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是我发明的,可是,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像阿里巴巴,在深山老林找见了人人向往的宝藏一样.汉字就是一座宝藏,蕴涵着古人对自然万物和社会万象之印象.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我们的文化;认识汉字,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于汉字,我没有下过专门的工夫.对此,我有自知之明.这本书,只是我以汉字的名义在讲故事,但与传统的故事相比,它又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打破常规和框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二,写108个汉字,一个汉字,是一个"梁山好汉",一个"好汉"一台戏,自成一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即便如此,也免不了好事者说:你懂吗?就解汉字.汉字起源的书,你看过吗?甲骨金文隶书小篆,汉字的来龙去脉,你知道吗?我的答复是:知之甚少,近于无知.但正像"给力"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汇一样,我所做的是"旧瓶装新酒".至于瓶子里原来是什么酒未必是*重要的.只要新酒味道纯正,没有自欺和欺人,足矣.
(一)
有人坐轿子,就要有人抬轿子,但没有人自愿抬轿子——专制国家例外.在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既看不到轿子,也看不到抬轿子和坐轿子的人.所以,轿子也是我们的特色,不可不察.轿子的作用,就是使轿子里的人"坐在其他人的肩膀上",高人一等.可见,要比其他人高明,不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坐着,效果也是一样,还不累,何乐不为呢?因此,轿子在中国大行其道.
给他人的书写序,介绍介绍书的内容,说几句奉承话以资鼓励,也是"抬轿子"——我写过一本书《寂静的风景》,想请人给我"抬轿子",可显然,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人愿意应这个苦差事.之后,干脆自己"抬举"自己,写了一篇自序.如果为他人作序,是"抬轿子"的话,自序应该算是"跑旱船"——"抬轿子"靠别人,苦的是别人,乐的是自己;"跑旱船"自力更生,苦乐自知;"坐轿子"高高在上,"跑旱船"脚踏实地;"坐轿子"人在人上,是专制主义的象征;"跑旱船"人人平等,是民主主义的代表.当然,我更喜欢"跑旱船".
我不愿意给别人"抬轿子",别人也不会"伺候"我.所以,这本书的序言,只好自己写了.
说来话长.
2008年暑假,孟斯同学——如果她愿意算的话,她是我的学生——在奥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有一天,她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想念汉语了."她的周围,是一大批国际人士,见了面,都问候"喝了喝了(HelloHello)",不如我们中国人实在.中国同胞见了,都说"吃了吗?"在这些"虚情假意"的人中间待久了,不免想念中国人,想念中国人的厚道,和古老醇厚的汉语.就像凉冰冰的西餐吃多了,分外想念热热的羊汤面一样.
和字母文字相比,汉字远算不上成熟.200多年前,跟随马格尔尼一同来华访问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指出:"汉字的发明尽管也是一种天才的创造,比起字母的创造来,却只需要极浅的智力.在某些人看来,字母的创造是如此的伟大,只能归功于神的启示.不过,汉字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接近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文学士所寻求至今的一种世界语.每个字都一目了然,不仅简单,而且意义丰富."西方人*初对中国的认识和"热爱",除去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宗教狂热引起的战争和屠杀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的稳定性——汉字发明以来,汉字的书写,基本上没有改变.以至于远隔万水千山的两地人,即使发音不同,彼此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也可以通过汉字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字母文字,就没有这个便利.各地之间,除非有频繁的交往,否则,作为"语音"标记的文字,就会随着此时此地的口音发生"变异",并有别于彼时彼地;年长日久,两地相悬,本是旧时相识,却因乡音已改,竟成陌路.北京人碰见广东人,就是这种情形.或者说,在中国,既有语言,也有文字,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可在西方,语言和文字是一体化的,甚至可以说,西方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为,他们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
欧洲人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永恒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因时间和空间而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以此为共同语言,即世界语.可以想象,当他们发现世界上人口*多的民族正在使用一种*古老的文字时,其兴奋之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其爱戴之心,更是天地可鉴.
我对汉字的关心,由来已久.小时候,我有一种习惯,数笔画.只要看见汉字,不管自己认识不认识,先计算它有几画.这个习惯之形成,据我研究和查字典有关.初学识字,大多数汉字不认识,要学会一个汉字,需借助偏旁部首和笔画,一边翻字典,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比比画画,一横二竖三撇四捺,反复练习的结果是终成"恶习".
要是没有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出现,数笔画的"恶习",估计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永远.好在,20世纪90年代,五笔字型输入法风行全国.为了学习这种以"拆字"为基础的输入法,我花了不少时间.当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炉火纯青之时,一种具有知识经济特征的新习惯也随之形成,即"拆字"——看到汉字,就"拆";只要有一个汉字进入视线捕捉范围,就将其按照五笔字型的基本原理——拆,找到它所对应的五笔编码,无一遗漏.如五马分尸,"拆"之而后快.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小时候"早已不在了.有一年寒假,天傍黑儿了,街道两边的店铺,都掌了灯.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坐在公交车上闲逛.和近于昏睡的城市一样,我也迷迷糊糊,打不起精神.不过,对经过我视野的汉字,却依然保持着常备不懈的警惕.只是,几乎所有的汉字,都拆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少有能激发斗志的生、冷、怪、偏汉字.
偶然之间,一个招牌吸引了我.冷清昏黑的夜幕下,"桃源反店"四个大字,霓虹闪亮,熠熠生辉——我真替店老板捏一把汗,不得不佩服店老板的英雄气概.我们这些小民,有了冤屈,顶多私下发发牢骚,骂几句别人的娘也就算了;明目张胆地聚众造反,是断断不敢幻想的.难道,这家主人有了天大的委屈,非上梁山不可?
实际上,这是一个疏忽,饭店的名字乃"桃源饭店".白天,红底白字,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一切正常.到了晚上,"饭"字左边"饣"字旁的霓虹灯线路断了,不亮,就出现了我所看到的"桃源反店"这种效果.这个招牌,够吓人的.幸亏现在是民主社会,没有人和店老板认真.否则,他的三亲九族,全都性命不保了.不过,认真想想,要是人民失去了饭碗,"饭"字左边的"饣"字旁去了,就剩下"反"了."饭"的内涵,即在于此.
如果说,"桃源反店"的老板,是胆大包天的;下面故事里的老人,则是怀才不遇.
1995年9月,小女身体不适,我和老婆带着孩子住在北洼路财政部职工宿舍,给女儿看病.当时,女儿不到10个月,离不开人,所以,只要不是去医院,出门,总是我一个人.北京,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并没有让我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倒让我想起了陈香梅女士写给宋美龄的一段话:人少的时候,不一定寂寞;人多的时候,反倒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单.
和我一样孤单的,是北洼路口的一家修车铺——一个半老不老的老人,整天叼着一根烟,手也不闲,不是扳手,就是锤子,不停地在自行车上敲敲打打.可是,把他当成一个修车匠,那就错了.因为,在一块硬纸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主营业务:修塞车.
