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于2005年1O月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邀请作学术访问的研讨纪录。研讨主要涉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袖和叶剑英、胡耀邦、华国锋、王震、胡乔木、邓力群、周扬、李德生、耿飚等当代中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文化大革命”、“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粉碎“四人帮”、批评“两个凡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反对精神污染、作出《历史决议》等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史料丰富,议论纵横,观点独到,语言生动,中美学者的共识和歧见坦陈读者面前,有助于加深对当代中国史的认识和理解。
讲演
从“学徒"到中共**支笔——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
胡乔木的名字是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盖棺论定”。毛泽东在1976年9月逝世,照常理,胡、毛关系到这时也就终结了,而我的讲演题目,把他们关系的下限定在1981年,延伸了五年。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实际上,对伟大历史人物的“论定”很不容易,“盖棺”而未能“论定”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论,就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有“两个凡是”,也有全盘否定。直到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终“论定”。而胡乔木,是这个历史决议的主要起草人。所以,讲胡、毛关系,要讲到1981年才比较完整。
胡、毛关系前后持续了40年,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一、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1941年2月到毛泽东身边,担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到1949年进城。这是从学徒到助手到开始独当一面工作的阶段。
二、20世纪50年代。胡乔木在毛泽东领导下,一方面独当一面,主管新闻工作;一方面参加文件起草。这是开始发挥党内**支笔作用的时期。
三、20世纪60年代前期。胡乔木同毛泽东的关系可以说是诗友时期。1961年夏,胡乔木因病休养。1964——1965年间,胡乔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主要是诗词创作和修改。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初期胡乔木受到冲击,因毛泽东要去看他而受到一定“保护”。从1967年夏至1974年,胡乔木处于他自己所说的“冷藏”状态。1975年,毛泽东起用胡乔木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胡乔木“复出”,担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协助邓小平进行各方面的整顿。在年底开始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再次“靠边”。所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可分为“受冲击”、“冷藏”、“复出”和“再受批判”四小段。
五、1977年至1981年5年,可称之为“历史评价时期”。
下面,按照这五个段落来讲一讲胡乔木和毛泽东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十年沐春风
胡乔木是在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后调到毛泽东身边当秘书的。
对于胡乔木来说,到毛泽东身边当秘书,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胡乔木到毛泽东身边的*初十年,是从学徒而至助手、再至独当一面工作的时期。他同毛泽东朝夕相处,在毛泽东这样的导师指点下做事、写作,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无论在学习和领会毛泽东思想方面,还是在学习和效法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都能突飞猛进,从而成为著名的中共理论家、“党内**支笔”。有的老同志说,“没有同毛泽东的这段缘分,就没有今天的胡乔木。”胡乔木晚年由衷地说:“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我的写作能力也很难像在这本书里所表现的逐渐有所进步。”对于毛泽东来说,胡乔木这个“学徒”学得很好,很快就成了得心应手的助手。毛泽东有这样一个管用的助手,真是如虎添翼。不仅大大有助于他领导的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且特别有助于毛泽东的理论创造,有助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整个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一直跟随毛泽东左右。大致有三段:一是准备和参加延安整风;二是抗战胜利后随毛泽东重庆谈判;三是1947年4月中旬起随毛泽东转战陕北。1948年4月到达西柏坡(河北省平山县),毛泽东要他独当一面,担任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的工作和贡献,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闻、政论的写作。胡乔木从1941年6月起就在毛泽东指导下为《解放日报》写社论,到1946年11月,他写的社论,收到《胡乔木文集》里的就有56篇。不少社论,传诵一时。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间,新华社播发他写的社论、评论、评论性新闻三四十篇。这很不容易,既要有积累,又要有才气。毛泽东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①对胡乔木起草的文稿,毛泽东也没少花力气。胡乔木的许多手稿上留有毛泽东悉心修改的笔迹。在迎接新中国诞生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名篇,如:1949年的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评论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问题白皮书的**篇社论《无可奈何的供状》,可说是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
再一个方面是中共党史研究。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参与了六项重要活动:(1)编“党书”。先参加《六大以来》的校对、编辑工作。接着又参加编辑《六大以前》、《两条路线》,得到毛泽东的赞许。(2)1941年9月至10月,胡乔木列席了总结、检讨十年内战时期,主要是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3)列席了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4)作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参加了党的高级干部及七大代表的学习、检查。(5)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共**个历史决议(《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6)列席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所有这些,既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又对整风运动,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做出了贡献。
胡乔木非常珍视毛泽东对他的十年教诲,心中充满着感激之情。他在1965年“七一”前夕作《七一抒情》(七律四首)②,**首就是回顾这段经历的:
如此江山如此人。
千年不遇我逢辰。
挥将日月长明笔,
写就雷霆不朽文。
指顾崎岖成坦道,
笑谈荆棘等浮云。
旌旗猎猎春风暖,
万目环球看大军。
此诗大意为:这样辽阔、壮丽的国家,这样先进、优越的政权,这样英明伟大的领袖,这样意气风发的人民,真是幸运啊,我同千年不遇的良辰美景相逢。[毛泽东]挥舞他那像太阳、月亮一般光芒四射的大笔,写就了具有雷霆万钧威力的千古不朽的文章。在他的指点、察看下,[意思为毛泽东清醒地洞察情况,正确地决策指挥等等]崎岖小路都成了平坦大道;在他的谈笑间,丛生的荆棘犹如空中随风飘散的轻云。旌旗在和暖的春风中猎猎作响地飘扬,全世界亿万人民的目光都看着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支奋发图强的队伍。
1982年,胡乔木在七十诞辰时又作七律《有思》①,第二首的开头四句,回顾20世纪40年代的生活,抒写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情怀:
少年投笔依长剑,
书剑无成众志成。
帐里檄传云外信,
心头光映案前灯。
大意是:少年时代我就放弃了学业,参加了革命武装斗争。在文韬武略两方面我都没有成就,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革命取得了成功。想当年,在人民军队主帅的司令部里,接收各路人马从远处传来的军情报告,向他们发出战斗的命令和讨伐敌人的檄文。常常陪伴领袖工作到夜深人静,桌上的灯与心里的光[胜利的希望之光]交相辉映。
