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的古乐曲谱中找寻唐代古乐,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质疑。因为现存的古乐曲谱,传抄的年代大都在明清两代,*远也不过宋元时期,何以会认为其中保存了唐代的古曲呢?
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乐种。它*珍贵之处就是一千多年来一直使用着唐代发明的音乐记谱法——俗乐半字谱。它用半字谱为人类保存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古代乐曲。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煌煌盛世,其盛世标志之一就是艺术的高度繁荣,并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遗产,让我们今天仍然有幸欣赏李白、杜甫的诗歌,颜真卿、张旭的书法,阎立本、王维的绘画,甚至也可以通过绘画而领略唐人的优雅的舞姿。但是万分遗憾的是,我们却独独听不到唐代的音乐与歌声。“此曲只能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从李世民的《秦王破阵》到唐明皇的《霓裳羽衣》,还有李白作词、李龟年作曲的《清平调》,等等,这些曾经让我们产生无尽遐想的乐曲,难道今天真的再也听不到了吗?我们多么渴望有人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复原这些精美绝伦的音乐啊!可惜的是,由于留存下来的唐代音乐文献太少,古人所记录的歌谱像天书一样难懂,所以,虽然有当代音乐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根据敦煌曲谱等破译了一些唐代的古曲,但是这些古曲距离真正的唐代音乐究竟有多远,至今仍然难以定论。
李健正先生也是一位把毕生精力都用在大唐音乐破解之上的杰出音乐家。所不同的是,他对唐代音乐的破译,并不独独依靠近世发现的敦煌曲谱或者在日本保留的唐代音乐曲谱等材料,而主要依靠现存于民间或者传承于后世的相关材料来进行历史的复原,这显然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坚信,大唐的音乐在当时虽然没有用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是却仍然会通过古代艺人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至今仍然以各种形态一一特别是在现存的古琴、琵琶古曲以及昆曲和各种地方戏当中以活的形态存在着。他以自己身在西安的独特优势和对古代音乐的熟悉,搜集了大量的长安古乐曲谱,早在1992年就发现了六首唐代的古曲。此后又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又发掘出十二部唐代古乐,这无疑是在唐代音乐研究方面值得注意的大事!
从现存的古乐曲谱中找寻唐代古乐,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质疑。因为现存的古乐曲谱,传抄的年代大都在明清两代,*远也不过宋元时期,何以会认为其中保存了唐代的古曲呢?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向来就是通过文字符号记谱与口传心授相结合的方式代代相传,我们不能否定通过这种传承方式所保存的文献的重要历史价值,它里面一定会保留着唐代古曲古乐的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是,在这种传承的过程中,不免有信息的丢失与变异,如何在这些文献当中把唐代的古乐发掘出来呢?如何认定所发掘出来的古乐一定就是唐代的原生形态呢?李先生为此而确定了四条原则:“**,发掘必须有古谱,这是根本。第二,发掘必须符合历史记载。第三,发掘必须能用当时的音乐理论来进行解释。第四,发掘必须有同名的歌词相配合。”正是根据这四条原则,李先生在上千首古代乐谱中仔细地搜寻、排查、甄别、考证,再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始有这十二首唐代古曲的发现。
六、韵曲和谱本
“韵曲”就是大家在一起视唱乐谱,这是西安古乐的特点之一。演奏前必须韵曲,背熟后才拿乐器演奏。所以西安古乐演奏时从来不看谱。
先生给学生抄谱子叫“开曲儿”,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开的曲谱只能当场念,不许带走。崔世荣先生的谱本中至今还夹着一张“诗家彦乐沙薹”的乐曲,曲前注明“光绪十一年六月廿八日开立”,是用白麻纸写的。
先生所用的谱本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积累的曲谱非常多,据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说:“我们于1952和1953年曾对陕西‘鼓乐’作过两次采访。当时曾见到民间私人抄藏的乐谱,有七十几本之多。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十六本;除何家营的一本其署作‘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不大可信,可以不计外,余下抄写年代*早的是雍正九年(1731)(第989页)。”
其实民间抄本远比这个数目多。仅圣泉和尚从白道峪蔡和尚处拿来的乐谱就有九十余本。从东关洪福寺也拿来数十本。这些曲谱中有明代宣德九年(1434)的抄本,有明代嘉靖三年(1524)的抄本。圣泉和尚去世后,这些遗物传给了他的徒弟赵果善,五十年代赵果善还俗后在西安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工作,1974年去世,75~76年其妻仲玉霞将全部珍贵的古乐谱当废纸毁了。现在只有白道峪蔡和尚送给圣泉和尚的明代双云锣还在大吉昌乐社梁国栋处借用着。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些老艺人手中保存着一些十分珍贵的古乐谱,但都不愿意拿出来,这是有原因的。过去我们一些文化工作者,不注意工作方法,把民间散存的古乐谱尽行征收了去,束之高阁,连副本也不给人家留下,致使民间艺人缺乏资料,中断了演奏,艺人们对此十分不满。因此,对所余的古乐谱他们再也不敢往外拿了。