1995年的北京,没有现在这么多车."塞车",和肥胖一样,还是西方经济过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那个年代,能够预知北京会陷入堵车的困扰,不能不为修车师傅的高瞻远瞩而叹服.现在,一遇上堵车,我就会想起那位在北洼路口摆摊的、可以修"塞车"的老头儿.想来,他以修"塞车"而自许,颇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胸怀和志向,可惜的是,生不逢时,他的智慧和抱负,估计是用不上了.
这是我的臆测,另一种可能是老头儿文化不高,写了一个错别字,误把"赛车"当"塞车",一字之差,意义相去甚远.
春去秋来,转眼就是10年.2006年7月,我写了**篇有关解字的短文:《解字也解闷儿》,文中提出了对"安家""饭馆""腐败""群众"八个汉字的再认识,发给关系不错的朋友,大家觉得有意思,基本达到了"解闷"的效果.此后,又陆续写了:《汉字中的玄机——解两个汉字》《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以及《解字作乐》等三篇.
但正如我在《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一文中所说,"我对汉字并没有下过专门的工夫,解字,只是望文生义——把偏旁部首拆开、合上,就像小孩子拼装玩具一样.好在,汉字的构成正是由各种标准、细小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我这种土办法,不仅没有搞砸了,反倒经由汉字图解了中国文化的内幕".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我用的是"土办法",非常简单,简单到任何一个学过汉字的人都会,绝不神秘莫测;第二,解字的用意,不止于汉字本身,而是为了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在文化方面有所贡献.这一目标,既崇高,又伟大,仅仅依靠四篇文章以及其中所解释的汉字(共20个,计有安家、饭馆、腐败、群众、仙、累、怪、煎、保、好、怒、恕、研、奢、侈、义)是不够的,要上"规模",要"做大",才能"做强".
这就是本书之由来.但和一般人先成书,后写序不同,我是"反弹琵琶".书没写呢,先发一个"广告",告诉我的读者、朋友、喜欢我的人和不喜欢我的人,我有这么一个打算.一来,给大家一个希望;二来,也可以监督我自己别犯懒;此外,先写序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以后的文章和文字,定一个调子和目标.
此书只是演义,并非学术."学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不是我的原则.所以,请读者们谅解的是,"捕风捉影"在这本书里,是要经常发生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遵循这一准则,我解释的每一个汉字,都源于其本义,源于构成它的偏旁和部首,但绝不局限于其本义.即:我说的是有根据的,也不是全都有根据的,总有一部分,是个人想象的结果,是合理杜撰之结局.
成书计划包括108个汉字.选108,是向《水浒传》学的.水浒中,有一百单八将,他们既是"个人英雄",每一个人都能单独作战,如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以及行者武松;也能"集体作战",上了梁山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游击战士了,而是一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军师吴用的指挥下,和官军开展正规化战斗.我希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战士",自成一题,完整地表达某一个意思;我同样希望,集合起来的108个字,能构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而不是狼藉一片.
*后一点,这本书计划不是纯文字书,而是配图的.我写文字,找美术家画图.就像连环画,文字少许,只起一个注解作用,更多内容,以漫画的方式展现.我以前的文章,只有文字,没有图,没多少人喜欢看;这一次,"痛改前非",旧貌换新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不喜欢,也无所谓,反正我也不靠它吃饭.
感谢的话,就不说了.因为那是写完之后才说的,现在说,等写完了,或许要变,再"翻供",就没有意思了——我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和以前一样好,和以前一样坏,变化不能说没有,但很少.
刘云枫
2009年11月9日
(二)
以上,是2009年11月9日写的.那时,这本书才开始,以后,能否写成,能写成什么样子,都是未知.
该表扬自己的是这本书终于写完了,没有"烂尾";完整的,不论品质优劣,总是可以摆出来给人看;要是半成品,就砸自己手里了.因此,表扬自己,不是自满于本书的品质,而是满足于自己的坚持.
书,是完成了,不过,并不是原来的样子.计划赶不上变化,谁也逃脱不了.好在,变动极小.只有两条:**,书名;第二,没作插图.
与蒙昧时期不同,互联网时期,*大的问题是信息过载.没有信息,等于在一间纯黑的房子里,一无所知;信息过载,则如同阳光耀眼,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也像在中国的菜市场,吵成一片,都是大嗓门,谁都想自己的声音盖过他人,结果是什么也听不见.
在嘈杂的房间里,或者空旷的广场上,传达个人意见的唯一办法,是用更高的分贝压制不同意见.可是,在一个无形的市场上,这个办法,就失效了.没有人能用高音喇叭,在北京上空,宣传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在中国.
怎么办?不能唱"高调",或者,"高调"失效之后,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说怪话."语不惊人死不休",违背常识、不着边际、故弄玄虚、颠三倒四的词语,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此说来,本书原计划以"汉字演义"为名,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既不炫,也不玄.或者闪闪发光吸引人,或者云山雾罩忽悠人,总要占一条.
改名是必须的,为难的是,改成什么?几经思量,确定"汉字,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为新书名.说实在的,这个名字依然达不到"以发光刺激人、以神秘诱惑人"的目标,只是,想传达:汉字,作为一种世界上*古老、使用人口*多的语言符号,其蕴藏如一座城市,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
"它"是"有故事"的,但是,"它"不会自己讲出来,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汉字这座巨大城市而言,我们都在"城外",只有进城,才能像刘姥姥入大观园,看见其中之繁华与异彩纷呈.
新书名,也有这一层含义.
有关配图,不是不做了,而是准备大作特作.只是,不在这本书里做了.这是本书的第二个改动,也是比较重大的变化.
所谓"大作特作",是想随后,写一本面向"90后",以及更后的人群的、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衍生读物.本书以文字为主,下一本以图为主,文字只是一个点缀,有无皆可.初步设想,一个汉字有三部分内容:1?该汉字之源流,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写法;2?配图,以动漫的形式,展示该汉字之意义;3?文字脚本,以*简练的文字,解释本人对汉字的新认识.
在此,给新书做个广告.希望,读者能再捧场.
要特别说明的是,《自序》是两次写成的.其一,是2009年写的;其二,是2012年写的.编辑的意思是,在原序的基础上修改一下,我觉得是另写一段好.要是改原序,由于,时间间隔过长,改动太大,也失去了文字的时间感.重写,就没这个问题.所以,原序不分一二,一以贯之;修改之后,分成两段.一老二新,见往知来,也是时间流逝之呈现.
*后,说句感谢的话——谢天谢地谢父母,谢兄谢弟谢妻女,谢朋谢友谢老师,谢?谢?谢妹妹.没有提到的人,请自己填在问号处.再有,我是有亲妹妹的,不要以为我说的"妹妹",是"坐在船头"的妹妹.当然,要是有,我也不拒并不惧.毕竟,爱是人类*崇高的情感.
刘云枫
2012年5月6日
解字也解闷儿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解说中国文字的来历;在此我也拆几个字,不多,八个字,恰好四个词,探讨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这么说,看家一定不相信,说我吹大话.没关系,没关系,你现在不信,看完了就信了——由不得你不信.
