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李锴撰。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为汉辽东郡治,今为盛京辽阳州地,盖其祖籍也。康熙中,邹平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徵引,悉录原文。虽若不相属,而实有端绪。锴是编以骕书为稿本,而离析其文,为之翦裁连络,改为纪传之体。作《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书名。其遗文琐事不入正文者,则以类附注於句下。盖体例准诸《史记》,而排纂之法则仿《路史》而小变之。《自序》谓始事於雍正庚戌,卒业於乾隆乙丑,阅十六载而后就。其用力颇勤。考古来渔猎百家,勒为一史,实始於司马迁。今观《史记》诸篇,其出迁自撰者,率经纬分明,疏密得当,操纵变化,惟意所如。而其杂采诸书以成文者,非惟事迹异同,时相牴牾,亦往往点窜补缀,不能隐斧凿之痕,知镕铸众说之难也。此书一用旧文,翦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体如诗家之集句,于历代史家特为创格,较熔铸众说为尤难。虽运掉或不自如,组织或不尽密,亦可云有条不紊矣。至于《晋逸民传》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弥明、灵辄,《逆臣传》中列赵穿而不列赵盾,《乱臣传》中列郤芮、瑕吕饴甥,《嬖臣传》中列头须,《鲁列女传》中列施氏妇,予夺多所未允。又诸国公子皆别立传,而鲁、宋、蔡、曹、莒、邾六国则杂列诸臣中。《叛臣传》中如巫狐庸叛楚入吴,吴、楚两见;公山不狃叛鲁入吴,吴、鲁两见;已为重出,而屈巫见於楚,不见於晋。苗贲皇见於晋,不见於楚。又复自乱其例。如斯之类,不一而足。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为之曲讳焉。
──右“别史类”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东观汉记》、《后汉书补逸》之类,本皆正史也。然书已不完,今又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门。其先后从作者时代,亦与《编年类》例同,均稍示区别于《正史》尔。)
○别史类存目
《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国朝傅维鳞撰。维鳞初名维桢,灵寿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是书为其子汀州
《函史上编》·八十一卷、《下编》·二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邓元锡撰。元锡有《三礼绎》,已著录。是编盖仿郑樵《通志》而
《逸周书》·十卷(内府藏本)旧本题曰《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冢中。则
《南宋书》·六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钱士升撰。士升有《周易揆》,已著录。是编以《宋史》繁冗,故为删薙。然所刊削者不过
《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一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其书叙历代帝王世系、年号、岁数,亦略及贤否。各以数语括之,简陋殊甚
《晋书别本》·一百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蒋之翘撰。之翘,字楚穉,秀水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尝详对《晋书》,镂版
《建康实录》·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唐许嵩撰。嵩自署曰高阳,盖其郡望。其始末则不可考。书中备记六朝事迹,起吴大帝迄陈后
《书系》·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唐大章撰。大章字士一,仙游人,天启中贡生。此书摘汉以来诏令疏奏及前人事略,迄元而止。
《从龙谱》(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原本题锡山莘公李泽长编集。泽长不知何时人。书中多引邱濬语。又元《陆正传》末称正曾孙宗
《阅史约书》·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王光鲁撰。光鲁,字汉恭,淮安人。是书专为读史者考订之用。《地图》一卷,皆朱书
《隆平集》·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宋曾巩撰。巩,字子固,南丰人。嘉祐二年进士。调太平州司法参军,召为集贤校理,出
《季汉书》·五十六卷(内廷藏本)明谢陛撰。陛,字少连,歙县人。其书遵朱子《纲目》义例,尊汉昭烈为正统。自献帝迄少帝,为《
《晋记》·六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郭伦撰。伦字凝初,号酉山,萧山人,乾隆丙子举人。是书前有伦《自序》,称读《晋书·
《春秋战国异辞》·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陈厚耀撰。厚耀有《春秋长历》,已著录。是
《续后汉书》·四十七卷(编修庄承篯家藏本)宋萧常撰。常,庐陵人,乡贡进士。初,常父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
《明书》·四十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邓元锡撰。是书所纪,起於太祖,终於世宗。凡《帝典》十卷、《后妃内纪》一卷、《外戚
《古今纪要》·十九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黄震撰。震字东发,慈谿人,官至浙东提举,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是书撮举诸史,括
《路史》·四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罗泌撰。泌,字长源,庐陵人。是书成於乾道庚寅。凡《前纪》九卷,述初三皇至阴康无怀之
《辽大臣年表》·一卷、《金大臣年表》·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前列诸帝统系图,后为辽、金二表。俱系年於上,
《史略详注补遗大成》·十卷(内府藏本)明李纪撰。纪,字大正,金谿人。初,元庐陵曾先之撰《十八史略》,至宋而止。明初临川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