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书林守望”丛书是一项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老编辑经验的拯救性文化工程,旨在反映编辑经验的深厚积淀,探讨编辑研究的独到心得,展示编辑境界的高尚追求,讲述编辑职业的文化魅力,体现编辑创造的不同个性。丛书约请范用、方厚枢、吴道弘、赵洛、林穗芳、熊国桢、邵益文、林君雄、周奇、王维玲、潘国彦、陈芳烈、郑一奇、聂震宁、邓中和等著名编辑家参与著述。
本书是作者在图书封面、内文设计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厚经验后,写成的总结式著作。
《编辑与装帧》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交往密切,是装帧设计家的好朋友。他非常重视装帧家的劳动,尊重艺术家的意见。他在这方面有几件事实在令人感动。第一,鲁迅最善于倾听装帧家的意见。他自己虽然具有高深的装帧艺术修养,但他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与设计者商量,倾听装帧家的意见。1933年他曾为编印《北平笺谱》写信虚心向专家讨教。在设计《未名丛书》的封面时,他特别叮嘱许钦文一定要与设计者商量,他曾提议“书名之字,是否宜用与画同一之颜色为宜,抑用黑字?”但又强调不要违背了设计者的原意。在《彷徨》封面的印制过程中,鲁迅先生再三嘱咐许钦文,一定要让设计者陶元庆看《彷徨》封面打样,强调封面一定要直到陶元庆认可之后才可以开印。第二,鲁迅先生与装帧家的心相通。他是一个最理解装帧家,敢于为装帧艺术家讲话的人。当《彷徨》的封面受到一些人指责,有人嘲笑《彷徨》封面设计者陶元庆“连一个圆圆的太阳也不会画,弄得不圆不方,歪歪斜斜,如果用圆规来画,不是既圆又好吗?”鲁迅先生立即挺身而出为陶元庆辩护,说:“你看好笑不好笑,竟有这样不懂艺术的人。”鲁迅作为一位文化人,辛辣地斥责嘲弄者“不懂艺术”,实在难能可贵。第三,鲁迅先生最善于给装帧家提建议。他多次给陶元庆写信交流对装帧的见解。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建议中国的封面设计可以使用一些“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上的纹样”并把自己收藏的“汉唐画像石的拓本”拿出来给陶元庆和钱君匐看,边看边讲解。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工人绥惠略夫》、《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纹样和石刻拓片的启示。钱君訇说:“我在设计《东方杂志》和《破垒集》书面时,也试探着从这方面发展。”正是由于鲁迅的建议,使当时的许多装帧作品“颇具民族气派”,也使设计者都感到了“这是一条道路”。第四,鲁迅先生是最早提出在封面上为设计家署名的人。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就提议:在书中适当的地方要印上书籍装帧设计者的名字。1928年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有一件事情不大好,记得我曾函托,于书之第一页页后面,希添上‘孙福熙作封面’,而至今没有,是对不起作者的,难以送给他。现在可否将其中一部分(四百五百部)的第一张另印。
邓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艺术图书编辑室主任、文化艺术编辑中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共青团中央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装帧《中国史学入门》、《三希堂画宝》、《诡辩论》、《古董鉴藏丛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籍装帧展中获得金奖、银奖、优秀设计奖;担任美术编辑和装帧设计的《毛泽东之路书系》、《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南明史》分别获得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主要著述有:《中国美术小史》、《吴友如——中国新闻绘画第一人》、《紫禁城内的洋画家郎世宁》等;《动态的书籍——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与视知觉》获得全国第三届装帧论文与研究成果一等奖;2004年出版专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聘为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文选楼藏书记 本书特色 《文选楼藏书记(第3辑)(繁体坚排版)》: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文选楼藏书记 内容简介 《文选楼藏书记》六卷,清阮元撰。收书约2600种...
人文大讲堂(第8辑) 本书特色 "人文大讲堂"的宗旨很明确: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提升国民人文社科素质为己任.举办者 、讲者,本着这一宗旨全心全意地给广大人...
作品目录李季:前言 盛春寿:致辞 新疆地区丝绸之路示意图 12 孟凡人:高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 14 张玉忠:天山以北草原考古的重
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文集 内容简介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
重订增广 本书特色 蒙学之书,又来已久。李斯《仓颉篇》、史游《急就章》出自当时*高级知识分子之手,又因为是初学启蒙用书,想必也拥有当时*多的读者《汉书艺文志》收...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1卷:中、英文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学是时代的喉舌,是社会的舆论,是人生的裁判。我们的前贤往哲,为时代精神所激励,以“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
金春峰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金春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中的一些专题研究论文,以及少量读书札记和怀人纪事散文,文章类型虽不尽相同,...
奥古斯丁 (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古...
法国精神 本书特色 小故事,大精神,用故事解读英国为大众解惑的英国镜像让国人自省的大国素描大国崛起的谜底是什么?首在精神耳。 “法国是欧洲的中国人”——大学问家...
《13天带你拿“四大”offer》内容简介:本书从应届生求职角度出发,细说审计求职各环节要点,包括通用求职时间及流程介绍、四大会计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本书特色 乔治·埃尔顿·梅奥,美国管理学家,原籍澳大利亚,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出生在澳大利亚的阿...
二十世纪全国报刊词学论文索引 本书特色 本书荟萃了我国20世纪报刊词学论文达10106条,作为工具书可供研究词学者使用。从本书中可看到百年来中国词学研究大体轮廓...
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
日本的面孔 内容简介 我们的邻国日本——循着万古不变的轨迹,月升月落。樱花决绝地开放,曼妙地凋零,让花下的行人感到颤粟。这是个谜一样的国家! “东亚人文”是“...
农民的鼎革 本书特色 本书以农民与改革的关系为基本主题,是作者近几年来一些讨论性文字的结集.这些文字都曾经发发表在不同场合,包括思想评论性文章、接受媒体采访的访...
作者简介杨绛(1911—),钱锺书夫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
蚁族-高校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本书特色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丁宁宁,经济学家,王绍光,长江学者,潘维,...
《好老师,坏老师》内容简介:其他国家的教师普遍受人尊重。在韩国,人们把教师称为“立国者”。在芬兰,男人和女人都把教师放到配
悦读MOOK-第三十卷 本书特色 世上之书,数不胜数,每天还以成千上万的数字增长。这浩瀚的书海,谁能穷尽?有了这许许多多的书,为何还要添上这一本——楮钰...
后人类 本书特色 《后人类(精)/人文科学译丛》作者罗西·布拉伊多蒂批判了欧洲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阐释了其后人类思想。本书从不同的学科和文化视觉对后人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