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等于教养。举个例子。男人穿西装全身颜色应限制在三种之内,即“三色原则”。对面过来一个穿着西装的老兄,我一般是不喜欢听他自报家门的,你把他身上颜色数一数,一般就知道此乃何方神圣。三种颜色一般属于“正规军”,四种颜色属于“散兵游勇”,五种颜色……
乱穿衣服给人的印象也不好。举个例子。初次因公出国的何总去当地一家银行办理业务。但他一进入那家银行,就有一名保安尾随其后。他很纳闷。后经人点拨,何总才知道是自己当时的一身装扮“惹事生非”了。原琮,那天何总穿了一身黑色西装,戴了一幅黑色墨镜。他不知道,这身搭配在某些国家往往是“黑道之人”的常规打扮!
西餐的吃法也有讲究。法式西餐里*名贵的三道菜是鹅肝、蜗牛、黑菌(一种菌子)。有一次法国人请吃蜗牛。吃蜗牛时是要用特制的钳子的。我们的一位老兄往那儿一坐就问:“有牙签吗?”一问就穿帮了——他是吃田螺出身!
我们宴请外国人之前定要了解对方民族珍爱的宠物,千万不能跟他讨论这种宠物能做出哪些名菜,尤其不要请人家吃。例如,你请欧洲人吃饭。上了一道炸乳鸽的菜。那就很麻烦,毕加索的和平鸽多么可爱呀。要是做了,得跟他讲是炸小鸡。否则会引起沟通上的麻烦。
第1讲国际礼仪概述
各位好,非常高兴与各位共同探讨有关国际礼仪的一些问题。希望在我讲授的国际礼仪讲座中,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对于不怎么从事外事工作的人来说,也许不太了解什么是国际礼仪。顾名思义,国际礼仪就是人们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性的礼仪规范。也可以这样说,国际礼仪就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它是一种“世界语”。
国际交往强调“求同存异”与“遵守惯例”。现在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有数不胜数的民族,有几十亿人口。礼仪和习俗因人因地而异。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更何况那些居住在不同国家、分属不同民族、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了,礼仪和习俗都是不同的。鉴于此,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的时候,就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即遵守约定俗成的共同的礼仪与习俗规范。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加速进行。中国人到外国去,外国人到中国来,中国人越来越成为“国际人”。与此相适应,我们中国人要有“国际人”的胸怀和视野,要了解和懂得国际规则。国际礼仪就是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特别在当前,我们加入了国际世贸组织(WTO),而且欣逢两场盛会在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展现自己,要在国际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就更要了解国际礼仪这个规则。
学习国际礼仪,*为关键与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宽容的胸怀。老子说过:“上德若谷。”古人常讲两个词叫“虚怀若谷”、“有容乃大”,什么意思呢?因为国际交往是以跨文化交往为背景的。我们刚才强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国家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文化程度不一样,阅历不一样,教养不一样,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不一样。什么是尊重?在社交礼仪中谈到尊重,我曾经在多种场合强调过一点: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大一样的,或者说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正因为有很多个“不一样”,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很多事情很难评判谁是谁非。
国际交往赠送礼品一般是带有包装的。如果带有包装的话,这个礼品在国际交流场合,不管是他送给我的,还是我送给他的,都是要当着外国友人的面当场打开来看的。
我经常跟外国友人讲:我们国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别人送的东西是不能当面拆开来看的。而有的时候外国友人送给我们的礼品,如果是带包装的话,你不打开来看,他是不高兴的。为什么?因为他认为你是看不起他,没把他当回事。我常跟外国友人这样讲,其实你们送我们的礼物,我们也很想看,但是不好意思在你们面前看,怕你们笑话我们没见过世面。但是,不当场拆开看,并不等于我们真的不看。你一出门,我们马上就看。这样看来,误会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缺少沟通。谁是谁非?我们不看,错了吗?他们看了,就对了吗?也不一定。
我们中国人在说我国之外的国家居民时,总喜欢讲一个词:“外国人”。其实,这种笼统说法似乎给人一种外国人是“千人一面”的感觉。如果对外国人多些了解的话,他更喜欢被叫作美国人、俄国人、法国人、韩国人……因为他们是不一样的,有着各自的民族特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国与国之间有差异,他们也不希望被看作千人一面。
这就是在国际交往当中要有一个宽容心态的根本原因。
拥有宽容的心态,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会容易理解别人,容易接受别人,容易欣赏别人,容易善解人意。相反的话,有时候很麻烦。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灌酒,中国人叫“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我到一些地方去,有同志明讲不把我喝倒了,觉得对不起我。这在很多外国朋友看来,在很多国家很多民族看来,这是有强迫的意思,而且给人不务正业之感。
