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大,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要略去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大家估计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们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灭了,还去那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奸党么?到您这里就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
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谋杀的疑团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朱高炽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双眼睛盯着皇位,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阴谋,搞破坏,朱高炽十分仁厚,并未因此处罚他,只是警告而已。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夺位阴谋。
吸取上次的教训,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没有把握,几乎等于自杀,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开刀。
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一举将其击灭,然后趁乱登上皇位。
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何来信心?来自作案时间。
之前说过,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据惯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讯传出,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所需时日很长,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
乐安离京城很近,南京离京城很远,朱高炽一死,*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听到风声,赶来京城的时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着你了!
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朱瞻基,你就认命吧!
……
罪恶极限 内容简介 抹不掉的记忆。有一首诗写道:有的人把历史当作工艺室中随意捏弄的软泥/有的人把历史当作合身而又会变色的彩衣/有的人把历史当作刀剑、甲胄、堡垒/...
1947年春:延安 本书特色 非红色摄影家的影像记录,延安街衢景物的另类观察。此前,吴印咸等红色摄影家拍摄的延安照片,多为领袖行踪与政治性集会,延安街衢景物和民...
滇西抗战史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滇西抗战文化说略、举世罕见的滇西多民族抗战、三个炸弹炸我家、滇西抗战与怒江三桥等。滇西抗战史证 目录 为了和平 牢记战争(...
那点儿真相谁知晓 本书特色 历史不是年月,不是一本正经的诉说,而是几百或几千年之前留下采的故事。何必要过于严肃正经的研究何年何月发生什么,重点是激起后人的兴趣,...
有史学家称宋朝为“黄金时代”,有史学家则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对于这个备受争议的朝代,作者独辟蹊径,抛开主流史
中国史纲-最富才情的中国通史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史家张荫麟先生的代表作,完成于抗战前夕,它以洗练的文笔,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自商代到东汉的中国历史,重点叙述了...
烽火燎原-东北抗战那些年 本书特色 本书以原始资料为基础,吸收*研究成果,用“讲故事”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领导下,东...
从东方到西方 本书特色 这本《从东方到西方》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西夏学”界),闻名已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А.П.捷连季耶夫-卡坦斯基在本书中**次(也是唯一...
北平岁时志 本书特色 中国人,天天都过好日子;过日子,先人留下传家宝。老北京回忆城南旧事,名学者搜集京华风俗。北平岁时志 内容简介 《北平岁时志》是老一代著名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本书特色 从政治、经济、文化、统治术、社会民生等多维度透析乾隆时代,剖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由。 ——郝新(《风云人物报》总编辑...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
《资治通鉴(第1辑):战国秦西汉(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一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
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 本书特色 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他一生打过60多场大战役,从未失败过,创下了奇迹。1998年,《华盛...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内容简介:这本《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分为5个部分,40篇文章,分别从对时间流逝的
《搏杀中途岛》简介:山本五十六认为,只有消灭美国舰队以后才能随心所欲。为此,他下了一个比珍珠港更大的赌注,动用了日本海军
细讲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丛书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国历史。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
旧制度与大革命 本书特色 《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
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
中国文明史-第二版 内容简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中国文明史》着...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及考点突破--必修.选修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依据,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联袂编写,体例科学新颖,内容全面实用,印装精美,开本小巧便牛携带,是学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