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书林守望”丛书是一项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老编辑经验的拯救性文化工程,旨在反映编辑经验的深厚积淀,探讨编辑研究的独到心得,展示编辑境界的高尚追求,讲述编辑职业的文化魅力,体现编辑创造的不同个性。丛书约请范用、方厚枢、吴道弘、赵洛、林穗芳、熊国桢、邵益文、林君雄、周奇、王维玲、潘国彦、陈芳烈、郑一奇、聂震宁、邓中和等著名编辑家参与著述。
本书是作者在图书封面、内文设计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厚经验后,写成的总结式著作。
《编辑与装帧》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交往密切,是装帧设计家的好朋友。他非常重视装帧家的劳动,尊重艺术家的意见。他在这方面有几件事实在令人感动。第一,鲁迅最善于倾听装帧家的意见。他自己虽然具有高深的装帧艺术修养,但他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与设计者商量,倾听装帧家的意见。1933年他曾为编印《北平笺谱》写信虚心向专家讨教。在设计《未名丛书》的封面时,他特别叮嘱许钦文一定要与设计者商量,他曾提议“书名之字,是否宜用与画同一之颜色为宜,抑用黑字?”但又强调不要违背了设计者的原意。在《彷徨》封面的印制过程中,鲁迅先生再三嘱咐许钦文,一定要让设计者陶元庆看《彷徨》封面打样,强调封面一定要直到陶元庆认可之后才可以开印。第二,鲁迅先生与装帧家的心相通。他是一个最理解装帧家,敢于为装帧艺术家讲话的人。当《彷徨》的封面受到一些人指责,有人嘲笑《彷徨》封面设计者陶元庆“连一个圆圆的太阳也不会画,弄得不圆不方,歪歪斜斜,如果用圆规来画,不是既圆又好吗?”鲁迅先生立即挺身而出为陶元庆辩护,说:“你看好笑不好笑,竟有这样不懂艺术的人。”鲁迅作为一位文化人,辛辣地斥责嘲弄者“不懂艺术”,实在难能可贵。第三,鲁迅先生最善于给装帧家提建议。他多次给陶元庆写信交流对装帧的见解。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建议中国的封面设计可以使用一些“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上的纹样”并把自己收藏的“汉唐画像石的拓本”拿出来给陶元庆和钱君匐看,边看边讲解。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工人绥惠略夫》、《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纹样和石刻拓片的启示。钱君訇说:“我在设计《东方杂志》和《破垒集》书面时,也试探着从这方面发展。”正是由于鲁迅的建议,使当时的许多装帧作品“颇具民族气派”,也使设计者都感到了“这是一条道路”。第四,鲁迅先生是最早提出在封面上为设计家署名的人。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就提议:在书中适当的地方要印上书籍装帧设计者的名字。1928年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有一件事情不大好,记得我曾函托,于书之第一页页后面,希添上‘孙福熙作封面’,而至今没有,是对不起作者的,难以送给他。现在可否将其中一部分(四百五百部)的第一张另印。
邓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艺术图书编辑室主任、文化艺术编辑中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共青团中央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装帧《中国史学入门》、《三希堂画宝》、《诡辩论》、《古董鉴藏丛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籍装帧展中获得金奖、银奖、优秀设计奖;担任美术编辑和装帧设计的《毛泽东之路书系》、《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南明史》分别获得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主要著述有:《中国美术小史》、《吴友如——中国新闻绘画第一人》、《紫禁城内的洋画家郎世宁》等;《动态的书籍——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与视知觉》获得全国第三届装帧论文与研究成果一等奖;2004年出版专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聘为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文津演讲录之十一 本书特色 周和平主编的《文津演讲录(11)》为“讲座丛书”之一。《文津演讲录(11)》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办的系列讲座“文津讲坛”讲稿的合集,...
《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内容简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其历史的传统和基因决定的。从分封到郡县,从井田到
生命价值第二辑11:到底有没有世界末日 本书特色 《到底有没有世界末日》这本书不会给你这样或那样的预言。历史上每个曾经给出预言的人,后来都会被证明是错的。但读完...
《温故(十二)》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从此东北国军,士气就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
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 本书特色 社会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演绎和推理,因此概念明确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现在有些议题貌似争论得很激烈,但常常是你说你的,我...
【贝克君主系列】.天生的王者拥有世人望尘莫及的想象力和行动力,他们能构想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并敢于砍断死结、突破残局.君主小传,历史大戏,穿越漫长世纪回望帝王人生...
侯旭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教授。
老梁说天下4-坚守文化责任.洞察家国人生 本书特色本书分为“时评”、“娱论”、“史记”三部分,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梁宏达的*新评论集。这里有*犀利的思想评论:新常态...
启功全集-第七卷 本书特色 《启功全集》包括文论与书画两大部分,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词、题跋、书信、日记、讲学及口述历史,并选辑启功先生创...
画说济南 本书特色 《画说济南》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特色城市文化读本,也是呈现济南城市文化记忆的特色名片。《画说济南》以富有历史质感的水墨水彩画面和简约感性的随笔文...
信息论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重点介绍由香农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编码理论,联系实际通信系统,用较多的例题和图示展示基本概念的运用方法,尽量减少...
亚•尼•雅科夫列夫, 1932年生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1944年毕业于雅罗斯拉夫尔国立乌申斯基教育学院历史系。1956~1960年间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研...
2012-交大大讲堂 本书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编著的《交大大讲堂2012》汇集了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举办的学术讲座的精华,演讲者包括席酉民、唐华东、王思...
耿云志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描述人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个人角读,包括一些特别的视角、特别的见解。研究历史,不仅仅是把历史故事陈述一番,尤其重要的是,要对史事、人...
传播学简史 目录 导言**章 社会有机体一、贸易与流通的发现二、管理群众第二章 新大陆的经验主义一、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二、大众传播研究第三章 信息理论一、信...
新闻.如何改变世界-新闻影响力及深度效果研究 本书特色 《新闻,如何改变世界:新闻影响力及深度效果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高地建...
1966-1976-时尚与政治-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时尚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民众的日常着装选择,在对大量访谈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进行分析的...
赛金花本事 本书特色她是清末民初名噪京城的“赛二爷”,十几岁便堕入风尘,转而一变,为状元夫人,出使欧洲,交接政要;她曾与八国联军周旋,救民于水火,而她与联军统帅...
诤语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专为青年记者、编辑、新闻专业的学生以及有志于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写的,对新闻院校的教师当然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如果...
流动中国-中国流动人口生存现状考察 本书特色 刘旦和陈翔等人编著的《流动中国——中国流动人口生存现状考察》一书关注的流动人口问题,其实事关当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