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到现在还没看过这本书吧?绘本小天后弯弯风靡台湾的畅销绘本,所到之处立刮“不上班”风潮!进入社会之后,你才知道“不要上班”是有多难!本书讲述了职场菜鸟弯弯进入职场后的爆笑心情与故事,无保留放送各种上班趣事糗事,特别绘制“十二星座上班迟到的理由”,笑料十足!
作者为台湾绘本小天后,《可不可以不要上班》作为其成名处女作,在台湾销量突破100000本,获选为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各种广告邀约不断,成为台湾当今*红的图文绘本作家。弯弯为全家便利商店所绘制的“全民拼英文—弯弯酷搜吸铁”更是引起全台一阵吸铁搜集风潮。随书附赠五周年纪念版回馈套装,逃班专用请假便笺簿和弯弯国逃班万用记事本(内含弯弯秘制逃班必杀技!)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弯弯,台湾绘本小天后,上班族、学生族最佳心情代言人。在平凡生活中找乐子,用漫画散播欢乐。弯弯博客开站至今浏览人次已突破两亿,是台湾现今浏览人次最高、第一个破两亿的博客。已在大陆出版绘本:《6868,一起跷班去》、《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可不可以不要上学》、《可不可以天天出去玩》等。
遇见仙人掌的猫 本书特色坠入爱河之时 一秒比十年漫长……猫咪即使疼痛,还是能拥抱仙人掌仙人掌虽然悲伤,却不能拥抱猫咪3q是仙人掌的名字,孤独是3q送给猫咪的名字...
异变者》的英文名字叫Homunculus,这个词是小人,脑中小人的意思。科学家提出一个Homunculus的观点,指人的脑中有一个对应人体感
夸父逐日-老故事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从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撷取*具有中国趣味、*适合幼儿阅读的篇章,邀请多位青年画家以水墨、剪纸等传统绘画技法,以图画书的...
泡泡美人鱼2 本书特色 ★ 24开平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适读人群 :8-12岁★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2013“中国梦”手机动漫大赛原创作品扶持...
罗利和小乌龟-巴布工程师图画书 本书特色 《央视热播动画片:巴布工程师图画书·罗利和小乌龟》:目前已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播出在英国的学前教育节目评级中获得*高...
我坐上小飞毯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3-6岁一只法国的小鸡——卡梅拉,2006年来到中国,有关它的故事在孩子中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创造了日销万册的纪录。一群特立...
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2 本书特色周善父母为了周善去“旅行”了,周善得知后很悲伤。关注周善一家的李正旭,激励着周善继续活下去,在无意间发现了僵尸群中的小女孩和自己...
风生水起-加菲猫-1-第四季-全彩完整版 本书特色 《加菲猫》是一部美国连载漫画系列,由吉姆·戴维斯创作。系列的主角加菲是一只橙色、吃人类食物的胖猫。其他主角包...
烹调贴纸游戏-贴纸派对200-随书附赠超过200张精美贴纸! 本书特色 ●贴纸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之一,本书附有多达200多枚贴纸,可以让孩子一次玩个...
重庆寻宝记 本书特色 “大中华寻宝系列”以精彩逗趣的漫画为表现形式,以紧张刺激的寻宝故事为线索,将全国各地的地理风貌、历史遗迹、文化艺术...
小公主棒针衣裙 本书特色 连衣裙、半身裙、套头衫、小外套应有尽有!《小公主棒针衣裙》收集了49款适合3~6岁儿童的新款毛衣,全部是小女孩*喜爱的连衣裙款式,每一...
创造力-托马斯&朋友I Play 100个思维大挑战 本书特色 本书将可爱的托马斯形象与思维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中提升思维能力。创造力...
照相本子 本书特色 在《照相本子》这本书里,幾米是摄影师、主人翁、配角以及布景……然而他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玩得很高兴,这种高兴揉合了许多种记忆元素,欢乐的...
经典博物志手绘,唯美水彩动物图集240张动物描绘,带孩子探寻各个大洲陆地、天空、海洋、湖泊里的动物伙伴...................※
踏雪寻宝-终极米迷口袋书-122 内容简介 这是由一起意外引起的离奇事件。史高治是当之无愧的财富大赢家,但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事情也不会总按规律发生,史高...
我的学校-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全4册) 本书特色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我的学校(全4册)》共收录了4本书,书名分别为:《在教室里》《我爱我的...
梦沉玛德拉-4 本书特色 《梦沉玛德拉4》的内容介绍:为了寻求新天地,库斯拉等人跟随骑士团大军,进驻了已经宣布改宗的异教徒之城卡赞。为了得到异教徒的技术,首先要...
不要相信鳄鱼先生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惊险万分的故事——猜猜看,一个始终有着“好运气”的人,是因为&ld...
爷爷的红脸颊 本书特色 《爷爷的红脸颊》(一部触动心灵的作品,生命教育中*美的一课。)本书荣获2006年波隆纳文学类*佳童书奖。本书描写了祖孙间共享的时光。爷爷...
这本书事实上是两本小书的二合一,作者都是美国作家项美丽(EmilyHahn)。作为《纽约客》派驻中国的专栏作家,她上世纪三、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