有一点巧合的是,我要拆解"八个字",暗合了中国人为了预知婚姻是否美满看"生辰八字".既然婚姻之未来,可由生辰推算出来,那么,或许文化、文明的扼要也可以由其载体文字隐含的意义窥测一二,试试看吧.
要拆的八个字是:安家,饭馆,腐败和群众.
1?安家
"安",从构成上看,是一个女人坐在屋檐下.中国文字是象形的,可以想象,一个女人,穿着旗袍,挽着发髻,坐在中国式的飞檐之下,品茶抚琴读书教子的场景.女人居家,即为"安"——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是不安的.没有结婚的男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突;结了婚,就幸福多了,因为女人给他们的心灵提供了*安逸的休憩之地.对男人而言,有了女人,就有了家;有了女人,即为"安".
"安",有另一层意思,即女人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安静的、安逸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女权主义者的思路.不过,不管"主义"有多真,事实上,职业女性也把回归家庭作为*终的归宿.不信你看,一下班,女人们都争着往家赶;而且,据网络进行的一项调查,多数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主妇"为职业.
男人在外而女人管家,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眼下,只有高收入人群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女人不得不像男人们一样在外奔波,然后回家,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功课.这反证了"女人回家"是家庭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自己的妻子可以悠然在家,说明你的钱包鼓起来了,说明你可以像富人一样生活;当更多的中国女人回家,表明中国富起来了,一个民族即可以由"家安"而至"国安".
"家"这个字,有点怪——为什么瓦房下面养一头猪,就成了家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明白.其实,这只"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猪,而是小孩.试想,人的幼年,对"脏、乱、差"没有任何感觉和畏惧,土里泥里,摸爬滚打,和一只小猪也差不多.古人遂将小孩和猪归为一类,"家",即为此意.
要是从家等于房檐下面圈着一只猪的本意解释,也说得过去.大概,以农为本的中国农民的*大家产也就是肥猪了,肥猪满圈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幸福生活,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养猪,也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有猪肉吃,而中国家庭的人丁却总是兴旺的.所以,"家"下面的"豚"解释为小孩更符合逻辑.
一个家庭,有了女人,就有了安定;有了孩子,就有了未来和欢乐;有了猪,一群肥头大耳的猪,就有了财富.中国人的幸福观,是简单的、实际的,也是非常农民的.
2?饭馆
"民以食为天",要是没有饭吃,怎么办?"饭"这个字,左从"食",右从"反",去了左边,也就是砸掉老百姓的饭碗,那么,老百姓只有一条路,就是"反".
反谁呢?再看"馆".所谓"馆",即是"官"吃"饭"的地方,大多数朝代、大多数人民与"馆"无关.可是,当大多数人民都没有饭吃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就会像火焰一样指向"官"."饭馆"这两个字,一起去掉左半边,岂不是"反官".中国历史不断重演的也就是这一幕,官贪而民贫,官员大肚子高凸,人民匍匐在地,可一旦人民被逼无奈,官员们下馆子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当然,中国历史的根源并不在"官",而在"皇";不在"皇"身上,而在丑陋不堪的封建集权制度身上,"官",不过是一个被固化的"替罪羊".
3?腐败
什么是腐?"腐"="府"+"肉",含义不言自明,政府总是鱼肉百姓,或者说,一个不加限制的政府就是以掠夺百姓养活自己的.不知道造字那个时代,是否有了政府的概念,但是,这个字的现实意义令人佩服.
堂堂"府"第是"肉"垫起来的.肉有两类,一是牛羊猪狗、鸡鸭鱼虾、乌龟王八、鲍鱼海参,"海陆空"各种动物,都在其中.二是人肉,帝王之家,后宫三千;官宦之第,妻妾成群,没有一个腐败的官员不是在无数波涛汹涌的女人身上滚过来的,也正是从女人身上,坠入深渊.
"败"的构成也很独特.左边是"贝",在古代,贝就是一般等价物,和现在的人民币一样;右边从"文",可以解释成舞文弄墨、文人、经院哲学和一切与生产活动无关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左右偏旁合在一起,就是当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有了钱,并且有很多人游手好闲、不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的时候,"败"的迹象就出现了.
4?群众
羊是一种极为温顺的动物,也是人类*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兔子急了都咬人",可绵羊即使在被宰杀的时候,也不过是"咩咩"几声.羊肉也是美味,汉字当中很多充满幸福感的汉字都以"羊"作构件,比如"鲜",比如"美",比如繁体字"養",比如"善",比如"羹",都是因为有了"羊"的缘故.
羊,还是一种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群体性动物,只要有了领头羊,其他的羊都会与其保持高度一致,而极少会成为"迷途的羔羊".这样一种百依百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动物,怎么能不成为君王的*爱."群",左为"君",即君王,右为羊,即绵羊,"群"不过是君王身边的一群任其驱赶、任其宰割的绵羊而已.
集权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种命运,即使贵为皇亲国戚,也不能摆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惨处境,就像我们面对绵羊,想涮则涮,想烤就烤,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从来也没有任何商量.被我们称为"天子"的皇帝,就是这样俯视他的草民的.
古代中国称统治人民曰"牧".《淮南子》毫不掩饰地说:"夫牧民者,犹蓄禽兽也."在以暴力起家的统治者看来,被统治者是皮鞭下温顺的羊群,自己对他们拥有绝对的产权,生杀予夺,只由己便.不过,历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汉字简化之后,曾经踩在君王脚底下的"羊",地位上升了,在君王右侧和"君""平起平坐"了,但没有更改的是,"群"依然是被集权者驾驭的羊群.
"众"的繁体"衆",没有考证.简体"众",则展示了汉字象形的魅力.既像三个并排拉纤的船工,又像拉车的三匹老马,也像在肩上挽着绳套耕地的老农,*浪漫的想象莫过于,三只成行飞过万里天空的雁阵.
2006年8月1日
刘云枫,1965年10月生,河北省井陉县人,管理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醉心程序设计,有过十年之久的编程经历,之后,跳转经济管理学界,胡思乱写,现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uyf651019
李友申,1964年2月生,河北省高邑县人.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邮箱地址:liys_jwep@cass.org.cn
刘云枫和李友申编著的《汉字》内容介绍:汉字不是我发明的,可是,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像阿里巴巴,在深山老林找见了人人向往的宝藏一样。汉字就是一座宝藏,蕴涵着古人对自然万物和社会万象之印象。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我们的文化;认识汉字,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一)
有人坐轿子,就要有人抬轿子,但没有人自愿抬轿子——专制国家例外.在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既看不到轿子,也看不到抬轿子和坐轿子的人.所以,轿子也是我们的特色,不可不察.轿子的作用,就是使轿子里的人"坐在其他人的肩膀上",高人一等.可见,要比其他人高明,不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坐着,效果也是一样,还不累,何乐不为呢?因此,轿子在中国大行其道.