胡乔木赞颂毛泽东“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应该说,“写就”的这些使“崎岖成坦途”、使“众志成(城)”的“雷霆不朽文”中,也有胡乔木的一份辛劳在内。
20世纪50年代:红墙亲风雨
毛泽东对胡乔木这个人才是很欣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胡乔木委以重任,在政府内,胡乔木是新闻总署署长;在党内,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这两大舆论工具,交给胡乔木掌管。不仅如此,他还有意把一向不露面的胡乔木推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知道中国共产党内有这样一个人物。
有两件事不同寻常,引人瞩目。1950年1月20日,新华社发表长篇电讯:“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本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无耻造谣。”斯大林问毛泽东,胡乔木何许人也,并说事情如此重大,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斯大林有所不知,这篇谈话是身在莫斯科的毛泽东于1月19日凌晨亲笔写就,用密码电报发回北京给“刘少奇并告乔木”:“用乔木名义写了一个谈话稿,请加斟酌发表”。①过了一年半,195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以增出一张四个版面的办法一次登出长达四万多字的长文《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叙述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历史。作者署名:“胡乔木”。从此人们(包括斯大林)知道中国共产党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笔杆子,胡乔木也以中共党史专家闻名。本来,这部简明党史打算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陈伯达不同意。用胡乔木名义发表完全是出于毛泽东的决定。毛泽东采纳刘少奇的建议,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标题下面,亲笔写上胡乔木的名字。
……
程中原,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至1955年,在无锡市当小学教员。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至1976年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函授进修部主任。1977年至1983年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任党委委员、教务科长、学报主编。1983年评为副教授。为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1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6年评为研究员。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长。著有《张闻天传》、《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邓小平在1975年》、《历史转折论》、《转折年代》、《在历史的漩涡中》、《新路》、《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等,参与编辑出版张闻天著作、胡乔木著作和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多种。
程中原,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至1955年,在无锡市当小学教员。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至1976年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函授进修部主任。1977年至1983年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任党委委员、教务科长、学报主编。1983年评为副教授。为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1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6年评为研究员。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长。著有《张闻天传》、《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邓小平在1975年》、《历史转折论》、《转折年代》、《在历史的漩涡中》、《新路》、《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等,参与编辑出版张闻天著作、胡乔木著作和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多种。
《牛津维京海盗史》内容简介:公元8世纪,在欧洲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冒出了一群被称为“维京人”的海盗。他们驾驶长船四处打砸
治世读刘秀-最有本事的皇帝-第二部[荡平四方] 本书特色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一个底层农民成为天下雄主的传奇经历:起事后3年称帝,12年扫平天下,开创历史上有名的...
《搏杀中途岛》简介:山本五十六认为,只有消灭美国舰队以后才能随心所欲。为此,他下了一个比珍珠港更大的赌注,动用了日本海军
《论企业形象:如何成为受赞誉的企业》内容简介: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形象作为不可替代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的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
上海英租界寻旧 本书特色 近代上海,景观怪异,结构独特,历史奇谲,实在是异数,不可复制的特例。从整体上说,近代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是有的地方有序、有的地方混乱的...
《一战简史》内容简介:《一战简史:帝国幻觉》内容简介::在欧洲大陆,法德之间早已存在对抗的关系。俄国实力渐增,奥斯曼帝国濒临
简帛(第二辑)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简帛》创刊于2006年,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一辑。2013年受到...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消费与建设》内容简介:本书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消费与建设,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情感对品牌承诺、情感依恋
《新印象:Premiere Pro CC短视频剪辑/拍摄/特效制作实战教程》内容简介:本书以Adobe Premiere Pro CC非线性编辑软件为基础,将P...
《三国史话》内容简介: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
中国史纲要 本书特色 “其声如雷,其学似海,史学之宗”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史学大师 中国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先行者 全新整理的文集带我们重回被忽视的“雷海宗时代”...
张荫麟中国史纲 本书特色 作者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和思想的者,曾受到其师辈们梁启超、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期,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张荫麟编著的《张荫...
《转个弯人生更开阔》内容简介:有些书就有这样的力量,它能启迪智慧,激发斗志,激励你前行。《转个弯人生更开阔》就是这样一本励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中国面对外面的世界。此后,人们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从奕、...
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巫蛊之祸”与武帝晚年政局、“公孙病已立”谶言的出现与昭帝统治局势、宣帝政治与霍光家族等内容。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
北洋军阀史话(全4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函套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时事评论家丁中江先生二十年心血之作★ 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
三国5 本书特色 我没有选择改写或是节译,而是斗胆尝试采用*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以及其他一些主要...
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目录 总序**...
《20世纪的全球史:一个时代和一个瞬间》内容简介:《摩登时代》是保罗·约翰逊较为重要的世界史著作,美国版全书厚达近900页。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