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总论;汉族;匈奴;鲜卑;丁令;貉族;肃慎;苗族;濮族等。
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被人推崇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其一生刻苦钻研,勤勉著书,尽瘁于国学,尤殚精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和教授风格,亦成为后世历史教学门径和阶梯之一。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在“总论”之后分为十二章,对中国民族的十二支族系的起源及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考证和讨论;对于不同族系之间的关系,也作出了比较清晰的交代和说明。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系统整理了古史材料,且疑古、考古和释古,三者并举,使这部著作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几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师一起撰著《中国现代文化志》一书时,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学术大师、扛鼎巨著、思想流派、异说纷争等,更令我铭刻在心,萦绕于怀。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英英厉厉、千唱万和的历史,仍然是激动不已。
从19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步取得革命胜利的时期。前后两次历史性的开国,前者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者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间38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相适应,中国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思、融合中变革着、发展着: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也适应时代变革而被重新阐扬;一些原有学科的内容、体系在变革,许多新的部门文化纷纷兴起;出版了近十万种图书和无以计数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类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了近五百万名学生,产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时中国的根本国情,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化的主题、结构、性质、内容和特征。“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但是从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古代的、近代的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演变,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走向等,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纵观□0世纪初年至1949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般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状况是,由甲午战争后起始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已经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新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成为新文化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而新文化领域各部门也都为宣传民主、自由、□等服务。这时,文化战线上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有这种性质。资产阶级在领导文化变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华民族“讲话”、“呐喊”的思想家。可是,他们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动同盟:中国资产阶级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样,始终未能彻底完成。“五四”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以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联合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作为同盟军,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展开了英勇进攻。
其基本态势是:其一,“五四”以后的30年,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取得胜利的时期,与此相应,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仍围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以传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潮。以介绍和品评西方文化、重释和阐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并以文化为武器来推动社会改革、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为根本目的。其主要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化各领域、各门学科的变革与发展上,而且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应用以及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上。其二,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界出现了派别林立论战迭起的复杂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论争有:东西文化之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论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和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论争等,这是当时多种社会经济与复杂阶级关系、民族矛盾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也是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与多种思想源流汇集于中国社会的必然表现。其三,就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作为新文化营垒的一员,继续发挥反帝反封建、推进社会前进的作用;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虽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思想文化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也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封建旧文化在中国的失败和破产。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各有其不同的历史特点。
