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章从斯大林逝世到赫鲁晓夫上台
斯大林逝世,毛泽东发表悼念斯大林的文章
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逝世[注]。3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整版加黑框,刊登斯大林巨幅照片和苏共中央、部长会议、*高苏维埃主席团告苏共党员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公告;在二版发表社论《痛悼我们的导师——伟大的斯大林同志》,社论说: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的逝世,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逝世以后世界工人阶级和全体进步人类的无可补偿的沉重损失。3月9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毛泽东的《*伟大的友谊》一文,称斯大林为“当代*伟大的天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代表了我们整个的一个时代”。文章指出,斯大林“全面地划时代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贡献了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贡献了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的理论,贡献了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文章说,斯大林的一切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朽文献,是百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综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世界各国共产党人一样,是从斯大林的伟大著作中去找寻自己胜利的途径。文章表示,我们完全相信以马林科夫同志为首的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是一定能继承斯大林同志的遗志,而把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并且发扬光大的。
关于这篇悼念斯大林的文章,毛泽东在1956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头两篇都是祝寿的。**篇是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第二篇是在莫斯科,1949年他70大寿时的祝词。第三篇是在斯大林去世后写的悼念文章。这三篇文章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但从理智上来说又不能不写,而且不能不那样写。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需要我们支持,我们也需要苏联支持,所以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这不但是对斯大林个人,而是对苏联党和人民的问题。”(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册,第65页)[笔者按:当然,我们也不能从毛泽东讲了这番话就认为《*伟大的友谊》一文并不代表他对斯大林生平所作的非常高的评价。]
[注]斯大林逝世公告称他的党内职务为“中央委员会书记”,而不称总书记,这是有来由的。1922年4月3日,列宁生病期间,联共中央全会选举中央机构时,决定设总书记一职。斯大林当选为组织局委员兼政治局委员,全会又任命他为总书记。1923年1月4日,列宁*后一次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提到“斯大林太粗暴”,“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指总书记)上调开”。1924年5月23日,联共中央于列宁逝世后召开十三大,会上宣读了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并由各代表团分别进行了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种说法是,从列宁口授那封信到十三大召开这段期间,党内和中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两个中心,一些人团结在托洛茨基周围,一些人团结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周围,十三大开会期间,多数同志考虑当时来自托洛茨基的危险比来自列宁对斯大林警告的那种危险更严重),大会再次选举斯大林为联共中央总书记。从1925年12月召开十四大到1927年12月召开十五大,斯大林在同托一季联盟的斗争中取胜,继续当选为总书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基本形成,他开始随意破坏党内生活准则。1934年1月至2月召开十七大期间,有一些代表曾醒酿要求执行列宁遗嘱,把斯大林从总书记职位上调开,但他们并未向大会正式提出讨论。另有一种说法,可能由于斯大林得知代表们的这种情绪,2月10日的中央全会作出一个特别的决定,不再选举总书记。此后,经十八大、十九大直到斯大林逝世,他始终不是以总书记的名义掌握党和国家的*高权力。二次大战后,斯大林一直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而很少提到他在党内的领导职务。看来,为此缘故,这次斯大林逝世公告对他的党内职务用了一个“中央书记”的称谓。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
在1953年3月9日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追悼会上,有三个人讲话: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当时马林科夫任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书记,为**把手。3月14日,马林科夫辞去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6月26日,处决贝利亚。9月13日,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书记。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布尔加宁继任。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1958年3月,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号人物。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历时三年零三十三天的、二次大战以来规模*大的、卷入国家及军队*多的、战斗*激烈的这场国际战争,终于停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新领导为了稳住局势,急于实现朝鲜停战。他们在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时即向我方表示:朝鲜战争拖下去对苏联和中国都不利。因此,要准备在战俘问题上求得妥协以掌握和平的主动权。这个建议与当时朝中方面主张遣返全部战俘和准备长期作战的方针有相当距离,也同斯大林在世时的意见有差别。周总理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方针,是一个大转弯,需要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才能答复。周总理回国后,朝中方面经过反复考虑,从顾全大局出发,同意了苏方的建议,从而导致了战俘问题的解决和停战协定的签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卷,第31—32页)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步》的社论,指出“朝中人民伟大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和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这个胜利,证明了亚洲觉醒了的人民英勇地抵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斗争是不可战胜的;证明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营是不可侵犯的;证明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宣布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中国,并增加向中国提供援助的项目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上台后首次访华。