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ú wàn juàn shū, xíng wàn lǐ lù)
字面意思
阅读万卷书籍,行走万里路程。字面强调通过广泛阅读和亲身实践来增长知识与见识。
深层含义
1. 知行合一: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否定“死读书”或“盲目行动”的极端。
2. 多维认知:读书获取间接经验,行路积累直接体验,二者互补以形成完整世界观。
3. 终身学习:象征持续探索的精神,适用于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乃至人生成长。
典故出处
- 原始表述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
- 思想溯源
- 司马迁为著《史记》遍访古迹,践行“行路”与“读书”结合。
- 宋代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进一步强化此理念。
结构分析
- 对仗工整:“读”与“行”、“书”与“路”形成动静结合的二元结构。
- 数字夸张:“万卷”“万里”以虚指强调量的积累,非实际计量。
- 时空并置:“书”代表时间维度的历史积淀,“路”象征空间维度的现实探索。
近义词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核心)
- 学以致用《论语》实践观
反义词
- 闭门造车《中庸》批判脱离实际
- 坐而论道《周礼》空谈之弊
易错点
- 割裂理解:误认为只需读书或只重实践,忽略二者协同性。
- 场景误用:用于描述旅游打卡(需强调“行路”的深度体验)。
- 书写错误:“卷”(书籍量词)误作“券”或“倦”。
文化冷知识
- 徐霞客实践:明代旅行家30年行10万公里,著《徐霞客游记》,堪称“行路”典范。
- 科举制度:清代举人需“游学”拜师,制度化学问与实践结合。
- 现代研学:日本“修学旅行”写入教育法,学生年均行程超200公里。
相关成语延伸
- 格物致知《礼记》,探究事物本质的求知方法
-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强调亲历的价值
- 学贯中西《明史》,空间维度的知识融合
当代启示
- 教育创新: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将课堂知识与实地调研结合。
- 职场发展:MBA案例教学+企业参访,模拟“读与行”的现代范式。
- 数字时代:电子书突破“万卷”存储限制,GPS导航重塑“万里路”体验。
经典哲思
- 儒家实践观: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认知阶梯论。
- 经验主义:洛克“白板说”主张知识源于感官经验,与“行路”逻辑相通。
- 存在主义:加缪《西西弗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行动哲学呼应。
总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文明的认知方法论。从司马迁踏遍九州著史,到今日火星车“天问一号”携人类知识探索太空,这个成语始终在诉说:真正的智慧,既需要站在巨人的书脊上瞭望,也需用双脚丈量未知的疆域。在元宇宙与AI重构现实的今天,它更启示我们——虚拟世界的“万卷书”与物理世界的“万里路”,终将在人类文明的下一章合流。
上一篇
下一篇
没有了
字面意思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对仗工整:“读”与“行”、“书”与“路”形成动静结合的二元结构。学以致用《论语》实践观书写错误:“卷”(书籍量词)误作“券”或“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文明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