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与服从是任何一种政治秩序的基本问题,而“权威”这一概念构成了支配与服从关系的核心。探讨“权威的理由”,涉及所谓“政治正当性”问题。由于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迁,现代政体越来越难以被视为“自然之物”而是被看作“人造之物”,政治权威也就越来越需要以“可信的理由”来作正当性辩护,而这种辩护也可以被追问、质疑和辩论。因此,政治正当性问题在现代条件下便显得格外突出。2007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性之反思:以正当性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术研讨会,四十多位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参加会议。编者选择了主题相近的部分会议论文,汇集之后形成这部论文集。四个部分的文章在方法路径和论题焦点方面各有不同:有些偏重思想史的方法,有些采取政治哲学的分析进路,有些着眼于中国思想传统的脉络,有些侧重论述西方政治理论问题,但所有文章都在共同的问题意识中形成了某种对话。
支配与服从是任何一种政治秩序的基本问题,而“权威”这一概念构成了支
配与服从关系的核心。探讨“权威的理由”,涉及所谓“政治正当性”问题。由于
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迁,现代政体越来越难以被视为“自然之物”而
是被看做“人造之物”,政治权威也就越来越需要以“可信的理由”来作正当性辩
护,而这种辩护也可以被追问、质疑和辩论。因此,政治正当性问题在现代条件
下便显得格外突出。
2007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性之反思:以正当性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
术研讨会,四十多位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参加会议。编者选择了主题相近的
部分会议论文,汇集之后形成这部论文集。四个部分的文章在方法路径和论题焦
点方面各有不同:有些偏重思想史的方法,有些采取政治哲学的分析理路,有些
着眼于中国思想传统的脉络,有些侧重论述西方政治理论问题,但所有文章都在
共同的问题意识中形成了某种对话。
支配与服从是任何一种政治秩序的基本问题,而“权威”这一概念构成了支配与服从关系的核心。探讨“权威的理由”,涉及所谓“政治正当性”问题。由于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迁,现代政体越来越难以被视为“自然之物”而是被看作“人造之物”,政治权威也就越来越需要以“可信的理由”来作正当性辩护,而这种辩护也可以被追问、质疑和辩论。因此,政治正当性问题在现代条件下便显得格外突出。
2007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性之反思:以正当性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术研讨会,四十多位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参加会议。编者选择了主题相近的部分会议论文,汇集之后形成这部论文集。四个部分的文章在方法路径和论题焦点方面各有不同:有些偏重思想史的方法,有些采取政治哲学的分析进路,有些着眼于中国思想传统的脉络,有些侧重论述西方政治理论问题,但所有文章都在共同的问题意识中形成了某种对话。
Ⅰ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传统
儒家思想与东亚公共哲学
——以“和而不同”意旨之分析为例
江宜桦
从公共哲学到东亚公共哲学
“公共哲学”看似一个清楚明了的概念,其实争议不少。有人认为公共哲学就是政治哲学,因为政治所关注的正是公众的事务;有人则认为“公共”的范围比“政治”还要广泛,“公共领域”中所发生的事情未必都与“政治”有关。有人认为公共哲学只是一个中性的描述用语,包含各种对公共事务有所立论的哲学思想,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环保主义、和平主义等等;有人则认为公共哲学本身代表某种特定的学说立场,与前述各种主义或思想运动并立。更有甚者,女性主义者可能不喜欢公共哲学,以为这是一种奠基于公私领域二分、男性思维主导一切的思想流派;可是公共哲学的支持者通常会辩解公共哲学绝无此意,而是对公私领域议题一视同仁的学说。
本文认为,就关注的范围而言,公共哲学不是狭义的政治哲学,也就是说,不是仅仅关注政体、权力、治乱、兴亡的理论学说。它所探讨的范围涵盖公共领域的各个面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宗教、传播等等。第二,本文认为公共哲学确实表达某些特定的主张,具备某种特定的规范性色彩,而不是用来泛指所有对公共议题有所发挥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它像是某种特定的“主义”。可是目前它仍未发展到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比较像是在一个共同的名词下,根据某些基本主张或关怀,而逐渐展开的一些论述。它的严谨度不像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那样,让人一目了然;但是随着各种相关论述的调和与整并,有可能会慢慢形成一个寓多于一的系统。最后一点,既然公共哲学关怀所有公共事务,自然也包括任何具有公共讨论必要性、但原本被隐匿于所谓“私人领域”的问题,像是家庭暴力问题、家务劳动合理待遇问题等。公私领域界域的划分,本来就是公共哲学必须不断反省讨论的问题,并不存在僵化固定的标准。
公共哲学这种“略有所指、寓多于一”的性质,在“公共哲学”一词发明及延伸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印证。据目前的文献所知,最早使用“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一词的学者乃是美国政论家Walter Lippmann(1889——1974)。Lippmann以“公共哲学”指涉西方的自然法主义及文明传统,其主旨乃是肯定全体人类之上存在一种更高的、无形的普遍法则,此种普遍法则落实于各种具体的宣言、制度、实践,昭示人类所应遵循的道德判准。Lippmann也认为,虽然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各种
科学社会主义通论(全四册)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丛书由宋士昌任主编,王晓明、李爱华、李荣海、李述森、林辉基、徐东礼、韩民青任副主编★ ...