10月12日发表中苏关于苏军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和中苏关于将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国的联合公报,同时签订了苏联给中国五亿二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和苏联帮助中国新建15项工业企业与扩大原有协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至此,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援助项目共为156个。这些项目成为中国**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骨干。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无比深厚的伟大友谊》,指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同铁托会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1955年5月27日至6月2日,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苏共中央**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访问南斯拉夫,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贝尔格莱德和布莱厄尼岛举行会谈,签署了苏南两国政府宣言,又称贝尔格莱德宣言。人民日报于6月4日在一版刊登了这个宣言的全文。
贝尔格莱德宣言指出,两国政府本着加强国际信任和合作的目的,确定了下列一些原则“两国在彼此关系中以及在同其他国家关系中都应尊重他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互不以任何(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或思想体系上的)理由干涉内政,因为发展的具体形式的不同是各国人民自身的事”;“发展双边的和国际的经济合作,消除经济关系中一切妨碍商品交换和阻滞世界和各国经济范围以内的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终止散布不信任和在任何方面有碍造成建设性的国际合作和各国和平共处气氛的任何形式的宣传、错误报道以及其他行动”;“谴责任何侵略和任何对其他国家建立政治和经济控制的企图”;“认为军事集团的政策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破坏各国人民间的信任和加深战争威胁”。
……
崔奇,男,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国际时事评论家,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27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市,长在青岛。1945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中学,随即秘密到达胶东和鲁南根据地。在山东大学短暂学习之后。被派往东北,历经辽宁日报、辽东日报和安东日报后,于1949年任东北日报军事编辑。之后不久南下武汉,在长江日报从事国际版的编辑工作。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任国际部编辑。此间,共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随笔等200余篇,其中包括参与起草两篇“论尼赫鲁哲学”等编辑部文章。1962年底调入钓鱼台写作班子。参与了“前七篇”、“二十五条”和“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1963年作为助理工作人员,随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谈。80年代后期,编写出版了《周恩来政论选》。离休后,1990年调至中央政策研究室,作为高级研究员,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其问曾随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九次出访。
贞观政要 本书特色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体制大略,咸发成规。...
《阁楼》内容简介:我很早以前就喜欢带阁楼的房子了,主要是斜屋顶和老虎窗构成的那种形式感,以至于在曾经住过的一套多层房子里苦
胡志明小道上的701天:中国记者越战见闻录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抢救性的记录。这是一部抢救性的记录。这是一部尘封40年的战争记忆。这是一部耳闻目睹的战场真相。.这...
民族政治辑刊-第一辑 本书特色 《民族政治辑刊(第1辑)》由青觉主编,本书编者认为,编辑出版目的与宗旨是:以政治学为依托,以民族在主动介入或被动卷入政治体系、政...
《君主论》内容简介:《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 本书特色 本书勾画了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在900多年中辉煌的历史轨迹。全分三编:**编,宋元时期的军事工程技术;第二编,明代的...
《PHP 8从入门到精通(视频教学版)》内容简介:本书循序渐进地介绍了PHP 8开发动态网站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大量的PHP应用实例
本书为拿破仑·波拿巴传记。系根据英国著名军事将领和军事作家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所著《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一书译出。作者
中国农村税费制度的演变和改革-社会分层角度的研究 本书特色 工业化进程中世界农村税费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农村税费制度演变和改革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改革...
安田二郎 1939年生まれ。1969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単位取得退学。1969年愛知県立大学文学部助手。1972年高知大学教育学部助手。73年同助教授。1...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央统战部组织力量编写,是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专门史丛书》之一,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华文出版社联合出版、华文出版社发行...
转型社会中的系统变革:中国行政发展30年 目录 导论一、历史转折点上的战略决策二、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行政发展三、关于行政发展的反思和展望**章 传承与嬗变:行政...
四川战争史 内容简介 巴蜀历来多战争,其特殊的作用不断影响着四川,甚至全中国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独特,四川战争史的基本特点也很鲜明,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人性的瘟疫-日本细菌战秘史 本书特色 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在中国悍然发动惨绝人寰的细菌战。本书首次、系统、全面揭开了这段被掩盖的历史。 本书详尽...
万历朝鲜战争-中日大决战 内容简介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令日本战国精英群雄倾巢入侵朝鲜,旬日之内,朝鲜三都沦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
《一个人的西部》内容简介:《一个人的西部》是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家、西部文学代表作家雪漠关于西部故乡的自传体长篇散文,全书四十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简介:本书是资深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张英结合自己20余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咨询、教学与研究总结形
战场新星--神奇的数字化部队 内容简介 《未来军事家丛书·战场新星:神奇的数字化部队》以丰富的内容、详实的材料、精美的图片、大量的信息,带您领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
谁掌控日本-自民党.暴力团与CIA勾结内幕 本书特色日本政界有一句名言:“这个国家的战后是由自民党、暴力团和cia建立的。”此话也许是对当今日本政治的*精辟表述...
兵典·《孙子兵法》新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何新国学经典新考丛书》系列之《兵典·孙子兵法新考》,内中具体围绕:论备战(军事与经济)、论指挥及主动之权、论战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