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失落民间的相册,引发了摄影界、学术界的无尽话题,也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生动标本。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福州的叶景吕先生从二十七岁到八十八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六十二张,还有他1901年单独的照片,及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四十年和六十年时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从**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同胞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
一年一照,是人生的仪式。一站一坐,年度交替,是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六十几张照片,叶景吕的目光始终淡定从容。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但他对世间的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正是这种内心的充盈和强大,人格的独立和坚定,才造就了表面上一如既往的恬淡与笃定。他的一生,没有奇迹,也从无荒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身边人都享受着与他共处的阳光与温情。
“叶先生安息四十年后,我偶遇了他,不惑之年的我,也重新认知了自己和生活。”对这套照片做出详尽考证工作的收藏家仝冰雪说。
肖逢先生的“私人编年史”进入到1998年,以兼并、破产为主要方式的国企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一年的搏杀尤其惨烈。他所在的钢铁厂也没有逃过这一劫,并上演了一出悲剧:“我去了车站,看见全厂大部分职工和家属以及很多周边居民聚集在铁路两旁。路基下,武警部队陆续开来,本地警方在维持着秩序,一些工人和家属给现场的人们送来开水。停止行驶的列车没有开门,旅客们很平静地看着外面这沉重的一幕。没有人来协调劝解铁路上的人们散去,等到武警部队集结布置完成,指挥的高音喇叭响起,我们*不愿看见的事终于发生了……当天晚些时候,铁路恢复了通行。”
前不久,我参加杨葵老师的新书《过得去》读者见面会。他当年编辑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正版销量将近二百万册。那个年代,中国家长望子成龙之切,让我突然联想到肖逢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破产后的厂里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孩子们读书普遍用功了。重工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子弟校的教学水平比不上地方,加上厂里劳动密集型的用工机制能完全解决子女的就业,读大学本不是必须的选择。也许是破产和“铁路事件”给所有人都烙下太深刻的伤痛印记,促使孩子也懂事了很多……”
《北京四中》一文,是诗人北岛的个人回忆录。“1965年暑假收到录取通知,我终于考上北京四中。”过后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四中从此正式停课。“听到这一消息,我跟同学一起在教室欢呼雀跃,但自知动机不纯:那正是我数理化告急的关头——期末考试在即。”经历了两年的荒诞岁月后,他们又被裹入“上山下乡”的洪流,“北京火车站成了我们*后的课堂,新的一课是告别”。
《联大八年》是上下两册旧书,由西南联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除夕社”所编,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出版。六十年前西南联大学生记录下的一百零二位教授,应该是*“原生态”的西南联大研究资料了。
对于研究回顾西南联大来说,这两册小书是珍贵的史料。收藏此书的张家荣老师说出对其的观感:
一是真实的教授。这些教授走着坐着、笑着骂着,支持或反对,学问或者政治,都在学生的面前一一展现,令人感佩。
二是真实的文字。虽是联大教授的小传,但应当是我看过*有趣也是*好的人物小传(所见有限),不是新八股,没有abc,没有一二三,感性文字,感性人物。里面的人物以细节示人,使人的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与当下介绍人或者名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稍稍对比一下就发现了。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写?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三是真敢写。写这些教授小传的多为学生,有的很言辞很激烈,有的还用不断的反问,有的很冷静,有的很幽默,不但语言风格不同,而且里面人物风格和政治观点也不同(他们居然都能很好地相处)。还让人有点感慨的是,这些“同学”所写的教授,有的还是当权的人士,喜笑怒骂,居然不“害怕”报复。
四是编者的执着。这两种小册子印制恶劣,错字漏字不少,字迹模糊,纸张也很差,看不清楚,为了录下来,我连猜带蒙,费了不少时间,大致也就是目前这个样子了。但是当看完《后记》的时候,就会由衷地佩服编印者,并向他们致敬。
“那部分‘联大精神’失掉,实在太可惜了。”他说。
仓央嘉措活佛的诗如今风行坊间。而在《仓央嘉措圣歌七十首》的译者龙冬先生看来,“从历史背景和他生活信仰中剥离出来的仓央嘉措,已经变成一个‘情圣’了。这是对他的误读”,“仓央嘉措同他的作品,是现实、历史、文献、愤怒、沉痛、讽刺、隐喻、批判、孤独、压抑、冤屈、厌世、反抗、沉郁、缅怀、坚韧、信仰、感悟、意念、叛逆、理想、矛盾、宿命、率真、早熟、敏锐、豪放、焦虑、敏感、慈悲、预言。他无所不包,唯独不是一个‘情圣’”。
本辑藏书票为李晨老师绘制《鲁迅与他笔下的人物》。
文丛书《读库》吸纳较少被报刊和图书收入,但又深具出版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中篇读本,内容主要涉及当代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文艺评析,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书内附藏书票为李晨老师绘制《鲁迅与他笔下的人物》。