新中国成立初期娼妓改造研究 本书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娼妓改造研究》介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在构建民主的...
民间影像-第二辑 本书特色 《民间影像》编委会编写的《民间影像》一书呈现的是一个个民间历史片段。在《民间影像(第2辑)》中,编者们把目光投向了1952年的大学校...
三大思潮鼎立格局的形成:五四后期的思想文化论战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科学与玄学的论...
公司政治可以笼统地认为足公司内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它是公司里规审制度等限规则背后的隐规则,这种规则足个成文的,还说不出来的,藏在水面之下,是一些约定俗成的日常事...
拿破仑文选-下卷 内容简介 拿破仑文选是拿破仑本人晚年被禁在圣赫勒拿岛时,由他口授而由别人笔录的关于几次战争的回忆,以及他的某些著作的摘要。本书详细记述了拿破仑...
当代美欧关系史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性地提供一种新的跨大西洋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西洋联盟关系和美国与欧盟关系纳入一个整体性的...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1) 内容简介 本书《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德意志文化如何形成?围绕这一问题,梅尼克从两个角度做出回答:一是作为世界民族...
保安局在行动-英国情报机构大揭秘 本书特色 《保安局在行动》的基本出发点是:不犯某些情报题材作品选材不当、史实失真、夸大传奇的通病,用专家的智慧遴选材料...
钢铁的碰撞-库尔斯克战役-直击二战 本书特色 《钢铁在碰撞――库尔斯克战役》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者》系列丛书之一。阅兵仪式气壮山河,“第二...
《共产党宣言导读》-(增订版) 本书特色 《导读》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序言的重大理论意义、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论法的精神-(缩译彩图本) 目录 编译者语孟德斯鸠传略**卷 法律与政体**章 政体的性质与种类普通的法直接来源于政体本质的法三种类型政体的原则第二章 教育与立...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关系为主要观察对象,考察中国软实力战略的推进过程及其实际影响。作者剖析了中国很多精英分子对软实力的误...
科学中的政治 本书特色《科学中的政治》是江晓原、方益昉关于科学政治学研究的新作。本书以鲜明的立场,讨论了当下*重要的若干科学争议,包括转基因主粮争议、黄禹锡事件...
简氏特种作战装备鉴赏指南-典藏版 本书特色 《简氏特种作战装备鉴赏指南(典藏版)》以世界军事信息知名机构英国简氏信息集团提供的可靠信息为基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
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内容简介 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首次全面系统披露中国共产党的*高领导机关运行细节。大量*新解密文件和珍贵...
教範とは、各国の軍隊が編纂する教科書・マニュアルのようなもので、各国の軍事行動のドクトリン(基本的な思想・原則)が反映さ
帝王将相之道-史家说史 内容简介 一位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者耄耋之年的倾心之作。高度归纳出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为政之道、御策之术、修身之诀。发前人未发之精论...
间接路线是当代英国战史大师李德哈特毕生所提倡的战略观念。在《战略论》一书中,李德哈特以西洋军事史上的三十场战争,二百八十
别把中国想简单了-《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文选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的时评文选,收录本书的均为近几年青年话题栏目板块的优秀时评文章。文集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