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马车之歌》既是历史,也是具有小说形式的非虚构的文学作品;准确地说,它应该还是以具有理想主义的历史与人物为素材的报告文学。一九四九年对于大陆人来说,我们获得了解放,而对于台湾同样有着革命理想的年青人们将如何面对蒋介石政府的高压继续坚持人生理想?
《幌马车之歌》真诚地面对钟浩东们那段曾经真实存在过却被刻意湮灭或扭曲的台湾历史,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台湾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在两岸历史的长河当中所站的时空位置,从而作出自我反省与批判。
以民众史的眼界,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在台湾的“战后”提出成功、深刻、感人而有力的“战后结算”,这就是《幌马车之歌》的突出而值得感谢的成就。
——陈映真
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头犬。在追踪,在记录,在钉孤只。凡记下的就存在。
——侯孝贤
《幌马车之歌》的庞大结构虽然得力于历史真实的人物、时代与事件,但是作者沉稳的笔调,退到事件背后的采访者极其谦虚的心情,都说明他已有更宽大的胸臆去看历史、社会、生命的苦与乐吧。
——蒋勋
蓝博洲另辟蹊径,在《幌马车之歌》中糅合新闻、史录、访晤及虚构形式,重现历史(白色恐怖)事件的“不可”重现性。
——王德威
十六七年前,我们都在看《人间杂志》的时候,看到了蓝博洲的《美好的世纪》和《幌马车之歌》。那两篇东西真的是先驱。
也是那个时候,我拍了《悲情城市》。就电影技术上的突破而言,是台湾**部采取“同步录音”的电影,但某些部分仍得事后补录或配音。譬如押房难友们唱的《幌马车之歌》,要有空间声,不能在录音室录,所以特别开拔到金瓜石矿区废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个人,我、谢材俊、天心,和惟一会日文的天心的母亲(刘慕沙),日文歌词用注音符号标示发音,这样录成的。
之后,好像辜负了很多人的期待,我岔开去拍阿公李天禄的故事《戏梦人生》(阿公年纪太大不赶快拍会来不及),要到1995年《好男好女》,我才以《幌马车之歌》为题材,把压缩在《悲情城市》后半结局的时空重新再做处理。并且从预算中拨出资金拍受难人访谈的纪录片《我们为什么不歌唱》,由蓝博洲和关晓荣负责执行。
《好男好女》开拍时蒋碧玉还在,次年1月10日她病逝,我们大队人马在广东出外景,包括蓝博洲(被我拉来饰演偕同钟浩东、蒋碧玉夫妇投身大陆参加抗日的萧道应医生),大家听到消息似都茫然无甚感慨。25日拍完回台湾,26日就是蒋碧玉出殡。丧礼上多是“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的老同学们,我在分镜笔记本上随手写:再过些年一切也淡忘了,一人只得一生,自然法则,生死成毁无可逃处。
这好像很无情。
对照当时我拍此片采取的结构手段,戏中戏,现实,与往事。戏中戏叫做《好男好女》,正在排练和准备开拍中,背景是1940年抗日战争到50年代白色恐怖大逮捕。现实是90年代台湾现状。往事是饰演蒋碧玉的女演员,与男人一段短暂的同居时光,男人遭殂击后,她拿到和解金存活至今。三条线*后交织在一起,女演员混淆了她与蒋碧玉,而男人的死似乎替代了钟浩东。女演员已分不清是半世纪前年轻男女为革命奋斗的理想世界呢?是半世纪后当下的现实?
看来形式复杂,野心很大,其实可能是一种闪躲。闪躲当时我自己在面对这个题目时候,其实身心各方面皆准备不足的困境。如果今天我来拍,我会直接而朴素地拍。
所以,世人将如何记得这些事呢?有人说:“我们从古至今都一个样,没有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好。历史上因我们的罪而牺牲的人,简直是死得轻如鸿毛,我们回报以更多的罪恶。”
那么“历史与现场”这套书系有何作用?蓝博洲数十年来在这个题目上做的追踪研究,不是枉然?
