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独辟蹊径,在介绍中国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气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讲述中国气候与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中医科学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颇具趣味性。
本书独辟蹊径,在介绍中国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气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讲述中国气候与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中医科学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颇具趣味性。
中国传统文化从形成外因看,实质是“寒暑文化”(代序)
**章 气压与季风
一、中国冬夏季节气压场的分布和形势
二、中国季风气候及其成因
三、季风气候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第二章 中国的气温
一、中国(*冷)1月平均气温分布
二、中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冷的国家
三、中国冬季中*冷的地方——“北极村”漠河
四、中国(*热)7月平均气温分布
五、中国夏季气温*高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火炉高温)
六、中国夏季*闷热的地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蒸笼高温)
七、“冬冷夏热春秋急”——中国平均气温年较差分布
八、“早穿皮袄午穿纱”——中国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
第三章 中国的四季
一、四季如何划分
二、四季哪天开始
三、中国四季短长
四、中国四季更替世界*鲜明
第四章 地形对中国气温的主要影响
一、“高处不胜寒”——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二、四川盆地孤立无霜区——地形影响气温的世界奇迹
三、四川盆地“没有海洋的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温年、日较差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的降水
一、从“雅州天漏”说起——中国年平均雨量分布
二、中国年雨日、年雨时分布
三、中国的暴雨
四、中国的降雪和积雪
第六章 中国的雨季和旱季
一、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
二、黄梅时节家家雨——江淮梅雨
三、夏雨与伏旱
四、秋高气爽与秋雨绵绵
五、中国冬季中*鲜明的晴雨对比区——川西、云南vs四川盆地、贵州
六、“风调”才能“雨顺”
七、中国丰富多彩的雨旱季节类型
第七章 地形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一、沙漠地区有森林——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二、森林纬度带上的沙漠——坡向对降水的影响
三、金沙江河谷的“西南干旱中心”——多重山脉背风坡
减雨效应叠加造成的中国气候奇迹
四、中国唯一的局地性基隆冬雨区——地形坡向改变雨季
五、拉萨和四川盆地的典型夜雨——地形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第八章 中国的风速、湿度和蒸发
一、中国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分布
二、“山高风大”——海拔高度对风速的影响
三、山隘、海峡大风多——地形形状对风速的影响
四、山谷风、坡风、冰川风和焚风——地形制造的
形形色色地方风
五、中国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的分布
六、中国的蒸发量和干燥度
第九章 中国的云量和日照
一、中国年平均云量分布
二、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分布
三、“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考
四、昆明和贵阳——两个有气象意义的地名
五、拉萨“日光城”
第十章 中国的雾、雷、雹、霜、凇和沙尘暴
一、中国的雾
二、中国的雷暴
三、中国的冰雹
四、中国的霜日、初终霜冻期和无霜期
五、中国的沙尘暴
六、中国的雨凇和雾凇
第十一章 中国气候区划
一、中国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
二、国家气象局主持完成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三、中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问题
第十二章 寒寒热热度春秋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第十三章 中国气候对我国衣、食、住、行、民间体育竞技
等文化的影响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二
一、鲜明多样的气候,丰富特殊的衣饰(衣饰文化)
二、“南稻北麦”、“南甜北咸”、川湘爱辣(饮食文化)
三、南床北炕、南敞北闭、“春捂”和“阴暑”(居住文化)
四、“南船北马”、古驿道、风雨桥(交通文化)
五、“南龙舟、北赛马”,“水嬉与冰嬉”,“南拳与北腿”
(民间体育竞技文化)
第十四章 中国气候与二十四节气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三
一、汉语“气候”源自二十四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超过“四大发明”
三、节气名称和排序不符气候实际,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二十四节气正以“中国岁时节令文化”形式继续发展
第十五章 中国气候与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四
一、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地理气候对园林的影响
二、“我欲四时携酒去,莫让一日不花开”——鲜明四季变化
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三、扬州“四季假山”——中国唯一用假山反映鲜明四季变化
的园林
四、光、影、声、香——天气风雨本身亦美景
五、中国园林正在走向世界
第十六章 中国气候与中国古诗词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五
一、春:“二月春风似剪刀”与“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夏:“万国如在烘炉中”与“如坐深甑遭炊蒸”
三、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与“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冬:“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与“自恨不如鸡有毛”
