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分上下两篇:“英汉语言文化”与“中西思维方式”。上篇首先论述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挑选十对带有普遍意义的英汉语言文化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逐题进行对比分析。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下篇首先论述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者、译者、对外汉语师生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叉性研究。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方法、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宏观与微观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培根:“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从肚子里吐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来酿蜜。”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分上下两篇:“英汉语言文化”与“中西思维方式”。上篇首先论述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挑选十对带有普遍意义的英汉语言文化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逐题进行对比分析。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下篇首先论述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者、译者、对外汉语师生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
在这个学科体系中,语言已是大海,文化更是汪洋。如何着手进行英汉语言与文化的研究?这是目前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经常思索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1.关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研究。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可以从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这两方面入手。历时研究包括英汉语言的内部历史(如影响英汉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历史(如影响英汉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名家、名著、辞书等语言外部因素);共时研究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的汉语和英语,大陆和港澳台的现代汉语,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英语。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为英汉对比语言学提供研究的基础。英汉对比研究应包括对比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英汉对比篇章语言学”(E.C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本学科文化方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化来研究语言,重点应有利于文化导入语言。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交际方式、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种种因素,中国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包罗万象,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交际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应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并可以此作为纲领。精神文化也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时空观、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笔者在《论中西思维方式》(2009)和《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2002)中认为,哲学观最重要,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哲学本身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哪一方面最易与语言联系起来?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涵盖了方法论、认识论等,其中认识论是思维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而思维科学中所探讨的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可以作为精神文化研究的突破口。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连淑能(1942-),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1999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系主任,1999-2003年任外文学院院长,现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学术顾问,曾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顾问和编委等。曾任驻外大使馆和专家组翻译,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威拉姆特大学讲学、研究。荣获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一等奖(合作)、厦门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跨文化交际学,已发表80多篇论文和18部论著、编著、译著,荣获20多项奖项。合作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代表作《英汉对比研究》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展。
群众文化研究选读 本书特色 《群众文化研究选读》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所著,主要内容包括:构建群众文化创新的科学体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管理新理念...
大道哲学全书:文化悖论—关于文化价值悖缪及其超越的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哲学是个人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事。因为哲学不仅与个人修身养性有关,更凝聚着国家民族的智慧,...
草原牧俗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
中外历史未解之谜-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极具研究价值、探索意义和广为关注的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宫廷、...
画火御寒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丰饶之笔抒写人情世故,鞭辟入里,摇曳生姿;用自嘲之心省察一生坎坷,亦庄亦谐,兴味盎然。既谈往事旧人,也说今人今事。画火御寒 内容简介 ...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穆艳霞编著...
唐宋词概说-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词学大家吴世昌先生的词学论文集,涵盖了其*重要的词学研究成果,涉及唐宋词、花间词、柳永、晏殊、晏几道、苏东坡、周邦彦、辛弃...
《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内容简介:这部书明晰地分为五章,详尽地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史学与哲学、从美学到舞蹈学,多角度
图书云南十八怪 本书特色 云南十八怪,到底是哪“十八”怪?它们怪在哪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云南怪?……你是否有这么多疑问,看了这本书后,你就会明白了。一个土生土长...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本书特色 尘封十年,解禁出版!《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部破解外星人踪迹真相的惊世之作!相信外星人存在必读经典!发现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
北京名匾 内容简介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迄明清乃至近现代,一直延续、继承、发展,至今仍广泛流传。匾额与我国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密...
湘楚文化精神与道德人格修养 本书特色 未来的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现代道德人格的...
墨子 本书特色 《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记录了墨子的言行,阐述了墨子的思想,着重阐述了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涵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墨子》一书思想...
马氏文通读本 本书特色 《马氏文通》是我国**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1898年,由于是开...
詹石窗,哲学博士,1954年生,福建厦门市同安人。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持人,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客座主持人、福建省闽台交流学会高级学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虛構;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逃避;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真理。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 20世纪80年代,一场隐喻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1980)、lakoff(198...
札朴-学术笔记丛刊 内容简介 清代小学大盛,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桂馥即其中之一。他的说文义证五十卷,取许氏说文与诸经之义相疏证,为其毕生精力所萃。桂馥在札朴中亦...
世界性文化图考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丰富的资料图片,全彩呈现★ 作者刘达临教授是我国性学开拓者之一,曾获得世界性学界的至高荣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