有一次某公司盛宴招待西欧一家跨国公司的代表,因为双方业务往来密切,故此东道主一方不惜重金点名菜、上好酒。不曾想,那家跨国公司的代表却并未领情。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我方人士再三地劝对方饮酒,而“祝酒不劝酒”则是一条当今世界所通行的国际礼仪。
外国友人讲究两厢情愿,爱喝的话我一醉方休,不爱喝你不要勉强。当然有的中国同志说,好心当了驴肝肺了。但是,想法确实不一样。所以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讲到礼仪是共同的行为规范,讲到礼仪是国际交流中共同的行为准则时,就是要讲宽容。因为它是以国际交往为适用范围的,人和人成长经历不同,所处的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要达到互相理解、有效交流,就必须在一个平台上。国际礼仪就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进行对话的一个共同的平台。
国际礼仪很重要,如果不知道的话,就会闹出很多的笑话,会特别的尴尬。
这是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我们中国人过去的一个习惯是讲“明人不做暗事”。比如说,你是个女孩子,我要是跟你说话,没有外人在场无所谓。假如有外人在场,你要压低声音,行吗?不行啊,要高声去讲。“小汴,我跟你说件事”(大声)。否则,用北京话讲,是有猫腻,见不得阳光。但是国际礼仪有一点非常重要,国际礼仪强调在公共场合,要静声,要静音。手机要改成振动,说话的时候要压低声音。一个文明人有教养的人,和别人交谈时的基本做法就是说话声音低一点,低一点,再低一点。但是我们有的同志做不到这一条。这种人没有办法。他不管在办公室里,也不管在影剧院还是飞机场,要是不高声喧哗那就不是他。
小陈与小王新婚之际赴法国旅游。其中一天,他们在巴黎某著名博物馆参观时却小遇不快。当时,他俩见到一幅油画陈列于不远之处,且出自一位他们久闻大名的画家之手。“这是大师之作”,他们便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声,扑向前去观看,不曾想遭遇周围人“嘘”声一片。因为按照国际礼仪规范,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博物馆这样的地方是不宜高声喧哗的。
在公众场合,有些人接手机、打手机时说话声音特别大。虽然不能怎么样,但是周围人看着心里不是很舒服的。这有自我表现的嫌疑,而且影响别人。我们强调礼仪,它是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你打电话时不尊重别人,人家就不会尊重你。你没把自己当回事,人家怎么能把你当回事?所以说,国际礼仪实际上是讲国际交往中,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所谓国际礼仪,就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国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国际交通”,要进行交往就要遵守“交规”。这样的“交规”不能是一个国家一套。不能说,到你这儿你搞一套,到他那儿他又另搞一套,这样做可就乱套了。在国际交往中大家遵守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一致的,即要遵循国际社会约定俗成且共同认可的礼仪规范。
我也曾经讲过其他方面的礼仪知识。其实,国际礼仪和这些礼仪是有区别的。
我们讲礼仪区别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强调礼仪的一些“共性”问题。只有先讲共性,求同存异,才能讲个性。对于礼仪这两个字,我个人有一种解释。“礼”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荀子说过:“礼者,养也。”礼这个字,其实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即要求尊重。这种尊重,是指既要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同时不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礼是一种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要求。
仪是什么意思呢?“仪者,规也。”它从字面上看是仪式,简言之,它就是表现形式。礼仪这两个字组合在一块儿构成一个词:礼仪。什么意思?就是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的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各种礼仪的共性。
讲到国际礼仪和其他礼仪的差异,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讲一讲。对于一般的礼仪而言,政务礼仪适用于政府交往,商务礼仪适用于公司交往,服务礼仪适用于服务行业,社交礼仪适用于一般的社会交往。那么国际礼仪呢?它*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适用于国际交往,也就是说,国际礼仪和其他礼仪*大的一个区别是适用范围不一样。
国际礼仪是以国际交往为适用范围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它拿到自己日常活动的范围中来。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国际交往讲女士优先,这里的“女士优先”指的是特定场合,是在国际交往的社交活动中,有教养的男士,在公众场合,要尊重妇女,这是一种现代人文明的体现。但是我们国人的习惯,包括东亚地区其他一些国家,像韩国、朝鲜、日本这些文化比较悠久的、历史比较古朴的国家里面,恐怕还不太行得通。
比如,你拿了一个很大的包和朋友在街上走,我是一个男士,不管认不认识你,我要帮你开门,我还可以跟你讲:“小姐需要帮忙吗?”到一些大城市还好一点,人们见多识广了。但如果到了比较偏远的地方,你跟我不认识,你拿了一个包在街上走,我说:“小姐,可以为你效劳吗?”你恐怕想是见贼了,就要落荒而逃或者大喊救命了。