当然不是,从来就不是。
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头犬。在追踪,在记录。凡记下的就存在。
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幌马车之歌》出版于1991年,今天新版再出,我谨以此文与蓝博洲其勉。
蓝博洲,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一个客籍工人家庭。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1983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87年初,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主要著作:《寻找祖国三千里》(长篇小说,2010)、《藤缠树》(长篇小说,2002)、 《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诞生》(长篇小说,2004)、《台湾好女人》 (历史报道,2001)、 《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历史报道,2001)、《幌马车之歌》(历史报导,1991)、《我们为甚么不歌唱》(五〇年代白色恐怖纪录电影,1995)、《台湾思想起》四十集(五。年代白色恐怖纪录电视,1997)。获奖纪录一、1988年,《幌马车之歌》获洪醒夫小说奖。二、1992年,《幌马车之歌》获选为1991年《联合文学》十大好书第一名(作家票选)。三、2001年,《台湾好女人》获《联合报》读书人年度十大好书奖。四、2001年, 《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获优良图书金鼎奖。六、2002年,长篇小说《藤缠树》获《联合报》读书人及《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奖。
二十一个故事 本书特色 《二十一个故事》是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创作集大成之作,收录其写成于一九二九至一九五四年间的二十一部短篇小说。《地下室》中的小男孩因目击一...
曾国藩-(全3册)-最新修订本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当官*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 唐浩明修订余处细节,附修订手稿图★ 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获奖作品,全面呈...
新中国文学史略 本书特色 《新中国文学史略》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教材。主要讲述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及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以丰富...
杜诗重构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读者所受诗歌教育主要是古典式的。这一点从大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诗数量之少即可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材所展示的新诗,大多是汉语新诗...
读爱情故事的老人 本书特色 继《教海鸥飞翔的猫》,塞普尔维达又一部刻画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之作在孤独而残酷的雨林生活中,唯有爱情故事是慰藉,是逃遁,是让他忘却人类...
《写给无神论者》内容简介:哲学向左,宗教向右,继《哲学的慰藉》之后,阿兰·德波顿以他一贯的旁征博引、幽默睿智的优雅笔触,在
谁把古城筑成了浮生/林徽因作品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关于建筑的作品,着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些学术文章既科学严谨,又因清新优美的文字而别具风韵,读之,...
五子登科-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 本书特色 张恨水著的《五子登科》是一部长篇小说。在一九四六年登在北平《新民报》的画报上。后来上海《亦报》看到,也为之转...
2015 4-松脂-中国诗歌 本书特色 松脂我要像松树一样活着忍风霜,忍贫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给松鼠和穷人馈赠尽可能大一点的松果并且在日月精华袭来时自然受孕生出...
斯蒂芬.金 ,当代惊悚小说之王,通俗小说大师。1947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一贫困家庭。在州立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毕业后因工资菲薄而走上写作之路。70年代中期声名渐起...
巴金选集:7:短篇小说选 本书特色 本书是《巴金选集》第七卷,主要收录巴金亲自选编的32篇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自己的思想观。巴金选集: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2019—2020)》内容简介:本书采取“全景式”与“主题式”相结合的方式编写,围绕互联网网民群体、数字经
丁立梅的写作课-(全三册) 本书特色 让我们从一棵草开始,从一声鸟鸣开始,用文字,再现曾经经历的场景,记录沉入其中的悲喜。你将发现,一些原本不在意的事物,竟有着...
《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内容简介: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出版忆往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陈昕这位提出要做“中国文化的脊梁”的知名出版人,叙述了自己成为一名编辑、出版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关于策划选题、组织书稿与作者和老一辈...
《沪之光》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七位上海作曲家共12部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全方位的,又各有各的重心,可谓精品中的精品。他们有
人间须尽欢 本书特色 作者高军本职画家,也好文字。以网名“风行水上”在网络上写文。di 一本随笔集《世间的盐》深受好评,被众多读者誉为“大器晚成的小品文大家”。...
作品目录前言《清代闽诗人征略》十卷 《补遣》一卷《湘痕吟草》一卷《冰魂阁诗存》二卷《湘痕笔记》《冰魂阁野乘》《集外文》附
这一次,你读到的是另一个蒋一谈《截句》是蒋一谈历时七年创作出的一本诗集,但这本诗集不同于现在国内出版的诗歌集。蒋一谈创作
名家散文经典译丛:偏见 本书特色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天赋并非只有创作一端,他同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文学艺术评论家。在写作小说之余,他写有大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