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贞汤》——一道跨越时空、横贯中外、吸纳百家、串联人鬼的先锋靓汤。汤汁层层渗透挥发漫延,气息撩人,诱惑非凡,体内生出一种急于品尝的冲动……大继家的小故事,刘索拉绝艳之作。长篇小说《女贞汤》是刘索拉至今为止*重要及写得*精彩的小说。
这部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小说全篇充满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残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作家出版社全力打造刘索拉绝艳之作《女贞汤》
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
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
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
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读刘索拉小说
查建英
让我先把这句话放下: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刘索拉至今为止写得*好的小说。
讲她的小说得讲讲她这个人。初见她是1990年在挪威的会上,那个会上只有我们两个女的,住一个旅馆房间,一下子就熟了。白天开一天会,众人讲的是现在、未来、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索拉坐在那儿挺蔫。晚上我们一人靠一个大枕头,对着说,说来说去全是过去。她精神来了,各种手势、表情、妙语、针砭,目不暇接。说到后半夜,眼睛愈发大而且光彩照人,次日起来脸有点绿。那场没有睡眠的会开了十天,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这人极念旧,二是这人能把陈年往事说出花儿来。
“未来人”的传奇
像所有复杂有趣的人一样,她个性里有一堆“自相矛盾”,她一直顶着个时髦的“现代”形象,代表“新潮”、“反叛”——因为《你别无选择》,因为她做过的那些摇滚乐,还因为她一些很“转”的作风言论。她的确不安分,宁死不能落了俗套;但其实却极守己,做人有一系列神圣不可动摇的“原则”,且性格里颇多“古典”成分。比如特别在意老家人和小时候的朋友、嗜古曲古词、有迷神信鬼倾向、讲义气、欣赏古雅的“淑女”服装。她烧起菜来大无畏得像个红卫兵,家里的杯盏碗碟没有一样是配套的,用北京土话骂人我还没遇到过第二位女士能骂得像她这样“家常”。但在艺术和感情这两件事上,她却讲究得不能再讲究。对音乐和写作,她有以性命相许的郑重严肃。这是她的命,她认了。
她住所里摆着陈丹青为她画的一幅很大的肖像,半面墙前坐着一位粉面佳人,纤手尖鞋,服饰是艺术的,色调是颓废的,眼神却使人想到江姐刘胡兰。更妙的是那目光于坚决锐利之外,尚会勾人,与之对视良久,隐隐有鬼气。天一黑索拉便拉块大纱布照“她”的脸盖上去,说是“我怕那女的”。“那女的”是哪朝哪代哪一国的人呢?古典?现代?阴界?阳界?慵懒幽怨?义无返顾?反正看过的人都说那像确是得着了索拉神髓。
索拉这本新作,起首打出一面“写的是未来人”的幌子,开讲公元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大凡经历了革命的这几代中国人,免不了会把它当自己这一个世纪的皮影戏来看,贯穿全书的继家史,那些知道作者之父的读者,也肯定忍不住拿着刘家人物径直对号入座。刘家这段公案,民间有多种版本,索拉的母亲也早写出了一个至少标题在全中国上下闻名的文学版。索拉这一版承的是野史、秘史传统,造的是太虚幻境,寻找正史、终极真实的诸君可往它处去,否则生一肚子糊涂气,不必。
但称它为“野史”、“秘史”也不尽确切。重写以及解构历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文学界的一股浪潮,出了不少各具千秋的好作品。索拉坐在刘家这座历史大金矿上,却一直“王顾左右而言他”。以索拉写作之本心讲,这沉着是必然的。追潮流她从来不屑,她关心的其实永远是“我是谁?”而刘家这个历史,是她命根子上的东西,追问的不仅是“我是谁?”更是“我从哪里来?”我想她心里早明白:此事轻易动不得。她要等过了风华少年人那一段锋芒外露、对镜取材的寻寻觅觅,磨练了成熟的武功,才来采这沉沉的矿藏。这强烈的“个人”性,使这本“野史”与众多“别人的野史”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此书是索拉过去所有写作的一个极为自然的延续。
