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学,应重视“物的结构与属性”。文学紧紧地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制度力量非常强大,个人微不足道,写什么和怎样写是规定动作,取决于文艺政策和部署,大事,川青几乎皆非偶然、孤立,牵一发动全局,有复杂深刻的背景。戈德曼所谓“当今世界好似一架拥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现代机器”,非常适合描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学。
从蛛丝马迹、寸丝半粟人手,用手术刀式的严谨解剖桩桩案例,走进新中国前三十年现场,探问当代文学史真相。
寂寞茅盾
晚近二三十年,茅盾从泰斗、大师,急遽跌落为被人轻慢的对象。生前名动天下,身后文名寂寞,这巨大反差的存在,乃不争之事实。进而观察,他的一生竟然充满了不如意,说来难以置信一二十世纪中国的长篇小说巨匠茅盾,未尽其才。
路翎底气质
我们必须在谈论路翎时提到凡•高、茫茫人海中,这两个背影是相似的——那不仅由于他们离开时的样子,更由于他们的经历、精神气质和艺术面貌。
少年维特,长眠人寨
他用自己犹如冰炭的人生轨迹,提出了二十世纪的“郭沫若难题”。一个具有成为“文艺复兴百科全书式人物”*佳潜质的人,*后那样谢幕了。这让人意识到,中国的现代转型虽然已历百年,现代器物、现代景观也灿然可观,但在文化上、精神上,离“现代”仿佛还在路上。
反复——舒芜的路
看他走过的曲折道路,看他如何为激情支配、未经理性澄清即着手似是而非的思想活动,*后又看到他一旦面对巨大现实权威,忧祸惧难,矫志伪心,金蝉脱壳……这好像是个人品格问题,但在深处,关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探究。
迷案辨踪——《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前前后后
它的命运是一笔糊涂账,在当代文学历史上,所有遭批判的作品,唯有这篇小说所经历的过程扑朔迷离,让人如坠五里雾,几成五十年代一桩文学“迷案”这笔“糊涂账”的“糊涂”之处,根植于整个国家政治从“新萌动”到“始料不及”的突变。作为一篇作品,虽小、不起眼,却是戏剧性的一九五七年很完整的缩影。
屈服——陈企霞事件始末
《典型文案》内容简介: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学,应重视“物的结构与属性”。文学紧紧地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制度力量非常强大,个人微不足道,写什么和怎样写是规定动作,取决于文艺政策和部署,大事,川青几乎皆非偶然、孤立,牵一发动全局,有复杂深刻的背景。戈德曼所谓“当今世界好似一架拥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现代机器”,非常适合描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学。
在做官这件事情上,他心态是矛盾的;然而对于文学和创作,他却只有由衷的爱好。这不独是才赋所致,也是性格上自我考量之后,所做的确认与选择。当年,“从牯岭到东京”,茅盾由政治革命激流中心抽身,转入“卖文为生”的职业作家角色,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全面和理智的估衡。他觉得,较诸纵横天下、折冲揖让,自己更适合灯下吮毫、垂文自见。否则,“沈雁冰”不会变成“茅盾”。可另一方面,“茅盾”也终究是从“沈雁冰”变化而来,他的意识,连同他的文学追求,与纯书斋背景的人文知识者是不同的。他做不到,抑或也不屑于去当一个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社会的个人主义作家。相反,他愿意与政治和现实社会,具有紧密关系和渠道,一直保持“在场”而非“离场”的身份。把这些综合起来看,大致上,茅盾愿意有一定的官职(或与此相当的诸般“待遇”——它们与一个人参政之深浅有关),不过,最好是个闲职,以便他能够拥有不少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去从事创作。实际当然并不如愿。只当作协主席还好说,那是荣誉性的。关键在于文化部部长之任,外事内务纷至沓来、应接不暇。那些迎来送往、赴宴看戏、开会出访,让放不下创作念头且性素好静的茅盾,牢骚颇甚。一九五五、一九五六、一九五八年,处事一贯隐抑的他,三次按捺不住情绪,而公然加以流露。一次,是他于一九五五年初致函周恩来,请求减少出国次数和免掉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职务,并给予创作假。信中提到自己解放后无任何创作成果(“五年来,我不曾写作”),而这样一个人,竟然“在作家协会又居于负责者的地位”.使他“精神上实在既惭愧又痛苦”。婉转提出,“如果总理以为还值得让我一试”。请求给予“一个短时期的写作假”,先写成大纲供领导审查,“如果大纲可用,那时再请假(这就需要较多的日子)”。这种请假方式,也是茅盾性格的体现——通常,他习惯于以“徐图缓进”的节奏来表达和实现意愿。经周恩来批示,茅盾得到三个月创作假,至于卸职之请则未允。如所皆知,茅盾晚期小说重要作品《霜叶红似二月花》和《锻炼》,所出版的都仅为原计划很少一部分,他续完两作的愿望非常强烈。此次请假,显然以此为目的。但获假之后,据其家人回忆,他忽然觉得“请假三个月却去续写旧作”,“无法向人解释”,转念于“只有创作现实的题材”。于是,拟新写一本反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他去上海搜集素材,并写出了大纲,但不知何故,似乎未如当初报告中所说,提交领导方面审查,“再请假”的行动也没有发生。
