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半个世纪前在法国轰动一时、跨时代的权威读物:它几乎讨论了关于中国的一切;它颠覆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舆论,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研究新中国的必读书之一。
《长征》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将来,人们可能会对《长征》提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明天就会过时……但中国现在发生的故事太激动人心了,各个阶段都值得记录下来。”
《长征》涵盖中国百科,其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建筑、工农业生产、家庭、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 32开平装,作家出版社出版
★ 波伏娃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访华后的著作,是这位“法国和全世界的*杰出作家”在法国“不畅销”的作品
★ 书中引用的大量资料与数据加上波伏娃本人的实地考察和理性分析,展现了一个外国作家眼中的真实中国,颠覆了西方舆论曾经的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
友情提示:本书为绝版库存,书籍略有泛黄,品相较旧,但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长征》在1957年在法国出版后轰动一时,它几乎讨论了关于中国的一切,引用了无数资料和数据,加上作者的实地考察和理性分析,其权威性似乎不可动摇,尤其是关于新中国的内容,与当时人们在西方读到和听到的很不一样。它颠覆了西方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1959年,《长征》被译成英文,传播更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研究新中国的必读书之一。——胡小跃(译者)《长征》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将来,人们可能会对这本书提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明天就会过时……但中国现在发生的故事太激动人心了,各个阶段都值得记录下来。”
《长征》涵盖中国百科,其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建筑、工农业生产、家庭、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作者引用了很多资料和数据,加上实地考察和理性分析,展现了一个外国作家眼中的真实中国。
《长征》是1955年波伏瓦访华后写的著作。波伏瓦在书中介绍了她访问过的中国城市,讲述了她所见到的人和事,并详细描写了参加1955年国庆盛典的情况。
前言(摘录) by 波伏娃
飞机在戈壁沙漠上空飞行。机舱里有两个捷克人、三个苏联人、一个匈牙利妇女和她的小女儿,还有一个南非人和两个法国人。前几位都是技师及一个技师的太太,他们是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三位是中国政府邀请的。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到中国来看看!”我们就受益于这一政策,有些让人不敢相信。那个南非人一头金发,漫不经心,穿着一件方格短衬衣,手里拿着一把斧头,斧头的木柄上雕刻着民俗图案。他刚刚从好望角到巴黎、伦敦、赫尔辛基和华沙走了几个月。在莫斯科机场,当他从高音喇叭的嗡嗡声中分辨出“北京”这两个字时,他眨着眼睛,说:“我不是在做梦吧?”至于我,一宿没睡,飞行了36个小时,其间迷迷糊糊打了几次盹,吃了几次配红色鱼子酱的早餐,让我觉得这好像不是在旅行,而是在完成一个短暂的仪式。到了伊尔库茨克,即苏联与蒙古边界的时候,苏联人为庆祝飞越国界,给我们一个个倒伏特加:从另一飞机转机过来的几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过来与我们碰杯。在乌兰巴托,飞机在一个大草坪中停下来休息,能闻到茴香和青草浓烈的味道。我认出了在《亚洲风暴》中看到过的圆圆的白色蒙古包、马匹和大草原。这会儿,鼻子贴在飞机的舷窗上,凝视着雾蒙蒙的天空底下寸草不生、色彩单调的沙漠,我开始相信很快就要到北京了。我困惑地问自己:“究竟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我对古代的中国不感兴趣。对我来说,中国开始于《人类状况》法国作家马尔罗所描写的悲惨年代,结束于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辉煌胜利。在这段漫长岁月里,一场火热而正义的革命不但把工人和农民从剥削中解放了出来,也把整个中国从外国人手里解放了出来。
