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三十年问撰写的短文约110篇,按内容分为论学、演讲、祝贺与悼念、序跋、散记五部分,另有附录。论学部分乃作者本人治学心得之结晶,以气象论学问,倡横通与纵通,谈体志与气韵,论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均能给人以启迪。演讲部分则重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今人的启示,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应有的人类文化生态。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作者亦有所思考。其他三部分,或用文言,或用白话,兴之所至,不拘一格。文笔优雅、活泼,感情丰富、含蓄,极见作者的文思和性情。
学问的气象
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些:
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馀,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人化,犹如魔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他们治学的道路平正通达,思维的逻辑清通简畅,如书法之笔笔中锋、万毫齐发、力透纸背。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阙有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
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此外,如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其发凡起例之功也都是学界公认的。
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淹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何者?无期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且纪氏于其所未读,不能置之不言,而余则惟吾之所趋避。譬之射然,纪氏控弦引满,下云中之飞鸟,余则树之鹄而后放矢耳。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弘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馀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与预订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像他的心肠,感动之馀更增加了几分钦佩。
平时读书有感,多少窥见一点学问的气象,心向往之,聊作这篇札记,藉以自勉。
(原载于《群言》1996年第8期)
横通与纵通
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说:“通人”有两种,一种人学问四冲八达,皆可达于大道,这是博雅君子之通。另一种人,如贩书的老贾、藏书的旧家、勇于刻书的好事者,他们的学问虽不能达于大道,但因接近名流,习闻名论,也有博雅君子不及之处,这叫“横通”。他说:“横通之人可少乎?不可少也。用其所通之横以佐君子之纵也。”但横通毕竟是“道听途说,根底浅陋”,不能和博雅君子相提并论。
章氏之论,颇有可以给我们启发的地方。这些,我不想细说了。我感兴趣的,是他所使用的“横通”二字,想借这个题目另做新解,谈谈文学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研究文学史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就文学论文学,着重研究文学史上各种现象、体裁、流派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研究一个个时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启下的影响;力求将上下三千年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这种研究方法,可称之为“纵通”。另一种方法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任何时代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同哲学、宗教、历史、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状疣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如实、完整而深刻地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力求将文学与哲学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努力从它们的关联上,从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关系上,寻求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研究方法,姑称之为“横通”。
“纵通”与“横通”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各的长处,今天所缺的是后者。我们迫切需要开它几条旁午错出之路,使文学史与哲学史、宗教史、政治史、经济史、艺术史、科技史携起手来,共同前进!
不妨就我个人耳目之所及,举几个大家习知的例子,来说明“横通”的必要。
宗教和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研究宗教史就不能完全弄清楚文学史。譬如,不研究先秦时代的原始巫术和宗教,就不能深刻理解《诗经》、《楚辞》。不研究两汉时期带有宗教意味的五行谶纬观念,对两汉文学总有点隔膜。不研究魏晋以后的道教和佛教,对文学史上许多复杂的现象就得不到完满的解释。李白的求仙,王维的崇佛,唐代的古文运动,明代的神魔小说,都要结合宗教史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艺术史和文学史是近邻。一个时期,在绘画、雕塑、书法、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美学观念和美学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印证;反过来也是一样。晋宋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那种洒脱超逸的风格,同陶诗的萧散闲澹,《世说新语》的玄远冷隽,总让人觉得有某种内在的相似之处。我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南朝都已出现了,但当时的山水诗多是结合人的行旅、游宦来写的,山水画也是以人物为主,山水作为背景。到了唐代,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的山水诗大量出现,同时以山水为主、人物做陪衬的山水画也产生了。从这里是不是可以找出一点艺术发展的规律呢?至于音乐史同词曲史的密切关系,更是显而易见,不必赘述了。
作为历史科学一部分的文物考古,可以为文学史提供实物资料,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也是文学史研究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1960年在广东韶关发现的张九龄墓志铭,记载他生年“六十有三”,可以纠正两《唐书》卒年六十八岁之误。《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提供了盛唐诗人、《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的**手资料。广东博物馆所存画有唐僧师徒取经图的元代瓷枕,告诉我们早在元代唐僧师徒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了。
天文历算、地理博物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同文学史也有关系。屈原生年的推算,就离不开天文学的知识。李白出生地点的考证,又属于历史地理的范围。张衡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水经注》是地理著作,又是优美的散文作品。《诗经》、《离骚》中的草木鸟兽之名,《天问》、《天对》中关于天文地理的问答,都说明文学史和科技史本有不解之缘。《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库,又记载了许多地理学、生物学、矿物学和医药学的知识。不借助科技史的研究成果,就很难对这部书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而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更是明显不过了。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过:“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各种各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近几年世纪所持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袁行霈(1936-),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先后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爱知大学,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也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并在美国、欧洲多所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国文学史》(主编)、《陶渊明集笺注》、《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华文明史》(第一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主编)、《愈庐集》、《清思录一袁行霈自选集》(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之一)等。另有《陶渊明影像一文学史与美术史之交叉研究》即将出版。
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个人,1989),国家图书奖(200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6)及特等奖(2004、2008),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1),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1991),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1993),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北京大学最高奖首届蔡元培奖(2006)。
民国文学观念 本书特色 西南联大文学是民国文学的一个典型。本书引入了民国文学观念,通过分析联大文学创作背景、审视学生社团、阐述影响较大的文学宿将、剖析反战文学,...