具体到各个学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学术大家在辛勤耕耘,都有一批学术著作相继面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正是在这一时期建构起来的。例如在历史学学科,1939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周谷诚的《中国通史》,1940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1949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1948年新知识书局出版了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194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诚的《世界通史》,1936年南京文化印刷社出版了吕振羽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源澄的《秦汉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钟麒的《三国史略》,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6年商务印馆出版了金毓黻的《宋辽金史》,1947年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了孟森的《清史讲义》,1947年新华晋绥分店出版了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罗尔纲的《太□天国史纲》,等等。这些学术巨匠和学术巨作,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学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了。其他学科如哲学、文学、教育学、民俗学、法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也是如此。学术史是全息的。后来者应该探源开流,继往创新,把我国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大概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组织同仁历时数载,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以飨读者。
是为序。
胡维荣
□011年1□月15日
于长春百汇街寓所
民族与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杂居稍久,遂不免于混合。民族则论言文,论信仰,论风俗,其同异不能别之以外观。然于其能否抟结,实大有关系。同者虽分而必趋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其同异,非一时可泯也。
一国之民族,不宜过杂,亦不宜过纯。过杂则统理为难,过纯则改进不易。惟我中华,合极错杂之族以成国。而其中之汉族,人口□多,开明□早,文化□高,自然为立国之主体,而为他族所仰望。他族虽或凭恃武力,陵轹汉族,究不能不屈于其文化之高,舍其故俗而从之。而汉族以文化根柢之深,不必借武力以自卫,而其民族性自不虞澌灭,用克兼容并苞,同仁一视;所吸合之民族愈众,斯国家之疆域愈恢,载祀数千,巍然以大国立于东亚。斯固并世之所无,抑亦往史之所独也。
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近人或谓王朝之号,不宜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当云华夏。案《书》曰:“蛮夷猾夏。”《尧典》,今本分为《舜典》。《左氏》曰:“戎狄豺狼,诸夏亲昵。”闵元年。又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定十年。又载戎子驹支对晋人之言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十四年。《论语》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说文》亦曰:“夏,中国之人也。“则华夏确系吾族旧名。然二字音近义同,窃疑仍是一语。二字连用,则所谓复语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二语,意同辞异,古书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列子》黄帝梦游华胥,附会为汉族故壤,未免失之虚诬。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禹兴西羌《史记·六国表》,汉中或其旧国。则以此为吾族称号,亦与借资刘汉相同。且炎刘不祀,已越千年。汉字用为民族之名,久已不关朝号。如唐时称汉、蕃,清时称满、汉,民国肇建,则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是也。此等岂容追改?夏族二字,旧无此辞。华族嫌与贵族混。或称中华民族,词既累重,而与合中华国民而称为一民族者,仍复相淆。夫称名不能屡更,而涵义则随时而变。故片辞只语,其义俱有今古之不同。训诂之事,由斯而作,必谓汉为朝号,不宜用为民族之名,则今日凡百称谓,何一为其字之初诂哉?废百议一,斯为不达矣。
汉族自有史以前,久居此土乎?抑自他处迁来,其迹尚有可考者乎?此近人所谓“汉族由来”之问也。昔人暗于域外地理,即以其国为天下,此说自无从生。今则瀛海大通,知中国不过世界列国之一;远览他国史乘,其民又多非土著;而读史之眼光,始一变矣。法人拉克伯里氏撰《□□太古文明西原论》,谓汉族来自巴比伦。日本白河次郎、国府种德取其说以撰《□□文明史》,东新译社译之。改名《中国文明发达史》。说极牵强。顾中国人自此颇留意考据。搜辑□博者,当推蒋智由之《中国人种考》。见《新民丛报》。此篇以博为主,故所采不皆雅言。作者亦无确实论断。.此外丁谦、章炳麟等,咸有论著,或主来自小亚细亚。丁氏之说。见所著《穆天子传地理今释》。略谓“此书体例,凡穆王经过诸国,有所锡赉皆曰‘赐’;惟于西王母则曰‘献’。诸受天子之赐者,皆膜拜而受,惟西王母及河宗氏不然。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意谓中华大国,然其初起自西方,犹天上白云,出自山陵也。然则西王母为汉族故国,理自可信。《传》云:“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又云:“至于西王母之邦,遂驱,升于奔山。乃纪其迹于奔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日西王母之山。”群玉之山,以穆王游行道里核之,当在今葱岭左右。旷原之野.盖印度固斯山以北高□之地。西王母在群玉之山之西三千里,旷原之野之西千九百里,则当在今小亚细亚。奔山,《郭注》云:奔兹山,日所入也。即《山海经》之崦嵫山。《经》云:“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可证西王母之池,西面滨海。然则西王母当在小亚细亚之西端。昔人所知陆地,西尽于此,遂以为曰之所入耳。”愚案西王母之名,见于《尔雅》,为四荒之一。《淮南子·墬形训》:“西王母,在流沙之濒。”《礼记·王制》:“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则西王母之地,极远亦不过在今甘肃边境。《太□御览·地部》引崔鸿《十六国春秋》:“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有西王母石室”云云。