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介绍了民间玩具的起源、民间玩具的发展历史、民间玩具的类型、民间玩具的地域分布及特色等内容。
中国民间玩具历史久远,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发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间流传、发展、演变,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玩具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构思巧妙,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并举的造型艺术。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玩具的历史渊源,民间玩具的分类,并以民俗节令为主线来展现民间玩具的艺术风貌。本书图片精美,品类齐全,相信本书能让读者领略民间玩具的绮丽风采,同时还能品味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章民间玩具渊源
民间玩具的起源
民间玩具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民间艺术所共有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民间玩具也可以说成是“民问的玩具”;在此,“民间”一词只能算作“玩具”的限定语,所以它的内在规定性不在于民间,而在于玩具本身。玩具的起源并不是孤立或单独存在的现象,玩具的诞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德国诗人席勒认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束缚,在这两种束缚中常常失去理想的自由,人们就设法利用剩余的精力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这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补充,他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这种游戏并没有功利的目的。
有人根据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儿童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陶球和石球,推断玩具是由劳动工具转化来的。此观点有待商榷,因为劳动工具和玩具的用途是截然不同的。成人在劳动之余进行一些游戏,是为了让精神放松一下,以便于接下来更好的劳动。他们在游戏时所用的器具不管是专门用来玩耍的器具,还是用劳动工具暂时代替,毕竟他们在游戏时是把这种器具当作用于精神愉悦的玩具来对待的。而儿童用来玩耍的器具就更明显的是一种玩具了,因为儿童玩耍器具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神上的欢乐,不会想拿着玩具去劳动。所以劳动工具就是劳动工具,玩具就是玩具。劳动工具是用来打猎、耕作等劳动用的,而玩具则是用来通过玩耍以达到某种精神愉悦为目的的。另外,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诸多儿童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陶球、石球直径一般在1厘米至3厘米之间,也有少量6厘米或8厘米的。像1厘米至3厘米这样的石球如果当作弹丸投掷野兽,因为质量太小,而野兽一般都雄壮威猛,显然小石球作为打猎用的劳动工具是不实用的;而况且又是出土于儿童墓葬。所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些陶球或石球只能作为儿童的玩具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玩具的起源并不是劳动工具的转化,而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下的产物,是一种独立于劳动工具之外的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东西。
有些专家认为玩具产生于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我们认为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只能算作是玩具产生的一个途径,也就是说他们为玩具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不能把它当作玩具产生的根源。但是不可否认玩具与民俗活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民间玩具正是在民俗事象的名义下出现的。如南北各地农村都流传着向婴儿赠送布老虎的习俗,在孩子满月、百日或周岁时,由祖母、外祖母亲手制作一只布老虎送给孩子。祖母、外祖母将一只布老虎作为玩具送给孩子,虽然她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像老虎一样威猛健壮,希望这只勇猛的老虎玩具能够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但是*根本的用途还是作为玩具让孩子玩耍。祖母、外祖母在制作玩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玩具本身,是想让孩子有个玩耍的器具。这是**意义。制作出来之后再赋予玩具本身第二意义和第三意义等。而且孩子在玩耍这只布老虎的时候,他本身不知道祖母、外祖母们的第二意义或第三意义,他只知道布老虎是玩具,能够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欢乐。所以从根本上说,玩具还是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冲动”。
因此,游戏玩耍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生活习性是超功利的。这一种生活习性(或称作生活需要)就决定了必须有一种物态化的、可感知的实物来满足人类这种“剩余精力发泄”的欲望,于是各种各样的玩具应运而生。吕品田先生认为玩具是“人类发自本性的一种游戏冲动下的产物”,甚至可以上溯至更早的“动物本能的自由表现时期”,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而民间玩具又是所有玩具中*具有本元文化性质的一种物态化体现。我们认为,玩具的本质意义在于“玩”,在于引起人们精神性的情感愉悦,所以它具有艺术的类似性。也正冈为此,民间许多生活用品不能划归于玩具的行列,只能算作民间艺术。
……
插图:
第一章 民间玩具渊源
民间玩具的起源
民间玩具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民间艺术所共有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民间玩具也可以说成是“民问的玩具”;在此,“民间”一词只能算作“玩具”的限定语,所以它的内在规定性不在于民间,而在于玩具本身。玩具的起源并不是孤立或单独存在的现象,玩具的诞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德国诗人席勒认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束缚,在这两种束缚中常常失去理想的自由,人们就设法利用剩余的精力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这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补充,他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这种游戏并没有功利的目的。
有人根据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儿童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陶球和石球,推断玩具是由劳动工具转化来的。此观点有待商榷,因为劳动工具和玩具的用途是截然不同的。成人在劳动之余进行一些游戏,是为了让精神放松一下,以便于接下来更好的劳动。他们在游戏时所用的器具不管是专门用来玩耍的器具,还是用劳动工具暂时代替,毕竟他们在游戏时是把这种器具当作用于精神愉悦的玩具来对待的。而儿童用来玩耍的器具就更明显的是一种玩具了,因为儿童玩耍器具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神上的欢乐,不会想拿着玩具去劳动。所以劳动工具就是劳动工具,玩具就是玩具。劳动工具是用来打猎、耕作等劳动用的,而玩具则是用来通过玩耍以达到某种精神愉悦为目的的。另外,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诸多儿童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陶球、石球直径一般在1厘米至3厘米之间,也有少量6厘米或8厘米的。像1厘米至3厘米这样的石球如果当作弹丸投掷野兽,因为质量太小,而野兽一般都雄壮威猛,显然小石球作为打猎用的劳动工具是不实用的;而况且又是出土于儿童墓葬。所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些陶球或石球只能作为儿童的玩具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玩具的起源并不是劳动工具的转化,而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下的产物,是一种独立于劳动工具之外的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东西。
有些专家认为玩具产生于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我们认为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只能算作是玩具产生的一个途径,也就是说他们为玩具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不能
张迁碑-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第一辑 内容简介 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无盐(治今山东省...