英勇的年代结束了,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的工业化。在这个国家的6亿人口中,有5亿多是农民,另有7500万手工业者。
实地考察这样一场变革的开始,我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我知道,这场变革是在经济与社会背景十分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苏联,没有苏联,它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重工业。然而,它与别的人民民主国家又很不相同。尽管都是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革命只完成了一半。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投机、遗产还存在,这些东西将在非暴力的前提下逐步消失。我想,中国与*终实现资本主义的国家不同,与已经成功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有区别。它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呢?我知道它很贫穷:可我有必要随身带肥皂、牙膏、墨水和信纸,好像是前往阿黛利群岛吗?中国有飞机。多少架?我能奢望去趟西藏吗?我读的报道和我咨询过的人都安慰我说,中国人民现在生活得十分快乐。有些游客认为苏联人太严肃,他们向我大赞北京的美丽、广州的魅力。法国人、捷克人、阿根廷人,他们全都恋恋不舍地叹息道:“啊!中国!”在那里,人们在学文化的同时,还能得到政府提供的物质保障;将军和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文人墨客,这样的国家,给人以许多梦想。我在巴黎看过京剧:我想是悠久的传统与热火朝天的现实结合在了一起。在众多吸引人的口号当中,有一句叫做“悠久的传统,崭新的国家”。我感觉到中国是一个有序而神奇的国家,虽然贫穷,却有着富足才有的甜蜜,尽管任务艰巨,但有着东方其他国家所陌生的自由。在中国,红色是象征幸福的颜色,我发现这颜色其实是粉红色的。我觉得我将前往的土地像《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和卡贝的《伊加利亚之旅》一样不可思议:各种不同的东西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六个星期后,我逆时针穿越了戈壁。阳光下的沙漠金灿灿的,四周都是耀眼的雪山。中国也改变了面貌。无论是黑的、灰的还是粉红色的,没有任何颜色能象征它了:它变成了一个现实。人或物的形象,色彩越是夸张,越说明内容的贫乏:真正的中国是完全无法用概念或语言来描述的,我尝试过,但失败了。它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具象。我要讲述的,就是这种具体化了的东西。
坐飞机旅行,一切都来得很快。突然,雾气消失了,大地有了颜色:在我的下方,就是中国了。它绵延无际,十分平坦,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或紫色,或深绿,或浅褐色。一个村庄,孤独得像个岛屿,离我们越来越远。村里只有一堆土屋,四方形的,中间有小院子。五颜六色的土地与广阔而单调的西伯利亚大农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这里的农田没有集体化,每一块土地都属于不同的主人。我没有立即明白,为什么我感到眼前如此荒凉:哦,原来,没有一棵树。村里没有一个树影,从飞机上鸟瞰,这片肥沃的平原光秃秃的如同一块沙漠。
突然,有人叫起来:“长城!”我隐隐地看见了它。飞机开始下降,围着一个湖盘旋,我斜斜地逆光瞥见一座高高的宝塔,然后是一个金顶的楼阁:这些建筑太具有中国特色了,我竟有点茫然。有人向我指着远处的北京,但我没看见那座城市,只看见一些灰色的树。飞机降落了,那个南非人冲向舱门,我跟着他,但被空姐制止了:一个官员上来检查我们的证件。我的**个惊讶之处:这不是伊加利亚,而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在某些方面与其他所有的国家都一样。第二个惊讶的地方:这是一个与其他所有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是如此空泛、如此抽象,遮掩了*基本的地理坐标。下飞机时,我看见黄皮肤、黑头发、穿着薄薄棉布服的人在机场里忙碌时,我才意识到,我是在亚洲。有些代表穿着1911年国民党的支持者采用的紧身硬领制服,安慰我们:“中国人民在焦急地等待着我们。”这时,我闻到了地面涌上来的强烈的植物味道,空气潮湿,四周是鲜红的花坛。