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解其枝脉,探明源流——阅读经典应把握的思维方法;总括经典,分类概说——阅读经典应了解经典的类别;解析经典,阐明读法——阅读经典应明了历史状况并掌握学习方法等。
一、解其枝脉,探明源流——阅读经典应把握的思维方法(主讲:马瀛)
第二讲治哲学应知流派
古论周、秦诸子流派者,有庄、荀、淮南及司马氏,而莫详于刘歆。《庄子天下篇》陈儒、墨、名、道、法、小说六家。《荀子非十二篇》去小说而易以陈仲、史鰌,陈、史似与杨朱之学同派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去小说而增阴阳。《淮南子》“要略篇”则去名、小说,而增杂、纵横,刘歆《七略》乃人农家,而为十家。故推论先秦学派,大抵春秋之世,略别儒、道、墨三家;战国中叶,乃分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末年乃更分为九流十家矣。流派既明,当斠异同,考变易。《韩非子》“显学篇”日:“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杂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是同一师承,其立言未必一致也。然大同之中有不同,大异之中有不异;非抉择精微,不足以识大同与小异,推知万物之毕同毕异也。诸子学不纯师,其流斯异。禽滑厘受业卜商而流为墨家。商鞅学于尸佼而流为法家。子产以儒兼法,其学又出于名家。荀卿之徒有韩非、李斯,又援儒而入法。凡此皆思想变迁,学术沿革之彰著者,又学者所应注意者也。
宋儒理学,以安定、徂徕、明复之讲学为先导,自是而濂、洛之学,嗣之以起。大抵分为程朱、象山、浙东三派。二程师事濂溪,朱子宗仰二程,而濂溪之太极图说,实出自道家陈抟。是程、朱之学,实毗于道家者也。象山专宗心得,则毗于佛家者也。金华、永嘉,肇开浙东学风,则毗于儒家之功利主义者也。康节《皇极》,横渠《西铭》,虽各别立一帜,然未尝非导源于濂溪也。元代以后,大抵分为程朱派、陆派、朱陆调和派三者而已。明自姚江崛起,服膺象山,倡良知及知行合一之说,开有明一代学风,于是陆、王与程、朱并称矣。下逮乎清,虽异军蜂起,然大别之,要不外乎程朱、陆王及调和派、独立派四者而已。
佛教派别亦多,在印度时,已有“大乘”、“小乘”二教之判别。所传乖违,争论甚烈。小乘至以大乘为非佛说,大乘之视小乘亦侪于外道。是为佛教**大分画。小乘之中,又分“上座”、“大众”二部,上座部又分为十一,日:“有部”、“雪山”、“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化地”、“法藏”、“饮光”、“经量”。大众部分又为九,日:“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多闻”、“说假”、“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合称小乘二十部。慈恩尝判二十部为六宗,日:“我法俱有宗”,日“法有我无宗”,日“法无去来宗”,日“现通假实宗”,日“俗忘真实宗”,日“诸法俱名宗”。此皆小乘教之判别也。大乘教自佛灭度后五百余年,马鸣菩萨出世,造《大乘起信》等论,复兴大乘,后有坚慧燕萨造《法界无差别论》,祖述马鸣之旨,后人谓为“如来藏缘起宗”。后之分派开宗,皆导源于此,而当时实实无异见也。其分宗如下:日“三论宗”,亦名“般若宗”,亦名“性宗”或“空宗”;日“唯识宗”,亦名“瑜伽宗”、“法相宗”、“慈恩宗”;日“摄论宗”;日“华严宗”,亦名“贤首宗”;日“地论宗”;日“涅槊宗”;日“真言宗”,亦名“密宗”;日“律宗”;日“净土宗”。凡此诸宗,流传中土。而在中土所倡者,则有“天台宗”,因智者大师楱息天台山而得名也。其教外别传,则有“禅宗”,又名“佛心宗”,以直指本心,不立文字为尚。自达摩传至五祖,分为“南”“北”二派,而南派独传,又分“临济”、“云门”、“曹洞”、“沩仰”、“法眼”五宗。唐代以后,摄论宗并入唯识宗,地论宗并人华严宗,涅槃宗并入天台宗。而小乘教之有部,人中土而立“俱舍宗”,经部人中土而立“成实宗”。故中土今日流传之佛教,合大小二乘言之,共得十宗。即“成实宗”、“俱舍宗”、“禅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也。
第三讲治史学应辨真妄
