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寮集》·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安中撰。安中字履道,中山曲阳人。登进士第。累擢尚书左丞,出知燕山府。除大名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安置象州。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卒。事迹具《宋史》本传。安中以词藻擅名,而行谊甚为纰缪。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少时尝师事苏轼於定武,未卒业而轼去。会晁说之为无极令,复往执弟子礼。说之勖以为学当慎初之旨,因筑室榜曰“初寮”。其闻见议论得於说之为多。及后贵显,遂讳晁学,但称“成州使君四丈”,无复“先生”之号。今考集中,多直呼说之为晁以道,与振孙言相合。其佻薄已可概见。曾敏行《独醒杂志》称,安中初学东坡书。崇、观、宣、政间,颇更少习,南渡以来,复还其旧。其随时局为翻覆,亦为灼然。史称其以作《瑞应表》受知徽宗。考蔡绦《铁围山丛谈》,实由谄事梁师成以进。《幼老春秋》又称其交结蔡攸,引入禁中,则奔竞无耻,更为小人之尤。史又称其附和童贯、王黼,赞成复燕之议。又身自请行,规措失当,招纳叛亡,挑衅强邻,祸贻宗社。则误国之罪尤为深重。然其诗文丰润凝重,颇不类其为人。四六诸作,尤为雅丽。史称徽宗尝宴睿谟殿,安中赋百韵诗纪事。令大书殿屏,仍以副本分赐侍臣。王明清《挥麈后录》载其诗,周煇《清波杂志》又补载其序,皆盛相推挹。张邦基《墨庄漫录》又载其《立春帖子》,称以才华清丽。其人虽至不足道,而文章富赡,要有未可尽泯者。录而传之,亦不以人废言之义也。其集见於本传者七十六卷。晁公武《读书志》止作十卷。赵希弁《附志》则作《前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又《内外制》二十六卷。与史传目次相符。自明以来,久佚不见。今从《永乐大典》采掇裒次,尚得诗文数百篇。周必大序称安中送其曾大父诗“不论与汝小一月,政自容君数百人”句。又杨万里《诚斋诗话》称安中“行余深少宰制,仰惟前代,守文为难,相我受民,非贤不乂”句。又在象州思乡作文,有“万里邱坟,草木牛羊之践履。百年乡社,室家风雨之飘摇”等句。今俱不见於集中。是其散佚甚多。然蒐罗什一,犹可考见崖略。谨厘为八卷,而仍以李邴、周必大、周紫芝序三篇冠之卷首,以存其旧焉。
《耕学斋诗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袁华撰。华字子英,昆山人。生於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坐累逮系,死於京师
《健松斋集》·二十四卷、《续集》·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方象瑛撰。象瑛有《封长白山记》,已著录。是集,象瑛所自编。凡
《文山集》·二十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文天祥撰。天祥事迹具《宋史》本传。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
《石淙稿》·十九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杨一清撰。一清有《关中奏题稿》,已著录。考《明史·艺文志》载《一清奏议》三十卷、《
《梅花百咏》·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国朝李确撰。是编,乃确甲申以后遁迹龙湫山中,一月间咏梅花七律百首。《自序》谓:“寄
《桐乳斋诗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梁文濂撰。文濂字谿父,钱塘人,大学士诗正父也。是集凡诗九百馀首,而同时唱和诸
《止斋论祖》·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陈傅良撰。傅良有《春秋传》,已著录。初,傅良讲学城南茶院时,以科举旧学,人无异辞
《柏斋集》·十一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明何瑭撰。瑭有《医学管见》,已著录。瑭笃行励志,其论学一以格致为宗。集中《送湛若水序
《少室山房续稿》·十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明胡应麟撰。应麟有《笔丛》,已著录。是编凡《两都集》一卷,《兰阴集》一卷,《
《白露山人遗稿》·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黄傅撰。傅字梦弼、兰谿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编诗文各一卷,其居在邑
《壶山四六》·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考南宋文士号壶山者有四。其一为宋自逊,字谦父。方回《瀛奎律髓》所谓谒
《礼部集》·二十卷、《附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吴师道撰。师道有《战国策校注》,已著录。其集原名《兰阴山房类稿》。
《韩山人集》·(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元韩奕撰。奕有《易牙遗意》,已著录。其诗古体伤於浅率。近体如《新秋次韵》云:“丰
《翠微南征录》·十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华岳撰。岳字子西,贵池人。为武学生。开禧元年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大理寺
《雪园诗集》·六卷(编修郑际唐家藏本)国朝梁珪撰。珪字至铉,号雪园,福建长乐人。是集,前有其友袁奂《序》,作於康熙甲辰。
《梅谷集》·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庄履丰撰。履丰字中熙,晋江人。万历丁丑进士,改庶吉士。其集前十四卷皆杂文,后四卷为
《客亭类稿》·十五卷(永乐大典本)宋杨冠卿撰。冠卿字梦锡,江陵人。《宋史》不为立传。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此集,而亦不详
《野处类稿》·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洪迈撰。迈有《容斋随笔》,已著录。《宋史·艺文志》载迈《野处猥稿》一百四卷、《琼
《别本后乐集》·十卷、《附录》·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卫泾撰。泾集本五十卷,刊於元代,岁久散佚。今从散见《永乐大典》中
《东观集》·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魏野撰。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先世蜀人,徙於陕州。真宗闻其名,召之,不出。天禧三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