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人的真实的人生故事。
主人公生在中原地区一个富裕的大家族,然而出生不久即遭遇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连绵不断的兵祸、匪祸,使他们的家族家业中落,他也相继失去父母成为孤儿。
148年家乡解放,虽然父亲生前是亲共的乡绅,而且土改前全家已经沦落到靠讨饭过春荒,但家庭成分依然被定为地主,这使他背负了几十年的精神重压。然而也正是因为解放,他才有机会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的他一心要做个事业有成的人,以报答社会。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却让他将一生中*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各种“运动”……
但他有着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认定知识会改变命运,他把少年时代的困苦与艰难当作一生的精神财富,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奋力笔耕,写下了大量著作。
此书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作者以朴素流畅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揭示出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他始终关怀帮助弟弟,把亲情看得高于爱情,又让人在宇里行间读到一种动人的情感力量。
一个古老的传说
公兀前二百多年的时候,荆轲受燕太子丹的派遣,在易水饯别之后,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西人强秦,去刺杀秦始皇。也许是秦始皇命不该死,荆轲失手,反死在秦始皇的刀下。秦始皇为了发泄他的心头仇恨,用他的宝剑把荆轲大卸八块,让手下人分别埋在八个不同的地方。这时有一位方士向秦始皇进谏说:“大王容禀,我观天象,看到在丰邑的上空,有一股云气,像是王气。”
秦始皇*忌讳哪个地方有王气,听到此话,便急着问方士:“爱卿有何办法,可以破除丰邑的王气?”
方士回答说:“荆轲这小子的尸体已被大王砍成八块,如能在丰邑埋上一块,可以破除那里的王气。”
秦始皇用右手拍了一下面前的几案,斩钉截铁地说:“如此甚合孤意,传朕的口令,从速办理。”
当天,两辆马车便离开咸阳东去,前辆车上载着几个方士,后辆车上载着几个武士,车上还带着一个麻袋,麻袋内装着荆轲的头颅,不日便到达了丰邑。
方士们看到古丰的西北有一团白色的云气盘桓,便用手向西北指了指,带着马车向西北方向驶去。到了丰邑西北三十五里地方,便让马车停了下来,说道:“就埋在这里吧!”
几个武士到附近的百姓那里拿了几把铁锨,挖了一个三尺深的坑,一个方士一脚把荆轲的头颅连着麻袋踢下坑去,口中念念有词地说:“我把你踢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这两辆马车回到丰邑,又向县令传达了秦始皇的一道手谕,命令县令建一个“魇气台”,目的还是破除丰邑的王气。
荆轲的坟墓原来并不大,同情他的老百姓不断地为他添坟,坟头便越来越大,人们称这个坟头为“荆冢”,坟地附近有个村庄,这个村庄便命名为“荆冢村”。
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丰邑埋下的是一颗复仇的种子。公元前256年,丰邑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便是秦家王朝的掘墓人刘邦。荆轲死的时候,刘邦已经二三十岁了,只是还没有崭露头角。
“荆冢村”的故事,不见于正史记载,只不过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罢了。
刘氏家族
往事越千年,明代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大量向外移民。有一位姓刘的青年农民,带着他的妻子和两岁的儿子,从洪洞县的老鸹窝迁徙到了荆冢村,挑着一副担子,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步行了七八百里路,才到达目的地。一副担子上挑的,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搬迁始祖的名字,没有留下来。六七代谱系无考,到了清代中叶,刘氏才有了《家谱》。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刘沼,被尊为“冠谱一世祖”。到了清代末年,刘家人丁兴旺,发展成拥有一千多人口的大家族。在刘沼的众多子孙中,有穷的,也有富的,世代都有读书人,也出了几十个秀才。还出了一个做官的,曾经做过直隶州的判官。除了这家做判官的刘汝舟拥有四五千亩土地外,还有十几户中小地主。当然也有一此贫苦的农民。
荆冢村的南头有一个魏庄,在明代末年出了一个太监,人称魏小官。他与大太监魏忠贤攀上了关系,从此大富大贵起来。据说他家的屋梁都是乌木的。为了他家买东西的方便,他在荆冢村设了一个集市,并把荆冢村改名为便易集,简称便集。
明末发生过一次黄河泛滥,决口的地方在山东与河南的交界处,开了口子的黄河咆哮着,怒吼着,滚滚向东北流去。魏庄被黄水冲垮了,并陷落下去,便集的南头冲出了一条河。魏庄被毁灭了,便集却幸存下来。
便集村有人想挖掘当年陷落下去的乌木梁头,白天一天的发掘,仅能使梁头露出一点,到了第二天,梁头又不见踪影了。多次的尝试都是如此,以后,人们便也死了这条心。1953年挖河的时候,有一位农民在河底挖出了一个陶瓷罐子,打开一看。是腌好的韭菜花。有个不怕中毒的民工尝了尝,还居然有韭菜花味儿。