小说美学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的角度,甚至从西方小说史的角度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对小说本身的审美问题...
主题专访嘉宾为台湾歌手、演员魏如萱,她的代表作有电影原声带《花吃了那女孩》,音乐剧原声带《向左走向右走》,唱片《甜蜜生活
「我會幹活,洗衣服做飯我都行。我不會打擾你,我……我長大了會報答你。你養我吧!」這個十四歲的少年亞亞,是那個曾在家中留下
前途无量:新时政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高城市副市长沈桂芳的秘书朱慰祖,被顶头上司撮合与沈桂芳的大龄女儿江亚楠谈恋爱。已和女友相爱多年的朱慰祖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重大...
笑学英语365天:春 本书特色 《笑学英语365天》系列包括“春”、“夏”、“秋”、“冬”四本书。是一套适合英语学习者的富有趣味的自助读物。书中一天一个故事,一...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 内容简介 3.3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意义关系的方法现在许多研究同源词的著作和文章,基本上都是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对一组同源词词与词之间...
东坡词编年笺证 内容简介 东坡词开创之功,世所公认,其影响于后世者,至为深远,而笺注寥寥,传世者包括宋人傅干残本,两家而己。今人龙榆生之《东坡乐府笺》,人称详备...
1910-1931-《小说月报》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本书特色 《小说月报<1910-1931>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由潘正文所著,本书通过对《小说月报...
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本书特色 本书一部元初宋金遗民的词学研究专著,把宋、金遗民分别作为一个群体,运用历史实证方法,探讨宋金遗民词人群...
文学理论要略 本书特色 本书为高校中文系文学概论课教材,属国家教育委员会“七五”教材规划项目。文学理论要略 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全书不但突出...
不学诗.何以言 本书特色本书集结了夏传才教授在中国诗经学会二十年以来,为推进诗经学研究而取得的工作成果。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汇集了诗经学会自成立以来与...
词心笺评 本书特色 邵先生,名祖平,字潭秋,江西南昌人。因家境贫寒,没有入过正式的学校,全靠自学成为学者,少时曾将“史汉三书”亲手全部抄录。喜欢写诗交友...
鲁迅作品十五讲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前言**讲 从《兔和猫》读起第二讲 鲁迅笔下的两个鬼——读《无常》、《女吊》及其他第三讲 “游戏国”里的看客——...
言,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
神话的诗学 内容简介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武库,又是其土壤和原初质料。神话不失为人类历史上异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左右人类精神生活长达千万年之久。它对人类的自我意识以及...
《君子之交如水》作者深沉凝重的笔触,珍贵的私家老照片一一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你将走入一段远去的时空,亲灼章乃器及其故
白香词谱 本书特色 舒梦兰所著的《白香词谱》是一本浅易、简明的词学入门书。选常见词调100种(实为99调),每调录词一首。谱以词长短为序编次,字数从少到多。词旁...
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 本书特色 洪治纲是当下十分活跃的青年批评家。敏锐的眼光,缜密的思维,准确的判断,坦诚的胸怀,一直使他的文学批评保持着鲜明的...
中国散文史 本书特色 本书分五篇介绍了夏商周时代直至清代的散文沿革情况,以总论和分论的形式条分缕析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散文的特点与影响,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