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说》·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惠士奇撰。士奇有《半农易说》,已著录。是编不载《周礼》经文,惟标举其有所考证辨驳者,各为之说,依《经》文次序编之,凡《天官》二卷,计六十一条。《地官》三卷,计六十三条。《春官》四卷,计九十五条。《夏官》二卷,计六十一条。《秋官》二卷,亦六十一条。《考工记》一卷,计四十条。古圣王经世之道,莫切於《礼》,然必悉其名物而后可求其制度,得其制度而后可语其精微,犹之治《春秋》者不核当日之事实,即不能明圣人之褒贬。故说《礼》则必以郑氏为宗,亦犹说《春秋》者必以左传为本。郑氏之时,去周已远。故所注《周礼》,多比拟汉制以明之。今去汉末复阅千六百年,郑氏所谓犹今某物、某事、某官者,又多不解为何语。而当日经师训诂,辗转流传,亦往往形声并异,不可以今音、今字推求。士奇此书,於古音、古字皆为之分别疏通,使无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求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其中如因巫降之礼,遂谓汉师丹之使巫下神为非惑左道;因《貍首》之射,遂谓周苌宏之射诸侯为非依物怪;因庶民攻说,翦氏攻禜,遂谓段成式所记西域木天坛法禳虫为周之遗术:皆不免拘泥古义,曲为之词。又如因含玉而引及餐玉之法,则失之蔓衍。因《左传》称仍叔之子为弱,遂据以断犁牛之子为犊,亦失之附会。至於引《墨子》以证司盟之诅,并以证《春秋》之观社,取其去古未远,可资旁证可也,遂谓不读非圣之书者非善读书,则词不达意,欲矫空谈之弊,乃激而涉於偏矣。然统观全书,徵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百瑜一瑕,终不能废其所长也。
《五服集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徐骏撰。骏,常熟人。是书成於正统戊午。考论五服之制,设为问答以明之。大旨於古制遵
《周礼订义》·八十卷(内府藏本)宋王与之撰。与之字次点,乐清人。淳祐二年六月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牒温州宣取是编。知温
《读礼纪略》·六卷、附《婚礼广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朱董祥撰。董祥字熊占,长洲人。是书成於康熙乙卯,乃其居父丧
《考工记通》·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徐昭庆撰。昭庆字穆如,宣城人。是书《凡例》有曰“此注本之朱周翰之《句解》,上而参
《郊社考辨》·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塨撰。塨有《周易传注》,已著录。是编立论主南北郊分祀,大致皆本之毛奇龄。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内府藏本)国朝纳喇性德撰。性德有《删补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已著录。是编因陈澔《礼记集说》
《校补礼记纂言》·三十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元吴澄原本。国朝朱轼重订。澄有《易纂言》,轼有《周易传义合订》,皆已著录。是
《周官集注》·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
《周礼述注》·六卷(编修郑际唐家藏本)明金瑶撰。瑶有《六爻原意》,已著录。是书成於万历己卯。前有瑶《自序》并所作《凡例》
《礼记纂言》·三十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案危素作澄《年谱》,载至顺三年澄年八十四,留抚
《书仪》·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司马光撰。考《隋书·经籍志》,谢元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有《书仪》二卷。以至王宏、王
《周礼补亡》·六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元邱葵撰。葵字吉甫,莆田人。《闽书》作同安人,未之详也。是书本俞庭椿、王与之之说
《礼经会元》·四卷(内府藏本)宋叶时撰。时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及第,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官吏部尚
《仪礼集编》·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是书成於乾隆丁卯。裒辑古今说《仪礼》者一
《大小宗通绎》·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是书谓郑康成《礼记·大传注》以别子之世长子为大宗,别子庶子之长子为小
《曾子问讲录》·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书载许輶以下诸人质问之辞,而各为之答。大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夏休撰。休,会稽人。绍兴中进士。楼钥《序》云:“以上书补官,一试吏而止。”亦未详为
《夏小正注》·一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国朝黄叔琳撰。叔琳有《砚北易钞》,已著录。《夏小正》一书,原载《大戴礼》中,自《隋
《大戴礼记》·十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汉戴德撰。《隋书·经籍志》曰:“《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崇文总
《周礼质疑》·五卷(河南巡抚采进本)国朝刘青芝撰。青芝有《学诗阙疑》,已著录。是书摘《周礼》旧注及前人经训互相参证,间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