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内府藏本)
宋赵汝楳撰。汝楳,商王元份七世孙,资政殿大学士善湘之子。理宗时官至户部侍郎。考《宋史·赵善湘传》,载其说《易》之书,有《约说》八卷,《或问》四卷,《指要》四卷,《续问》八卷,《补过》六卷。盖研究是经,用功最久,故汝楳承其家学,以作是编。其说据《汉书·儒林传》称费直惟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疑《说卦》、《序卦》、《杂卦》皆为汉儒窜人。又以《系辞》多称“子曰”,定为门人所记,非夫子之书。因置此诸传,惟注经文。其以《彖传》散附彖辞,《小象》散附爻辞,仍用王弼之本。其以《大象》移於卦画之后,彖辞之前,以《文言》散附《乾》、《坤》、《彖传》及《小象》后,则又汝楳之新意。割裂颠倒,殊属师心。又王弼本虽移传附经,尚有“彖曰”、“象曰”、“文言曰”字,以存识别。汝楳并此而去之,使经传混淆,茫然莫辨,尤为治丝而棼。其每卦之中皆以卦变立论,亦未免偏主一隅。然其说推阐详明,於比应乘承之理,盈虚消长之机,皆有所发挥,不同穿凿。於宋人《易》说之中,犹为明白笃实。《易雅》一卷,总释名义,略如《尔雅》之释《诗》,故名曰“雅”。其目曰《通释》,曰《书释》,曰《学释》,曰《情释》,曰《位释》,曰《象释》,曰《辞释》,曰《变释》,曰《占释》,曰《卦变释》,曰《爻变释》,曰《得失释》,曰《八卦释》,曰《六爻释》,曰《阴阳释》,曰《太极名义释》,曰《象数体用释》,曰《图书释》,凡十八篇。其论图书曰:“《易》有衍数,有积数。自五衍而为五十者,衍数也。自一二三四五积而为五十五者,积数也。图书二数,皆积数之俦,不可以与於揲蓍也。故舍图书之名而论二数,则自有妙理。强二数以图书之名,则於经无据。”可谓善於解纷矣。《筮宗》一卷,朱彝尊《经义考》作三卷,盖是书原本题《释本》第一、《述筮》第二、《先传考》第三,彝尊以一篇为一卷也。其推明大衍之数,颇为明白。於诸家旧说,一一条辨,亦具有考订云。
《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宋朱鉴编。案朱子世系,朱子三子,长子塾;塾二子,长曰鉴,则朱子嫡长孙也。鉴字
《易经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姚舜牧撰。舜牧字虞佐,乌程人。万历癸酉举人。历官新兴、广昌二县知县。考舜牧生於嘉
《周易辑说明解》·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冯椅撰”。椅有《厚斋易学》,已著录,此其别行之伪本也。案椅原书,《宋史
《易学变通》·六卷(永乐大典本)元曾贯撰。贯字传道,泰和人。天历辛巳举於乡。官绍兴府照磨。元季兵乱,弃官家居。乡人推率义
《大易法象通赞》·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元郑滁孙撰。滁孙字景欧,处州人。宋景定间进士。尝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
《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黄宗炎撰。宗炎字晦木,馀姚人。宗羲
《周易集解增释》·八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仁浃撰。仁浃,秀水人。是书前有乾隆戊辰《自序》。首八卷载诸儒传授及王氏《
《御纂周易述义》·十卷乾隆二十年奉敕撰。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
《读易略记》(无卷数,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又号罍菴,海宁人。崇祯庚辰进士,官旌德县知县。其
《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附《群经辅易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际泰撰。是编谓《河图》、《洛书》体用相为附丽,表里
《加年堂讲易》·十二卷(编修戈岱家藏本)国朝周渔撰。渔字大西,兴化人。顺治己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前有《自序》,称与
《重订易学说海》·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郭宗磐撰。宗磐号鹏海,晋江人。是书成於万历辛亥。用注疏本,顺文推衍。专主义理,
《周易易简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高攀龙撰。攀龙字云从,无锡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
《周易集注》·十一卷、《图说》·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王琬撰。琬,渭南人。是书成於乾隆乙酉。《自序》称年八十有一,盖
《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夫之撰。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汉阳人。前明举人。是编乃其读《易
《图卦亿言》·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贺沚撰。沚字汝定,庐州人。隆庆庚午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是书以图书为《易》原本。首
《原易》·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上卷《原太极图书》凡十一条,下卷《原六十四卦》。皆剿袭旧文,别无辨获,不足
《易图亲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来集之撰。此书取《序卦》、《杂卦》以及三陈、九德、先天、后天之义为图四十有五,而各
《顾氏易解》(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顾曾唯撰。曾唯字一贯,号鲁斋,吴江人。嘉靖癸丑进士。朱彝尊《经义考》载顾曾唯《
《易说》·四卷(永乐大典本)宋赵善誉撰。善誉字静之,宗室子也。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累迁大理丞,潼川路提刑转运判官。事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