我没料到这里竟有非洲瓜特马拉那样炎热的异国情调,对我来说,那是与奴隶制、与压迫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在一个挂着列宁、斯大林、布尔加宁、赫鲁晓夫像的大厅里,我们坐在长桌边,喝着柠檬茶,等待行李。除了绿茶以外,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国饮了。然后,在一个姓蔡的年轻翻译的陪同下,我们上了一辆汽车。土黄色的道路两旁长着玉米和陌生的植物:一些穿着蓝色长裤、光着膀子的男人在翻土;还有一些人坐在门前的木挡板下喝茶,或用传统的竹扁担挑着水桶、篮子和篓子,在路上疾行。他们戴着宽大的草帽,像极了古画中的中国挑夫。我很乐意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群众演员,他们是在向我暗示,我到了中国。可是,不,那些古代的情景,完全属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一夜之间诞生于虚无之中,过去的影子仍未消失。手拉车、骡车、自行车,还有几辆卡车,时间层层地重叠在一起,把我淹没其中。我远离了巴黎,在远东的某个地方,可在哪里呢?妇女们剪着短发,或扎着两条辫子,垂在脸的两边。她们像男人一样,穿着蓝色长裤,搭配着各种上衣,或是白色的短袖衬衣。在一个十字路口,许多脚踏三轮车停在树冠下面:车夫们懒洋洋地躺坐在车后座上,像意大利的马车夫一样抽着烟、聊着天、打着盹。“我们很快会有更多的汽车,脚踏三轮车会消失的。”翻译说。我们经过一些工地、几座正在盖的楼房和几栋新屋,穿过一堵灰墙,来到狭窄的街巷里。这里房子低矮,也是灰色的,临街的是一些没有窗户的墙,地面是夯土。接着出现了几家店铺,橱窗上有几个鲜红的中国字;红色的旗帜,上面写着黑字,算是招牌了。很漂亮,但让人觉得是进了某个大村庄。这真是中国的首都吗?蔡好像看出了我在想什么,他一挥手,夸张地做了一个扫除的动作,“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个街区拆掉了:已经列入计划。”我们接着往前走。不讲究好不好看,只相信将来,这告诉我,我确实是在一个进步国家。我们来到一条大街上,一条有轨电车的轨道把大街一分为二,路两边有绿色的花坛。这就是北京的主动脉,街上的自行车跟在荷兰的小巷里一样多。很少看见汽车,一辆红色的公共汽车,车顶篷有“斯柯达”标志。椭圆形的指挥台上,画着黑白相间的斑马线,有时四周还有花丛。警察站在上面,用一个喇叭筒在指挥交通。他们穿着橘黄色的上衣和短裤,护腿套、帽子和有皮护手的手套都是白色的。汽车开得很慢。蔡指着我们左边的一堵赤褐色的墙,说,这就是紫禁城。一座红色和金色的楼,被这堵墙围在中间,有个与地面一样高的门,朝着大街。这是皇宫的旧门,现在成了政府的大门。墙到了平台的地方变宽了,出现一个拱门,这是另一座楼。我们经过了天安门。这些建筑也让我困惑:我知道它们朱红色的柱子、盖着金瓦的翘顶完全是中国式的,但觉得它们与这座城市不协调。如同我在飞机上看到的塔与殿,那些象征着北京的东西似乎告诉我,我到了北京,但并没有让我见到北京。
今晚,我将见不到北京:到宾馆了。我站在房间的窗前,凝视着夜幕降临的大街。路灯照亮了砖木建筑,它们不丑,也不美,没有特点。楼前广场的左边,一些光着膀子的小伙子在打篮球;大街对面,有个灯光明亮的体育场,几百个观众在看篮球赛。当灰色的小巷都被拆掉之后,整个北京会不会就像这条大街?那要去哪里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呢?在蔡一挥手断然否定其表面繁华的过去和肉眼还看不到的未来之间,当今好像还不是一块坚实的大地。总之,我已经明白,这个国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
结论是(我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就预感到了),中国不可能一步到位。哲学上的抽象定义在这里成了很具体的现实:现在只是一个过渡,有其界限。游客们无法快乐地静静观赏,每看到一个场景,他们都知道,这既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也是今天刚刚开始的,静止地看待它就是歪曲它。在确实的历史与严密的计划之间,没有梦想的位置。所以我很快就明白,关于中国,不应该去写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通讯报道。报道探索是一种稳定的现在,各种因素互相作为,互为关键。它通过偶然的、充满多种意义的事实,试图到达反映整体的目的。在中国,没有什么东西是偶然的,一事一义,它不是通过与其他东西的比较,而是通过大家共同的前途来确定自己的意义。别白费心机试图去描述这个国家:它需要的是解释。