所以,我在这里着重强调,国际礼仪是以国际交往为特定的适用范围。
我们刚才强调国际礼仪和其他礼仪的区别,就是强调它是以国际交往为适用范围、为背景的。国际礼仪和其他礼仪的第二个明显区别,是它的内容多是国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性做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惯例”。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过去我们中国人强调“内外有别”,就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做法不一样,其实如果我们国际交往经验丰富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外外”也是有别的,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阿拉伯国家喜食羊肉,欧美国家喜食牛肉,中国人相对而言吃猪肉的人比较多一些。而在印度,信印度教的人不吃牛肉,甚至不吃任何肉,食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鉴于“外外有别”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必须强调讲国际惯例,我们不能老讲自己村子,自己省、市,自己国家的情况,要讲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
我下面列举两点:**点,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着装强调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而且我们约定俗成几辈子人的说法,就是跟别人打交道时,不能以衣貌取人,否则就是过于势利了,但是在国际交往中不同,国际交往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就是人们在不同的活动场合,要求着装不同。比如,庆典仪式、公务活动,着装要求庄重、保守、典雅、正规,一般强调男士要穿深色套装,女士要穿深色套裙,或者说单色套裙,这才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但是有的人就不了解这些。
前几年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和外国朋友见面,有男同志穿着T恤背心,或者大裤衩就去了,露着一双“飞毛腿”。还有女同志穿着拖鞋式凉鞋就去了,等于把国际交往中的谈判和庆典仪式的场所当作他们自己家的卧室,给人家一种用心不专、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缺少自尊的感觉。
其实,这样的人不一定觉得是自己缺少自尊,反而可能觉得自己很有个性。我们强调的是国际惯例,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
接下来我列举第二点,排列座次。国际交往也好,国内交往也好,人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前后左右的位次排列。特别是重要的活动,如公务活动、商务活动等,则更加注重讲究这种座位排列。老子说过:“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中国的传统作法,是强调左高右低。我们两个如果并排坐着的话,我坐在你的左侧,是谁的位置高呢?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做法,现在是我高,因为我在你的左侧,这是中国的传统,左高右低。
但是,国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刚好和我们相反,国际惯例是讲以右为上。领导人在国内会见外宾,不管在中国也好,在美国也好,在俄罗斯也好,在日本也好,在阿尔及利亚也好,外国客人是要坐在主人的右侧的;宴请客人,外国的主宾要坐在主人的右侧;悬挂国旗,外国的国旗要放在本国国旗的右侧;和客人在一块儿行走时,有教养的男士要让女士走在自己的右侧。以右为上是国际惯例,在绝大多数国家里,交通规则是右行,以右为上,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如果不了解惯例,不遵守惯例就会造成许多麻烦。
我们刚才谈到,怎样在学习和应用国际礼仪的时候,把它做的更好一些,要注意哪些问题,首先,我强调要有宽容的心态,要善解人意,既要理解别人,也要被别人理解。这里,我还要强调,对国际惯例首先要了解它、学习它,不了解它就没法遵守它,所以了解它是遵守它的前提。这一点也要强调。
在谈到国际礼仪和其他礼仪的差异时,我们讲了它的两个主要特点。其实,它还有第三个特点。这第三个特点是明显的时代特征,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习俗。中国的礼仪是中国民俗的结晶,欧美的礼仪是欧美民俗的结晶。国际礼仪是国际大家庭礼俗的结晶。但是这个礼俗的结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讲究宫廷礼节,见面时,男性要绅士,女性要淑女,要行曲膝礼。中国古代也是,要拱手,要作揖,要打千,要请安,还要行三拜九叩之礼。以前过年时,晚辈见了长辈要行叩头礼,要五体投地,但是现在不讲究这些了。国际礼仪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所以这个也是要注意的。
我们讲国际礼仪和其他礼仪的差异,实际上我们是讲了国际礼仪的三个特点,**点是国际礼仪以国际交往为适用范围,需要国际背景和国际平台。第二是以国际惯例为基本内容,强调求同存异,遵守惯例。第三是强调它有不同的时代背景,我们生活在当代,那我们要遵守的国际礼仪应该是当代国际礼仪,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跟它玩古典,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我们玩古典的话,要戴假发,要穿曳地的长裙,那恐怕就麻烦了,人家会说你是外星人。所以国际礼仪的与时俱进的问题大家还是要注意的。
那么,当我们学习掌握了国际礼仪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我们是不是在从事国际交往的时候,要坚决执行不走样呢?
