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个体顺应自己的天性。
幸福关键是要在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不断重新寻找平衡,这种平衡不一定在每时每刻都能找到,但是它们贯穿于整个生活。
心中有“善灵”。有这种“善灵”的人具有开朗镇定的性情。“开朗”是对乐与悲同样看重的心态,而“镇定”是接纳善也接纳恶,接纳和谐也接纳矛盾,接纳无畏也接纳恐惧,接纳欢愉也接纳痛苦,接纳喜悦也接纳忧伤,以及接纳生也接纳死。既不逃避人生和世界的根本之苦,也不在这种苦中沉沦,这种“开朗”与“镇定”结合,产生了一种“开朗的镇定”。
但彻底消除痛苦的努力不仅会导致快乐的对比体验缺失,而且会让人生迷失方向。
充实的生活宛若在正负两极之间呼吸:越是走在窄路上,身处困难时期,越是要吸入对自己有益的气息,登高望远,准备好迎接其他的时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对立矛盾以后,我们才感到自己真实地活着、感受到了生活的全部。这种幸福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充实,就是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实的、完整的人生,如此产生的幸福感必是深刻而持久的。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极致化”,达到最高的程度,而是“优化”,找到最合适的“度”。
而了解自己的人生和人类生活的所有诠释,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某个人生观的狭小范围,或是以为人生本无意义。
“好运”最大的特点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只是世人的应对态度:我们既可以开放自己,接受一次相遇、一段经历和一个信息,也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既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或是生活的外界条件上布好罗网等待巧合来投,也可以筑好铜墙铁壁,让巧合一一跌落。
持续的快乐不值得追求,而且似乎对持续快乐的追求甚至会导致人的不幸,因为快乐这种东西就是短暂的:吃喝之乐、床笫之乐是一个个美好时刻,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至乐,但是不持久,快乐的本性就是如此。
越是努力实现这种充实的生活,幸福感就越强;若是只注重单方面的体验,比如只注重愉悦的一面,试图挽留它,幸福感就会减弱。
人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件事情、一种形势或者另一个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忘记自我,让生活做主,完全被在此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丰富的感觉和思考的内在资源所充满,远离争夺他人注意等稀缺资源的外部斗争。
人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件事情、一种形势或者另一个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忘记自我,让生活做主
人类所能得到的幸福终归只是片段:好运的片段、快乐的片段,好运和快乐的片段构成一个个幸福时刻,而充实的幸福同样是片段式的。
任何事、物、人和经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意义即关联,没有意义就没有关联。
忧愁是一个时时作痛、忧心忡忡的灵魂的存在方式,而不可被视作病态。
充实的幸福的奇妙之处在于:要实现这种幸福,不必排除悲哀,反而要去接纳它。幸福甚至包含了悲哀。
幸福终归并非人生第一要务。
充分发挥感官作用的人会细致地察觉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察觉到世界的千姿百态。
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帮助他人,无私奉献:不仅受助者获益,帮助者本人也能从这种关联中获得内心的财富,这是一个获得意义的不竭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把自己牺牲掉。
自然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意义,是因为自然之中一切都有关联。
生命的特点是有尽头,如果不能用感受和思考来突破这种界限,就会引起一种“生命焦虑”。
只是为了让现代人在“突然发疯似的追求幸福”的路上稍作停留,喘一口气,想一想究竟什么是幸福
好运等于机遇加准备。
他们难以接受这种快乐暂停的、单调的、灰色的、日常的时间。
痛苦就像针刺,迫使人不断反省自己的生活;痛苦令人不安,而不安能让人打起精神重新上路。
“我们并非见乐就选,见苦就躲。”他的意思是,幸福并非仅仅认可并强调生活中愉悦快乐的“正面”,更大的幸福——充实——总是也包含着必须应对的悲伤痛苦的“负面”。世上无人想要这一面,但它是无法排除的,最多只能把它控制在一定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认可生活的这一“负面”有权存在。
能否获得这种充实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人生观的出发点是:透过各种纷纷扰扰,人生最大的特点不正在于所有事物和经验中表现出来的多元、对立和矛盾吗?
