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执著自我,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但凡夫人以为生活本该充满快乐,并对此寄予了厚望,一旦遇到违缘,就会难以面对、接受,甚至可能万念俱灰,选择一条“不归路”。
还有人特别爱漂亮,渴望相貌端严,那可以长期念“南无步莲如来”。
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调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了。如此日积月累,滴水才可以穿石。
就是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一旦出现疾病、死亡,不会觉得特别不幸,反而有勇气从容面对。
人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其实,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
要想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遣除我们内心的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据它。
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
你用语言竭尽所能地伤害别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残忍,这种残忍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会让你在人生中越走越艰难。
如今,金刚萨埵已现前佛果,所以不论是谁,只要肯观修,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四十万遍,就必定能净除一切罪业。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
有些人做的事就像芝麻一样小,但到处表功的声音,却像雷声一样大。就如同被淋湿的木柴,燃火的能力非常微弱,但冒出的滚滚黑烟,却四处弥漫。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到地狱,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所以,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信佛的人,死也快乐、活也快乐,怎样都能随缘而转。
怕老是根本没有用的。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我们若能对此认真思维,认识到无常是世间不变的规律,并对此产生坚定的信解,那在老年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抓紧时间做些什么。
“南无龙自在王如来”。
自己可以尽力而为。
世间上的快乐并不可靠,瞬间就会变成痛苦,这即是“变苦”,也称为“坏苦”。
有些当下过得较安乐的人,表面上好像没有受什么苦,但实际上,仍没有摆脱痛苦的本性,这即是“行苦”。
、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可见,没钱并不影响布施,这些任何人都能做到。只要有心,就有机会。
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狂奔。如今,比较讽刺的是: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
而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他们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
无常感如何才能生起呢?根华仁波切教给我们一个窍诀: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
一位九旬老人过世后,家人惊奇地发现,他留下了数万元的保健品,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
上心胸狭窄、口蜜腹剑,内心充满了恶毒之水。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伤心;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欣喜。
不懂因果的人就是这样。为了博得他人的信任,或者为了隐瞒、澄清某件事,不惜说妄语,发恶愿。
什么时候,当你倾力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热爱它、喜欢它,并想用它来造福更多的人。那么,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幸福更会与你如影随形。
若想忏悔过去的一切罪业,就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萨埵吽”。
心思太多,琐事也会随之增多;琐事一多,最后大多不能善始善终;若不能善始善终,则不但于己有害,也会招致别人的嘲笑。所以,不要让心思和琐事太多,是我的忠告。
1.心地正直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正直,在此污浊不堪的末法时代,就会像乞讨者的猴子般被人戏弄。因此,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2.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固然很好,但如果何时何地都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那自己内在的一切,就会被别人一览无遗。因此,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是我的忠告。3.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保持缄默,任谁都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智慧,就会像暗暗涌动、却不为人知的甘泉般不起作用。因此,把握好外显与内敛的尺度,是我的忠告。4.虽然世人都说嫉恶如仇很好,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起强烈的无名火,就会像看门狗一样,与所有人结仇。因此,不要轻易动怒,是我的忠告。5.嘴甜心善固然很好,但在这个好人不受待见、坏人称王称霸的时代,过分善良软弱却会被人蔑视与欺辱。因此,掌握好软弱与强硬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当今时代,人们对临终者的关怀远远不够。如果谁家生了个宝宝,全家人有一套娴熟的“育儿经”;可是家里有位老人濒临死亡,许多人只有哀伤、无助,想帮他却不知从何做起。
俗话说:“禄尽人亡。”所以,我们若想在非常短暂的人生里,快乐长一点,活得久一点,就一定要惜福。
人一旦没有信仰,就会丧失道德约束,所作所为非常可怕;而有了信仰的话,生起恶念便会加以对治,这不但对今生的精神快乐有帮助,对生生世世的解脱也有着重要意义。
专家说禁欲有害健康呀。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学佛是否有境界,关键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减轻了,利他心是否增上了。
《自省》内容简介:财主和拉撒路是《圣经》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讲述了敬虔之人和不敬虔之人截然相反的结局。那么文学大师约
这份讲义是当代逻辑入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大约是一阶逻辑的前部,可作为教科书或参考书,用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院
《天下的当代性》内容简介:《天下的当代性》的作者赵汀阳于2005年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体系”的原创理论框架,如今十年过去了,《天
佩雷克的《物》是法国战后最优秀的”社会学”小说之一。1965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当年的雷诺文学奖。这本书是对物质时代与消费的
《军事信息系统(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以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指导,从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入手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
《苦茶随笔》内容简介:《困学纪闻》卷十八评诗有一节云:“忍过事堪喜,杜牧之《遣兴》诗也,吕居仁《官箴》引此误以为少陵。”翁
《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内容简介:本书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成果。无锡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脉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又因近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内容简介: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
★ 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倾情讲授,基于多年来在武汉大学开设、场场被挤满的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作者在本书中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娓娓道来,既通...
《前厅服务》内容简介: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教材之一。本书针对前厅对客服务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
《骆驼祥子》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自乡村来到城市,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
Thisbookengagestheconfrontationbetweenthefoundationalistaimsoftraditionalphiloso...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内容简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体现,指出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
《文明的进程》内容简介:本书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人们通常把文明看成一种现成的财富,但作者认
“西方的妄想”源自笛卡儿理性的基石:人类妄图凭借幻想从世界之中挣脱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继而统治一切。自那时起,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1.“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内容却反映了整个时代。2.康德的政治态...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Sombart(1863~1941),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1863年1月19日生于德国埃姆斯勒本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多数青年的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学校里整齐划一地接受同一种安排,继而在走上社会之后分道扬镳。然而
《没有唯一答案:与孩子开启哲学对话》内容简介:怎样让孩子从死记硬背的学习中抽身出来,进行深度思考?怎样引导孩子探寻没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