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执著自我,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但凡夫人以为生活本该充满快乐,并对此寄予了厚望,一旦遇到违缘,就会难以面对、接受,甚至可能万念俱灰,选择一条“不归路”。
还有人特别爱漂亮,渴望相貌端严,那可以长期念“南无步莲如来”。
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调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了。如此日积月累,滴水才可以穿石。
就是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一旦出现疾病、死亡,不会觉得特别不幸,反而有勇气从容面对。
人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其实,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
要想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遣除我们内心的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据它。
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
你用语言竭尽所能地伤害别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残忍,这种残忍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会让你在人生中越走越艰难。
如今,金刚萨埵已现前佛果,所以不论是谁,只要肯观修,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四十万遍,就必定能净除一切罪业。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
有些人做的事就像芝麻一样小,但到处表功的声音,却像雷声一样大。就如同被淋湿的木柴,燃火的能力非常微弱,但冒出的滚滚黑烟,却四处弥漫。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到地狱,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所以,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信佛的人,死也快乐、活也快乐,怎样都能随缘而转。
怕老是根本没有用的。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我们若能对此认真思维,认识到无常是世间不变的规律,并对此产生坚定的信解,那在老年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抓紧时间做些什么。
“南无龙自在王如来”。
自己可以尽力而为。
世间上的快乐并不可靠,瞬间就会变成痛苦,这即是“变苦”,也称为“坏苦”。
有些当下过得较安乐的人,表面上好像没有受什么苦,但实际上,仍没有摆脱痛苦的本性,这即是“行苦”。
、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可见,没钱并不影响布施,这些任何人都能做到。只要有心,就有机会。
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狂奔。如今,比较讽刺的是: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
而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他们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
无常感如何才能生起呢?根华仁波切教给我们一个窍诀: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
一位九旬老人过世后,家人惊奇地发现,他留下了数万元的保健品,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
上心胸狭窄、口蜜腹剑,内心充满了恶毒之水。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伤心;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欣喜。
不懂因果的人就是这样。为了博得他人的信任,或者为了隐瞒、澄清某件事,不惜说妄语,发恶愿。
什么时候,当你倾力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热爱它、喜欢它,并想用它来造福更多的人。那么,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幸福更会与你如影随形。
若想忏悔过去的一切罪业,就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萨埵吽”。
心思太多,琐事也会随之增多;琐事一多,最后大多不能善始善终;若不能善始善终,则不但于己有害,也会招致别人的嘲笑。所以,不要让心思和琐事太多,是我的忠告。
1.心地正直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正直,在此污浊不堪的末法时代,就会像乞讨者的猴子般被人戏弄。因此,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2.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固然很好,但如果何时何地都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那自己内在的一切,就会被别人一览无遗。因此,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是我的忠告。3.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保持缄默,任谁都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智慧,就会像暗暗涌动、却不为人知的甘泉般不起作用。因此,把握好外显与内敛的尺度,是我的忠告。4.虽然世人都说嫉恶如仇很好,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起强烈的无名火,就会像看门狗一样,与所有人结仇。因此,不要轻易动怒,是我的忠告。5.嘴甜心善固然很好,但在这个好人不受待见、坏人称王称霸的时代,过分善良软弱却会被人蔑视与欺辱。因此,掌握好软弱与强硬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当今时代,人们对临终者的关怀远远不够。如果谁家生了个宝宝,全家人有一套娴熟的“育儿经”;可是家里有位老人濒临死亡,许多人只有哀伤、无助,想帮他却不知从何做起。
俗话说:“禄尽人亡。”所以,我们若想在非常短暂的人生里,快乐长一点,活得久一点,就一定要惜福。
人一旦没有信仰,就会丧失道德约束,所作所为非常可怕;而有了信仰的话,生起恶念便会加以对治,这不但对今生的精神快乐有帮助,对生生世世的解脱也有着重要意义。
专家说禁欲有害健康呀。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学佛是否有境界,关键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减轻了,利他心是否增上了。
《黑暗坡食人树》内容简介:一夜台风,刮来藤并家族的悲剧,周围人均坚信是院子里的巨大楠树降下诅咒,因为早有楠树吃人的传说。意
历史哲学在俄罗斯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实则在斯拉夫派与西方派探索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有关争论中,已关涉到历史哲学中的诸多问题
“虽非佛,然老松,忘我而立。”禅宗重冥思,为大乘佛教流传于中国的一支宗派。神妙传奇的初祖菩提达摩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揭出禅宗的特质。禅宗...
本卷中译除1842/43年的“启示哲学导论”外,还加入了另外三个文本,即1839年的“对肯定哲学本原的另一种演绎”,1841年的“柏林首讲”和1850年的“论永...
《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内容简介: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大卫·哈维依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历史
《谈美书简(经典译林)》内容简介:《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心血之作,亦可说是老先生一生美学生涯的总
OneofthebestdescriptionsofthenatureandimplicationsofDarwinianevolutioneverwritte...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着重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等问题的看法。苏格拉底是
伊丽莎白·纳珀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及威斯康星大学,后在新泽西州华盛顿镇的藏传佛教研究中心随原籍西伯利亚卡尔梅克的蒙古族格鲁派学僧格西·望杰(Geshe ...
《哲学一下就有好事发生》内容简介:超魔性的极简哲学史,边看漫画,边秒懂哲学知识! 涵盖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
《拐点》内容简介:本书将描述如何在拐点发生前预见它们,从而使自己拥有战略优势。商业格局的范式转变,即所谓的拐点,既可以创造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
《罗素(中文版)》内容简介:罗素是20世纪最为知名、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对罗素生平与著作的这部研究作品中,作者不仅介绍了
《先独立,后爱人》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为现代女性赋能的成长答案之书,作者以犀利的笔触、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现代女性所面临的种种
《哲学的慰藉》内容简介:《哲学的慰藉》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本人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
本书除了对哲学各领域的相关理化作了相关的介绍外,每章后面都附了与各哲学分支领域相关的“当前热门话题”通过这些与当前社会脉
《素描入门教程:素描静物》内容简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我们只有不断地夯实素描基础,提升素描技法的活用能力,才能画出
《中国新基建:未来布局与行动路线》内容简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
《一本书学会记账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内容简介:本书从一线会计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及与税收相关的
德勒兹一生中与迦塔利合写过多部作品,《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和《什么是哲学》是其中的两部。在《卡夫卡》中,作者强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