应劭《风俗通义?皇伯篇》日:“天地剖分,万物萌繁,非有典艺之文,坚基可据,推当今以览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言也,实为难哉!故《易》纪三皇,书叙唐、虞,自是以来,载籍昭皙。然而立谈者人异,缀文者家舛;斯乃杨朱哭于岐路,墨翟悲于练素者也。”夫五帝、三王之记尚矣。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学者既不可得而详;即《诗》、《书》所称述,《春秋》所纪录,儒者一家之言,亦岂可尽信哉!王充《论衡’正说篇》日:“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声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讲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此孟轲所以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之叹也。后世学者,不慎为审察,安有不为伪书所蒙蔽者哉!审察之道奈何?则不外諟正文字,区别文体,考核事实,搜罗证据而已。
第四讲治文学当知变迁
我国*古典籍,其遗留至今而差可信者,不过《易》、《书》、《诗》三者而已。三书实为我国一切文体之源泉。盖《易》为骈文、韵文之源;《书》为散文、语体文之源;《诗》为诗歌之源。文体之大别,要亦不过散文、骈文、韵文、诗歌、语体文五者而已。
周代诸子之文,骈语、韵语与散句相间杂,初无文体之区别也。及秦则“荀赋”、“屈骚”,开韵文之先声。而颂、赞、铭、箴,亦相继而起。两汉以赋称盛一时,六朝迄唐,韵文未衰。下逮宋、明,此风寝息矣。此韵文变迁之概略也。
三代以前,虽相传有古谣、谚、歌曲,如《拾遗记》有皇娥、白帝等歌,《尚书》有五子、喜起等歌,《尚书大传》有卿云歌,然多不足凭信。故诗歌之*古者,自当推三百篇。三百篇虽间杂一言至九言句,而大体则为四言。西汉以后,五言诗兴,而七言诗亦于是时滥觞。六朝崇尚俳俪,研究声病,始启五律法门。至初唐而七言律诗之体乃立。中晚唐间词体肇兴,入宋大盛。元乃变为南北曲及杂剧,至明而有昆曲。今则诗歌、词曲之音节,久已失传,所余者,惟后人摹仿之躯壳已耳。而昆曲、京调、杂剧、小曲,则音节流传,尚未衰歇云。此诗歌变迁之概略也。
周、秦古籍,间有俪辞;盖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此实宇宙间自然之现象也。《易?文言传》中,若“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语,几不胜枚举。西京相如子云,不无比对;王褒谷永,渐近俪体。东京则崔瑗、蔡邕之伦,几于非对不发。晋,宋以降,至于永明之间,骈文之体,乃集大成。徐、庾嗣作,缛藻清声,遂蔑以复加矣。初唐四杰,乃沿六朝之旧。盛唐以后,厥体衰变。虽韩昌黎慨然复古,然中晚唐以迄五代,骈俪之风未衰歇也。特文体之敝,至五代而极矣。宋初承其余习,犹多冗滥之词,及欧、曾、苏、王起而力振之,而其体乃一变。四六之称,盖亦始于是时。逮夫元、明之世,多用虚廓猥浅之词,以追时谐俗,骈体乃一落而千丈。清代汉学家出其多闻博识之绪余,而发为文章,典雅蟊皇,沈博绝丽,其上焉者率驾唐、宋而追齐、梁,次焉者亦非元、明所能企及。故骈文至是时而大振。然咸、同以后,世变日亟,此风渐息,虽如饶汉祥辈犹有以骈俪文字撰邮电文告者,然几若空谷之足音矣。此骈文变迁之概略也。
西汉以前,本无骈散之称,亦无骈散之分。经典、诸子及史籍等,或全以散句行文,或篇中间杂偶句,原无定体也。自东汉下逮陈、隋,俪语盛行,骈体始立。虽姚察父子,振于隋末唐初,一扫肤词陈语,然终不能革骈俪之风。及韩退之出,厌弃魏、晋、六朝,一反之于六经西汉,以古文相号召,而天下景从,此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也。于是骈散两体,乃并辔而齐驱。同时如柳宗元、皇甫浞、李翱、孙樵之徒,皆以散文鸣者也,韩、柳与宋之欧阳、三苏、曾、王,后人称为八大家;下及明之高、刘、宋、方、唐、归,清之侯、魏、汪、姜、方、刘之徒,虽或兼作骈文,然并以散文擅长。自《姚姬传》近师海峰,远宗八家,归、方、管同、姚莹、梅曾亮、方东树等依附之,遂有桐城派之称。而恽子居、张皋文别树一帜,秦瀛、李兆洛、董士锡、陆继辂等同声附和,即所谓阳湖派也。第桐城深于法,为儒者之文;阳湖长于才,为策士之文,其面貌略有不同耳。此散文变迁之概略也。
言文之背驰,盖自三代已然。《尚书》中如《尧典》、《皋陶谟》、《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康诰》、《无逸》、《君爽》、《立政》、《顾命》、《文侯之命》诸篇,当日对语之文也;《大诰》、《多方》、《吕刑》诸篇,当日告示之文也;《甘誓》、《汤誓》、《盘庚》、《牧誓》、《多士》、《费誓》、《秦誓》诸篇,当众演说之辞也。《诗经》中如十五国风,采自民间歌谣,故皆为方言俚语。二雅、三颂,则撰自朝廷官吏,多为文言。是一书之中,已言文互见矣。要之《尚书》、《甘誓》诸篇,为后世白话文之始祖,而《诗经》“十五国风”,为后世白话诗之始祖。惟言语不能不随时地而变迁,故后人读而不易通晓,遂觉为诘屈聱牙耳。《尔雅》、《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即以中古以来通用之文言,诠释《诗》、《书》之古语者也。自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赞《易》作《文言传》,文言既兴,语体乃寝废矣。