给他人的书写序,介绍介绍书的内容,说几句奉承话以资鼓励,也是"抬轿子"——我写过一本书《寂静的风景》,想请人给我"抬轿子",可显然,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人愿意应这个苦差事.之后,干脆自己"抬举"自己,写了一篇自序.如果为他人作序,是"抬轿子"的话,自序应该算是"跑旱船"——"抬轿子"靠别人,苦的是别人,乐的是自己;"跑旱船"自力更生,苦乐自知;"坐轿子"高高在上,"跑旱船"脚踏实地;"坐轿子"人在人上,是专制主义的象征;"跑旱船"人人平等,是民主主义的代表.当然,我更喜欢"跑旱船".
我不愿意给别人"抬轿子",别人也不会"伺候"我.所以,这本书的序言,只好自己写了.
说来话长.
2008年暑假,孟斯同学——如果她愿意算的话,她是我的学生——在奥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有一天,她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想念汉语了."她的周围,是一大批国际人士,见了面,都问候"喝了喝了(HelloHello)",不如我们中国人实在.中国同胞见了,都说"吃了吗?"在这些"虚情假意"的人中间待久了,不免想念中国人,想念中国人的厚道,和古老醇厚的汉语.就像凉冰冰的西餐吃多了,分外想念热热的羊汤面一样.
和字母文字相比,汉字远算不上成熟.200多年前,跟随马格尔尼一同来华访问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指出:"汉字的发明尽管也是一种天才的创造,比起字母的创造来,却只需要极浅的智力.在某些人看来,字母的创造是如此的伟大,只能归功于神的启示.不过,汉字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接近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文学士所寻求至今的一种世界语.每个字都一目了然,不仅简单,而且意义丰富."西方人*初对中国的认识和"热爱",除去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宗教狂热引起的战争和屠杀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的稳定性——汉字发明以来,汉字的书写,基本上没有改变.以至于远隔万水千山的两地人,即使发音不同,彼此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也可以通过汉字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字母文字,就没有这个便利.各地之间,除非有频繁的交往,否则,作为"语音"标记的文字,就会随着此时此地的口音发生"变异",并有别于彼时彼地;年长日久,两地相悬,本是旧时相识,却因乡音已改,竟成陌路.北京人碰见广东人,就是这种情形.或者说,在中国,既有语言,也有文字,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可在西方,语言和文字是一体化的,甚至可以说,西方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为,他们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
欧洲人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永恒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因时间和空间而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以此为共同语言,即世界语.可以想象,当他们发现世界上人口*多的民族正在使用一种*古老的文字时,其兴奋之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其爱戴之心,更是天地可鉴.
我对汉字的关心,由来已久.小时候,我有一种习惯,数笔画.只要看见汉字,不管自己认识不认识,先计算它有几画.这个习惯之形成,据我研究和查字典有关.初学识字,大多数汉字不认识,要学会一个汉字,需借助偏旁部首和笔画,一边翻字典,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比比画画,一横二竖三撇四捺,反复练习的结果是终成"恶习".
要是没有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出现,数笔画的"恶习",估计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永远.好在,20世纪90年代,五笔字型输入法风行全国.为了学习这种以"拆字"为基础的输入法,我花了不少时间.当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炉火纯青之时,一种具有知识经济特征的新习惯也随之形成,即"拆字"——看到汉字,就"拆";只要有一个汉字进入视线捕捉范围,就将其按照五笔字型的基本原理——拆,找到它所对应的五笔编码,无一遗漏.如五马分尸,"拆"之而后快.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小时候"早已不在了.有一年寒假,天傍黑儿了,街道两边的店铺,都掌了灯.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坐在公交车上闲逛.和近于昏睡的城市一样,我也迷迷糊糊,打不起精神.不过,对经过我视野的汉字,却依然保持着常备不懈的警惕.只是,几乎所有的汉字,都拆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少有能激发斗志的生、冷、怪、偏汉字.
偶然之间,一个招牌吸引了我.冷清昏黑的夜幕下,"桃源反店"四个大字,霓虹闪亮,熠熠生辉——我真替店老板捏一把汗,不得不佩服店老板的英雄气概.我们这些小民,有了冤屈,顶多私下发发牢骚,骂几句别人的娘也就算了;明目张胆地聚众造反,是断断不敢幻想的.难道,这家主人有了天大的委屈,非上梁山不可?
实际上,这是一个疏忽,饭店的名字乃"桃源饭店".白天,红底白字,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一切正常.到了晚上,"饭"字左边"饣"字旁的霓虹灯线路断了,不亮,就出现了我所看到的"桃源反店"这种效果.这个招牌,够吓人的.幸亏现在是民主社会,没有人和店老板认真.否则,他的三亲九族,全都性命不保了.不过,认真想想,要是人民失去了饭碗,"饭"字左边的"饣"字旁去了,就剩下"反"了."饭"的内涵,即在于此.
如果说,"桃源反店"的老板,是胆大包天的;下面故事里的老人,则是怀才不遇.
1995年9月,小女身体不适,我和老婆带着孩子住在北洼路财政部职工宿舍,给女儿看病.当时,女儿不到10个月,离不开人,所以,只要不是去医院,出门,总是我一个人.北京,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并没有让我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倒让我想起了陈香梅女士写给宋美龄的一段话:人少的时候,不一定寂寞;人多的时候,反倒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单.
和我一样孤单的,是北洼路口的一家修车铺——一个半老不老的老人,整天叼着一根烟,手也不闲,不是扳手,就是锤子,不停地在自行车上敲敲打打.可是,把他当成一个修车匠,那就错了.因为,在一块硬纸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主营业务:修塞车.
1995年的北京,没有现在这么多车."塞车",和肥胖一样,还是西方经济过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那个年代,能够预知北京会陷入堵车的困扰,不能不为修车师傅的高瞻远瞩而叹服.现在,一遇上堵车,我就会想起那位在北洼路口摆摊的、可以修"塞车"的老头儿.想来,他以修"塞车"而自许,颇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胸怀和志向,可惜的是,生不逢时,他的智慧和抱负,估计是用不上了.
这是我的臆测,另一种可能是老头儿文化不高,写了一个错别字,误把"赛车"当"塞车",一字之差,意义相去甚远.
春去秋来,转眼就是10年.2006年7月,我写了**篇有关解字的短文:《解字也解闷儿》,文中提出了对"安家""饭馆""腐败""群众"八个汉字的再认识,发给关系不错的朋友,大家觉得有意思,基本达到了"解闷"的效果.此后,又陆续写了:《汉字中的玄机——解两个汉字》《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以及《解字作乐》等三篇.
但正如我在《再解汉字——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幕》一文中所说,"我对汉字并没有下过专门的工夫,解字,只是望文生义——把偏旁部首拆开、合上,就像小孩子拼装玩具一样.好在,汉字的构成正是由各种标准、细小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我这种土办法,不仅没有搞砸了,反倒经由汉字图解了中国文化的内幕".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我用的是"土办法",非常简单,简单到任何一个学过汉字的人都会,绝不神秘莫测;第二,解字的用意,不止于汉字本身,而是为了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在文化方面有所贡献.这一目标,既崇高,又伟大,仅仅依靠四篇文章以及其中所解释的汉字(共20个,计有安家、饭馆、腐败、群众、仙、累、怪、煎、保、好、怒、恕、研、奢、侈、义)是不够的,要上"规模",要"做大",才能"做强".
