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书林守望”丛书是一项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老编辑经验的拯救性文化工程,旨在反映编辑经验的深厚积淀,探讨编辑研究的独到心得,展示编辑境界的高尚追求,讲述编辑职业的文化魅力,体现编辑创造的不同个性。丛书约请范用、方厚枢、吴道弘、赵洛、林穗芳、熊国桢、邵益文、林君雄、周奇、王维玲、潘国彦、陈芳烈、郑一奇、聂震宁、邓中和等著名编辑家参与著述。
本书是作者在图书封面、内文设计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厚经验后,写成的总结式著作。
《编辑与装帧》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交往密切,是装帧设计家的好朋友。他非常重视装帧家的劳动,尊重艺术家的意见。他在这方面有几件事实在令人感动。第一,鲁迅最善于倾听装帧家的意见。他自己虽然具有高深的装帧艺术修养,但他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与设计者商量,倾听装帧家的意见。1933年他曾为编印《北平笺谱》写信虚心向专家讨教。在设计《未名丛书》的封面时,他特别叮嘱许钦文一定要与设计者商量,他曾提议“书名之字,是否宜用与画同一之颜色为宜,抑用黑字?”但又强调不要违背了设计者的原意。在《彷徨》封面的印制过程中,鲁迅先生再三嘱咐许钦文,一定要让设计者陶元庆看《彷徨》封面打样,强调封面一定要直到陶元庆认可之后才可以开印。第二,鲁迅先生与装帧家的心相通。他是一个最理解装帧家,敢于为装帧艺术家讲话的人。当《彷徨》的封面受到一些人指责,有人嘲笑《彷徨》封面设计者陶元庆“连一个圆圆的太阳也不会画,弄得不圆不方,歪歪斜斜,如果用圆规来画,不是既圆又好吗?”鲁迅先生立即挺身而出为陶元庆辩护,说:“你看好笑不好笑,竟有这样不懂艺术的人。”鲁迅作为一位文化人,辛辣地斥责嘲弄者“不懂艺术”,实在难能可贵。第三,鲁迅先生最善于给装帧家提建议。他多次给陶元庆写信交流对装帧的见解。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建议中国的封面设计可以使用一些“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上的纹样”并把自己收藏的“汉唐画像石的拓本”拿出来给陶元庆和钱君匐看,边看边讲解。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工人绥惠略夫》、《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纹样和石刻拓片的启示。钱君訇说:“我在设计《东方杂志》和《破垒集》书面时,也试探着从这方面发展。”正是由于鲁迅的建议,使当时的许多装帧作品“颇具民族气派”,也使设计者都感到了“这是一条道路”。第四,鲁迅先生是最早提出在封面上为设计家署名的人。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就提议:在书中适当的地方要印上书籍装帧设计者的名字。1928年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有一件事情不大好,记得我曾函托,于书之第一页页后面,希添上‘孙福熙作封面’,而至今没有,是对不起作者的,难以送给他。现在可否将其中一部分(四百五百部)的第一张另印。
邓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艺术图书编辑室主任、文化艺术编辑中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共青团中央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装帧《中国史学入门》、《三希堂画宝》、《诡辩论》、《古董鉴藏丛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籍装帧展中获得金奖、银奖、优秀设计奖;担任美术编辑和装帧设计的《毛泽东之路书系》、《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南明史》分别获得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主要著述有:《中国美术小史》、《吴友如——中国新闻绘画第一人》、《紫禁城内的洋画家郎世宁》等;《动态的书籍——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与视知觉》获得全国第三届装帧论文与研究成果一等奖;2004年出版专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聘为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 本书特色 在本书里,处处都能洞察到格林布拉特先生作为一个作家而拥有的伟大而卓越的天赋:能够借用“转向”一词,带领读者感受那段不为人知...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生于1801年,卒于1850年;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后受亚当·斯密等人的影响,发表一系列宣传自由经济观点的著作,代表作...
宇宙与创造主-创造神学引论 内容简介 该书原为作者弗格森1996年在爱丁堡大学的四篇演讲,受到了高度的好评。本书为译本。 译者将它介绍过来,是因为“世界从何处来...
青少年社会工作 本书特色 《社会工作精选课程系列教材:青少年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视角下,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及自身实务探索,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价...
中国学术.第3辑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系系列文集,每年出4辑,这是第3辑。本辑包括“论文”栏目(7篇论文)、“评论”栏目(2篇文章)“书评”栏目(16篇书评)...
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布朗族社会政治、生计方式、观念文化、村社经济、扶贫开发等全方位变迁历程的考察,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布朗族...
朴学与长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朴学溯源、清代朴学兴盛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从理学到朴学的内在道路、清初朴学及其学术宗旨、吴派朴学、皖派朴学、扬州学派等。...
梁永佳,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
讲座丛书第一辑:文津演讲录之十讲座丛书第一辑:文津演讲录之十前言 国图古籍馆,曾经被众多的读者亲切地称为“老北图”,在20世纪50年代,就因成功地举办学术讲座而...
美国民族主义传统的起源与演进 约翰 亚当斯 亚拉伯罕 林肯 林登 约翰逊(2010/9) 内容简介 由付宇编著的《美民族主义传统的起源与演进》所要探讨的是以自由...
我们能相信BBC吗? 本书特色 标榜“独立、公正、自由”,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帝国bbc真正客观和公正吗?资深记者 罗宾?艾特肯,潜伏bbc 二十五年以亲身经...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本书特色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是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内容简介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
革命与反革命 本书特色 该丛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和全球*大的教育图书出版巨头麦克劳希尔公司共同推出,旨在以社会科学的基本要领为立足点,使社会公众以*简单便捷的途径...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从畅销书看日本社会走向-(全三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亚南运用扎实的学术底蕴,以及多年在日本学习、生活、工作的...
这是一部有关香味的博物志,讲述了熏香、香料、花园、香水等有关香味的一切。 长期以来,植物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化学特性来塑造周围的世界。乳香树通过分泌乳香脂密封受伤...
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 本书特色 我十分赞赏这些新闻业界*优秀的实践者们对新闻业所作出的这一贡献。诚实、勇敢、正直,以及亲历见证的决心是构成他们工作的关键要素...
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 本书特色 本书又名《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特性》等。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本详尽著作,本书对后世学人的影响极深,鲁迅、许...
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 本书特色 《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生涯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大半个历程,并且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
《自足的世俗社会》内容简介: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 本书特色 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晌*持久的。——哈贝马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 内容简介 《规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