《读库1002》内容简介: 一套失落民间的相册,引发了摄影界、学术界的无尽话题,也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生动标本。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福州的叶景吕先生从二十七岁到八十八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六十二张,还有他1901年单独的照片,及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四十年和六十年时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从**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同胞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一年一照,是人生的仪式。一站一坐,年度交替,是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六十几张照片,叶景吕的目光始终淡定从容。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但他对世间的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正是这种内心的充盈和强大,人格的独立和坚定,才造就了表面上一如既往的恬淡与笃定。他的一生,没有奇迹,也从无荒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身边人都享受着与他共处的阳光与温情。“叶先生安息四十年后,我偶遇了他,不惑之年的我,也重新认知了自己和生活。”对这套照片做出详尽考证工作的收藏家仝冰雪说。肖逢先生的“私人编年史”进入到1998年,以兼并、破产为主要方式的国企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一年的搏杀尤其惨烈。他所在的钢铁厂也没有逃过这一劫,并上演了一出悲剧:“我去了车站,看见全厂大部分职工和家属以及很多周边居民聚集在铁路两旁。路基下,武警部队陆续开来,本地警方在维持着秩序,一些工人和家属给现场的人们送来开水。停止行驶的列车没有开门,旅客们很平静地看着外面这沉重的一幕。没有人来协调劝解铁路上的人们散去,等到武警部队集结布置完成,指挥的高音喇叭响起,我们*不愿看见的事终于发生了……当天晚些时候,铁路恢复了通行。”前不久,我参加杨葵老师的新书《过得去》读者见面会。他当年编辑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正版销量将近二百万册。那个年代,中国家长望子成龙之切,让我突然联想到肖逢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破产后的厂里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孩子们读书普遍用功了。重工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子弟校的教学水平比不上地方,加上厂里劳动密集型的用工机制能完全解决子女的就业,读大学本不是必须的选择。也许是破产和“铁路事件”给所有人都烙下太深刻的伤痛印记,促使孩子也懂事了很多……”《北京四中》一文,是诗人北岛的个人回忆录。“1965年暑假收到录取通知,我终于考上北京四中。”过后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四中从此正式停课。“听到这一消息,我跟同学一起在教室欢呼雀跃,但自知动机不纯:那正是我数理化告急的关头——期末考试在即。”经历了两年的荒诞岁月后,他们又被裹入“上山下乡”的洪流,“北京火车站成了我们*后的课堂,新的一课是告别”。《联大八年》是上下两册旧书,由西南联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除夕社”所编,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出版。六十年前西南联大学生记录下的一百零二位教授,应该是*“原生态”的西南联大研究资料了。对于研究回顾西南联大来说,这两册小书是珍贵的史料。收藏此书的张家荣老师说出对其的观感:一是真实的教授。这些教授走着坐着、笑着骂着,支持或反对,学问或者政治,都在学生的面前一一展现,令人感佩。二是真实的文字。虽是联大教授的小传,但应当是我看过*有趣也是*好的人物小传(所见有限),不是新八股,没有ABC,没有一二三,感性文字,感性人物。里面的人物以细节示人,使人的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与当下介绍人或者名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稍稍对比一下就发现了。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写?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三是真敢写。写这些教授小传的多为学生,有的很言辞很激烈,有的还用不断的反问,有的很冷静,有的很幽默,不但语言风格不同,而且里面人物风格和政治观点也不同(他们居然都能很好地相处)。还让人有点感慨的是,这些“同学”所写的教授,有的还是当权的人士,喜笑怒骂,居然不“害怕”报复。四是编者的执着。这两种小册子印制恶劣,错字漏字不少,字迹模糊,纸张也很差,看不清楚,为了录下来,我连猜带蒙,费了不少时间,大致也就是目前这个样子了。但是当看完《后记》的时候,就会由衷地佩服编印者,并向他们致敬。“那部分‘联大精神’失掉,实在太可惜了。”他说。仓央嘉措活佛的诗如今风行坊间。而在《仓央嘉措圣歌七十首》的译者龙冬先生看来,“从历史背景和他生活信仰中剥离出来的仓央嘉措,已经变成一个‘情圣’了。这是对他的误读”,“仓央嘉措同他的作品,是现实、历史、文献、愤怒、沉痛、讽刺、隐喻、批判、孤独、压抑、冤屈、厌世、反抗、沉郁、缅怀、坚韧、信仰、感悟、意念、叛逆、理想、矛盾、宿命、率真、早熟、敏锐、豪放、焦虑、敏感、慈悲、预言。他无所不包,唯独不是一个‘情圣’”。本辑藏书票为李晨老师绘制《鲁迅与他笔下的人物》。
张立宪,河北赵县人,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数字六,以老六自称,网名见招拆招。现居北京。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事关江湖》、《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 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无论从内容、版式还是到装帧,其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均令许多出版界同行汗颜。其所开设的读书博客,成了“读库”迷实现诸种交流的良好平台。
湖笔制作技艺 本书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湖笔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湖笔制作技艺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湖笔的渊源...
