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十卷(内府藏本)
案《刘子》十卷,《隋志》不著录。《唐志》作梁刘勰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晁公武《读书志》俱据唐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序,作北齐刘昼撰。《宋史·艺文志》亦作刘昼。自明以来,刊本不载孝政注,亦不载其序。惟陈氏载其序,略曰,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刘歆、刘孝标作云云。不知所据何书,故陈氏以为终不知昼为何代人。案梁通事舍人刘勰,史惟称其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不云更有别书。且《文心雕龙·乐府篇》称,涂山歌於仆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於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兴。此书辨乐篇称,夏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与勰说合。其称殷辛作靡靡之乐,始为北音,则与勰说迥异,必不出於一人。又史称勰长於佛理,尝定定林寺经藏,后出家,改名慧地。此书末篇乃归心道教,与勰志趣迥殊。《白云霁道藏目录》亦收之《太玄部·无字号》中,其非奉佛者明甚。近本仍刻刘勰,殊为失考。刘孝标之说,《南史》、《梁书》、俱无明文,未足为据。刘歆之说,则激通篇称班超愤而习武,卒建西域之绩,其说可不攻而破矣。惟北齐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名见《北史·儒林传》。然未尝播迁江表,与孝政之序不符。传称昼孤贫受学,恣意披览,昼夜不息。举秀才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缀辑词藻,言甚古拙,与此书之缛丽轻蒨亦不合。又称求秀才十年不得,乃发愤撰高才不遇传。孝昭时出诣晋阳上书,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终不见收,乃编录所上之书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壁言,以指机政之不良,亦不云有此书。岂孝政所指,又别一刘昼欤?观其书末九流一篇,所指得失,皆与《隋书·经籍志·子部》所论相同。使《隋志》袭用其说,不应反不录其书。使其剽袭《隋志》,则贞观以后人作矣。或袁孝政采掇诸子之言,自为此书而自注之。又恍惚其著书之人,使后世莫可究诘,亦未可知也。然刘勰之名,今既确知其非,自当刊正。刘昼之名则介在疑似之间,难以确断。姑仍晁氏、陈氏二家之目,题昼之名,而附著其牴牾如右。
《紫桃轩杂缀》·三卷、《又缀》·三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明李日华撰。日华有《梅墟先生别录》,已著录。是书《明史·艺文
《睿养图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杨观光撰。观光,招远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少詹事。是书乃其为赞善时所进。以唐六
《证学编》·四卷、附《证学论策》·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杨起元撰。起元字贞复,广东归善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寅阳十二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叶秉敬撰。秉敬有《字孪》,已著录。是编分十二篇,曰太极,曰仁孝,曰性善,曰工夫,
《知新录》·三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堂撰。棠字勿翦,歙县人。是书成於康熙丁酉。每一事采集众说,考其原始,参以论断
《嘉禾问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唐枢撰。枢於嘉靖壬辰、癸巳间讲学嘉兴,其门人录为此编,初名《四书杂问》,邑令周显宗
《庸言录》·(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姚际恒撰。际恒字善夫,徽州人。是编乃其随笔劄记。或立标题,或不立标题,盖犹草
《明辨类函》·六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詹景凤撰。景凤有《画苑补益》,已著录。是书《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正杨》·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陈耀文撰。耀文有《经典稽疑》,已著录。是书凡一百五十条,皆纠杨慎之讹。成於隆庆己巳。前
《昭鉴录》·十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洪武初奉敕撰。案《千顷堂书目》曰,太祖尝命礼部尚书陶凯等采录汉、唐以下藩王
《畏垒笔记》·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徐昂发撰。昂发字大临,长洲人。康熙庚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成於康熙戊戌。前有
《焦氏类林》·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录。是编前有自序,谓庚辰读书有感葛稚川语,遇会心处辄以片
《经世要谈》·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郑善夫撰。善夫字继之,闽县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事迹具《明史
《对问编》·八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江应晓撰。应晓字觉卿,徽州人。嘉靖末官涪州州判。是书刺取史籍所载天文、地理、人
《木钟台集》·(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唐枢撰。枢有《易修墨守》,已著录。此编凡分二十九种,曰礼元剩语,曰真谈,
《两山墨谈》·十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陈霆撰。霆有《唐馀纪传》,已著录。是书考证古籍,颇为详赡,而持论每涉偏驳。如据《
《南村随笔》·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陆廷灿撰。廷灿有《续茶经》,已著录。此其居家时取平日所见闻杂录之,而於新城王士祯
《君鉴》·五十卷(内府藏本)明景皇帝撰。景泰四年成书,有御制序。亦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二类,与宣宗臣鉴相同。而自二十九卷
《掌录》·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陈祖范撰。祖范有《经咫》,已著录。是书乃其劄记之文,皆考证名义训诂。然大抵捃摭旧文,
《孤竹宾谈》·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陈德文撰。德文号石阳山人,吉水人。嘉靖中以顺天府尹行部永平,馆於夷齐庙。公事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