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新改版,此系列隆重推出精华套餐,浓缩莫言、周国平、毕淑敏、王小波等当代著名作家精心之作。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作品(珍藏版)》分为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部分,还收录了鸟的天堂、做大哥的人、静寂的园子、月夜鬼哭、沙多——吉里等经典作品。
巴金及其作品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之家。巴金在成都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14年母亲的病逝以及1917年父亲的相继病故,结束了他快乐的童年,也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巴金逐渐看到封建大家庭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互相倾轧,感受到了封建家庭“专制”的压迫,这对巴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唤醒了巴金。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在‘五四’运动后我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时候,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有点张皇失措,但是我也敞开胸膛尽量吸收,只要是伸手抓得到的新的东西,我都一下子吞进肚里。只要是新的、进步的东西我都爱;旧的、落后的东西我都恨。”(《巴金选集·后记》,《读书》1979年第2期)。而*先打开少年巴金心扉的是克鲁泡特金宣传无政府主义理想的小册子《告少年》,廖亢夫描写俄国革命青年反抗沙皇统治而英勇献身的话剧《夜未央》。这些书和“五四”时期的一些进步书刊一起激发了少年巴金对“梦景中的英雄”和“终身事业”的追求。1920年9月,巴金和他的三哥一起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1年参加秘密青年团体“均社”,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1923年春末又随三哥一起离开成都,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求学。1927年,巴金为了进一步对无政府主义进行研究而离开上海赴法国学习,沿途写下了他的**本散文集《海行杂记》。但在法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巴金并没找到真正的出路,却看到他“梦境中的英雄”们的政治活动屡遭失败。理想受到的打击和心灵的苦闷促使巴金拿起了手中的笔,把他的爱和恨倾泻在文学创作中并以此为武器,于是产生了1928年的《灭亡》。从此以后,巴金再也没有离开过文学创作这条路。
巴金的文学创作横跨现代、当代两大时期。从1928年《灭亡》起到建国前约二十年的时间,巴金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和外国文学译作。其影响*大的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中、长篇创作与茅盾、老舍、沈从文的中、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建国后,他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散文,及至1979年后,《随想录》的写作又掀散文创作的高潮。
巴金的作品,是中国新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世界的核心是“感情”,是“爱”与“憎”感情潜流的交替。这“感情”有别于郁达夫笔下作为个体的人从麻木中觉醒过来后所体验的孤独、迷惘与苦痛,其特质是“不平”。这“不平之鸣”针对的正是他所深深领教过的压迫、束缚人的“制度”。他自己就说过“我曾说我鞭挞的是制度”。但和茅盾不同,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冷静、客观的制度“解剖师”,他是以炙热到似乎无法遏制的情绪的融铸来代替冷静的分析、不露声色的讽刺。巴金正是以这淹没一切的感情热烈地拥抱人生和时代的大问题,以纯洁的理想主义精神震撼了青年的心。他侧重的是“情绪化”、“人格化”的制度,这种制度经过了千年的积淀,早已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化为笼罩于整个城市、笼罩于从《家》与《憩园》中的豪宅大院直到《寒夜》中的小门小户之上的挥之不去的生活氛围,好像一张无形的网,压抑着无形的感情。而要挣脱这无形的网,就必须以同样无形的生命洪流与青春之火去冲破它、焚毁它。在他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早期作品中,越要挣脱,就越感到压抑,感到这张“网”的束缚令人窒息,于是*后在高潮中爆发:“挣脱”的力量压过了“束缚”的力量,因此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而到了《寒夜》《憩园》,外界的无形之网无形之黑暗*终阻滞了主人公的生命洪流,泯灭了主人公的青春之火,因此显现出阴郁、压抑的风格。特别是《憩园》,外在的制度已经深入人的骨髓,成为杨老三、姚氏父子的自我束缚,而他们都终于没能挣脱这种自我束缚,造成了人生的悲剧。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类悲剧的自我根源,因此显现出忧婉伤感的情调。