云林石谱 本书特色 这本《云林石谱》由宋代杜绾著,寇甲、孙林编著。《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1118—1133年,是我国古代记载*完整、*丰富的一部石谱,约一万四千...
人類的身分及未來命運目前面臨危急關頭。如今的科技企業巨擘有更邪惡的目標。它們想掌握使用者身分的每個面向,影響我們做決定的每個環節。直到現在,能看清這項威脅規模有...
原道-第23辑 本书特色 本辑《原道》在坚持儒家立场和情怀的前提下,还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个是作者学科视野的多样性,本辑作者既有广义的儒家学者,更有众多来自法...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从比较文化的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形成、演化和转变,指出中国文化在发展之初有两个特色:一是透过天命观念去理解...
第二语言使用者描述 本书特色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第二语言使用者描述》作为一本专题论文集,共包含13篇文章,文章的著者或合著者共14名,其中13名为欧...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本书特色 1、本书是由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在台湾清华大学的系列演讲结集而成,包含两部分:上编5篇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下编4篇则是讨论近...
乡土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书特色 《学津清谈讲座丛书:乡土文化研究(第1辑)》收录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乡土文化系列讲座文稿11篇。该系列讲座由各地方馆报送选题,...
中国运河文化史(上中下)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大运河变迁史,从早期运河一直说到民国时期的运河。全书按时间的不同,共分六编四十九章,涉及早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
文化史的风景 本书特色 在“经典”形式的文化史(以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为代表)遭受质疑以来,文化史领域新见迭出,在研究对象、主题、视角、方法乃至研究者本身等方面都...
《萝卜计划:北大奇人怪招》内容简介:本书既给你以吃到干货而生发的满足感,又给你读到故事而雄起的原动力。作者吴业涛自认为天资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本书特色 真实有趣的日本从这里开始——本书作者以自己在日本居住六年的所见所闻,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
我的最后一张底牌 本书特色 以“敢言”著称的新闻先锋,评世相老辣犀利谈风花雪月、论吃喝拉撒性,闲笔里有真见识“知识,趣味,见解,好文章应有的皆有。读展奋兄的文章...
鹅妈妈的故事-多雷插图本 本书特色 1. 一本家喻户晓的儿童经典读物,其故事奇幻美妙、趣味无穷。 2.知名插画家多雷配图版本,图文并茂,艺术性强。 鹅妈妈的故事...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 本书特色 本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戴曼纯教授编写导读,是一部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二语习得问题的经典合集,所选文章展示了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注重...
咬文嚼字全集 本书特色 汉语是世界上语汇*丰富、含义*深刻、文辞*优美、节奏感*强烈的语言之一。我们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母语自豪。但近年来,国人汉语水平下降的现...
品味公文-公文写作大手笔练就之道 本书特色 《品味公文》不是低层次地简单讲解公文格式的条条框框,而是集作者几十年的机关写作积累,归纳出丰富而实用的写作实战经...
媒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俗文化丛书》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婚妁, 似乎也有个起源 ; 婚妁风俗的演变 ; 为钱财? 还是为其他 ; 媒人手中的砝码 ; 媒人脸...
陈宗懋,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南诏大理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再现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进程,走进引人入胜的西部,追寻古蜀文化的辉煌、丝路文明的绚丽、西夏王国的兴衰、南诏大理的沧桑、夜郎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