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

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

作者:孙景琛 著刘青弋 主编

出版社:上海音乐

出版年:2010年12月

ISBN:978780751711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内容简介

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呢?无非是为了“考古以证今”,“以史明鉴”。因此,研究舞蹈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及法则,成为舞蹈史学的主要任务。因为,“历史”不是守旧的护身符,而是创新的启示录。由于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基础和影响,那么,在历史的研究中就是要让世世代代的祖先活过来,走在我们的前面,传授他们的经验教训。
孙景琛,1929年生于上海。1949年春考入华北大学三部(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结业后分配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后改组为中央歌舞团)任演员,后兼实习编导。1954年调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简称舞研会。即第二届中国舞蹈家协会),先后担任编辑组长、研究组长等职,从事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编辑工作。在此期间,负责创刊并主持编辑出版了《舞蹈学习资料》、《舞蹈丛刊》、《舞蹈》等期刊及《苏州道教艺术集》、《曲阜祭孔乐舞》、《古代乐舞论著选编》、《论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变革》等学习资料。发表的论文有《开展舞蹈艺术的理论建设工作》、《龙飞凤舞颂今朝》、《我国古代乐舞观》及专著《舞蹈讲座》等。1956年舞研会筹建中国舞蹈史小组,在欧阳予倩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舞蹈史研究工作,参与查检和编辑出版《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1961年中国舞蹈史教材编写组建立,任组长。组织编写《中国古代舞蹈史长编》及教材,并负责撰写其中的先秦部分。后于1978年调回舞协,任领导核心组成员,为恢复舞协进行重组工作。1981年由任命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副主编,负责组建总编辑部并主持工作。历时20年,经全体参与者的密切协作,于2001年完成了全国共40卷的终审和出版。同时期发表的个人专著有《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舞蹈知识浅谈》、《中国历代舞姿》(合)、《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舞》(合)、《中国舞蹈》(合)及论文《“大傩图”名实辨》、《<九歌>源流》等。

作品目录

先秦卷
图版
总序
第一章:远古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原始文化及舞蹈的萌芽和形成
第三节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的发展(上)
第四节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的发展(下)
第五节
古代传说中的原始氏族、部落和舞蹈
盘古、伏羲和女娲的舞蹈
神农氏乐舞《扶犁》
少皞、颛顼、帝喾的乐舞
黄帝乐《云门大卷》
第六节
原始舞蹈的内容、形式和社会作用
原始舞蹈的内容
一、反映劳动生产和与自然斗争的
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
三、反映战争生活的
四、颂扬英雄及发明创造的
五、反映原始宗教信仰活动的
原始舞蹈的形式
原始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七节
结语
第二章:夏、商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舞蹈
尧乐《大章》和“击壤”
舜乐《大韶》
禹乐《大夏》和防风氏之乐
第三节
从启和桀的传说中探索夏代舞蹈的发展
第四节
商代——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的舞蹈
汤乐《大濩》
祭祀舞
纣王室的宫廷乐舞
第五节
巫、乐舞奴隶和民间的歌舞活动
巫舞与“禹步”
乐舞奴隶的出现和民间歌舞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六代舞”的确立
第三节
“小舞”及其他仪式舞蹈
第四节
宫廷乐舞机构和舞蹈教育
第五节
宗教祭祀舞蹈



巫舞和《九歌》
第六节
民俗歌舞的发展
第七节
女乐、倡优和宫廷贵族生活中的舞蹈活动
第八节
舞蹈文化的交流
第九节
“新乐”与“古乐”之争和雅乐的衰落
第十节
“百家争鸣”中的乐舞理论
儒家的乐舞观
墨子的非乐
道家对乐舞的否定
第十一节
结语
致谢
总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