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会以这样一种面貌出现,是在于巴金并不是以一个文人的自觉来写小说,而是借小说来浇心中“块垒”,发出“灵魂的呼号”。他曾真诚地袒露道:“我只是把写小说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在写作中所走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我的生活是痛苦的挣扎,我的作品也是的。……我确实爱自己的文章,因为每一篇小说里都混合了我的血和泪,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唤醒了一段痛苦的回忆,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叫出了一声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许多年来我在暗夜里叫喊的目标。它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受苦的、惨痛的景象又像一根鞭子那样在后面鞭打我。我任何时候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我的小说就是我在这个旅程中沿途丢下的东西”(巴金《电椅集·代序》)。的确是这样,无论是他早期“青春型”的创作,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以单纯、热烈、鲜明恣肆的感情来冲决一切的“浪漫”之作,还是后期“悲歌型”的创作,如《第四病室》、《憩园》、《寒夜》等以哀婉、深沉、细腻的刻画深人_切的“现实”之作,以情动人,以“灵魂的呼号”震撼人,都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
巴金是写小说的圣手,也是写散文的大家。他70年代以前的散文平实自然,不夸饰,无渲染,但同时又热情洋溢,文风流畅不滞。及至晚年,巴金获得“第二次解放”后,开始写作《随想录》等系列散文,对“文革”、对自己都作出了极其深刻的反思与“拷问”。在《随想录》等散文的写作中他赞赏大胆无畏的历史实录精神,推崇“微言大义”、“一字诛心”的“春秋笔法”,追求简隽犀利的富于穿透力的文风。如果说他早年的散文如他所认为的是“一个多嘴的年轻人,一开口就不肯停”(巴金《谈我的“散文”》,《萌芽》1958年第9期),那么,他晚年的散文则是深刻、节制、洞察而又沉痛的“长者”了。
巴金本无意为作家,但时代、理想终使其成为一个使命感极其强烈的作家。对他而言,文学创作既是心灵的敞开与呼号,也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崇高事业。他以战士的姿态写作,敢于喊出真实的声音,真诚地与时代的脉搏紧相呼应:二三十年代,作为“五四”产儿的他以那坦率的躁动、冲决一切的热情讴歌青春,抒发时代苦闷;40年代,则和他的作品一起承担战争的负荷,抛开先前的高昂热烈的青春的歌咏,换之以对有着“血和痰”的委顿生命的刻写,挽歌阵阵的“园”代替了交锋激烈的“家”,也不复有英雄,仃的只是“寒夜”中委琐的小人物及他(她)们渺小的悲喜剧;五六十年代的巴金则怀着热情和向往讴歌着一切新事物;经历十年浩劫,至70年代末,巴金再一次拿起真诚的笔,以*适宜于袒露自己心怀的散文反思了逝去年代的噩梦与自我。《随想录》的写作不但提醒着人们巴金散文写作的成就,也再次显露了老人一生永不放弃求真的诚实灵魂与战士品格。
本作品选力图把巴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选取一二,着眼于巴金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从热情奔放到悲哀沉郁的创作风格的变化,从英雄到凡人角色的转换,从小说到散文的创作重心的转移;从而让渎者看到一个完整的巴金:从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纯洁热烈的巴金,到中年在战火中熔铸而成的沉郁细腻的巴金,到建国之初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巴金,再到浩劫过后沉痛反思的巴金。
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像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一条石板道伸进河里,旁边就泊着阿李的船。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许多紫色的花朵在那里开放,莲叶就紧紧贴在船头。
船里燃着一盏油灯,灯光太微弱了。从外面看,一只睡眠了的船隐藏在一堆黑影里。没有人声,仿佛这里就是一个无人岛。然而的确有人在船上。
篷舱里直伸伸地躺着两个客人。一个孩子坐在船头打盹。船夫阿李安闲地坐在船尾抽烟。没有人说话,仿佛话已经说得太多了,再没有新的话好说。客人都是老客人。船每天傍晚开往城里去;第二天上午,就从城里开回来。这样的刻板似的日程很少改变过,这些老客人一个星期里面总要来搭几次船,在一定的时间来,不多说话,在舱里睡一觉,醒过来,船就到城里了。有时候客人在城里上岸,有时候客人转搭小火轮上省城去。那个年轻的客人是乡里的小学教员,家住在城里,星期六的晚上就要进城去。另一个客人是城里的商店伙计,乡下有一个家。为了商店的事情他常常被老板派到省城去。
月光在船头梳那个孩子的乱发,孩子似乎不觉得,他只顾慢慢地摇着头。他的眼睛疲倦地闭着,但是有时又忽然大睁开看看岸上的路,看看水面。没有什么动静。他含糊地哼了一声,又静下去了。
“奇怪,根生这个时候还不来?”小学教员在舱里翻了一个身,低声囟语道。他向船头望了望,然后推开旁边那块小窗板,把头伸了出去。
四周很静。没有灯光,岸上的那座祠堂也睡了。路空空地躺在月光下。在船边,离他的头很近,一堆水莲浮在那里,有好几朵紫色的花。
他把头缩回到舱里就关上了窗板,正听见王胜(那个伙计)大声问船夫道:
“喂,阿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
“根生还没有来。还早,怕什么!”船夫阿李在后面高声回答。
“根生每次七点钟就到了。今晚——”小学教员接口说。他就摸出了表,然后又推开窗板拿表到窗口看,又说:“现在已经七点八个字了。他今晚不会来了。”
