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试图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本书包括二十八题,均由名物研究入手,努力探索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书中用来表现“物”的数百幅图,是贴近历史而与古诗文默契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使读者捕捉到真实而清晰的历史细节。
她是张中行笔下经历传奇的京城才女;她的作品是众多知名出版社争抢的宠儿;她的图书每每创造社科图书畅销的奇迹。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扬之水两部成名力作在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编出版精美的插图,厚重的内容,精良的制作,低廉的价格奉献给一切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爱书人。
后记
一
做学问,似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思考型,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其一是实证型,以考证见长。前者是宏观,或可谓之“道”;后者是微观,或可谓之“器”。当然宏观微观不是两层皮,不妨说前者是线,后者是珠子,而珍珠项链的成品,必是只见珍珠不见线,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实际上一个人很难做到全能。有朋友评论我的研究,说我“讨论的名物很具体,很小,是物质文化的点点滴滴,但都是一颗颗的珠玉,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都落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盘子里,提供出来,让有心人引经穿线,形成珠串”。
放在本书卷前的《诗中“物”与物中“诗”》,是几年前为参加关于文学史写作研讨会草就的一则未曾发言(因为未曾与会)的发言稿,“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云云,今天看起来,似乎陈义过高,虽然数年来考证不已,且乐此不疲,乃至“物恋”成癖,却至今不成“系统”。前不久我在一篇题作“物恋”的小文中说道“大约一种物恋是用来丰富人生,另一种是打捞历史”,心里想着我该是属于后者。而即此一项,穷一生之力,也未必可以捞得几颗真珠。
二
本书的编订,系以《古诗文名物新证》卷一、卷二为基础,该书原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于二〇〇四年,合同期为十年。出版社雅量,慨允以其他形式另行出版。今年年初,应广西师大出版社之约,将此书卷一中关于香事考证的七篇文章抽出来,题作《香识》,修订后,单独成册。此番“合编”,这七篇便不再收入,因别以八篇文章补入其内。早年写下的文字中有《弹棋局》一篇,原为遇安师指导下的习作《古器丛考三则》之一则,*初发表于河南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东方艺术》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而隋张盛墓所出之器,十几年来,似再未见有人指明其为弹棋局,今收入此篇,非为自表——此乃吾师慧眼识物也。
三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是与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依然是愉快的,因为出版社有敬业的统帅和敬业的编辑。责编的认真负责,教人惭惶之外,更感念不已。很庆幸我总能遇到如挚友般的责编,也因此使得“朋友”二字,在我心目中更有含金量。
辛卯小雪前
诗中“物”与物中“诗”
——关于名物研究
我给自己设定的理想是: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能够在“诗”与“物”之间往来游走,寻找它们原本就是相通的路径。近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诗中‘物’与物中‘诗’”这样一对概念,我以为,二者原可相互置换,入手的角度不同,方法和目的却是一样的。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的写作,通常是落墨于名家和名篇(包括名家之名篇和非名家之名篇),亦即从艺术角度来看是属于文学之精华的部分。但同时是否还可以有这样一种角度,即它通过对诗(广义的诗)中之物的解读,而触摸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体验,以揭出物在其中所传递的情思与感悟,由此使得一些多半是在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视野之外,亦即艺术标准之外的作品(包括名家之非名篇),别现一种文心文事乃至彰显出诗意的丰沛。
相对于文学史写作的“超级大国”,我所作的名物研究是“第三世界”,也可以说,不是主流话语,而是很边缘化的。当然也可以说,它放在哪一个学科里都是边缘的,不论文学、史学、考古学,但它又有可能为每一个学科提供新的视角。名物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努力还原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或许在我们能够洞悉古人生活细节的时候,对诗中*深刻的意蕴会理解得更加完全。
几年前与友人闲谈,说起我对“物”的关注,他说:“咏物诗的艺术性多半是不高的。”这句话使我想了很久,我不断反问自己:我对“物”的关注,对于文学和文学史来说,意义何在?如果谈不上艺术性,那么作为诗,它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意义?
于是我想到应该先把我所关注的“物”与咏物诗稍作区分。咏物诗之物,是普遍之物,抽象之物,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它通常是一个一个虚拟的话题。比如唐代李峤、元代谢宗可、明代瞿佑等人的咏物诗。而我的研究对象,即诗文——或者更明确一点说是近年我主要关注的两宋诗文——中的物,是个别之物,具体之物,相对于前者,它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话题。此所谓“物”,分散开来,是一个一个的点,把散落的点连接起来,便成一线——它应该构成一部生活史细节的文学叙述史。套用一句成词,即“诗人何为”,这里的“为”,便是物在反复不断的吟咏中被赋予诗意——在后来的明清诗文中它却多半只是典故辞藻和躯壳,血肉已不复存在。“物”因此以这样一种方法被关注,被书写,而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诗的艺术性,固然文字、格律、节奏、意境、意象等是其要素,然而用“格物”之眼贴近文学,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呢。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文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从考》。
戴维·艾伦·佩兹所著的《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和此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中国史纲:全三册(精美彩插本)》内容简介: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
历史漩涡中的周恩来与蒋介石 内容简介 周恩来与蒋介石之间亦友亦敌、忽离忽合的奇特关系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历史漩涡中的周恩来与蒋介石》全面展示他们从握手到分手乃...
中日战争史研究:1931-1945 本书特色 《中日战争史研究(1931-1945)》:“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中...
历史盲肠 本书特色 《历史盲肠》——一部以个人化视角,个体性记忆描写知情生涯的反思之作!《历史盲肠》是南帆*新创作的长篇纪实系列散文,由六个回忆组成。围绕着知青...
《责任的重负》内容简介:本书是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雷蒙·阿隆
《美人罗裳:汉服制作专业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是汉服制作的基础教程,内容包含汉服制作的基础知识,汉朝、晋朝、唐朝、宋朝和明朝
《苏格兰史》内容简介:《苏格兰史》作者伯恩哈德•迈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刻地再现了苏格兰从石器时代到当今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
华学.第九.十辑(全六册) 内容简介 简介《华学》是由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共同...
读史卷-待兔轩文存-李零作品 本书特色 这是迄今为止,北大教授李零先生的文史研究散篇收集*为齐全的著作了。读史卷-待兔轩文存-李零作品 内容简介 从器物想象追索...
《申报》创刊于1872年(清同治11年)4月,终于1947年5月,出版时间长达78年,是中国近代出版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被誉为
山海经--经典国学无障碍阅读版 本书特色《山海经》是一部包含神话传说的上古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等知识,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
雪域黄金:西藏黄金的历史与地理 本书特色 多少年来,'神秘的西藏'几乎成了人们对西藏的通称。自然的阻碍和人为的封闭,使世人对西藏的过去、现在都了解不多。迄今为止...
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内容简介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讲述了:《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
《黄励 郭纲琳传》内容简介:本书为两位女烈士黄励、郭纲琳的合传。黄励是湖南益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去莫斯科中山
《记住自己是常人:孟子的智慧》内容简介:《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
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 本书特色《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从生态、灾害史的角度来阐释明清易代这一变化巨大的历史时代。从六个方面进行展开:明清之际自...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独辟蹊径,通过披览《人间喜剧》,深入挖掘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情百态。从贫民百姓到达官显贵,从外省到巴黎,从乡野房舍到...
《浴血罗霄》内容简介:《浴血罗霄》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罗霄纵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决策北进,粉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
《钱学森画传》内容简介:钱学森是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