*近,我们在老艺人崔世荣家核对一个资料时,崔老手边正好放有一本古乐谱,年久发灰的麻纸封皮上清楚地用墨笔写着“大清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吉日”。这个年代(1690)比杨荫浏先生见到的*早本子(雍正九年)早了四十一年。据我们知道崔老手中现仍保存有古乐谱八至十本,但就是不愿再拿出来了。其实只要尽快安排复制过去征收来的古乐谱,用原来谱字、形式复印出来,发给各乐社及音乐工作者,作为研究资料和演奏依据。只有这样,艺人们才可能把散存的古乐谱拿出来。否则,不仅散存在民间的乐谱无法收集,等这一代老艺人去世后,原来收集到的古乐谱也将会因无人通晓而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流传了千余年的古乐艺术,将一旦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李健正,男,1940年11月9日出生于西安市,祖籍陕西华阴。音乐学家,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南音学会理事、中国泉州南音集成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际乐谱现代化协会(MNMA)会员。出身书香门第,酷爱音乐、文学,14岁即在西安“群众堂”登台为国际友人表演笛子独奏,1955年考入西北艺专附中,师从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先生和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1962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先后在陕西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任首席琵琶演奏员、拨弹乐声部长之职。1980年主动要求参加筹建“唐代燕乐研究室”工作,后合并为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其音乐学研究注重以中国传统乐学、律学为主,善用音乐实践来验证科研成果。熟识中国古代音乐,能解读五六种中国古谱。出版专著《最新发掘唐宋歌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在《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论毕加索》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对从1900年至1937年间她所认识的毕加索的记录,形式上可被归为长篇散文的范畴。书中记述了包括毕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是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威廉•冈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
民谣吉他大教本 内容简介 作者给学习本书之前的朋友四条建议:建议一: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特别是音准和节奏的学习。建议二:增强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建议三:红琴...
世界数十所大学人文系经典教材800余幅艺术珍品图像全部自原作拍摄而成著名教育机构麦格希公司荣誉出品畅销全球二十余载外研社全新
该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艺术研究所1998年出版由艺术学博士M·阿兰诺夫斯基教授主编的论文集《俄罗斯音乐与20世纪-20世纪艺
月光萨克斯之夜(含盘) 目录 1.畅销曲2.萨克斯之夜3.月光4.收获5.晨曲6.爹亲7.西部抒情8.母爱9.歌唱二小放牛郎10.国际歌随想11.夕阳12.升腾...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艺术在思想领域最为活跃的阶段。在此之前,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深刻地动摇了欧洲社会原有的权威结构。挑
西楚霸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西楚霸王的评书,文白相间,古书今说,评述了秦王、项羽、刘邦、张良、韩信等人的事迹。西楚霸王 目录 **回 始皇东巡扬皇威 赵高随驾藏...
《美术馆的好时光》内容简介:美术馆已经渗透入人们生活的点滴,在那些艺术场所鳞次栉比的城市里,俯仰皆抬,各个国家历史上最雄
《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是一本专门研究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的和声技法及规律的专著,目的是为有关的创作者、滨奏者、演唱者以及
绳在细处断-屠格涅夫戏剧集 内容简介 本集中包括的五个剧本,恰好都是一八四六至一八五0这五年间写的,可以说是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屠格涅夫的剧作*早翻译成中文的...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内容简介:本书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本书主要写战争,重点描写特洛亚战争第十
逝去的日子:经典歌曲改编的流行钢琴曲 内容简介 当你打开这本书,便打开了一道“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风景。一连串熟悉而又遥远,颇让人伤感的名字:...
1964年,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小伙子宛如一阵飓风,瞬时间席卷了美国,也席卷了世界。不列颠入侵了!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莱瑞·凯恩是
归于尘土-诺贝尔文学奖经典 本书特色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戏剧中,啥罗德·品特是公认的*杰...
《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内容简介:本书收录的作品,系作者居美期间应夫人张富珍女士在多个华人合唱团教学之需而编。包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谱-原始版 本书特色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C小调 作品37:两架钢琴谱(原始版)》:原版引进,德国·G享乐出版社提供版权。贝多...
本书以穿越后现代为主题,着重阐释和分析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趋势,特别是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
音乐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中等音乐学校编写的“基本乐理”试用教材。书中重点介绍了五线谱的乐理知识。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音律、记谱法、调式、音程、和弦、节奏...
中国音乐史 内容简介 在西方音乐盛行全球的今天,重读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光祈的经典名著《中国音乐史》,对于理解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意义深远。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