1955年9月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波伏瓦一生著作甚丰,其中以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名士风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和鸿篇巨制的四卷本《波伏瓦回忆录》最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波伏瓦访问中国,遂有《长征》(1957)问世。其他重要作品有《女宾》《他人之血》《存在主义与民族智慧》等。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
译者简介《为她准备的好躯壳》内容简介:民国三十五年盛夏,上海市郊发生了一起卧轨自杀事件,死者面容全毁。第二天的上海小姐选美大赛,热
《哪只眼睛看见我是你弟》内容简介:一个大大咧咧不知愁为何物的女孩儿。一个温柔倜傥和她称兄道弟的男孩儿。一个体贴勇敢、一直被
《城市与狗》内容简介:故事从几个军校学员策划偷窃化学考卷贩售试题开始,这一偷窃行为被学校当局发现,责令小偷自首,否则全班受
聊斋志异-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 本书特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
2003-2005-女友20年珍藏 本书特色 1988年创刊的《女友》杂志经历了一次次历练,完成了由蛹到美丽蝴蝶的蜕变,21年来,我们的《女友》深受读者青睐。 ...
《寝台特急1/60秒障碍》内容简介:吉敷竹史系列的第一弹,拉开“旅行三部曲”的序幕。摄影杂志上一张题为“隼号寝台特快上遇到的女
东京九流人物系列 本书特色 《艺妓芙蓉》《名妓李师师和她的后裔》……“中篇小说之王”——阎连科,*具传奇色彩的五部代表作品。千古不变的市井街巷,历史人物与现实故...
官场现形记 本书特色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官场现形记》是我国**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
人间失格 本书特色 太宰治是“私小说”领域的天才作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被视为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将其称为“无赖派大师”。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8-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内容简介 如同安娜贝尔·李一般纯洁、美丽的少女樱成长为电影女明星,事业处干巅峰之际得知幼时...
新恋爱时代:2014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中国家庭婚恋小说**人”王海鸰携手“非诚勿扰” 之 《新恋爱时代》与你相约!!!孔雀女 vs 优质男 简单方便女 vs ...
未惩年 本书特色 小说以2005 年前后北京高中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 描写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少年的蜕变经历,再后来描写其在步入成年社会、成为精英以后对那段...
《鲤·我去二〇〇〇年》内容简介:★洪水、香港回归、千禧年之夜……每个世纪都有一个九十年代,但是九十年代对我们来说,只有一个
《起风了》内容简介:在时间与生命的尽头,他们共同寻找着生之喜悦与爱之纯粹,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因为稍纵即逝而更加弥足珍贵。
中国丁克 内容简介 方路和老婆是一对现代观念很强的规妻,是丁克。他们的信念就是不要孩子,为此他们总结出一大串不要孩子的理由。于是社会,家庭压力蜂拥而来,但谁的话...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南北朝时期,临川王刘义庆广招天下文人雅士,搜集名士逸闻趣事,经过润色整饰,编撰成书,是为《世说新语》
丰饶女神-莫扎特暗符-4 本书特色 一个音乐天才与神秘组织共济会的隐秘故事! 共济会的神秘与强大魔力即将揭晓!揭开跨越250年的*大悬案——莫扎特之死,重解莫扎...
《聊斋志异(上下册)》内容简介:《聊斋志异》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
建国大业:史实性长篇小说 本书特色 《建国大业》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召开一届政协会,接生...
《镜·双城》内容简介:《镜》系列第一卷。双城对峙,乱世之幕。来自中州的少女那笙,为了躲避战乱,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传说中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