盖孔子三千弟子,所占国籍不少。当日国语既未统一,如使人人各操国语,则何以传授学术耶!孔子日:“辞达而已。”又日:“书同文。”又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皆孔子提倡文言之语也。厥后《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史,孟、荀、庄、墨诸子,盖用文言。秦、汉以后,惟经典之传注,乐府之歌诗,及《世说新语》一书,犹间杂白话而已。六朝以后,印度佛典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成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遂启语录体之始。唐人之诗,惟元轻白谷,近于语体,其他则间用方言而已。宋儒讲学,以白话为语录,遂成讲学文字正体。宋、元以后,小说之演义体兴,仿于宋之《宣和遗事》而《水浒》、《西游》、《三国》之属,盛扬其焰,或纯以白话为之,或以近于白话之文言为之,家弦户诵,于是白话又为说部文字正体。元、明、清之戏曲杂剧,亦多用白话,盖戏剧所重在唱演,非白话无以喻群众,于是白话又为剧本文字之正体。诗歌则如宋邵雍之《击壤集》,不避俗语俗字,遂别成一派。明代陈献章、庄泉等以讲学家自名者,大抵宗之。盖自宋代而后,我国之文言文与语体文遂中分天下,惟前则为缙绅所专利,后则普及一般平民而已。自清末科举废而白话一盛,普及教育之议起而白话更盛,日报、杂志广载说部剧本,而白话全盛;比五四运动以来,胡适之、钱玄同、陈独秀、吴稚晖之,倡言文学革命之论;于是,白话侵入学校之教科书中,几欲夺文言之席而代之矣。夫佛典译而语录兴,欧学播而白话盛,是白话之兴盛,必在外国学术侵入时代,殆我国之文言文,有不能曲折叙述异族思想之弊欤!此语体文变迁之概略也。
二、总括经典,分类概说
经学。这一种学问包含群经的思想、性质、真伪,训诂上的一切问题,及后世研究的总成绩。
史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自己经验出作法与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中国的史学。
哲学。哲学家菩萨发心,慈悲为怀,都是想发明出一种道理来,济度众生。中国自汉武帝定儒学为一尊后,再起的哲学家都以发挥孔子的哲学为宗旨。他们的方法都是把自己的经验同圣人的教训找出一致之点。
文学。中国的文学远自三千年前的《诗经》,近到现代人的白话诗、短篇小说与话剧,自己有自己演进的历史,自己有自己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的单音字,使得中国诗有特殊的音节与表现。中国的文学是中国国学的一枝,不了解它便对于中国的文化的了解有些缺欠。并且中国文学的演进也自有一种学理。
文字学。文字学旧称“小学”,是初学识字的课程。后来字形的变迁与本字愈远,新字制造愈多,已经不能成为学者必修的课程了。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时候,有许多的字说已经失传,而且小学已不为学子所共学。后来音韵的演化,清代考察费了二百多年的工夫。连合音韵与形义,已经不能不独立成一种学问了。文字学就是中国文字变迁演化的研究。
——摘录自汪震、王正己合编《国学大纲》**章
**讲经学总论
一、总论
中国古籍浩繁,所以有分目录以便检阅的必要,首先分目录的人是汉朝的刘歆,他著有《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种。《七略》不传,可是汉朝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删改而成的。后来到了晋朝荀勖,把一切的书分着经、史、子、集四部。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目录上也以经、史、子、集为纲,所以“经书”这个概念,实在有很久远的支配历史。究竟(1)何以称书为经?(2)称书为经始于何人?(3)经数有多少?(4)什么书可以称经?(5)我们对称书为经的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学常识上要解答的。
……
胡人与文明交流纵横谈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古代“胡人”与中土交往的各种故事及其传入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并由此对中土之文化、经济、社会、...
古代中国与世界 内容简介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
望长安 本书特色 《望长安》以唯美的艺术形式梳理陕西历史的重要信息,如同传统的中国卷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着力表现了陕西文化的交融性、开放性、传承性和影...
