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民国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连续剧,政治风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着戏剧的元素。三颗政治明星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互为生死对头,为何却会合作起来推翻了清王朝?从民国建立到袁世凯之死,他们之间又是如何进行权力分配和争夺的?民国**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弃职逃往天津,为什么?黎元洪、宋教仁等是怎样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地方实力派胡汉民、陈其美、蔡锷、李烈钧等的崛起,却又在预示着中国社会军阀化的倾向…… 本书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深入讲述了1913年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共和的实现,是大势所趋还是偶然?共和的失败,是人事所误还是必然?个中的经验与教训,直接启示着中国今天的政治改革。
《真假共和(下):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讲述了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第一章 中国第一次大选1.梁启超归国梁启超在晚清时主张保皇,拥护光绪皇帝掌握国家权力,主张政治改革采用君主立宪制,实行开明专制,反对激烈的革命主张,反对中国采用共和制度。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重新出山后,梁启超力图与袁世凯合作,实行君主立宪。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万万不能够在中国施行的。梁启超和同盟会在海外的斗争非常尖锐,不仅有激烈的辩论,而且,在海外留学生和华侨界争夺资源和阵地。梁启超和孙中山个人之间也结怨很深。辛亥革命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朝着同盟会主张的方向发展,同盟会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建立共和国的原则得到了确认,立宪派的主张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政界丧失了发言的分量,显得灰头土脸。梁启超和立宪派都是在很被动的状态下接受了共和,不能不低调处理自己失败的政治主张。立宪派和革命派在民国成立后,都在分化重组,两派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和权力冲突,或明或暗地继续存在。我们在上册已经谈到,梁启超分析了清帝退位后的形势,给袁世凯献计献策,就是要组织一个政治上温和的大党,利用议会阵地,来抑制革命派的势力发展。这个大党要由立宪派和革命派中的温和、稳健的人来共同组成。梁启超一直在朝着组织大党的方向努力。袁世凯很赞赏梁启超的计谋,放下架子和以往的恩怨,一直希望梁启超回国帮忙,梁启超的朋友和弟子们也一直在努力促成梁启超回国。尽管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国内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既有分歧,也有合作,全国和平以后,虽有斗争,也能和平相处。但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话说得太绝,与革命派的矛盾太深,在同盟会声势很盛的时候,他权衡利弊,不敢贸然回国。他的朋友、弟子们也一直在为他计算回国的利弊和时机。在梁启超周围都是些高智商的谋士,不像孙中山周边,鱼龙混杂,但也许这是千年的巨变,他们的计谋也十不中一。梁启超的高足弟子蔡锷一再向袁世凯和各界呼吁,敦请梁启超回国,委以重任。黎元洪也曾建议袁世凯,不应该拘泥于党派关系,也就是说,不要计较梁启超以前保皇的政治立场,希望重用梁启超。但是,他们的呼吁遭到革命派方面的强烈反对。广东都督胡汉民更通电全国,历数梁启超维护清王朝、反对革命的“罪恶”,认为现在民国的基础还没有巩固,像梁启超这样的保皇派万无可用的理由。梁启超被迫继续滞留海外,观察国内局势的演变和发展。他虽然与国内政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组织大党的愿望,却迟迟无法实现。1912年7月23日,共和建设讨论会的吴贯因(柳隅)
朱宗震,1941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现上海市浦东新区),汉族。1964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聘任为研究员。2001年退休。
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国初年政坛风云》、《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孤独集》、《黄炎培与近代中国的儒商》。
《王阳明家训译注》内容简介:本书正编选录王阳明重要的家训十四篇。由于阳明一生并未写作专著性质的家训,因此本书所选家训,多来
秦汉史 本书特色 假如你不是专业史学工作者,那么,读懂中国历史,读此书,足矣!你将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真切地了解到中华民族波澜壮丽的历史长卷。 ...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本书特色筹办夷务始末是清朝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数据汇编,计有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现在整理出版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编成于清咸丰六年(公元一...
旧制度与大革命 本书特色 史学珍珠,权威全译本。了解法国大革命必读书,中译本印行二十周年。旧制度与大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书中通过...
明-六史 本书特色 《蔡东藩·六史》记述了中国历史中*代表性的六个转折朝代,秦、汉、唐、宋、明、清,从兴起至衰落的全景面貌和秘密细节。体系完整,内...
寻真无悔-陈铁健八十文录 本书特色 西路军失败的根源在哪里?真是“国焘路线造成的恶果”、“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吗?*终解开这个历史之谜的究竟是哪一位领导人? ...
《论民主》这本书,从民主的起源、理想的民主、现实的民主、民主的条件和民主的前景等方面,为人们理解民主提供了一个指南。全书
《新电商新玩法》内容简介:本书由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电商工作的经验,广泛吸取研究众多电商成功案例创作而成。本书首先系统化、实
《AngularJS深度剖析与最佳实践》内容简介:本书深入讲解AngularJS的基本概念及其背后的原理,包括完整的开发框架与实践。不仅抽丝
《当管理遭遇瓶颈》内容简介:领导者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总是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和难缠的人物。多少有胆识、有闯劲、善创新的管
柬埔寨史-第4版 本书特色 《世界历史文库:柬埔寨史(第4版)》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东方出版中心联合启动的大型汉译出...
历史的媚眼 本书特色 二十位人物铺陈,写尽巾帼红妆的绰约风姿;三千年历史钩沉,写透帐内裙下的纸趣权谋;二十万字斟句酌,写绝古今不变的世情沉浮。历史的媚眼 内容简...
不可不知的中国历史常识 本书特色 本书以朝代为顺序,收录了从“元谋人”到“清朝灭亡”数百个历史词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绕开艰深繁杂的典籍,从政治、经济、文...
《华为管理变革》内容简介:这是一部系统论述华为管理变革的专著。四位中澳管理学家率领一批中青年管理学者,历时三年,阅读了国内
查斯知道,自己拥有整个加茅斯镇最好的战争纪念品——一挺真正的机关枪,配两千发子弹,能一口气杀死二十个人。这是个秘密,一个
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是一套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案丛书。传统学案体史书在于研...
发展的世纪-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三卷(全5册) 本书特色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3卷:发展的世纪(套装共4册)》**册:贸易传教文献,全面研究了欧洲现代向东方扩...
在温斯顿·丘吉尔当上首相的同一天,德国军队入侵了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德国军队比盟军的战斗力更强,盟军很快便陷入混乱的撤
中东国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本书特色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3 本书特色 近年来,通俗讲史日趋热兴,*爱君以“深历史+细解读”的方式,通过细节生动的真实历史故事,结合深度写作,为我们还原了众多在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