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新改版,此系列隆重推出精华套餐,浓缩莫言、周国平、毕淑敏、王小波等当代著名作家精心之作。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作品(珍藏版)》分为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部分,还收录了鸟的天堂、做大哥的人、静寂的园子、月夜鬼哭、沙多——吉里等经典作品。
巴金及其作品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之家。巴金在成都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14年母亲的病逝以及1917年父亲的相继病故,结束了他快乐的童年,也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巴金逐渐看到封建大家庭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互相倾轧,感受到了封建家庭“专制”的压迫,这对巴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唤醒了巴金。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在‘五四’运动后我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时候,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有点张皇失措,但是我也敞开胸膛尽量吸收,只要是伸手抓得到的新的东西,我都一下子吞进肚里。只要是新的、进步的东西我都爱;旧的、落后的东西我都恨。”(《巴金选集·后记》,《读书》1979年第2期)。而*先打开少年巴金心扉的是克鲁泡特金宣传无政府主义理想的小册子《告少年》,廖亢夫描写俄国革命青年反抗沙皇统治而英勇献身的话剧《夜未央》。这些书和“五四”时期的一些进步书刊一起激发了少年巴金对“梦景中的英雄”和“终身事业”的追求。1920年9月,巴金和他的三哥一起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1年参加秘密青年团体“均社”,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1923年春末又随三哥一起离开成都,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求学。1927年,巴金为了进一步对无政府主义进行研究而离开上海赴法国学习,沿途写下了他的**本散文集《海行杂记》。但在法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巴金并没找到真正的出路,却看到他“梦境中的英雄”们的政治活动屡遭失败。理想受到的打击和心灵的苦闷促使巴金拿起了手中的笔,把他的爱和恨倾泻在文学创作中并以此为武器,于是产生了1928年的《灭亡》。从此以后,巴金再也没有离开过文学创作这条路。
巴金的文学创作横跨现代、当代两大时期。从1928年《灭亡》起到建国前约二十年的时间,巴金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和外国文学译作。其影响*大的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中、长篇创作与茅盾、老舍、沈从文的中、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建国后,他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散文,及至1979年后,《随想录》的写作又掀散文创作的高潮。
巴金的作品,是中国新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世界的核心是“感情”,是“爱”与“憎”感情潜流的交替。这“感情”有别于郁达夫笔下作为个体的人从麻木中觉醒过来后所体验的孤独、迷惘与苦痛,其特质是“不平”。这“不平之鸣”针对的正是他所深深领教过的压迫、束缚人的“制度”。他自己就说过“我曾说我鞭挞的是制度”。但和茅盾不同,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冷静、客观的制度“解剖师”,他是以炙热到似乎无法遏制的情绪的融铸来代替冷静的分析、不露声色的讽刺。巴金正是以这淹没一切的感情热烈地拥抱人生和时代的大问题,以纯洁的理想主义精神震撼了青年的心。他侧重的是“情绪化”、“人格化”的制度,这种制度经过了千年的积淀,早已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化为笼罩于整个城市、笼罩于从《家》与《憩园》中的豪宅大院直到《寒夜》中的小门小户之上的挥之不去的生活氛围,好像一张无形的网,压抑着无形的感情。而要挣脱这无形的网,就必须以同样无形的生命洪流与青春之火去冲破它、焚毁它。在他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早期作品中,越要挣脱,就越感到压抑,感到这张“网”的束缚令人窒息,于是*后在高潮中爆发:“挣脱”的力量压过了“束缚”的力量,因此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而到了《寒夜》《憩园》,外界的无形之网无形之黑暗*终阻滞了主人公的生命洪流,泯灭了主人公的青春之火,因此显现出阴郁、压抑的风格。特别是《憩园》,外在的制度已经深入人的骨髓,成为杨老三、姚氏父子的自我束缚,而他们都终于没能挣脱这种自我束缚,造成了人生的悲剧。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类悲剧的自我根源,因此显现出忧婉伤感的情调。
