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对书的狂热追逐
灵魂与世界的亲密合奏
著名翻译家马海甸先生的*新散文集
让时间与空间不再有距离
《我的西书架》是马海甸的随笔集,本书涉及一些著名外国作家、诗人、翻译家的掌故。无论在巴黎、罗马、还是德国,作者每到一地,视线从未离开书店,他对一个城市的审视,是从书开始,他对一个国家的认识,也是从书开始。从他的随笔里,人们可以认识诸多人物,可以听到许多异域故事,可以读到独特的人文精神,也可以看到悠远的历史画卷。其文笔敦厚文雅,幽默风趣,深受年轻读者喜爱;其文的引据博学,在老一辈的学者中也很有好评。
马海甸,1948年生,原籍广州。报刊编辑,主编香港大公报文学版近二十年,历任副刊部主任、助理总编辑、副总编辑。通英、俄两种文字,是知名翻译家和藏书家。业余时间译书、编书。译有《英美十四行诗新编》《莎士比亚诗全集》《阿赫玛托娃诗文选》《布罗茨基谈话录》《俄罗斯的安娜—阿赫玛托娃传》等;编有《梁宗岱文集》《大公报副刊文萃》《大公报名记者丛书》。作者译文笔调清新,被誉为译作的典范。现为《文汇读书周报》及《南方都市报》撰写书话专栏。
朱自清散文 本书特色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青青边愁 本书特色 《青青边愁》是我中年的散文集,所收几乎全是我香港时期前三年的作品,有的抒情,有的议论,有的是长文,有的是小品,按其性质分成四辑,其背景在纯文...
木末芙蓉花 本书特色 本书为诗人、作家车前子近年散文随笔集,系“渡书系”第二辑之一。木末芙蓉花 内容简介 在我这里,读书就是梦游;至于梦游,说它是读书——某种可...
先秦诗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是《诗经》,第二是楚辞,第三是先秦其它诗歌。作者把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就是为了让读者对于先秦诗歌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比较...
江南,巨蟹座,作家。多次作为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参加国际书展。创作过《此间的少年》《九州缥缈录》《上海堡垒》《龙族》等故事,其中《龙族》单本销售量已经超过200万册...
顾炎武文选 本书特色 本书为“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之一。顾炎武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通儒” 之一。他不仅学问深厚,而且人品高洁...
楼兰 本书特色 赫尔曼的《楼兰》,是整个楼兰探险发现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楼兰的指路牌。全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楼兰的发现史、楼兰灭亡前在新疆南部的文化地位、...
托芙·扬松(Tove Jansson,1914―2001)是芬兰有名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她创作的“姆咪谷”系列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美的新奇世界。...
《战胜拖延症》内容简介:《战胜拖延症》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博士皮切尔带来的心理学界对拖延症的最新研究。本书同步于美国的出版时间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21-022:鲁迅卷 本书特色 1927年至1936年,鲁迅在上海生活了十年。本卷收录了鲁迅在上海创作的十二本杂文集。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2...
莫言自选集 本书特色 一个写作者,必须坚持人格的独立性、语言的革命性,素材的挑战性、与潮流和风尚保持足够的距离。好的作家,大概像一个语言的炼金术士,他攫取语言中...
《全唐诗(套装共25册)》共收录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
散文-2017中国年度作品 本书特色 散文就是人生,人生即是散文。人生的意义,就是散文的意义。——贾兴安肖复兴、贾平凹、刘庆邦、李敬泽、...
徐小斌,女,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截至2012年)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出书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
元曲三百首--古典名著标准读本 内容简介 “古典名著标准读本”之一种。取流传*广的任中敏编《元曲三百首》原文,加上简明扼要的注释,版面疏朗,装帧朴实,便于阅读欣...
告语人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多年活动和思想的结晶。作为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才生,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晏先生在中国致力平民教育与乡村建...
东方集 本书特色 大文豪雨果的经典诗歌作品 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雨果与朱丽叶唯美爱情的动情咏唱东方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双岛赞、铜柱颂、初恋曲、致...
再别康桥-徐志摩经典必读 本书特色 他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的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的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没有他的诗坛,是寂寞...
历代檄文名篇选译 内容简介 《历代檄文名篇选译》是“古文佳作类编丛书”系列之一的“历代檄文名篇选译”专册,具体包括了:《为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谕南方诸臣军民人...
徐志摩文集 本书特色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和1921年分别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