一般来讲应该是这样,当然个别情况下还需要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对我们大家而言,学习国际礼仪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恐怕是需要认真注意的。
**个方面,就是我刚才再三地强调的内容:要了解国际礼仪。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国际礼仪,不掌握它怎么去遵守它呢?不能空谈。比如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在国际交往中要有时间概念,国际交往中讲究遵守约定的时间。你跟男朋友谈恋爱,作为女孩子姗姗来迟几分钟,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表示自己矜持,说实话那是谁求谁的问题,你求人家你对他就不矜持,人家求你有时候就不好说。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双方是平等的,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就必须遵守约定的时间,遵守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实际上是讲不讲信誉的问题,也是尊重不尊重对方,尊重不尊重自己的问题,所以要了解它。再比如国际交往中强调,为人处事要落落大方,不能说我们中国人不大方,但是确实我们有极个别同志在国际交往的所作所为,给人有不够大方的感觉。
金正昆,浙江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外交学博士生导师,知名礼仪专家。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知名媒体担任国际礼仪主讲人。目前主要从事应用礼仪学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北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
《秘密》内容简介:“吸引力法则”三部曲巅峰之作!期许为全球数十亿人带来喜乐的心灵导师朗达•拜恩最重要作品!《秘密》向世人揭示
《诗人李白》内容简介:《诗人李白》是李白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全书着重分析了两个极富创见的相互关联的问题: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李
沉思的力量-詹姆斯.爱伦心灵之旅 本书特色詹姆斯·爱伦被称作真正的沉思先知。在一个充满纷争、渴望、宗教争议、激烈争论、仪式与典庆的年代里,他向世人展示了沉思的魔...
《实质犯罪论(第二版)》内容简介: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
《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内容简介:通过手绘漫画和爆笑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为我们还原了《三国演义
格局决定得失-资治通鉴中的博弈术 本书特色 不要说你懂得历史,这里讲的是不一样的历史谋略;不要说你可以远离竞争,生活处处存在博弈。李浏编著的《格局决定得失(资治...
《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内容简介:激发那些处于迷茫中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自己真正潜能的新大陆;
英雄宝镜 本书特色 寒尼卡教人明慎,伊索使人精明,荷马造就战士,亚里斯多德塑造哲人,泰西塔斯启发政客,卡斯提格里安尼训示朝臣。我撷取以上大师的精华,勾画出一幅英...
《傅雷家书·艺术生涯》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家书选本,比精选本更多保留日常生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全书以傅雷长子傅聪的
《星汉灿烂》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以时间为序,串联中国各个历史阶段曹操世家著名人物,将曹氏家族从西周至今的历史变迁、历代名人、
影响生活的77条心理定律 内容简介 本书不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一些重要而有趣的问题进行介绍和说明,使读者对日常生活中...
像老板那样思考 本书特色 想在职场成功,你必须具备各种能力,更要认真工作;你*好把眼睛擦亮,认清现实,培养正确的态度。.这样,你就可以更聪明地工作,更快一点成功...
好习惯的力量 本书特色 《好习惯的力量》用平易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足以改变你一生的伟大的健康工程,要想事业更成功、内心更自信、生活更快乐,那么,这本书将帮助你实现这...
《快乐致富:获得财富与快乐的7个策略》讲述美国一位普通销售员是如何通过学习、创业和奋斗成为百万富翁、董事长和总裁的故事。他
《网络新媒体导论(微课版)》内容简介:本书旨在系统介绍网络新媒体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历史变迁、前沿研究以及社会影
《大忙人的趣味经济学》内容简介:本套书精选了读者受众面最广的四门学科——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博弈论,旨在通过简单有趣的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本书特色 ·许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对房子、汽车这种不稳定的产权望眼欲穿,为了拥有几乎不惜牺牲一切。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
《爱的密码》内容简介:对于所有人而言,恐惧是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基本设定和本能意识,也是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病毒”。我们害怕受
金融风暴来临,制造业陷入困顿,经济面临转型……当熟悉的环境面临巨变,当竞争压力突然加大,当未来变得很不确定,上班族该如何
《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内容简介:本书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聚会方式。书中所说的聚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工作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