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十卷(内府藏本)
案《刘子》十卷,《隋志》不著录。《唐志》作梁刘勰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晁公武《读书志》俱据唐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序,作北齐刘昼撰。《宋史·艺文志》亦作刘昼。自明以来,刊本不载孝政注,亦不载其序。惟陈氏载其序,略曰,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刘歆、刘孝标作云云。不知所据何书,故陈氏以为终不知昼为何代人。案梁通事舍人刘勰,史惟称其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不云更有别书。且《文心雕龙·乐府篇》称,涂山歌於仆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於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兴。此书辨乐篇称,夏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与勰说合。其称殷辛作靡靡之乐,始为北音,则与勰说迥异,必不出於一人。又史称勰长於佛理,尝定定林寺经藏,后出家,改名慧地。此书末篇乃归心道教,与勰志趣迥殊。《白云霁道藏目录》亦收之《太玄部·无字号》中,其非奉佛者明甚。近本仍刻刘勰,殊为失考。刘孝标之说,《南史》、《梁书》、俱无明文,未足为据。刘歆之说,则激通篇称班超愤而习武,卒建西域之绩,其说可不攻而破矣。惟北齐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名见《北史·儒林传》。然未尝播迁江表,与孝政之序不符。传称昼孤贫受学,恣意披览,昼夜不息。举秀才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缀辑词藻,言甚古拙,与此书之缛丽轻蒨亦不合。又称求秀才十年不得,乃发愤撰高才不遇传。孝昭时出诣晋阳上书,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终不见收,乃编录所上之书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壁言,以指机政之不良,亦不云有此书。岂孝政所指,又别一刘昼欤?观其书末九流一篇,所指得失,皆与《隋书·经籍志·子部》所论相同。使《隋志》袭用其说,不应反不录其书。使其剽袭《隋志》,则贞观以后人作矣。或袁孝政采掇诸子之言,自为此书而自注之。又恍惚其著书之人,使后世莫可究诘,亦未可知也。然刘勰之名,今既确知其非,自当刊正。刘昼之名则介在疑似之间,难以确断。姑仍晁氏、陈氏二家之目,题昼之名,而附著其牴牾如右。
《择执录》·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王家启撰。家启字诚庵,蔚县人。顺治辛卯举人,官广东新会县知县。是书杂采嘉言善事,
《墨庄漫录》·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宋张邦基撰。邦基字子贤,高邮人。仕履未详。自称宣和癸卯在吴中见朱勔所采太湖鼋山石
《广仁类编》·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王时槐撰。时槐字子植,号塘南,安福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出为陕西布政使
《说楛》·七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焦周撰。周字茂叔,上元人。焦竑之子也。万历庚子举人。其书皆刺取诸书中新颖之语,及闻见所
《书斋夜话》·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俞琬撰。琬有《大易集说》,已著录。此书乃其平日读书论文随所得而笔记者。卷一皆辨论经
《禅寄笔谈》·十卷、《续谈》·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师撰。是书乃其自永昌罢归,寓居僧舍时作,故以禅寄为名。书中有称支
《书隐丛说》·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袁栋撰。栋号漫恬,吴江人。是书杂抄小说家言,参以己之议论,亦颇及当代见闻。原序
《识遗》·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罗璧撰。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人。《宋史》无传,不知其时代。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
《箐斋读书录》·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周洪谟撰。洪谟有《群经辨疑录》,已著录。是书卷首一行题南皋子述,篇中皆自称南皋子
《佩韦斋辑闻》·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俞德邻撰。德邻字宗大,号大迂山人,永嘉人。徙居京口。举咸淳癸酉进士。宋亡不仕,
《懿行编》·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李瀅撰。瀅字镜石,扬州兴化人。其书取诸史中嘉言懿行可为法程者,分类标题。纪事之后,
《博学汇书》·十二卷(内府藏本)明来集之撰。凡读书所得,随笔记录,不分门目,惟以类相从,鳞次栉比,俾可互证。视他书丛杂无
《五伦懿范》·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旧本题曰天台鹿门子撰,不著名氏。前有康熙五年自序一篇,又有康熙十年四明山人鹤控子序一
《积承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唐枢撰,其门人吴思诚编。以其承受於师门者积为一书,故曰《积承录》。卷首即拈真心二字立
《麈史》·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王得臣撰。得臣字彦辅,自号凤亭子,安陆人。嘉祐四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陈振孙《书录解题
《辨言》·一卷(永乐大典本)宋员兴宗撰。兴宗有《采石战胜录》,已著录。兴宗著作载於《永乐大典》者,皆冠以《九华集》字,惟
《潜邱劄记》·六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国朝阎若璩撰。若璩有《尚书古文疏证》,已著录。是编皆其考证经籍,随笔劄记之文。曰潜
《诚斋挥麈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宋杨万里撰。左圭收入《百川学海》中。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
《资麈新闻》·七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国朝魏裔介撰。其书亦钞撮杂说而成。卷一曰鬼神类,皆记幽冥因果,还魂托生之事。遇
《孝史类编》·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黄齐贤编。齐贤字敬思,嘉兴人。是编前列孝经,次述历代帝王孝行,次述历代孝子,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