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会以这样一种面貌出现,是在于巴金并不是以一个文人的自觉来写小说,而是借小说来浇心中“块垒”,发出“灵魂的呼号”。他曾真诚地袒露道:“我只是把写小说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在写作中所走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我的生活是痛苦的挣扎,我的作品也是的。……我确实爱自己的文章,因为每一篇小说里都混合了我的血和泪,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唤醒了一段痛苦的回忆,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叫出了一声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许多年来我在暗夜里叫喊的目标。它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受苦的、惨痛的景象又像一根鞭子那样在后面鞭打我。我任何时候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我的小说就是我在这个旅程中沿途丢下的东西”(巴金《电椅集·代序》)。的确是这样,无论是他早期“青春型”的创作,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以单纯、热烈、鲜明恣肆的感情来冲决一切的“浪漫”之作,还是后期“悲歌型”的创作,如《第四病室》、《憩园》、《寒夜》等以哀婉、深沉、细腻的刻画深人_切的“现实”之作,以情动人,以“灵魂的呼号”震撼人,都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
巴金是写小说的圣手,也是写散文的大家。他70年代以前的散文平实自然,不夸饰,无渲染,但同时又热情洋溢,文风流畅不滞。及至晚年,巴金获得“第二次解放”后,开始写作《随想录》等系列散文,对“文革”、对自己都作出了极其深刻的反思与“拷问”。在《随想录》等散文的写作中他赞赏大胆无畏的历史实录精神,推崇“微言大义”、“一字诛心”的“春秋笔法”,追求简隽犀利的富于穿透力的文风。如果说他早年的散文如他所认为的是“一个多嘴的年轻人,一开口就不肯停”(巴金《谈我的“散文”》,《萌芽》1958年第9期),那么,他晚年的散文则是深刻、节制、洞察而又沉痛的“长者”了。
巴金本无意为作家,但时代、理想终使其成为一个使命感极其强烈的作家。对他而言,文学创作既是心灵的敞开与呼号,也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崇高事业。他以战士的姿态写作,敢于喊出真实的声音,真诚地与时代的脉搏紧相呼应:二三十年代,作为“五四”产儿的他以那坦率的躁动、冲决一切的热情讴歌青春,抒发时代苦闷;40年代,则和他的作品一起承担战争的负荷,抛开先前的高昂热烈的青春的歌咏,换之以对有着“血和痰”的委顿生命的刻写,挽歌阵阵的“园”代替了交锋激烈的“家”,也不复有英雄,仃的只是“寒夜”中委琐的小人物及他(她)们渺小的悲喜剧;五六十年代的巴金则怀着热情和向往讴歌着一切新事物;经历十年浩劫,至70年代末,巴金再一次拿起真诚的笔,以*适宜于袒露自己心怀的散文反思了逝去年代的噩梦与自我。《随想录》的写作不但提醒着人们巴金散文写作的成就,也再次显露了老人一生永不放弃求真的诚实灵魂与战士品格。
本作品选力图把巴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选取一二,着眼于巴金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从热情奔放到悲哀沉郁的创作风格的变化,从英雄到凡人角色的转换,从小说到散文的创作重心的转移;从而让渎者看到一个完整的巴金:从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纯洁热烈的巴金,到中年在战火中熔铸而成的沉郁细腻的巴金,到建国之初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巴金,再到浩劫过后沉痛反思的巴金。
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像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一条石板道伸进河里,旁边就泊着阿李的船。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许多紫色的花朵在那里开放,莲叶就紧紧贴在船头。
船里燃着一盏油灯,灯光太微弱了。从外面看,一只睡眠了的船隐藏在一堆黑影里。没有人声,仿佛这里就是一个无人岛。然而的确有人在船上。
篷舱里直伸伸地躺着两个客人。一个孩子坐在船头打盹。船夫阿李安闲地坐在船尾抽烟。没有人说话,仿佛话已经说得太多了,再没有新的话好说。客人都是老客人。船每天傍晚开往城里去;第二天上午,就从城里开回来。这样的刻板似的日程很少改变过,这些老客人一个星期里面总要来搭几次船,在一定的时间来,不多说话,在舱里睡一觉,醒过来,船就到城里了。有时候客人在城里上岸,有时候客人转搭小火轮上省城去。那个年轻的客人是乡里的小学教员,家住在城里,星期六的晚上就要进城去。另一个客人是城里的商店伙计,乡下有一个家。为了商店的事情他常常被老板派到省城去。
月光在船头梳那个孩子的乱发,孩子似乎不觉得,他只顾慢慢地摇着头。他的眼睛疲倦地闭着,但是有时又忽然大睁开看看岸上的路,看看水面。没有什么动静。他含糊地哼了一声,又静下去了。
“奇怪,根生这个时候还不来?”小学教员在舱里翻了一个身,低声囟语道。他向船头望了望,然后推开旁边那块小窗板,把头伸了出去。
四周很静。没有灯光,岸上的那座祠堂也睡了。路空空地躺在月光下。在船边,离他的头很近,一堆水莲浮在那里,有好几朵紫色的花。
他把头缩回到舱里就关上了窗板,正听见王胜(那个伙计)大声问船夫道:
“喂,阿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
“根生还没有来。还早,怕什么!”船夫阿李在后面高声回答。
“根生每次七点钟就到了。今晚——”小学教员接口说。他就摸出了表,然后又推开窗板拿表到窗口看,又说:“现在已经七点八个字了。他今晚不会来了。”
“会来的,他一定会来的,他要挑东西进城去,”船夫坚决地说。“均先生,你们不要着急。王先生,你也是老客人,我天天给小火轮接送客人,从没有一次脱过班。”
均先生就是小学教员唐均。他说:“根生从来没有迟到过,他每次都是很早就到的,现在却要人等他。”
“今晚恐怕有什么事把他绊住了,”伙计王胜说,他把右脚抬起来架在左脚上面。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作品(珍藏版)》分为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部分,还收录了鸟的天堂、做大哥的人、静寂的园子、月夜鬼哭、沙多——吉里等经典作品。
心灵投影 本书特色 文学艺术是*贴近人类灵魂的精神产品,它足捍卫人性的,而且越是灵魂不安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它的抚慰。如果我们不透过作家的创作去追溯其灵魂深处,...