虽未必密合,地望固不甚远。故虞舜时,西王母能来献其白琯,若在小亚细亚,则葱岭东西,古代了无交通之迹,西王母安能飞越邪?舜时西王母来献白琯,见《大戴礼记.少闲篇》。或谓来自大夏故墟。章氏之说,见《太炎文录·论种姓篇》。以西史之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称为大夏,必其地之旧名。而引《吕览·古乐篇》,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自古大夏之西,乃之院隃之阴,取竹于懈溪之谷,为大夏为汉族故土之证。然大夏之名,古籍数见,虽难确指其地,亦必不得在葱岭之西也。详见近人柳诒徵所撰《大夏考》,载《史地学报》。要其立说,皆不免借《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为佐证。此等书,后人所以信之者,以其述域外地理多合。予谓二书实出晋世,汉时西域地理已明,作伪者乃取以为资,而后人遂为所欺耳。此说甚长,当别著论,乃能详之。《山海经》系据汉后史志伪造。予所考得,凡数十事。予昔亦主汉族西来之说。所立证据,为《周官》郑注。谓古代之祀地祗,有昆仑之神与神州之神之别。入神州后仍祀昆仑,则昆仑为汉族故土可知。自谓所据确为雅言。迄今思之,郑氏此注,原本纬候。疏引《河图.括地象》为证。纬候之作,伪起哀、□,亦在西域地理既明之后。虽多取材故记,未必不附以新知。则其所言,亦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耳。据此议彼,未免五十步之笑百步也。参看拙撰《昆仑考》。
然则汉族由来,竞不可知乎?曰:非不可知也,特今尚非其时耳。草昧之时,讫无信史,为各国各族所同。他国古史,所以渐明者,或则发掘古物,以求证验;或则旁近史乘,可以参稽。吾国开化□早,四邻诸国,其有史籍,皆远出我后;掘地考古,方始萌芽;则邃古之事,若存若灭,盖无足怪,与其武断,无宁阙疑也。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一生著述达一千多万字,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以及十多种教材和文史通俗读物。其著述规模恢宏,博赡丰实,素为学界所推重,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本书特色 此文选主要取材于苏国勋先生主持的《国外社会学》以及《哲学译丛》和其他学刊选取一些篇目,并新组译了若干文...
老梁说天下4-坚守文化责任.洞察家国人生 本书特色本书分为“时评”、“娱论”、“史记”三部分,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梁宏达的*新评论集。这里有*犀利的思想评论:新常态...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 内容简介 自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后,该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产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人们普...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 本书特色 学术论文集。全书分社会结构篇和杂论篇两部分,收入作者二十余年来有关社会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术论文18篇。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架构...
现代人口知识简明百科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人口出版社★ 由长期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张红裳撰写★ 收入世界、国家、人种、民族、语文字、姓氏、家庭、城市...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本书特色 这部学术著作以辞典形式,将传播与文化领域的所有重要概念、范畴、理论、观点、问题及研究等等汇集起来,然后加以凝练...
球状闪电 内容简介 在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它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
新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批判理论 内容简介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新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本编主要以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印刷书的诞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贺与马尔坦的经典之作,自一九五八年於法国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书籍史与出版史研究人员必读的基本书目。印刷书的勃兴...
译书记 本书特色 我们的阅读生涯中,一本书的阅读应是某种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无论书以何种方式与你结缘,无论它给你的人生以怎样的影响,阅读本身,都已然成为你生命中的...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一卷-(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旨趣,大抵如书名所示。兹就编写中有关问题稍作说明:一、本书所谓“百年”,原则上是指自190...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
《乐府诗英译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以乐府诗英译版本流传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作为主要书写脉络,但主要研究目的并非要勾勒乐府诗的英译
作者简介西嶋定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出生于冈山县。1942年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卒业。1943年任东方文化学院研究员,1950年任教授。曾兼任...
中华学 内容简介 笔者在《中华学》的“学理篇”中说:“中华作为一个实体,一个系统,实际上是由中华民族、中华自然,中华文化这三个部会构成的,其中华民族和中华自然互...
鄱湖棹歌研究 内容简介 陈水根先生嘱我为他的专著《鄱湖棹歌研究》写序,我起初颇感为难,终因盛情难却,还是答应下来了。我和陈水根虽同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塔米‧•安薩里生於阿富汗喀布爾,並且在當地接受中壆育直到移民美國奧勒岡州。他所著的回憶錄《喀布爾之西,紐約之東(West of Kabul, East of N...
陈布雷集-民国三大报人文集 目录 **章翻云覆雨之政局 滦州独立感言 战机动矣 汤蛰仙进退两难 保卫治安之不容缓 述梦 蒙人要求独立之非计 知人难...
社会团体导论 内容简介 《社会团体导论》选取了7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社会团体概述、社会团体的登记、社会团体培育、社会团体监督管理、社会团体内部治理、社会...
《时光会记得》内容简介:“每天读点好英文”系列为中英双语对照读物,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地道的英文,让读者既能欣赏到原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