我有你所有专辑的磁带,来来回回倒带反复听的那首歌后面,能清晰地从随身听里听到“咔”的一声,像是在问我“要再来一遍吗”;我
文学:行动与联想 本书特色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
莫言评传-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本书特色 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目录 中国书法史总论引言**节 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第二节 古代书法理论的基本结构第三节 前期书法史第四节 后期书法史概述**章 汉...
《好一座浮岛》内容简介:本书是华语散文名家简媜老师累积十年的转型之作,文字一改往日清新温柔的笔锋,以更加犀利和幽默的眼光看
洛川寻被卖入太子府为仆,他所愿所想只是尽早赎回卖身契,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然而,喜怒不形於色的太子元林,他剥夺了洛川寻所
中国诗词之美 内容简介 世纪残照,千年熹微,所谓古今气运一大迁移者,其物是人非、阴紆阳惨之状,不可胜言矣。初,余迫于生计,栖身汴都。方尺陋室,蜷曲室碍。然环堵皆...
词语辨别好助手 内容简介 本书为了配合青少年朋友学习写作,并提供他们遣词造句的需要,特地选择一般社会大众*常见、*容易混淆的词语共136组、292个词加以辨析。...
(金瓶梅)版本史(增订版) 本书特色 《版本史》以《金瓶梅》实存的版本文献为依据,取代表该种版本版式特征的版面。《版本史》收录的书影图片足以说明《金瓶梅》版本特...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通知》、《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
谈迁诗文集/传统文化书系 本书特色 清初著名历史学家谈迁用27年时间写出了历史巨著《国榷》,在书即将出版前一天被盗。谈迁又用了10年时间再次将书完成,被传为美谈...
叩问生命的神性-俄罗斯文学启示录 内容简介 《叩问生命的神性:俄罗斯文学启示录》主要内容:俄罗斯的作家,双脚深陷在泥土里,头脑却飘浮在云端。他们提供给人类的不是...
市场时代的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对话录(2008/11)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电视剧《渴望》、王朔的小说、汪国真的诗以及以《心灵史》为代...
诗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从诗的起源、性质、特征诸角度,具体分析中西诗歌的内在规...
论党的建设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领会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迎接党的第十六次全国...
一部关于荷马研究中的经典之作,从生与死的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引导我们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通过对《奥德赛》《伊利亚特
天火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见龙在田,接着介绍了龙哭千里、向风望海、八阵图、这一路上的星光、迷神引、凝点、更鼓等内容。天火 目录 见龙在田(序)1 龙器千里2...
王伯岳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书中医家小传,介绍了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先生的生平传略。专病论治部分,通过19种临床常见的儿科...
最后一颗子弹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悲剧——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序言)、“巴格达言吉仙境”、库塔伊西·中学·父亲之死、莫斯科、“耳光”、黄上衣、“未来...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