这是魏家的遗物,魏太监家的瓷器,至少是明代官窑的产品。挖河的民工只带干粮不带菜,他们见**个品尝的人吃下去没事,一个个便就着干粮吃起来,不一会儿吃得精光。但这个瓷罐在民工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被摔碎了。如果留到现在,这个明代官窑出产的陶瓷罐子,可能要卖个大价钱。
刘家的人居住在便集村的比较集中,村子的北半部大半都是刘家的人,以房分和居住的院落而论,又分为东西两院。到了清代中期,东院的和西院的都出了几户地主,土地有十顷八顷的,也有三顷两顷的。东院的老刘家,在清光绪年间,三四代人在一起过日子不分家,竟出现一百多人在一起吃饭的大家庭,做饭的大锅直径足有四尺左右,在我国历史上清代是人口*多的时代,从老刘家的人口生息繁衍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一斑。
东院刘家的刘锡祉与刘锡祐是亲兄弟,两人各生了四个儿子,叔伯兄弟八个。八兄弟中的老五叫刘汝芗,他自幼读书,光绪年间考取了秀才,他一面经营土地,一面学习中医,买了大批的医书,天天在细心研读。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几年,便成了方圆几十里出名的小儿科医生。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对于村中的穷苦百姓,在他们挨饿的时候,总要周济一点粮食,让人家能够度过春荒。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散兵游勇到处受到清兵的搜捕追杀,有两个小长毛逃到了便集村,一个姓仇,一个姓袁,两个人还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姓袁的这孩子才十五六岁,身上还受了伤。刘汝芗与这两个小太平军战士的年纪也差不多,他看他们怪可怜的,便收容了他们。按照当时的法律,私藏小长毛是犯法的,刘汝芗对收容小长毛也有点担心,想着把袁小毛的伤养好后,避一避清政府查办太平军的风头,再把他们送回家去。过了一段时间,袁小毛的伤也养好了,刘汝芗用他出门乘坐的辕车,派人把这两个小太平军战士送回了老家。姓仇的被他的父母留下了,但姓袁的父母说什么也不愿让儿子留在家里,他们怕清政府追究。袁小毛又跟车回到了便集。刘汝芗还是冒着风险把他留在了自己家里。幸亏村中无人告发,倒也没惹出什么麻烦。
就这样袁小毛便留在便集村安家落户了。先给刘家的一家老小剃头,后来又在刘家的帮助下在便集村的街面集市上搭了一间小房,开了个剃头铺。再后来小毛也娶上了老婆,虽然过得不富裕,几代之后也成了便集村子孙满堂的一户人家。
刘汝芗当医生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积德行善、治病救人。他一生没收过病人的一分钱,一辈子没开过药店卖过药。把脉看舌之后,便把小儿的症状向家长一一叙说。家长连连点头便表示医生诊断的准确。开方之后,又嘱咐病儿家长说:“西门里郝家的药又全又便宜,到那里去抓药吧!”其实当时便集村的药店有三四家之多,多是他本家侄子、侄孙开的,药价稍微比郝家贵一点。郝家是外来人,为了生意能在便集村站住脚,故意比别的药店便宜一点。刘汝芗知道,贫苦的农民抓几服药不容易,当时的中草药虽然很便宜,但一服药也要几斤粮食的价钱,为此,他不怕断了本家侄子、侄孙们的财路。
找刘汝芗老先生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有抱着孩子来的,有背着孩子来的,也有推着一个木头轮子的小土车来的。他们都知道先生不要钱,是义诊,有的人也不止一次带孩子来看病。逢到生瓜梨枣成熟的季节,便用家织的土布手巾,或包着斤把二斤鲜红的小枣,或包着两个小甜瓜,让刘老先生尝尝鲜。老先生总是婉言谢绝。有时实在推不掉了,便收下一个瓜几个枣。
刘家遭遇的一次匪祸
1921年,一场灾难降落在刘家大院。那年头正是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的时代。山东鲁西南一带,土匪特别猖獗,常常集结两三千人马,围攻村镇,打家劫舍,绑票勒索。
便集是一个集镇,纵横交叉的两条三里长的十字街把村镇分成四块,东西南北有四个寨门,连接四座寨门的是寨墙,寨墙的四角还设置了炮楼,安装了清代铸造的大炮。寨墙子外边还挖了一道一丈宽的寨沟,当地人称为“寨海子”。寨门晚上关闭,打更、放哨的事都有人管,俨然像一个中世纪的寨堡。这是村寨的**道防线。
这种中世纪的寨堡到了近代是落伍了。清末民初,洋枪洋炮逐渐多了起来。连土匪也有了洋枪,已经不是昔日的刀客。村寨的地主和大户人家,为了对付土匪,也买了一些洋枪。长枪多数是汉阳兵工厂造,当地人称为“湖北条子”。便集村看家护院的长枪大约有三十多条,多集中在刘家,南头的马家也有几户地主,不过七八条枪。
刘汝芗家的枪没有他三哥刘汝荠家的多,但他有一把德国造的胶把手枪,可以连发十一颗子弹。这是丰县城西北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一支德国造的胶把盒子枪,号称“城西北**枪”。
便集的北边五里有个村庄叫毛庄,这是刘氏家族的一个外庄子。那时的地主有了钱就知道买地,本村周围的土地没有多少可买的了,就到远一点的地方去买。买了远处的地以后,就得有人去耕种,去管理,去建宅院,这种新建的村庄就叫外庄子。刘氏家族这样的外庄子除毛庄外还有两三个,*远的离便集有三十里之遥。
……
刘文忠,1936年生,江苏丰县人。196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6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汉魏六朝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陆侃如先生。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曾任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奋力笔耕,有《鲍照与庾信》、《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汉魏六朝诗文选》、《正变·通变·新变》、《左思与刘琨》、《虚实话三国》等三十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鉴赏文章三百多篇。