再一种读法是把它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因为这小说外壳是革命史诗,内囊里却流满男女情欲。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精彩处却在那过程。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废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第四部《在阴间里》,男人索性没了踪影,只三位女子(莫姑娘、娇艳、京之)的故事有滋有味儿地在此延演,并且每人性格皆有发展。“影剧传媒”里那场阎王殿重头戏,传审执迷不悟的英雄游魂继天的,不是阎王爷,却是那位“看古书学到了女权主义”、“接管阎王爷我夫君的一摊生意”的阎王娘娘。这实在是颠倒阴阳、混淆正反的绝笔。从这角度去细品书中的男女类型,以及众女人之间、众男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况味深长,值得评家撰专文解读。
谋篇布局精心之作
据说大陆近年流行“小女人文学”,我没有看过,不能比较,猜测“她”的感觉大约是与单位里硬邦邦的“女同志”、商界中大剌剌的“女强人”有别的吧。甚或是对以往革命女权加男权的一种以软化硬,如同邓丽君对《东方红》?这倒也好,很必要。我们这一代吃革命的铁与碱长大的大陆女人,大约都经历过“小女人”的阶段,都饥不择食地品尝过“小女人”式的“酸的馒头”,其急切犹如刚爬出严冬的盐碱地就直奔小城之春。那小布尔乔亚的小风吹在皮肤上真舒服啊!我们实在太缺了。只是,这丫头不是那丫头,到底不是金丝雀。那阶段一过,这“小女人”的名目便听着有些腻歪,未免叫人联想到“小心眼儿”、“小鸟依人”,要么就是“泣诉”、“自怜”、“乖巧”这一类楚楚动人的传统姿势,以至令人疑心送这雅号的先生(多半是位先生吧)说不定自己竟就是个“小男人”,才生得出这般“可怜见的”心肠。(糟糕,又犯了刻薄的恶习!打住。)但这绝非索拉笔下“她们”的感觉。好好一头浓发,束之以冠带本来多余。倘非束不可,我以为索拉这一路的倒不妨以“大女人文学”冠之,多少更近其苦辣酸甜、嬉笑怒骂、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之仪态精神。
不过,说来说去,读这本小说*大的享受还是它的形式和语言。索拉的小说一向好看。因为自认职业是制作音乐,写小说不过是个嗜好、副业,索拉早期的小说写起来没有负担。挥洒轻松,全凭天赋才气。当年的几个中篇如《寻找歌王》,常有跟着感觉走、不修边幅、信笔拈来的潇洒漂亮,好像漫不经意就抖几个包袱给你看看。当然也就有粗略任意的痕迹。她自己爱说“我瞎写”,别人有“刘索拉的小说是坐在梳妆台前写出来的”之说。这或许是她当年的一种姿态,又何尝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圈的一种姿态——“玩儿酷”。那些年真成了大陆文人文坛的一股风气,显见两者都正年轻。专业化、职业化,则要等后来资本主义市场的大环境来催生。索拉的写作也终于脱了“玩票”心态,彻底“认真”起来。这一认真,气象果然不同。看得出无论谋篇布局还是状物写人,均下笔极吝,从头至尾是精心之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她首次作为职业作家登场。然而还是好看。
先说结构。与她从前比,此书手法迥异。搭的是个大框架,熔神话、历史、浪漫传奇于一炉。乍看,会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等;看下去,则仍是刘索拉的天地。她博采神话、笔记、戏曲、诗歌、民谣、报刊拼贴、电影剧本各种形式来混用,并使每部之间相互对仗呼应。姿态样式丰富多变,却又节奏从容,错落有致,毫无冗长沉闷之感。
叙述语言上,索拉以往*擅长当代口语加都市幽默,这次却根据题材做了大胆尝试,与随机应变的结构相对应,语言风格也随故事发展步步演变。起首说古,文白相间,洗练简约,用大量对仗短句,时有《山海经》、《搜神记》之清韵。后面话今,便渐次变体为现代白话,绵长细致,对话及心理侧写增多,颇得明清直至当代小说的娓娓世俗之调。当中插入的谣曲、戏仿的小诗,又各依人物身份年代及体裁编制,亦庄亦谐,惟妙惟肖,不动声色之间充满机锋。看得我边笑边叹:这家伙真是天生的小说家!