这就是本书之由来.但和一般人先成书,后写序不同,我是"反弹琵琶".书没写呢,先发一个"广告",告诉我的读者、朋友、喜欢我的人和不喜欢我的人,我有这么一个打算.一来,给大家一个希望;二来,也可以监督我自己别犯懒;此外,先写序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以后的文章和文字,定一个调子和目标.
此书只是演义,并非学术."学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不是我的原则.所以,请读者们谅解的是,"捕风捉影"在这本书里,是要经常发生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遵循这一准则,我解释的每一个汉字,都源于其本义,源于构成它的偏旁和部首,但绝不局限于其本义.即:我说的是有根据的,也不是全都有根据的,总有一部分,是个人想象的结果,是合理杜撰之结局.
成书计划包括108个汉字.选108,是向《水浒传》学的.水浒中,有一百单八将,他们既是"个人英雄",每一个人都能单独作战,如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以及行者武松;也能"集体作战",上了梁山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游击战士了,而是一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军师吴用的指挥下,和官军开展正规化战斗.我希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战士",自成一题,完整地表达某一个意思;我同样希望,集合起来的108个字,能构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而不是狼藉一片.
*后一点,这本书计划不是纯文字书,而是配图的.我写文字,找美术家画图.就像连环画,文字少许,只起一个注解作用,更多内容,以漫画的方式展现.我以前的文章,只有文字,没有图,没多少人喜欢看;这一次,"痛改前非",旧貌换新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不喜欢,也无所谓,反正我也不靠它吃饭.
感谢的话,就不说了.因为那是写完之后才说的,现在说,等写完了,或许要变,再"翻供",就没有意思了——我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和以前一样好,和以前一样坏,变化不能说没有,但很少.
刘云枫
2009年11月9日
(二)
以上,是2009年11月9日写的.那时,这本书才开始,以后,能否写成,能写成什么样子,都是未知.
该表扬自己的是这本书终于写完了,没有"烂尾";完整的,不论品质优劣,总是可以摆出来给人看;要是半成品,就砸自己手里了.因此,表扬自己,不是自满于本书的品质,而是满足于自己的坚持.
书,是完成了,不过,并不是原来的样子.计划赶不上变化,谁也逃脱不了.好在,变动极小.只有两条:**,书名;第二,没作插图.
与蒙昧时期不同,互联网时期,*大的问题是信息过载.没有信息,等于在一间纯黑的房子里,一无所知;信息过载,则如同阳光耀眼,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也像在中国的菜市场,吵成一片,都是大嗓门,谁都想自己的声音盖过他人,结果是什么也听不见.
在嘈杂的房间里,或者空旷的广场上,传达个人意见的唯一办法,是用更高的分贝压制不同意见.可是,在一个无形的市场上,这个办法,就失效了.没有人能用高音喇叭,在北京上空,宣传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在中国.
怎么办?不能唱"高调",或者,"高调"失效之后,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说怪话."语不惊人死不休",违背常识、不着边际、故弄玄虚、颠三倒四的词语,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此说来,本书原计划以"汉字演义"为名,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既不炫,也不玄.或者闪闪发光吸引人,或者云山雾罩忽悠人,总要占一条.
改名是必须的,为难的是,改成什么?几经思量,确定"汉字,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为新书名.说实在的,这个名字依然达不到"以发光刺激人、以神秘诱惑人"的目标,只是,想传达:汉字,作为一种世界上*古老、使用人口*多的语言符号,其蕴藏如一座城市,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
"它"是"有故事"的,但是,"它"不会自己讲出来,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汉字这座巨大城市而言,我们都在"城外",只有进城,才能像刘姥姥入大观园,看见其中之繁华与异彩纷呈.
新书名,也有这一层含义.
有关配图,不是不做了,而是准备大作特作.只是,不在这本书里做了.这是本书的第二个改动,也是比较重大的变化.
所谓"大作特作",是想随后,写一本面向"90后",以及更后的人群的、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衍生读物.本书以文字为主,下一本以图为主,文字只是一个点缀,有无皆可.初步设想,一个汉字有三部分内容:1?该汉字之源流,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写法;2?配图,以动漫的形式,展示该汉字之意义;3?文字脚本,以*简练的文字,解释本人对汉字的新认识.
在此,给新书做个广告.希望,读者能再捧场.
要特别说明的是,《自序》是两次写成的.其一,是2009年写的;其二,是2012年写的.编辑的意思是,在原序的基础上修改一下,我觉得是另写一段好.要是改原序,由于,时间间隔过长,改动太大,也失去了文字的时间感.重写,就没这个问题.所以,原序不分一二,一以贯之;修改之后,分成两段.一老二新,见往知来,也是时间流逝之呈现.
*后,说句感谢的话——谢天谢地谢父母,谢兄谢弟谢妻女,谢朋谢友谢老师,谢?谢?谢妹妹.没有提到的人,请自己填在问号处.再有,我是有亲妹妹的,不要以为我说的"妹妹",是"坐在船头"的妹妹.当然,要是有,我也不拒并不惧.毕竟,爱是人类*崇高的情感.
刘云枫
2012年5月6日
解字也解闷儿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解说中国文字的来历;在此我也拆几个字,不多,八个字,恰好四个词,探讨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这么说,看家一定不相信,说我吹大话.没关系,没关系,你现在不信,看完了就信了——由不得你不信.
有一点巧合的是,我要拆解"八个字",暗合了中国人为了预知婚姻是否美满看"生辰八字".既然婚姻之未来,可由生辰推算出来,那么,或许文化、文明的扼要也可以由其载体文字隐含的意义窥测一二,试试看吧.
要拆的八个字是:安家,饭馆,腐败和群众.
1?安家
"安",从构成上看,是一个女人坐在屋檐下.中国文字是象形的,可以想象,一个女人,穿着旗袍,挽着发髻,坐在中国式的飞檐之下,品茶抚琴读书教子的场景.女人居家,即为"安"——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是不安的.没有结婚的男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突;结了婚,就幸福多了,因为女人给他们的心灵提供了*安逸的休憩之地.对男人而言,有了女人,就有了家;有了女人,即为"安".
"安",有另一层意思,即女人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安静的、安逸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女权主义者的思路.不过,不管"主义"有多真,事实上,职业女性也把回归家庭作为*终的归宿.不信你看,一下班,女人们都争着往家赶;而且,据网络进行的一项调查,多数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主妇"为职业.
男人在外而女人管家,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眼下,只有高收入人群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女人不得不像男人们一样在外奔波,然后回家,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功课.这反证了"女人回家"是家庭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自己的妻子可以悠然在家,说明你的钱包鼓起来了,说明你可以像富人一样生活;当更多的中国女人回家,表明中国富起来了,一个民族即可以由"家安"而至"国安".