第十七章 中国气候与中医、中医养生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六
一、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二、天人相应因时治病
三、“顺四时而适寒暑”——中医养生总原则
四、古人养生讲 求顺,“春捂秋冻”无此说
五、为什么中医只能诞生在中国
六、中医也需要发展
后记
《关注气候:中国气候及其文化影响》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林之光,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任《中国气象报》总编辑。气象学专著有《地形降水气候学》,《中国气候》(合著)等3部,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成果曾获省部级科研二等奖。92万字的《中国气候》(合著)曾在上海、台北(繁体字版)和美国(英文版)出版。1992年开始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气象知识》杂志编委会顾问。科普著作有《环球凉热》,《气象万千》,《气象与生活》,《中国气候及其文化影响》等约20余部(含主编),科普文章数百篇。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0和2007年两次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1996年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近十余年来,致力于气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问世。
图文中国昆虫记 内容简介 这本书和法布尔《昆虫记》的理念与风格一脉相承。作者以平等的角度,尝试与中国本土的昆虫对话,透过诗意的文章,灵动的镜头,讲述我们身边昆虫...
《解码生命》讲述了:在20世纪所有卓越的科学成就中,恐怕没有一个可以与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解相提并论,不仅是因为它精湛的技术,
电磁场与电磁波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描述了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规律。全书内容包括:静电场与恒定电场、静电场的解法、恒定磁场、时变电磁场、正弦平面电磁波在无界空间...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缩略语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缩写词和缩写符号12000余条,缩写词条目一般由缩写词及其对应的英文词...
《大自然的基本力:规范场的故事》既是关于规范场的故事,也是整个理论物理学的故事。规范场是基本粒子之间携带信号的信使,使它们
地球系统科学导论 内容简介 全书共13章。第1章至第4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和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地球系统科学的特征与趋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第二十八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典型地层剖面的立典研究》专刊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典型地层剖面...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忍冬科 内容简介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忍冬科》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五福花科和狭义忍冬科植物共16属165种(不含**及亚种、变种和...
地理建模教程 本书特色 《地理建模教程》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
物理学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早已为物理学界、科学史界所熟悉、重视和推崇的物理学通史,它叙述了从古代巴比伦时期至1925年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实。作者对于历史...
应用光学试题与解析 本书特色 《应用光学试题与解析》:高校核心课程学习指导丛书应用光学试题与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试题按内容分成四部分,**部分为光学成像基...
钟灵毓秀-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 本书特色 1. 这是一套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历史著作。 2. 本套书是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
物种起源 目录 本书**版刊行前,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绪论**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第三章 生存斗争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理论原子物理学-第3版 本书特色 《理论原子物理学(第3版)(英文版)》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理论原子物理学-第3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解量子力学基本原...
书中介绍了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批判性思维、逻辑学的地位等逻辑学基本知识。作者简介 陈波,1957年生,哲
万有能量的哲学原理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充满原创精神的颠覆性著作。从物理学着手研究哲学,又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回答了物质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运动、物质怎么运动等...
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的精品项目研究成果。本书是在1993年出版的...
教学资源信息化-以地学实践教学为例 本书特色 《教学资源信息化:以地学实践教学为例》可供从事教学研究者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工程、信息工程、教育技术、地球...
天体与天象 本书特色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天体、天象的基本介绍,四季星空及中国境内可见星座的识别方法,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初级天体、天象摄影技巧等。天体与天象...
二十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0世纪物理学(第2卷)》就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