多重视角的享受
索拉这结构、语言资源及选材上的蜕变,我相信与她离开母语环境直接相关。作家离家出走或去国远行,视野里的那个家那个国由于有了距离,必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这时候再问“我是谁?”“我自何处来?”将母语、故人、民族文化都变了“客体”来研究,反倒可能真的有了一种“客观”——当然,从乡土的角度讲,这个结果一般被称为“隔”、“异化”。索拉早期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个身份固定的“我”,一位住在北京的有波西米亚倾向的青年艺术家。那时虽然人物变换,却常像是作者使了分身术,扮出不同的脸说不同的话,但声音腔调是同一个,因为作者永远身在其中。那时她的题目基本上是“我和北京”,从北京“向外看”时加进一点想像的“西方”。我、北京、西方,三者之间关系明快直截。
后来在伦敦写的《混沌加哩格楞》,叙述者的声音和视角开始出现分裂,人物、语言的“回头看”也初露微兆,其中首次引入、改制中国传统戏曲。但那是个过渡之作。到了《大继家的小故事》,叙述者才真正有了多种声音多重视角,穿行于不同角色之间时显得游刃有余,对所写的众多对象和“民族”、“历史”有了反身观照的自信与复杂。语言上对传统的借鉴与再创造也更为大张旗鼓,更为从容娴熟。这是成熟突破之作。顺便说一句,索拉做音乐似乎也有类似的历程。看上去是“东——西——东”,走的却并不是一个圆圈。音乐与写作彼此影响,结果是两者都更成熟、更专业、更丰富了。
索拉住在北京写当下,住在伦敦写“文革”,住在纽约写《聊斋》,似乎是愈写愈远、愈旧。其实是愈写愈开阔、愈深入。这本小说题材是中国(“西方”的直接出现仅限于引用《圣经》铺下的隐喻及一位传教士)态度却不是乡土的民族的怀旧的。
书近结束,大岛神秘地消失了,似乎是“历史的终结”。但《尾声》里,大继家族的人却又从美国洛杉矶
刘索拉,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作曲、音乐演出、文学写作。她周游世界,曾长期居住伦敦和纽约,与各国乐队和各流派著名音乐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大批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影视、舞台及室内音乐。早期专集唱片包括名列英美排行榜的[兰调在东方](美国宝利金唱片)。她的最新音乐作品包括她本人作曲配器、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大型室内乐歌剧[惊梦]-由(德国)现代室内乐团以及[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联合在世界巡演。2008年她应(英国/丹麦)声乐剧院邀请而创作(编剧,作曲及配器)的为欧洲古代乐器和歌唱家演奏的新室内歌剧[自在魂]将于2009年五月在英国巴比坎艺术节首演及丹麦等国相继演出,这部歌剧是为了纪念她母亲李建彤而作。除此,近年来她投入了很多精力营造以风格特异著称的[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女贞汤》、《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混沌加哩格楞》、《香港一条街的故事》,散文《蓝调之缘》,对话散文集《行走中的刘索拉》、《曼哈顿随笔》等。主要音乐专集有《蓝调在东方》、《六月雪》、《中国拼贴》、《缠》、《春雪图》、《隐现》,室内乐作品《形非形1、2》、《灵》及摇滚歌剧《蓝天绿海》等。小说有英、日、意等外文译本,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多项文学奖。现在北京和纽约居住。
东城西咎-上下册 本书特色 1.《东城西咎》原名《睡在东城》,是天涯论坛、新浪读书点击过亿之热作,点击率排舞文弄墨史上前三位,长期位居天涯、新浪小说类收藏**位...
