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艺术林林总总,本书是一本大全之书。
这本书是奠定齐如山“戏曲理论家”名分的书。
读这本书使戏盲也能睁眼,使木瓜也能开窍。
《国剧艺术汇考》:封面图注:浙江武义郭洞村何氏宗祠戏台立面。
《国剧艺术汇考》内容简介:齐如山(1899-1962),是作家,更是戏曲理论家。这部收入《齐如山作品系列》的《国剧艺术汇考》,诚如台静农先生所评价:体大思精;亦无愧梁实秋文、张大夏《跋》中先河后海之判断。编辑工作,主要依据台湾联经出版事业的《齐如山全集》第六册所载同名专著,也曾参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国剧艺术汇考》(依据齐如山同名作的再编本)。现在仍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呈给读者的版本,我们遵守《齐如山作品系列》的一般规矩,对京剧术语一概不敢苟且,先生习惯用词也尽量葆以原态。
背供者,背人供招也,乃背人自道心思之意。两人或几人说话时,其中一人,心内偶有感触,便用神色表现,以便观众知晓(在真人也有这种情形),倘感触之情节复杂,全靠神色表现,不易充足,则用白和唱,暗含说出,故打背供时,须用袖子遮隔,或往台旁走几步,都是只使观众明了,不使台上他人知道及理会的意思。按背供这件事情,为国剧之特点,乃东西各国戏剧都没有的动作,亦为研究写实剧者所不满,但我则以为当年研究发明出这种办法来,实为国剧特优之点,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发明,何也?因戏剧一有背供,则省却无数笔墨,省却无数烘托,而添出许多情趣。他的办法,种类也极多,极轻微的,使观众未理会而已过去;其繁复者,在台上做了许久的功夫,观众不知他是背供。兹简单举几种如下:极简单之背供这种只一露神气便足,毫无话白。例如《武家坡》,王宝钏说“军爷请稍待”之后,薛平贵用袖一遮一出神。再《审头刺汤》,把一应人犯带上堂时,汤勤一见雪艳便一出神,这都是背供。戏中这种情形极多,几几乎每戏都有,不必多赘。加一两句话白之背供这种是除抬袖遮隔外,还加一句话白。例如《武家坡》,王宝钏唱“狠心的强盗”一句时,薛平贵总加一句白日:“他倒骂起来了。”又如《戏凤》,正德命斟酒时,凤姐无法,乃云“待我来哄他一哄”等等,这也都是背供,戏中这种情形也多的很,几几乎是每戏都有,不必多举。加大段话白的背供这种是说“哎呀且住”一语之后,还有大段的话白或唱功。例如《戏凤》风姐说“哎呀且住,想他这银子是打劫皇家来的”云云。又后边正德说“且住,这丫头真喊叫起来,惊动乡邻地保”云云,也都是背供。戏中这种地方也很多。繁复的背供这种有许多观众看戏多少年,不知他是背供。例如《樊江关》,薛金莲、樊梨花二人坐定后,樊梨花日“来呀”,他的差官说“有”,樊说:“问问薛侯爷带来多少人马。”这几句话,虽然观众都听到了,但薛金莲及他的带队官都没有听见。这是樊与差官的背供。差官到台脸,暗唤薛之带队官,带队官问何事,差官说’“我们侯爷问薛侯爷带来多少人马”,带队官说“三千零一个”。这几句话是差官与带队官说的,而薛、樊两人都没听见。这是他二人的背供。差官回禀“他们有三千零一个”,樊说“每人赏银五两”。这几句话,薛与带队官,都算没听见。差官又至台脸唤带队官说“我们侯爷说每人赏银五两”。这几句话,薛、樊都未听见,带队官回明,薛命前去谢赏之后,薛命带队官问“樊江关有多少人马”,这两句话,樊与差官都未听见。带队官至台脸叫差官问“樊江关有多少人马”,答以“十万零一个”。这几句话,樊、薛又都未听见。带队官回薛说有“十万零一个”,薛云“十万有余么,原赏退回”等语,这些话樊与差官又都未听见。带队官又到台脸,叫差官告以原赏退回。这几句话,薛、樊又都未听见。差官回樊说,“薛侯爷原赏退回”等语。这几句话,薛与带队官又都未听见。请看这种背供有多复杂,日久观众就不知道他是背供了,这种情形在戏中虽不多见,然亦往往有之,如《四进士》一戏,宋士杰、万氏救杨素贞一场,带回家去,都坐定后,宋士杰使万氏问杨素贞姓什么,杨素贞说杨,又问叫什么等等一大段话白,也都是背供。其实这种情况,宋士杰有何不可直问杨呢?他所以如此者,乃欲以背供情形加添情趣耳。不但此,就说《春秋配?捡柴》一场,姜秋莲所唱两段,也都是背供性质,比方他唱“问君子尊名上姓”等句,都是他唱完后,再由乳娘去问,这就是他所唱之词,乃是对乳娘说的话,李春发并未听见也。这种办法,在写实剧中当然是没有,但国剧有此,乃特别另有他的一种情趣。我所编的《凤还巢》末一场,洪功问了程浦,又问穆居易,再问程浦等等的情节,也是利用的这种办法,若当面互问,则情趣减少多了。同场的背供比如前边所谈的《樊江关》等等之背供,也是同场而各有背供,何以这一种又特名日同场呢?这因为彼同场又同坐,乃是在一处,此则虽同场,而是各在一处,彼此不但不闻,且亦不见。例如《翠屏山?吵家》一场,杨雄出门,潘老丈、巧云、英儿三人还在场上,而石秀出场,与杨雄说了几句话,石知已不可留,乃进门与潘巧云算帐。这场杨雄与石秀所说之话,潘巧云等都未听见,因为二人是在门外说话也。又如《二进宫》徐、杨二人出场,命敲宫门,进门后二人唱了不少句,此时太后虽在场,但也一句未听见,因二人是在殿庭外唱也。其实这种场子,很可不必如此,比方杨雄出门,潘老丈等也下去,石秀进门,再把他请出来,有何不可,但是不及如此则另有点情趣耳。按这种情形,于戏台有关(说详后第十二章),不一定说是背供,戏界老辈,向来也没有人说他是背供的,但我曾和他们讨论过许多次,我说这与其他场上有人,又有人来者,如《捉放》吕伯奢在场,陈、曹又上者,稍有不同。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撰写并编辑大量戏曲著作、和大量介绍北京(中国北方)风俗掌故作品。 齐如山在台湾有“文豪”之誉,大陆亦推崇其“戏曲理论家”之实。其著述丰富、篇章浩繁、涉猎广泛,皆令人惊叹;尤其笔触所向之雅俗兼备堪称观止
