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民报撷珍:闲情雅趣》一书所选的散文中,不少作品向读者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的希望“变成一颗星”,作为“光明的种子和希望的引线”,有的希望在大海“澎湃怒涛的冲击”中去寻找“向往和憧憬”,展现了人们博大的胸怀和不懈的追求。
《民国民报撷珍:闲情雅趣》选编了170篇抒情散文作品,题材和作者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一些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和后来成名作家的早期作品,这些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抒情散文的概貌。
抒情是散文*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能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本书所选的民国时期几大报纸副刊上的散文即以抒情为其主要的特色。
民国时期是政治剧烈动荡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作为审美领域对时代特征的反映,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风格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时代的变迁并没有泯灭人们的审美情趣,热爱生活的天性使许多人拿起笔,涌现了许多醉人心脾、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能感悟出许多哲理,赋予其美的属性;作品体现出人们在现实磨难中企盼着神州的光明,向往着民族的振兴。不少散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值得我们鉴赏和体味。
民国时期的散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这是白话文散文兴起和兴盛的时期。与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优秀抒情散文相比,民国时期的抒情散文别有一番魅力在其中。除继承了中国古代抒情散文的文字优美、情景交融等优秀传统外,白话文的体裁更能方便现代读者的欣赏口味,扩大了散文的读者队伍;加之民国时期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散文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使它从贵族的殿堂里逐步走向平民,走向大众。抒情散文作为其中*具美学价值的部分,也受到了读者空前的欢迎。本书选编了170篇作品,题材和作者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一些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和后来成名作家的早期作品,这些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抒情散文的概貌。
从本书选编的散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普遍追求文字和意境的优美,这也是抒情散文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文化界的变化非常巨大,在白话文登上文学舞台并逐步发展以至*终占据文学主要阵地的发展过程中,抒情散文的用词、用句乃至行文风格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追求文字和意境的优美这一主旨却是一脉相承。因此,不管是春天的花还是冬日的雪,不论是星夜的灯还是黄昏的雨,都写得情真意切,艳丽灵妙,行文似婉转回环的水,寓意如欲行欲止的云,给读者以华贵典雅、文丽俊逸的享受。可以看出,许多散文在看似运笔轻松的行文中,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和意境的追求是颇费斟酌的。文字和意境的优美,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民国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融层面更加广泛、程度更为深刻的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文学界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学优长的同时,大量吸收西方文学中的特色与特长。在抒情散文这一领域中,在坚持传统委婉淡雅、疏朗有致的散文风格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学中那种气势浩瀚、酣畅淋漓的风格,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在本书所选的散文中,不少作品向读者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的希望“变成一颗星”,作为“光明的种子和希望的引线”,有的希望在大海“澎湃怒涛的冲击”中去寻找“向往和憧憬”,展现了人们博大的胸怀和不懈的追求。但是,也有相当一些散文流露出忧郁消极的情绪。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严重,天灾人祸不断,不可能不对人们的心态和散文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抒情散文自然不能摆脱这个社会现实。人们希望政治清明与当时官场腐败的矛盾,人们盼望国家安宁与外患内忧纷扰的矛盾,使抒情散文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彷徨,有的则抒发了明显的愤世嫉俗情绪。
从本书所选的这些抒情散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格。有的作者初出茅庐、踌躇满志,因而笔锋明快,显示出蓬勃的朝气;有的作者则在生活的磨难中心灰意懒,作品格调凄凉哀怨。同样是写景,有的作品清新爽朗,有的则显得苍茫暗淡;同样是写人,有的写亲情、友情、爱情的人间温暖,有的写世风日下的世态炎凉,反映了不同作者、不同心情的不同感受,曲折地表映着广大社会生活层面。
我们今天欣赏这些散文,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可以鸟瞰民国时期抒情散文的大致风貌,了解当时人们特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观念,对读者朋友了解过去的那个时代、学习当时优秀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由于时代的烙印和局限,这些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倾向;如热衰于追求缠绵悱恻的意境而显得过分地多愁善感;缺乏对黑暗现实奋起抗争的勇气而流露出较为消极的人生观等等。
这一方面体现出社会黑暗势力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与压抑;也反映出一些作者在转型社会中未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在时代的大潮前踯躅徘徊的状况。
我们应尽情地欣赏这些抒情散文中优美的文字和典雅的意境,吸收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活力,不要让其中一些消极情绪影响了我们。
本书的编成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在这里感谢丛书编写组所有同仁的帮助和支持。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作品的选择、注释、编排以及鉴赏文字等方面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周俊旗1997年6月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No.19:中国人口与劳动经济40年:回顾与展望 本书特色 本书在对创新经济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经济...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本书特色 本书凝集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同志和有关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做法和经验,探讨了...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内容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研究专著。它注重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中国文化...
中国图书馆学著作节目提要 本书特色 《中国图书馆学著作书目提要(1909-2009)》由卓连营、李晓娟主编。《中国图书馆学著作书目提要(1909-2009)》主...
图书馆学情报学大辞典 本书特色 《图书馆学情报学大辞典(精)》是一部收词*多、专业覆盖面*广、结构合理、解释详细、表达严谨、实用性突出的工具书,是同类专业辞典中...
解构与思想的未来 内容简介 哲人远逝,编辑这个读本,只是出于纪念和怀念。 这个读本只是我们准备编辑翻译德里达系列著作的开始,在德里达众多的文本中有所选取无疑是非...
《幻象》内容简介:本书为20世纪流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之一。作者敏锐地描述了大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以涂尔干社会理论为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现代教育的人性基础”、“现代性及其社会基础”和“现代教育中的自然与社会”。...
绍良书话 目录 《绍良书话》前言《绍良书话》小识(代序)序言 辛德勇一、红学题跋敦诚《鹪鹩庵杂记》跋苕溪渔隐《痴人说梦》跋张曜孙《续红楼梦》跋《红楼佳话》跋《微...
古籍举要版本通义-钱基博著作集 内容简介 《古籍举要》乃钱基博教授锺汉读陈澧《东熟读书记》时,常有申论,随记成册,署名《后东塾读书记》。本书共分十七卷,...
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界面与身体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逻辑推演和感性体验相结合,以人类文明发展中各时期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具有的新特征,国际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阐述了在以博客、微博、网络电视、i...
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 二十世纪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因1974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无政府...
蚁族-高校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本书特色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丁宁宁,经济学家,王绍光,长江学者,潘维,...
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 本书特色 为刚刚逝去的“20世纪”作总结,似乎是今日中国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崛起于艰难之际、致力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
中国家庭研究-第八卷 本书特色 徐安琪主编的《中国家庭研究(第8卷)》选取2013年有关家庭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从家庭认同、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婚姻观、性别家庭的承继...
新世纪人文纪录片研究 本书特色 陈霖、曾一果、高峰、周亚平编著的这本《新世纪人文纪录片研究》首先将人文纪录片的兴起置于我国纪录片尤其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揭示...
陇上学人文存:第七辑:常书鸿卷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常书鸿卷)》是“陇上学人文存”之一,是甘肃省“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之一。主要内容是介绍已故著名敦煌学者...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本书特色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它应该是一种对...
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 本书特色 本书首先做一些具体的基础性的工作,即充分地研究苗族Hmong人的跨界状况和跨界带来的有关问题。并试图以苗族Hmong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