奥威尔自述:通信威根码头的路 本书特色 1934年作者调查了英国北部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他第1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存在,并被矿工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
乡村舞会 本书特色 《乡村舞会(2009笔会文粹)》笔会年选,希望成为更多人的心灵史记。乡村舞会 目录 人间烟火乡村舞会/3子非鱼/9爱玛的想象/14附录一个9...
发自荒野的情书 本书特色 《发自荒野的情书》是关于羌塘的一部随笔。“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方高地”,北至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东抵唐古拉山,南部、西南部以念青唐...
《天国之痒》内容简介:本书的写作基于迄今国内外太平天国研究成果,力避其中某些局限或偏颇,探析历史本来样貌,撷集上谕、奏折、
路南城 撒尼人 本书特色 《路南城 撒尼人》是李纳的一本散记,它不是一般的散文,这是“一个人的历史”,是一位紧系李纳故乡——云南路南城与汉族杂居的一户彝族人家的...
《王,后,杰克(新版)》内容简介:本书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早期杰作,首次出版于1928年。从这部作品开始,纳博科夫开始在作品中
西窗随笔(4):鬼话连篇集、死不认错集 本书特色 《西窗随笔(4):鬼话连篇集、死不认错集》:柏杨杂文精选·倚梦闲话系列西窗随笔(4):鬼话连篇集、死不认错集 ...
缘缘堂随笔-作家与故乡 本书特色 丰子恺在故乡石门湾生活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尚习俗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书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
一点一横长-我的亲人们 本书特色 《一点一横长(我的亲人们)》编著者明凤英。《一点一横长》由她近年来所撰写回忆台湾往事的散文结集而成,讲述了父辈们从大...
我与胡适先生 本书特色 本书有三大亮点:一,独家资料红学泰斗周汝昌与一代鸿儒胡适之往来书信首度悉数面世,大量翔实而珍贵的资料、照片、书影报影图说历史;二,正本清...
团购:王夫之古近体诗评选三种 本书特色 ★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三本书诸多诗学和批评观念在...
《视频号IP:打造垂直领域品牌专家》内容简介:本书视频号的强社交关系,使用户的黏性更好,信任度更高,意味着其是打造个人IP的沃
豫北古画乡发现记 内容简介 这个古年画产地以其题材丰富广泛、艺术体系独立,应用民俗独特,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美术学等价值,终于在去年被重新“发现”...
闻一多文选 本书特色 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如漫漫长途、蜿蜒江河。穿越时空回头看,平常甚至平庸的时段,其实并不在少数。绝佳风景、巅峰时刻,往往只出现在大转折大激荡处...
不恋过往 不负流年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新的一本哲理散文集,共收录三十篇散文。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等地选入中小学...
人群中的人:曹明伦译文自选集 内容简介 “我和我的翻译”丛书遴选当代有影响力的多位翻译家,以自选集的方式,收录其代表译著选段、译作篇目,内容以文字经典及首译作品...
李太白集-升级版 本书特色 原汁原味呈现“诗仙”浑然天成的诗歌魅力,辅以精心点校,双色版画图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李太白集-升...
清明遇见诗歌-古今清明诗词选 本书特色 《清明遇见诗歌:古今清明诗词选》编选了此次诗词文化活动中的共300首左右的历代关于清明题材的诗词作品,以纪念先贤先烈先祖...
更野草 本书特色 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是如何生成的吗?它向往阳光,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更野草》——当代中国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散文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