"家"这个字,有点怪——为什么瓦房下面养一头猪,就成了家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明白.其实,这只"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猪,而是小孩.试想,人的幼年,对"脏、乱、差"没有任何感觉和畏惧,土里泥里,摸爬滚打,和一只小猪也差不多.古人遂将小孩和猪归为一类,"家",即为此意.
要是从家等于房檐下面圈着一只猪的本意解释,也说得过去.大概,以农为本的中国农民的*大家产也就是肥猪了,肥猪满圈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幸福生活,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养猪,也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有猪肉吃,而中国家庭的人丁却总是兴旺的.所以,"家"下面的"豚"解释为小孩更符合逻辑.
一个家庭,有了女人,就有了安定;有了孩子,就有了未来和欢乐;有了猪,一群肥头大耳的猪,就有了财富.中国人的幸福观,是简单的、实际的,也是非常农民的.
2?饭馆
"民以食为天",要是没有饭吃,怎么办?"饭"这个字,左从"食",右从"反",去了左边,也就是砸掉老百姓的饭碗,那么,老百姓只有一条路,就是"反".
反谁呢?再看"馆".所谓"馆",即是"官"吃"饭"的地方,大多数朝代、大多数人民与"馆"无关.可是,当大多数人民都没有饭吃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就会像火焰一样指向"官"."饭馆"这两个字,一起去掉左半边,岂不是"反官".中国历史不断重演的也就是这一幕,官贪而民贫,官员大肚子高凸,人民匍匐在地,可一旦人民被逼无奈,官员们下馆子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当然,中国历史的根源并不在"官",而在"皇";不在"皇"身上,而在丑陋不堪的封建集权制度身上,"官",不过是一个被固化的"替罪羊".
3?腐败
什么是腐?"腐"="府"+"肉",含义不言自明,政府总是鱼肉百姓,或者说,一个不加限制的政府就是以掠夺百姓养活自己的.不知道造字那个时代,是否有了政府的概念,但是,这个字的现实意义令人佩服.
堂堂"府"第是"肉"垫起来的.肉有两类,一是牛羊猪狗、鸡鸭鱼虾、乌龟王八、鲍鱼海参,"海陆空"各种动物,都在其中.二是人肉,帝王之家,后宫三千;官宦之第,妻妾成群,没有一个腐败的官员不是在无数波涛汹涌的女人身上滚过来的,也正是从女人身上,坠入深渊.
"败"的构成也很独特.左边是"贝",在古代,贝就是一般等价物,和现在的人民币一样;右边从"文",可以解释成舞文弄墨、文人、经院哲学和一切与生产活动无关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左右偏旁合在一起,就是当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有了钱,并且有很多人游手好闲、不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的时候,"败"的迹象就出现了.
4?群众
羊是一种极为温顺的动物,也是人类*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兔子急了都咬人",可绵羊即使在被宰杀的时候,也不过是"咩咩"几声.羊肉也是美味,汉字当中很多充满幸福感的汉字都以"羊"作构件,比如"鲜",比如"美",比如繁体字"養",比如"善",比如"羹",都是因为有了"羊"的缘故.
羊,还是一种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群体性动物,只要有了领头羊,其他的羊都会与其保持高度一致,而极少会成为"迷途的羔羊".这样一种百依百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动物,怎么能不成为君王的*爱."群",左为"君",即君王,右为羊,即绵羊,"群"不过是君王身边的一群任其驱赶、任其宰割的绵羊而已.
集权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种命运,即使贵为皇亲国戚,也不能摆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惨处境,就像我们面对绵羊,想涮则涮,想烤就烤,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从来也没有任何商量.被我们称为"天子"的皇帝,就是这样俯视他的草民的.
古代中国称统治人民曰"牧".《淮南子》毫不掩饰地说:"夫牧民者,犹蓄禽兽也."在以暴力起家的统治者看来,被统治者是皮鞭下温顺的羊群,自己对他们拥有绝对的产权,生杀予夺,只由己便.不过,历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汉字简化之后,曾经踩在君王脚底下的"羊",地位上升了,在君王右侧和"君""平起平坐"了,但没有更改的是,"群"依然是被集权者驾驭的羊群.
"众"的繁体"衆",没有考证.简体"众",则展示了汉字象形的魅力.既像三个并排拉纤的船工,又像拉车的三匹老马,也像在肩上挽着绳套耕地的老农,*浪漫的想象莫过于,三只成行飞过万里天空的雁阵.
2006年8月1日
刘云枫,1965年10月生,河北省井陉县人,管理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醉心程序设计,有过十年之久的编程经历,之后,跳转经济管理学界,胡思乱写,现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uyf651019
李友申,1964年2月生,河北省高邑县人.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邮箱地址:liys_jwep@cass.org.cn
解字也解闷儿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解说中国文字的来历;在此我也拆几个字,不多,八个字,恰好四个词,探讨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这么说,看家一定不相信,说我吹大话.没关系,没关系,你现在不信,看完了就信了——由不得你不信.
有一点巧合的是,我要拆解"八个字",暗合了中国人为了预知婚姻是否美满看"生辰八字".既然婚姻之未来,可由生辰推算出来,那么,或许文化、文明的扼要也可以由其载体文字隐含的意义窥测一二,试试看吧.
要拆的八个字是:安家,饭馆,腐败和群众.
1?安家
"安",从构成上看,是一个女人坐在屋檐下.中国文字是象形的,可以想象,一个女人,穿着旗袍,挽着发髻,坐在中国式的飞檐之下,品茶抚琴读书教子的场景.女人居家,即为"安"——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是不安的.没有结婚的男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突;结了婚,就幸福多了,因为女人给他们的心灵提供了*安逸的休憩之地.对男人而言,有了女人,就有了家;有了女人,即为"安".
"安",有另一层意思,即女人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安静的、安逸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女权主义者的思路.不过,不管"主义"有多真,事实上,职业女性也把回归家庭作为*终的归宿.不信你看,一下班,女人们都争着往家赶;而且,据网络进行的一项调查,多数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主妇"为职业.
男人在外而女人管家,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眼下,只有高收入人群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女人不得不像男人们一样在外奔波,然后回家,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功课.这反证了"女人回家"是家庭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自己的妻子可以悠然在家,说明你的钱包鼓起来了,说明你可以像富人一样生活;当更多的中国女人回家,表明中国富起来了,一个民族即可以由"家安"而至"国安".
"家"这个字,有点怪——为什么瓦房下面养一头猪,就成了家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明白.其实,这只"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猪,而是小孩.试想,人的幼年,对"脏、乱、差"没有任何感觉和畏惧,土里泥里,摸爬滚打,和一只小猪也差不多.古人遂将小孩和猪归为一类,"家",即为此意.