维多利亚时代-艺术为证 内容简介 《艺术为证系列丛书》包括:《都铎王朝》《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古代埃及...
中国舞蹈文物图典 内容简介 刘恩伯先生和我在北京汇文中学同窗,毕业后他以特有才分,学习于中央戏剧学院及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遂以舞蹈为生平专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艺术-(彩图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读者的阅读为本位,打破了传统的以文字记史的单一模式,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觉、多层次地阐释中国艺术。全书...
从建筑上看林徽因,林徽因仍可算是才女林徽因,也可以看到作为学者的林徽因。她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倾其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的古建筑
三国.皇象急就章-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本书特色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乃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所编字书,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
中国历代书法名迹临习指导散氏盘铭临习指导 内容简介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
北方卷-中国古建园林大全 本书特色 郭成源主编的《中国古建园林大全(北方卷)(精)》对全国各地古典园林的建造年代、历史变迁、形态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
历代名人法帖汇辑草书大字典-(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本字典多选法书中的草字为主,兼以碑帖中的草字为辅,可谓囊括历代草字之...
老戏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 以《浣纱记》为典型代表的美人计,是一种竭力要让敌人因消费美女而快乐渐渐从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或者说有野心也有雄才大略的强人,堕落成纯粹...
本书是一部综合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地方志……诸种学科来阐释人类文明发祥地和中
颜真卿勤礼碑-历代经典碑帖集粹-翰墨字帖 本书特色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碑帖荟萃,名家辈出。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他们都是临古代碑...
1872-1949-中国画报画刊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系统研究整理1872-1949年中国画报画刊出版的史书。该书展现了众多近现代的画报、画刊、照片等珍贵资料,有...
集字楹联:米芾行书墨迹 内容简介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
龙场悟道-王阳明-第壹部 本书特色 一、首部写王阳明的历史小说!以雄健的笔力,生动细腻地讲述了王阳明的光明人生和精神历程,二、积二十年研究之功力的呕心力作!作者...
伯里曼画人体 本书特色 《伯里曼》——这个美术基础课程绕不开的名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到现在为止已经六十年。六十个春秋,从学院里一代传一代,成了中...
中国红色教育电影连环画丛书-七七事变 本书特色 1937年的北平阴云笼罩。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扩张有恃无恐,平津危在旦夕。为了打通卢沟桥这一军事要道,日军不断在卢沟...
窗形格硬笔书法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楷书的机构与笔法,包括:窗形格在硬笔学习中的作用、窗形格硬笔书法练习的基本要求、硬笔书法基本训练、汉字基本笔画及书写要领...
甲骨文书法学 本书特色 王本兴著的这本《甲骨文书法学》较为翔实地介绍了各类甲骨文书法用具,各类甲骨拓片范本,各类甲骨文书法学习方法,以及各阶段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区块链在中国》内容简介:区块链自提出至今已经历10年的发展,而在大众眼中,它似乎仍是加密数字货币的衍生概念,始终与“币圈”
《颐和园测绘笔记》是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梁雪带学生近距离观察、测绘颐和园后,以笔记形式呈现的作品。书中有师生测绘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