中国-美国卷-中外文学交流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文...
刘然熙,冷静与热情之间的个人特质。喜爱设计与创意。目前为自由译者。译有《北欧·家的私设计》《巴黎漂亮女人的秘密》《伦敦女生的房间》。现居日本东京。
日本女人.温柔的革命 本书特色 在“女性颠覆”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下,日本女人却始终乐于进行完全女性化的表达,并用温柔的方式,真正主导了日本社会的变革。日本女人.温...
傈僳语教程 本书特色《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卷:傈僳语教程》系统地涵盖了傈僳语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云南少数民族语言...
楠木鄂伦春语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语音结构体系;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语法形态变化及其结构体系;句子结构体系;楠木鄂伦春语会话资料等。楠木鄂伦...
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 本书特色 《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文化是人的精神脊梁,能更好地展现一个人的气质与魅力。国学名著就是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
月亮的传说 本书特色 月亮啊!你心里有什么,竟能这样有力地打动我的心?——济慈,《恩底弥翁》《月亮的传说》一书通过叙述各地的月神传说,把古往今来无数与月亮有关的...
熱衷一切奇思怪想的軼聞,相信世界的玄妙大過眼睛,熱愛旅行,尤喜探險,身體跨越不了的險境,就是筆下故事開始的地方。
吕叔湘全集(全十九卷) 本书特色 《吕叔湘全集》代序吕老是语言学界的大师,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的学者。他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受到应有的敬仰。吕...
风起红楼 内容简介 慈禧太后竟然是一位红学爱好者,经常以贾母自比;胡适早年竟然是个红学索隐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传世名著《红楼梦考证》竟然是在书商催逼下仓促写...
殷墟探秘-甲骨文 本书特色 从甲骨文读懂上古时代的中国《盛世收藏》主编陈漫兮倾力之作向你讲述殷墟甲骨文的前世今生殷墟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迷?两岸汉字艺术节推荐读物...
标点符号用法有问必答 内容简介 本书向您介绍了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内容包括标点符号简介和相关知识、点号的用法、标号的用法三部分。标点符号用法有问必答 目录 **...
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 本书特色 《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星学...
给未来的艺术家 本书特色 本书是“艺术经典”中的一种,何怀硕是著名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在任教艺术史时,希望对未来的艺术家有启蒙教育之功。任何时代总有许多热爱艺术...
《谈文学》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中国著名教育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抗战后期所写的针对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书中文字深入浅出、
美人装扮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从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装扮入手,介绍她们的妆容、衣裳、鞋袜、佩饰等,并收录关于女子装扮的雅闻趣事,透视中国古代女...
穿越中世纪 本书特色 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描绘了中世纪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