绿袖子.鹤止步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虹影的几部长篇小说,其中《绿袖子》讲述1945年的长春,日本面临战败,满映的一个中日混血女演员,...
忽然单身 本书特色 1. 作者既是一位金融界的“女强人”(爱尔兰的首位女性“首席交易员”),又是一位写女性小说的畅销书作家,由她撰写的这个职场丽人的失恋故事很有...
唐译子不语 本书特色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的一部短篇鬼怪故事集,得名于《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故事里谈的恰恰就是怪力乱...
《井蛙》内容简介:80年代出生的我们,从小被建立着“努力读书,出人头地”的“考出去”的志向,我们奋取,我们拼搏,却不知奋斗的
《春天故事集:自沉》内容简介:乍暖还寒,人们换上轻便衣服,在星巴克相聚,展露身体,也小心翼翼地袒露一点内心。人们像刻舟求剑
《必有人重写爱情》内容简介:★中国当代诗歌界至为响亮的名字,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作品
围城内外 内容简介 女人輿男人不同:男人是地位愈高,學問愈好,金錢愈多,則娶親的機會也輿此等成正比例;而女人卻必須成反比例。為女人打算,*合理想的生活,慮該是:...
大白鲨 本书特色 阿米蒂是一座依靠海滨旅游业而得以兴旺的小镇,一条吃人大白鲨的出现在小镇上引起轩然大波。这条嗜血噬人的巨鲨体重五六千磅,长二十多英尺,凶猛异常。...
极端优雅的少年 内容简介 苍白且魅惑的绿彩,深邃到无止境的苏白,还有优雅却满心仇恨的明镜,以及外表平和温存,内心极度动荡的崔老师,他们,都是这场疯狂盛宴的策划者...
天山飞侠 本书特色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善基,后改以李寿民行世,1949年后又改名李红,四川长寿人。清朝光绪廿八年(1902年)生于一官宦世家...
热夜之梦-(珍藏版) 本书特色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的*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她比那光亮柔和而...
鲁迅小说精选集 本书特色 鲁讯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白话文学的倡导者与示范者,蜚声世界的文艺大师。在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的创作及...
周天.狩偃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打造宏大世界观的作品,也是让我们重温少年时创造崭新世界的梦想之作。大周穆天子年代,东夷诸侯徐偃王起兵作乱。大周王师兵临徐国堰都城下...
世情讽喻小说-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上 本书特色 《世情讽喻小说(上)/名家解读古典名著》编著者侯忠义。近年来,一方面在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越来越重视古典名著知识的考...
下弦月 本书特色 林烈不顾一切逃了。妻子徐怀玉只得把三个孩子托付给瘸腿的弟弟照顾,并在好朋友萧桂英的陪同下偷偷出门四处寻找他。林烈前脚刚到一处,徐怀玉后脚就追上...
你在高原 人的杂志-张炜 本书特色 《人的杂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历史现实的心灵笔记。《人的杂志》时代备忘录,苍茫大地书。《人的杂志》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伟大的记...
一条鱼的狂奔 本书特色 《一条鱼的狂奔(打工篇)》:他开始了无声的狂奔,泪洒成河。他感动安静和幸福。他感觉自已就像一条鱼,在炙热的陆地上不停地奔跑。他不能停下,...
西游记(上中下)/中国古典小说藏本(插图本) 本书特色 《西游记》(精装彩图本)是“中国古典小说藏本(精装插图本)”中的一种。人民文学出...
《病毒病毒快走开》内容简介:这个超长的寒假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从未经历过的,甚至也是人到中年的我们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从未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