“会来的,他一定会来的,他要挑东西进城去,”船夫坚决地说。“均先生,你们不要着急。王先生,你也是老客人,我天天给小火轮接送客人,从没有一次脱过班。”
均先生就是小学教员唐均。他说:“根生从来没有迟到过,他每次都是很早就到的,现在却要人等他。”
“今晚恐怕有什么事把他绊住了,”伙计王胜说,他把右脚抬起来架在左脚上面。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作品(珍藏版)》分为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部分,还收录了鸟的天堂、做大哥的人、静寂的园子、月夜鬼哭、沙多——吉里等经典作品。
红楼识小录 本书特色《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邓云乡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 本书特色 这是关于故乡*温暖的怀旧,也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乡愁。谨以此书,写给我们渐渐消失的故乡……午夜细雨,新雪旧房。冬夏春秋四季难忘,...
蓝诗歌-2014年卷 本书特色 谷禾编著的《蓝诗歌(2014年卷)》精选了活跃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胡弦、施茂盛、苏历铭、谷禾、李南、池凌云、蓝野、铁夫、王夫刚...
战争与和平-读者文摘-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民国时期作家的文章,内容聚焦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动荡年代,揭示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展现的反抗精神,还原真实历史,...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了百年内国人包括港台和海外学者编撰的比较文学著作约800种,简要介绍了每部书的主要内容,评述其特点和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
宛在水中央-《诗经》的美丽读法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对于《诗经》中的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解释。并且收入了《关关睢鸠》、《燕燕于飞》、《归去来兮》、《相约溱洧》、《大地...
《世界哲学史》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
当代散文-何为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他运用自如的笔”,“使他在偶然的感触中,发挥自己的优点,留下深刻的文字”,其作品具有‘“构思隽永,文字别致”的独特风格(菌子《...
《创新秩序重构》内容简介:未来30年,人类将迎来创新黄金时代,创新秩序将成为世界秩序新主线。中国必将实现创新崛起,阔步迈向世
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居楚辞新证 本书特色 《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繁体竖排版)》是于省吾著作集之一,由于省吾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泽螺居诗...
《博尔赫斯,口述》内容简介:演讲集。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博尔赫斯在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大学讲授了五堂课,分别以书籍、不朽、伊曼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辽海出版社出版★ 装帧典雅古朴,以牛皮纸贴裱瓦楞为函套基底,简约大方,有效保护书籍★ 6册总达60...
小毛驴之歌 本书特色 《小毛驴之歌》是西班牙获诺奖的作家希梅内斯的一部散文集。虽然创作这部作品时希梅内斯已是二十三岁,血气方刚的青年,但他童心未泯,仍时常生活在...
《好好学Java:从零基础到项目实战》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Java基础开发教程,使用Java 11版本,以IntelliJ IDEA为开发环境,从软件
在世遗作 本书特色 《在世遗作》是奥地利作家穆齐尔1936年出版一个小品文自选集。其中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这些作品...
《了无痕:报人读史礼记五集》内容简介:《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为田东江“报人读史札记系列”第五本,延续了前几集的风格。
燃烧的马 本书特色 温亚军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行客,他的作品萦绕于全篇的是感觉和抒情,是厚重粘稠的氛围。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一个隽永的画面中完成的,而且常常只有...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 本书特色★ “中国十大散文家”之一鲍尔吉·原野*新散文集 ★ 探寻世道人心,叩问现代社会,与我们一起寻找内心的故乡 ★ 席慕蓉、张晓风...
襁褓与行囊 本书特色 马绍玺的诗是素朴的、真诚的。他的诗发自本然,写的是故乡、母亲、青春、山川田野和*亲密的爱人。即便是那些思考时光、爱情和人生的诗篇,也并没有...
索尔仁尼琴读本 本书特色 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