人生最大的特点不正在于所有事物和经验中表现出来的多元、对立和矛盾吗?
幸福最重要的特性是长久。
因此充实的幸福有时要在回忆中才能体会到:回头望处,生活成了一个有阳光也有阴暗、从生到死、充实丰富的整体。
既不逃避人生和世界的根本之苦,也不在这种苦中沉沦,这种“开朗”与“镇定”结合,产生了一种“开朗的镇定”。
这种忧愁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不排斥悲伤、反而重视悲伤的人生哲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美好的、值得肯定的人生
人们对于幸福的急切追求可以看做是意义缺失而导致绝望的一种迹象。
人们若是能感受到“意义”,就会感到幸福。
因此,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所有层面的意义:身体察觉的意义、心灵感受的意义、精神思考的意义和超验的意义。
,而内在的“直觉”有时却被我们用到了极致,发展到了“疑心病”的程度。
许多外在关联的重要前提是本体的内在关联,新时代人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是:善待自己,甚至爱自己,这能够赋予生命意义,防止内心关联的破裂和因内心关联破裂而导致的外在关联受损。
也可以定一个可以找到人生意义的目标,比如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并亲身体验其是否可行,这样,你就参与了生活的演变。
为了保持纠正错误的能力,必须不断对某个意义提出质疑,重新诠释它
人虽非神,但是否与神有某种关联(人类本源关联);人类和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宇宙关联);是否存在命运(宿命关联);一切是否先天注定(决定关联)。
寻找意义最终无疑会超越有限、真实的个人存在和人类存在。
假定存在另一个维度,可以将眼前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一切寄托给那个维度,生活就会如释重负。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
《中国色彩》内容简介:“中国通”村松梢风,继名作《魔都》后,视野更广阔、细节更丰富的传世佳作。上海“魔都”一名的命名者,19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内容简介: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
本书是自称为“鲁迅门下走狗”的鲁迅专家房向东先生的学术性著作,作者用杂文的形式,对鲁迅先生的生活和创作时代进行了全方位的
香有十德:感格鬼神,清静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宋)
黃碧雲名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說:「黃碧雲乃是香港數一數二的作家之一,她無論在作品的敘述風格和思想上都與眾不同,在頹廢中暗寓救
《我是谁》既是赫拉巴尔的一本书名,又是他经常自省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既胆怯怕事又愤世嫉俗的人,既谦卑自责又指点江山著书立
小時候的痛快,是聰明的由麻將解讀大人的生活;長大後的痛快,是智慧的翹課創造了愛情生活。童年滴答滴……『爸,如果太平輪沒有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主要内容简介:日本学者竹内好对中国作家鲁迅的研究一直是中日思想界和文学界不
《偽科學鑑證2之殺出香港》及《標童話集2之消滅九龍》繼續從小克、阿德的《東touch》同名漫畫專欄中煉取精華,再續上集的奇情、幽
鲁迅先生永远是中国读者关注的对象,人们渴望以最感性最直接的方式了解鲁迅。本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鲁迅的思想、作品及生活
小時候的ciacia:『小時候我們玩的遊戲都很另類:玩扮家家酒,除了摘葉子當菜來煮之外,還要找幾隻蝸牛,剁碎了當肉醬……另外,
至少我们这代人,没有创造出什么值得后辈阅读的中文。你要是听茅于轼、吴敬琏们用“只有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能变富”、“效率优
《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内容简介:本书以俄苏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为线索,以学术转型为理论框架,梳理了俄苏文学研究的成绩和不
《金波作品精选》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金波儿童文学创作的各种体裁作品,包括童话、散文、诗歌。本书以金波一以贯之的优美和抒情风
《中国诗歌研究史:少数民族卷》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于新世纪,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研究的成果。全书分为20世纪前的民族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教授森田正马在1920年创立的。森田学说的理论体系不是出自某种理论的延伸或实验室的结论,而
《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内容简介:政府是劳动关系规制者,劳动争议是劳动者表达利益诉求、争取权益的正常经济行为,政府因为其本
《大变革》内容简介:当前我们所处的世界在不停变化中,有志之士不应随波逐流,而应顺势而起,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世界。如何创造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