《伊特鲁利亚人的灵魂》简介:1927年3月至4月,出于对远古文化艺术的热爱,劳伦斯与好友尔·布鲁斯特一道,到位于意大利中南部古
柳公权楷书入门基础教程-中国书法.名家名帖 本书特色 《中国名家书法教程》是自学书法的入门范本。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从实用性出发,遵从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原...
陈从周全集(全13册) 本书特色园林建筑家—— 陈从周先生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
清黄自元千字文 本书特色 黄自元(一八三七年——一九一八年)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未书法家,实业家。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
《逻辑思维训练手册》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作为麦肯锡沟通顾问30年工作经验的经典作品,被众多读者视为最有效率的入职培训课及职场
北京的狮子 本书特色 ★ 12开,铜版纸印刷★ 黑白彩色图文互见★ 中英文对照★ 用文字和照片展示北京的历史★ 为读者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北京的狮子》对...
唐摹.王羲之兰亭序三种-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本书特色 《唐摹王羲之兰亭序三种》是“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系列之一,精选了冯承素、褚遂良和定武对唐代...
【编辑推荐】◎ 推特CEO杰克·多西(Jack Dorsey)真诚推荐,著名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的枕边书,美国艺术院校常年推荐书,影响了近百年...
民间吉祥图案续 本书特色 中国吉祥图案的内容极广,形式也较多,从《民间吉祥图案(续)》中所收集的一些吉祥图案,可见到部分表现手法及表现内容。吉祥图案的绝...
楹联十讲 本书特色 楹联,又称对子、对句或对联。它是由诗词及骈文等文学修辞手法中的对偶(或称对仗)发展而成。因早时,张贴于大门两侧或门旁楹柱上,故有了楹联之称。...
美国艺术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是外国艺术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研究美国艺术多年,对美国艺术的整个历史有比较深刻而客观地见解。这本书用朴实而精彩的艺术语言将美国艺...
本書循中國電影史基本的脈絡,以性別表述為主軸,探討電影中的文化政治與批判性議題。書中的論述嘗試直面並觸摸後冷戰時代紛紜繁
本书是“发现之旅”系列读本之一。作者系法国远东学院原成员,现为巴黎第三大学的教授。他在此书中,详细地向读者展现了吴哥的神
笑的艺术 本书特色 “笑”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调节身心作用的恩物,大家都熟悉它,却少有去研究它。笑的产生有一个环结性的流程、一个基本的准则,把笑作了一个有系统...
临创合一大字帖.玄秘塔碑 内容简介 《临创合一大字帖-玄秘塔碑》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言而有信、道法自然,山高水长、诗情画意,春华秋实、锲而不舍,知难而进、自...
帕塔·米特(Partha Mitter),伦敦大学博士,师从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 H. Gombrich),曾任苏塞克斯大学艺术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
学京剧.小生(附2DVD) 目录 前言编者序**章 小生行当总述一、京尉小生的美学风格二、京剧小生的分类1、文小生2、武小生第二章 京剧小生行当的表演特色一、演...
昆曲百问 本书特色 陈益编著的《昆曲百问》围绕昆曲设置百问,分《曲史钩沉》、《曲人访迹》、《曲坛考戏》、《曲海寻韵》四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昆曲的历史、典...
《“一带一路”战略与澳门文化产业机遇》内容简介:2016年的澳门文化产业论坛以“‘一带一路’格局与澳门文化产业机遇”为主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