《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内容简介:鲍勃·斯洛克姆的生活是美国梦的典范。他是一家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一个中产之家中的丈夫与三
我这一辈子:老舍中短篇小说集 内容简介 老舍的小说主要描写平民尤其是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京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具有极为鲜明的艺...
独臂英豪大传奇 内容简介 独臂、独腿将军,是中国革命万般艰难的缩影,是人民军队英勇牺牲的典型。浴血沙场,断臂膀倍增豪气;陷身矢镝,失腿脚笑傲群雄。截肢手术,无麻...
改革开放30年中篇小说选.卷一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30年作品选书系》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重点项目,是迎接改革开放30年大庆的献礼图书,而且也是对30年文学所取得...
《邂逅》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汪曾祺经典小说22篇,包括代表作《邂逅》《岁寒三友》《七里茶坊》等作品,全面展现了其小说的不同风
大玩家 本书特色 在中国小小说界,杨海林和他的传奇小小说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一直令人瞩目。这本书中收录的数十篇传奇小小说均是作者近两年所作,是作者反复筛选后的结果,...
被禁止的爱:一个心理咨询师和他的私秘档案 内容简介 那人停了一下,又说:“这不是神话,而是科学!就像瑞士人罗夏发明的墨迹图版测验法,以及后来的迷津人格测量法,都...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作品典藏-长篇小说卷 本书特色 张贤亮是中国**个写性的,**个写饥饿的,**个写城市改革的,**个写中学生早恋的,**个写劳改队的……...
《剧院魅影》内容简介:《剧院魅影》中埃利克天生畸形,遭到父母和社会遗弃。好心的吉里太太将他藏匿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室里。从此
幸运的吉姆 本书特色 《幸运的吉姆》讲述了年轻的吉姆来到英国一所地方大学,担任中世纪历史的临时讲师。入职不满一年的他,前途被系主任威尔奇老头紧紧地攥在手心里。到...
绿仙子之夜 本书特色 艾菲尔·通奇编写的长篇小说《绿仙子之夜》讲 述了: 绿仙子,一种苦艾酒,品尝后会呈现麻醉、迷幻 的快感。“欲谴责别人前,先抚心自问是否无罪...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 情史 本书特色 《情史》在古代小说史上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情史》故事,上起周室,下至明季,汇集了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男女之情...
重生三部曲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总达810页,包含《重生》《门中眼》《幽灵路》三部。★《重生》于1997年被搬上银幕且获多项电影奖项提...
精彩摘录人们为了自己不被审判,就匆匆忙忙的审判别人。有什么办法?人类最自然的念头,天真地出现的,犹如来自他本性的深处,是
黄金时代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王小波*有代表性的作品,堪称近五十年华语文坛极尽华彩奇诡之作,小说通过王二的视角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既展示了奇特的想...
白道 本书特色 《白道》:其实《白道》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并非江湖上所有惯常理解的含义,而是一条洁白之道,一条寻找自我的道,一条寻找心灵的家园的道,一条通向灵魂的道...
《鸡蛋的胜利》内容简介: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教父 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沃尔夫、斯坦贝克、塞林格、卡佛、奥兹……共同的
《古龙文集·飘香剑雨(上)》内容简介:《飘香剑雨》是古龙“江湖名篇”系列之一。名满江湖的铁戟温侯吕南人因妻子背叛自己、改嫁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母亲(青少版) 本书特色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
巴金-域外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 本书特色 陈思和编著的《巴金域外小说》内容介绍:巴金的域外小说基本上是以法国为背景的,但也有少数几篇写到日本。那是他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