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内府藏本)
国朝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唐以来虽疑经惑古如刘知几之流,亦以《尚书》一家列之《史通》,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鷟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蒐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其书初成四卷,馀姚黄宗羲序之。其后四卷又所次第续成。若璩没后,传写佚其第三卷。其二卷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条,七卷第一百二条、一百八条、一百九条、一百十条,八卷第一百二十二条至一百二十七条,皆有录无书。编次先后,亦未归条理。盖犹草创之本。其中偶尔未核者,如据《正义》所载郑玄《书序》注,谓马郑所传与孔《传》篇目不符,其说最确,至谓马郑注本亡於永嘉之乱,则殊不然。考二家之本,《隋志》尚皆著录,称所注凡二十九篇。《经典释文》备引之,亦止二十九篇。盖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止得二十九篇,与伏生数合,非别有一本注孔氏书也。若璩误以郑逸者即为所注之逸篇,不免千虑之一失。又《史记》、《汉书》但有安国上古文《尚书》之说,并无受诏作《传》之事。此伪本凿空之显证,亦辨伪本者至要之肯綮,乃置而未言,亦稍疏略。其他诸条之后,往往衍及旁文,动盈卷帙。盖虑所著《潜邱劄记》或不传,故附见於此,究为支蔓。又前卷所论,后卷往往自驳,而不肯删其前说,虽仿郑玄注《礼》先用《鲁诗》,后不追改之意,於体例亦究属未安。然反复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
《书经说意》·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沈伟撰。伟号虹野,吴江人。嘉靖壬子举人。是书分节总论,大旨不出讲章之习。所标某句截
《禹贡正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甲寅,据蔡氏《集传》为本。或偶出己见,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
《尚书质疑》·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是书用赵孟頫、吴澄之说,分今文、古文为二,
《尚书近指》·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孙奇逢撰。奇逢有《读易大旨》,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以主敬存心为《尚书》之纲
《尚书讲义》·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孝宗为建王,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即位后,迁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
《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其学淹贯群书,而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
《洪范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是编乃崇祯十年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纂集进呈
《尚书疏衍》·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陈第撰。第有《伏羲图赞》,已著录。是书前有第《自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
《书经旨略》·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王大用撰。大用字时行,号蘖谷,兴化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是编不载《经》
《禹贡方域考》·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汤奕瑞撰。奕瑞号玉峰,南丰人。雍正中官福建盐场大使。其书载《禹贡》本文,而专疏
《书传通释》·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彭勖撰。勖字祖期,永丰人。永乐乙未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事迹具《明史》本传。
《尚书广听录》·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欲注《尚书》而未及,因取旧所杂记者编次成书,名曰《广听》,用《汉
《九州山水考》·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孙承泽撰。是书取《禹贡》所载山水,分类相从。山凡四十有三,正导者二十有七,杂见
《尚书要旨》·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王肯堂撰。肯堂字宇泰,金坛人,樵之子也。万历己丑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事迹附
《禹贡说》·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郑晓撰。是篇诠释《禹贡》之文。其中如解“大野既潴”一条,解“扬州”一条、解“浮于江
《书绎》·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杨文彩撰。文彩字治文,宁都人。是编冠以《指略》十六条、《先儒论》二十一条、《四十二篇亡
《书经提要》(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章陬撰。陬字仲寅,黄岩人。正统丙辰进士,官礼部主事。是编以天文、地理、图书、律
《书经疏略》·六卷(江南巡抚采进本)国朝张沐撰。沐有《周易疏略》,已著录。是书从注疏本,以《书序》分冠诸篇。又从古本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