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胡注举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景云撰。景云里贯已附见《三国辨误》条下。是书皆参订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之误,凡六十三条。而所正地理居多,颇为精核。然如周赧王五十七年大梁夷门监者注,以夷门为大梁北门,不知《史记·信陵君传》本作东门。又隋炀帝大业元年奇章公牛弘注,但引《隋书》、《新唐书》作“其章县”,不知《旧唐书》本作“奇章”,谓以县东八里奇章山得名。又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隧乡名见《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虵邱县条》下,唐高祖武德三年溱州见《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及《地理志·汝南郡》条下,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康化军见陆游《南唐书·烈祖本纪》,而注皆云无考。凡斯之类,尚未悉举。考书后附载王峻所作《景云墓志》,称作《通鉴胡注举正》十卷。而卷末其子黄中《跋》亦称书本十卷,屋漏鼠齧之馀,仅存什一。然则是编乃残阙之稿,其多所挂漏宜矣。要此所存诸条,亦未始不足资考据也。
《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明南轩撰。轩,字叔后,渭南人。据轩《自序》,题吏部文选司郎中前翰林院庶吉士
《通鉴释例》·一卷(内府藏本)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后附《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内府藏本)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光以治平二年受诏撰《通鉴》,以元丰七年十二月戊辰书成奏上
《甲子会纪》·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薛应旂撰。前四卷以六十甲子纪年。上自黄帝八年,下至嘉靖四十二年,为七十二甲子。又每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朝散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李焘经进”。考《宋史·艺文志》
《通鉴纲目释地纠缪》·六卷、《补注》·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庚撰。庚,字浦山,秀水人。是书以《通鉴纲目集览》、《质
《竹书统笺》·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徐文靖撰。文靖有《禹贡会笺》,已著录。是编盖作於孙之騄考定《竹书》以后,亦因伪
《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书表注》,已著录。案柳贯作《履祥行状》曰:
《春秋编年举要》(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杨时伟撰。时伟有《正韵笺》,已著录。是书成於崇祯甲戌。凡前后二编,皆仿《史记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内府藏本)宋江贽编。贽,字叔直,崇安人。政和中,太史奏少微星见,朝命举遗逸之士。有司以贽应诏,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原本题曰《续通鉴长编》,而以李焘《进长编表》冠之於前,是直以为焘之《长编
《西汉年纪》·三十卷(永乐大典本)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金华人,官大理司直。所著有《汉官总录》、《职原》等书,见马端
《五代春秋》·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尹洙撰。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进士,授绛州正平主簿。以荐为馆阁校勘。累迁右司
《明六朝索隐》·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明雷礼撰,何应元校。应元不知何许人。其书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卷首《题词》,称理宗国史为元载入北都,无复可考,故纂集理、度二朝
《帝王纪年纂要》·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元察罕撰,明黄谏补。察罕官至平章事,事迹具《元史》本传。谏有《从古正文》,
《纲目分注补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岩尹,溧阳人,前明诸生。初,朱子因司马光《
《经世策》·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魏校撰。校有《周礼沿革传》,已著录。是书编年纪事,起汉高祖奉楚怀王命伐秦之岁,止文帝
《秘阁元龟政要》·十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书中已称成祖,则嘉靖以后人作也。所纪皆明太祖事。然起於元顺帝至
《考定竹书》·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孙之騄撰。之騄有《尚书大传》,已著录。是编以沈约所注《竹书纪年》未为详备,因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