某个“红楼人”一直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身上,即不能将某个“红楼人”完全等同于“明史”中的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让其在每个历史事件当中,都以相同的历史人物的身份出现,自始至终,一以贯之。不然,地球人都能看出其中谁代表谁,那么作者费尽心机地为《石头记》披上《红楼梦》的外衣,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样就出现了如下几个现象:
1.一个“红楼人”代表几个历史人物,比如袭人代表明朝辽东经略,但主要指洪承畴。
2.几个“红楼人”代表一个历史人物,比如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邢夫人都是孝庄,而这时候的孝庄,大多只是一个代名词,只是代指清朝或清朝的实际掌权者,如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等。又比如,贾政、秦可卿、贾芸、贾迎春等都是崇祯,但同时又代表朱明、汉族等。还比如,薛蟠和芳官都指多尔衮,而薛蟠有时又代指努尔哈赤、康熙,即代表清朝。
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红楼人”,不仅代表《石头记》中的某个主要历史人物,还往往代表这个历史人物所属的一方,主要指上面提到的汉族、满族、蒙古族三方,即明朝、后金(清朝)、北元。
3.几个“红楼人”又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将这几个“红楼人”串起来解读,才能全面再现这个历史人物,比如茜雪和晴雯都代表民族英雄袁崇焕,袁崇焕在魏忠贤时受阉党排挤,曾愤然罢官回乡,作者于是用“茜雪被撵”来补写袁崇焕的这段历史。而林黛玉也曾客串袁崇焕。
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呢?原因只能是清朝的文字狱。比如,为什么不直接写“晴雯被撵”呢?因为若“晴雯被撵”,便没法写以后的袁崇焕了。怎么没法写呢?如实写不行吗?就说“晴雯被撵”后又回来了,不也可以吗?可以是可以,但这样谁都明白晴雯就是袁崇焕,还想为“闺阁昭传”吗?就等着被抄家灭族吧!作者将孝庄皇太后分为几人来写,也有这个原因。《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如此,必须作如是看。【记清。黄砚堂】
《红楼梦》中的“红楼人”对应“明史”中的“骷髅骨”,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
1.凡名字中带“玉”字或拥有重要玉器者,指汉族;凡名字当中带“金”字或拥有重要金器者,指游牧民族,主要指女真族和投降后金的蒙古族。这从妙玉、黛玉之名以及宝钗、湘云之“金璎珞”和“金麒麟”,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2.作者将“红楼人”分成几大家族,比如尤氏家族,指汉奸;李氏家族,指率部投敌的汉奸;柳氏家族,指南明,包括郑成功的郑氏家族;邢氏家族,指蒙古族。
3.作者将“贾府”分为明清两朝,宁府指明朝,明亡后指降臣或汉奸;荣府则指从兴起到一统天下的清朝,既是空间概念上的清朝,更是时间概念上的清朝。荣府的“梨香院”和“东大院”指入关前的清朝,住在这里的“红楼人”都代表清朝及其历史人物。
4.作者又将朱明王朝分为“贾家”与“甄家”,即北京朱明与南京朱明。
5、作者还从生产生活特征上总结了游牧民族“膻”的特点,凡与“膻”有关的“红楼人”都为游牧民族。【现在看这有点民族歧视的味道,但知道洪昇是明朝遗民后就不难理解了,洪昇在《长生殿》中曾直呼安禄山为“腥膻”。史可法则称北方被清朝占领为“染腥膻”。黄砚堂】
……
明白了《石头记》的框架结构和时间分段、以及“红楼人”与“骷髅骨”之间的对应特点之后,我们再来按照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解读《石头记》,即用“解谜”、“还讳”、“意淫”这三个绝招,读“反文《红楼梦》”加“反文脂批”。
注意,我们不是按照《石头记》原来的章回顺序进行解读,即**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而是大致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解读,即第二出《乞巧》→第四出《离魂》→**出《豪宴》→第三出《仙缘》。当然,为了解读某个人物和事件,我们必须将《石头记》中的相关部分串连起来,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石头记》现有的排列顺序,一个章回一个章回地进行解读。
……
童庆炳谈文学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近十年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写的一本总结性的小书。旨在剖析古今中外文学观念所蕴含的一个古老问题——文...
心之形《怒河春醒》序韩松落从新疆回到内地两年后,陆天明的小说《桑拿高地的太阳》刊登在了一本文学杂志上,母亲读过这部小说后
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理性动物的不确定生活 内容简介 人类能够相信所有的事情,但是也能堕入深深的怀疑和迷惑。问题部分在于我们的许多信仰缺乏理性的基础。更深也是更麻...
中国散文五十年 本书特色 1.作者林贤治近年来活跃在国内知识界,以思想先锋、人格精神名重一时。在这部新作中,作者对当代中国散文的发展面貌作了全新的揭发和论述,大...
维多利亚文学与基督教传统研究 本书特色 从宗教角度研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的传统由来已久,但19世纪研究的主导倾向是考察文学中的宗教因素是否符合维多利亚的道德规...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文学卷(精)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
中国文学史(上下)插图珍藏本,民国珍本丛刊 内容简介 本书即《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去掉“插图本”三字而成,突破日人(日人又是依于西洋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四期...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
匈奴,一个崇拜狼的草原游牧民族,曾经游荡在西北坦荡的土地上。他们像狼一样地野性、勇犯剽悍,骁勇善战,他们从草原上崛起,他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 本书特色 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犹如西下的夕阳,尽管也伴有一抹美丽的晚霞,但很快就被夜幕所掩盖。它的亮色,突出地表现在有惊人的数量与新变...
《Go语言入门经典》内容简介:《Go语言入门经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开发环境配置及语法基础,代码包(Package),
最明净的地区 本书特色 显然,从一秆始,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目的就不是写一部有趣的令人愉快 的小说。他没有创造一个可敬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带着一种代表性...
陈绍初再寻红楼路-解不尽读不完的红楼梦 本书特色 《陈绍初再寻红楼路——解不尽读不完的红楼梦》集两百余年来“红学”不同派别的各种不同观点。重点介绍《红楼梦》作者...
为什么是刘慈欣 本书特色 为方便更多人理解刘慈欣笔下的科幻世界,我们将近年来关于刘慈欣的研究文字、对话访谈、新闻报道,甚至是网友的议论,汇总编成《刘慈欣现象观察...
巧合.悖谬.反讽-万比洛夫早期散文集萃 本书特色 《巧合悖谬反讽(万比洛夫早期散文集萃)》收录了作者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小说以及随笔,他的短篇小说具有明显的内在...
《韩少功散文》精选了韩少功的经典散文佳作,记述了一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让你在或捧腹或黯然中回想起过去的“那些事,那些人”
我将红尘里的江山看了一场,不过是起落浮沉数年的时光;朱红的新纱覆了落尘的旧梦,年少的女子爱上年少的郎。我将红尘里的江山看
古典小说漫稿-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跟小说一样好看的文学评论;大文学视野,广角度探究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古典小说漫稿-大家小书 内容简介 《古典...
现代文坛断片 内容简介 《现代文坛断片》作者赵国忠多年从事散轶文的搜集、整理、研究。很多鲜为人知的名家名作在读者的视野中得以回归,这些散轶文学术价值很高,作品的...
诗辨新探 内容简介 二是性理派。 批判西昆体的石介,他是反对把文学家独立于儒家之外的。他认为杨亿等人:使天下人目盲,不见有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文中子、韩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