要是从家等于房檐下面圈着一只猪的本意解释,也说得过去.大概,以农为本的中国农民的*大家产也就是肥猪了,肥猪满圈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幸福生活,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养猪,也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有猪肉吃,而中国家庭的人丁却总是兴旺的.所以,"家"下面的"豚"解释为小孩更符合逻辑.
一个家庭,有了女人,就有了安定;有了孩子,就有了未来和欢乐;有了猪,一群肥头大耳的猪,就有了财富.中国人的幸福观,是简单的、实际的,也是非常农民的.
2?饭馆
"民以食为天",要是没有饭吃,怎么办?"饭"这个字,左从"食",右从"反",去了左边,也就是砸掉老百姓的饭碗,那么,老百姓只有一条路,就是"反".
反谁呢?再看"馆".所谓"馆",即是"官"吃"饭"的地方,大多数朝代、大多数人民与"馆"无关.可是,当大多数人民都没有饭吃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就会像火焰一样指向"官"."饭馆"这两个字,一起去掉左半边,岂不是"反官".中国历史不断重演的也就是这一幕,官贪而民贫,官员大肚子高凸,人民匍匐在地,可一旦人民被逼无奈,官员们下馆子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当然,中国历史的根源并不在"官",而在"皇";不在"皇"身上,而在丑陋不堪的封建集权制度身上,"官",不过是一个被固化的"替罪羊".
3?腐败
什么是腐?"腐"="府"+"肉",含义不言自明,政府总是鱼肉百姓,或者说,一个不加限制的政府就是以掠夺百姓养活自己的.不知道造字那个时代,是否有了政府的概念,但是,这个字的现实意义令人佩服.
堂堂"府"第是"肉"垫起来的.肉有两类,一是牛羊猪狗、鸡鸭鱼虾、乌龟王八、鲍鱼海参,"海陆空"各种动物,都在其中.二是人肉,帝王之家,后宫三千;官宦之第,妻妾成群,没有一个腐败的官员不是在无数波涛汹涌的女人身上滚过来的,也正是从女人身上,坠入深渊.
"败"的构成也很独特.左边是"贝",在古代,贝就是一般等价物,和现在的人民币一样;右边从"文",可以解释成舞文弄墨、文人、经院哲学和一切与生产活动无关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左右偏旁合在一起,就是当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有了钱,并且有很多人游手好闲、不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的时候,"败"的迹象就出现了.
4?群众
羊是一种极为温顺的动物,也是人类*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兔子急了都咬人",可绵羊即使在被宰杀的时候,也不过是"咩咩"几声.羊肉也是美味,汉字当中很多充满幸福感的汉字都以"羊"作构件,比如"鲜",比如"美",比如繁体字"養",比如"善",比如"羹",都是因为有了"羊"的缘故.
羊,还是一种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群体性动物,只要有了领头羊,其他的羊都会与其保持高度一致,而极少会成为"迷途的羔羊".这样一种百依百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动物,怎么能不成为君王的*爱."群",左为"君",即君王,右为羊,即绵羊,"群"不过是君王身边的一群任其驱赶、任其宰割的绵羊而已.
集权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种命运,即使贵为皇亲国戚,也不能摆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惨处境,就像我们面对绵羊,想涮则涮,想烤就烤,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从来也没有任何商量.被我们称为"天子"的皇帝,就是这样俯视他的草民的.
古代中国称统治人民曰"牧".《淮南子》毫不掩饰地说:"夫牧民者,犹蓄禽兽也."在以暴力起家的统治者看来,被统治者是皮鞭下温顺的羊群,自己对他们拥有绝对的产权,生杀予夺,只由己便.不过,历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汉字简化之后,曾经踩在君王脚底下的"羊",地位上升了,在君王右侧和"君""平起平坐"了,但没有更改的是,"群"依然是被集权者驾驭的羊群.
"众"的繁体"衆",没有考证.简体"众",则展示了汉字象形的魅力.既像三个并排拉纤的船工,又像拉车的三匹老马,也像在肩上挽着绳套耕地的老农,*浪漫的想象莫过于,三只成行飞过万里天空的雁阵.
2006年8月1日
刘云枫,1965年10月生,河北省井陉县人,管理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醉心程序设计,有过十年之久的编程经历,之后,跳转经济管理学界,胡思乱写,现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uyf651019
李友申,1964年2月生,河北省高邑县人.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邮箱地址:liys_jwep@cass.org.cn
解字也解闷儿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解说中国文字的来历;在此我也拆几个字,不多,八个字,恰好四个词,探讨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这么说,看家一定不相信,说我吹大话.没关系,没关系,你现在不信,看完了就信了——由不得你不信.
有一点巧合的是,我要拆解"八个字",暗合了中国人为了预知婚姻是否美满看"生辰八字".既然婚姻之未来,可由生辰推算出来,那么,或许文化、文明的扼要也可以由其载体文字隐含的意义窥测一二,试试看吧.
要拆的八个字是:安家,饭馆,腐败和群众.
1?安家
"安",从构成上看,是一个女人坐在屋檐下.中国文字是象形的,可以想象,一个女人,穿着旗袍,挽着发髻,坐在中国式的飞檐之下,品茶抚琴读书教子的场景.女人居家,即为"安"——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是不安的.没有结婚的男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突;结了婚,就幸福多了,因为女人给他们的心灵提供了*安逸的休憩之地.对男人而言,有了女人,就有了家;有了女人,即为"安".
"安",有另一层意思,即女人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安静的、安逸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女权主义者的思路.不过,不管"主义"有多真,事实上,职业女性也把回归家庭作为*终的归宿.不信你看,一下班,女人们都争着往家赶;而且,据网络进行的一项调查,多数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主妇"为职业.
男人在外而女人管家,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眼下,只有高收入人群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女人不得不像男人们一样在外奔波,然后回家,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功课.这反证了"女人回家"是家庭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自己的妻子可以悠然在家,说明你的钱包鼓起来了,说明你可以像富人一样生活;当更多的中国女人回家,表明中国富起来了,一个民族即可以由"家安"而至"国安".
"家"这个字,有点怪——为什么瓦房下面养一头猪,就成了家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明白.其实,这只"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猪,而是小孩.试想,人的幼年,对"脏、乱、差"没有任何感觉和畏惧,土里泥里,摸爬滚打,和一只小猪也差不多.古人遂将小孩和猪归为一类,"家",即为此意.
要是从家等于房檐下面圈着一只猪的本意解释,也说得过去.大概,以农为本的中国农民的*大家产也就是肥猪了,肥猪满圈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幸福生活,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养猪,也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有猪肉吃,而中国家庭的人丁却总是兴旺的.所以,"家"下面的"豚"解释为小孩更符合逻辑.
一个家庭,有了女人,就有了安定;有了孩子,就有了未来和欢乐;有了猪,一群肥头大耳的猪,就有了财富.中国人的幸福观,是简单的、实际的,也是非常农民的.
2?饭馆
"民以食为天",要是没有饭吃,怎么办?"饭"这个字,左从"食",右从"反",去了左边,也就是砸掉老百姓的饭碗,那么,老百姓只有一条路,就是"反".
