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33年—2014年7月7日
籍贯:浙江永康
职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成就: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和宗教学家
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工作至今。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直接由讲师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中国佛教协会顾问;《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宗教研究》丛刊主编、《宗教社会科学》丛刊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方立天先生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
方立天教授曾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大学、学术团体,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讲学,推动了海内外学术交流。方立天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50年来,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4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50年来,方先生已出版了10部专著,7部论文集,主编、合编、合著18部,发表佛学、中国哲学、宗教、文化和治学等各类文章370多篇。当代中国宗教学奠基人、已故著名宗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任继愈先生曾亲为题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给予热情的鼓励。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撰联“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精思穷微著作传九州”相赠,反映了方立天教授50年来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成就。
主要经历
1961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方立天先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教研工作,确立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研究重点。
1962年,为了对佛教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方立天先生到中国佛学院进修8个月。
1964年,在《新建设》第三期发表《道安的佛教哲学思想》,在第8-9期发表《慧远佛教因果报应说批判》。
1965年,在《哲学研究》第五期发表《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新建设》第八期发表《僧肇的形而上学》。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杂志将其《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一文翻译为英文发表。
1969年到1972年,方立天先生和许多教授一起被发配到江西省余江农场劳动。
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方立天先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这部历史18年才完成的文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在初版13年后,于1995年再版,2002年三版。
198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慧远及其佛学》。同年,国务院将方立天先生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1980到1990年,中华书局陆续出版方立天先生和师友们一起编辑的《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共4卷10余册。
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华严金师子章校释》。这部校释得到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的高度评价,成为古籍整理的范本。
198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版《佛教哲学》。1986年该书获得中国图书荣誉奖,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图书优秀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方立天先生开始了培养研究生的工作。
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1992年二版,1997年三版。
1990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1992年二版。
1991年,《佛教哲学》出版增订版,加上了认识论部分,体系更加完整。
1993年,《佛教哲学》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2001年,方立天先生为教育部选中,成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基地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也由此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宗教学教研重镇。
200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版《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
2014年7月7日9时26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著述
学术论文
白化文(1930年8月27日-2021年7月6日),原名白迺桢,号承泽退士、颐和退士等,北京人。父母分别名为白云章、沈时敏。祖父白宝山为民国将领,曾外祖父为外馆...
生平简历 1924年6月20日,卞孝萱生于扬州没落的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寡母与卞孝萱相依为命。不识字的母亲每天先向邻人学会几个字,然后回家教卞孝...
黄锡全,男,汉族,1950年12月出生,湖北省江陵县(现为荆州市荆州区)人。1975年8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期间参加了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
刘大年于1915年8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一个中小地主家庭。抗日战争前家境已经衰落。六岁入小学,大部分时间念私塾。1929年—1931年,湘鄂西苏区开辟至华容,他积...
扬之水,1954年生,原名赵丽雅,浙江诸暨人。“扬之水”系其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1970年初中毕业,于北京...
杨曾宪,1948年出生于青岛,山东即墨人。1965年开始自修人文学科,文革中亦未间断。1967年高三毕业。1969年开始在码头、工厂、学校、街道干过各种临时工,...
傅谨,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1979年3月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在大学期间即开始关注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蔡良骥副教授...
董治安,1934年7月生,江苏徐州人。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此后一直在山东大学从事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文献的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起...
刘梦溪,1941年生,原籍山东,生于辽宁。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暨《世...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享誉海内外。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自...
一、小传 李浩,1960年6月出生,陕西靖边人,汉族,文学博士。曾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
陈支平,195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惠安县南浦乡东张村人(今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1977年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1...
巴兆祥,1963年10月生,安徽休宁人。1980~1987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历史系(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