反谁呢?再看"馆".所谓"馆",即是"官"吃"饭"的地方,大多数朝代、大多数人民与"馆"无关.可是,当大多数人民都没有饭吃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就会像火焰一样指向"官"."饭馆"这两个字,一起去掉左半边,岂不是"反官".中国历史不断重演的也就是这一幕,官贪而民贫,官员大肚子高凸,人民匍匐在地,可一旦人民被逼无奈,官员们下馆子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当然,中国历史的根源并不在"官",而在"皇";不在"皇"身上,而在丑陋不堪的封建集权制度身上,"官",不过是一个被固化的"替罪羊".
3?腐败
什么是腐?"腐"="府"+"肉",含义不言自明,政府总是鱼肉百姓,或者说,一个不加限制的政府就是以掠夺百姓养活自己的.不知道造字那个时代,是否有了政府的概念,但是,这个字的现实意义令人佩服.
堂堂"府"第是"肉"垫起来的.肉有两类,一是牛羊猪狗、鸡鸭鱼虾、乌龟王八、鲍鱼海参,"海陆空"各种动物,都在其中.二是人肉,帝王之家,后宫三千;官宦之第,妻妾成群,没有一个腐败的官员不是在无数波涛汹涌的女人身上滚过来的,也正是从女人身上,坠入深渊.
"败"的构成也很独特.左边是"贝",在古代,贝就是一般等价物,和现在的人民币一样;右边从"文",可以解释成舞文弄墨、文人、经院哲学和一切与生产活动无关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左右偏旁合在一起,就是当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有了钱,并且有很多人游手好闲、不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的时候,"败"的迹象就出现了.
4?群众
羊是一种极为温顺的动物,也是人类*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兔子急了都咬人",可绵羊即使在被宰杀的时候,也不过是"咩咩"几声.羊肉也是美味,汉字当中很多充满幸福感的汉字都以"羊"作构件,比如"鲜",比如"美",比如繁体字"養",比如"善",比如"羹",都是因为有了"羊"的缘故.
羊,还是一种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群体性动物,只要有了领头羊,其他的羊都会与其保持高度一致,而极少会成为"迷途的羔羊".这样一种百依百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动物,怎么能不成为君王的*爱."群",左为"君",即君王,右为羊,即绵羊,"群"不过是君王身边的一群任其驱赶、任其宰割的绵羊而已.
集权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种命运,即使贵为皇亲国戚,也不能摆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惨处境,就像我们面对绵羊,想涮则涮,想烤就烤,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从来也没有任何商量.被我们称为"天子"的皇帝,就是这样俯视他的草民的.
古代中国称统治人民曰"牧".《淮南子》毫不掩饰地说:"夫牧民者,犹蓄禽兽也."在以暴力起家的统治者看来,被统治者是皮鞭下温顺的羊群,自己对他们拥有绝对的产权,生杀予夺,只由己便.不过,历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汉字简化之后,曾经踩在君王脚底下的"羊",地位上升了,在君王右侧和"君""平起平坐"了,但没有更改的是,"群"依然是被集权者驾驭的羊群.
"众"的繁体"衆",没有考证.简体"众",则展示了汉字象形的魅力.既像三个并排拉纤的船工,又像拉车的三匹老马,也像在肩上挽着绳套耕地的老农,*浪漫的想象莫过于,三只成行飞过万里天空的雁阵.
2006年8月1日
刘云枫,1965年10月生,河北省井陉县人,管理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醉心程序设计,有过十年之久的编程经历,之后,跳转经济管理学界,胡思乱写,现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uyf651019
李友申,1964年2月生,河北省高邑县人.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邮箱地址:liys_jwep@cass.org.cn
刘云枫,1965年10月生,河北省井陉县人,管理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醉心程序设计,有过十年之久的编程经历,之后,跳转经济管理学界,胡思乱写,现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uyf651019
李友申,1964年2月生,河北省高邑县人.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邮箱地址:liys_jwep@cass.org.cn
董事長從小就是個幸運兒,他什麼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董事長聰明過人,事事都被要求第一,他從來也沒讓人失望過。董事長又帥又能幹,父母優雅開明,太太美麗賢淑,兒女乖...
中国文物常识 本书特色 沈从文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行文严谨而生动,内容丰富而系统,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从文...
《冷启动:零成本做营销》内容简介:本书针对中小企业做营销没预算、没用户的痛点,系统梳理冷启动项目的思维和策略,帮助营销和运
料理,如何在過去五千年演化而來?以全球為觀察視角,以帝國為分析核心,探索「料理」的演化之道!人類不僅是社會的動物,也是煮食的動物。而「料理」這件事在過去五千年來...
中国小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共五章,包括:小学的发端——先帮时代;小学的创立——两汉时代;小学的发展——六朝隋唐时代;小学的转折——宋元明时代;小学的终结——清代...
国学指要 本书特色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为世界所公认。本书不仅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指示其重要的著作,而且从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梳理其精华之所在。除了...
中国经典寓言 本书特色 寓言是中华文学宝库里重要的一部分,它幽默风趣,有很强的现实讽刺意味,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极大启示。本书从138种古籍中精选了550则优秀...
民俗学与现代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汉语世界**本系统研究柳田国男思想的专著,系统介绍了柳田国男的生平事迹,对他开创的日本民俗学的起源、变迁、发展、理论方法等进...
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 内容简介 越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可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关越文化研究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越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育环境有何特色,越文化怎样...
陈书录,又名书禄,江苏高淳人。1976-1987年期间任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期间曾为在职硕士研究生);1988-1992年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师从程...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本书特色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我国高校中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本教材,也是系统研究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
天津的名门世家 内容简介 天津建卫六百周年丛书。天津的名门世家 目录 《天津的名门世家》编 著: 罗澍伟 来新夏 主编出 版 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条 形 码: ...
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的其中一册,以元朝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描述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
上野千鹤子2023全新作品!写给所有女性的清醒之书。“上野女士在这本书里讲到的东西,足以匹敌好几本专业书籍。”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以...
孔子随喜 本书特色 《孔子随喜》一书主要分两部分:上篇《孔子十二章》,以笃诚、优游之笔闲谈孔子,形象鲜明,生气灵动,活泼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下篇《论语随喜》,...
生育的禁忌与文化 本书特色 《生育的禁忌与文化》生育禁忌是积淀在人们心理深处的神秘文化现象,是属于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禁忌”一词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
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 内容简介 《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首次将章门弟子作为一个群体,从宏观层面加以集中考察,尤其是着重结合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几个与之相关方面(...
荒文野字 本书特色 李有成学贯东西,对萨义德、鲁西迪、周梦蝶、余光中、齐邦媛、张大春、苏童、张贵兴等文化名家有别出心裁的评论。《荒文野字》中的书评与文学评论,反...
《EV3机器人之快乐搭建》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市教委“高校支持北京市小学教育特色发展项目”(简称“高参小”)工作中,结合小学特
长江流域服饰文化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