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风沙星辰: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传》在参考国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通过多位第三方当事人的讲述以及大量空战场景还原,力求相对客观公允地介绍战场内外的马尔塞尤,展示他不足23岁的成长历程,从军事化的角度剖析他的空战才华、战果确认和战场成就,并跟随他的战斗历程梳理前期北非空战脉络,展开一幅风沙之上鏖战长空的画卷。
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二战时德国空军*著名的王牌飞行员之一。其战绩为158架击落战果,其中151架在北非战场上空取得,因而被称为“非洲之星”。马尔塞尤不仅作战技艺高超,而且恪尽军人的本分,以骑士风度对待作战对手,故赢得了其战友甚至同盟国对手的尊重。
马尔塞尤是那个战争时代产生的复杂人物。作为德国军人,他在公开场合对纳粹党采取嘲讽态度,对希特勒非常冷淡,对墨索里尼极尽挖苦之能事;加之其离经叛道、放浪不羁、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使得战后多年来马尔塞尤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军事爱好者关注的焦点,及大量著述研究或刻画的对象。
本书为国内**部马尔塞尤的系统传记,综合了大量国内首见的史料,准确生动地再现了70年多前波澜壮阔的空战场面,客观具体地讲述了马尔塞尤短暂而多彩的一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二战暨军事史的参考资料。
1942年的北非,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当一架“梅塞施密特109”(又称“Bf109”)的左翼尖笔直指向下方的碧蓝海岸时,一架不走运的飓风式战斗机充斥在风挡前。从“梅塞施密特”的金属框架驾驶舱内看去,“飓风”机身上红、白、蓝、黄四色同心圆环图案的皇家空军标志在苍空映衬下清晰可辨。“梅塞施密特”的飞行员拉动操纵杆,急速调整航向追逐而去,伴随着过载剧增,仿佛几百磅的重力压制在他身上,将他紧紧禁锢在驾驶座,体内翻江倒海的苦痛伴随而来。在他黑色皮革网状飞行头盔下,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双眼灼烧般刺痛,但仍然紧紧盯住瞄准具。3倍、3.5倍、4倍——随着身体承受的过载不断增大,他感觉到手臂逐渐沉重、乏力,以至麻木,在战斗结束前,这种挑战生理极限的痛感将贯穿始终。可他全然不顾体肤之痛,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飓风”上——作为一名优秀的猎手,他不能让眼前的猎物溜走。
飞快向下瞟了一眼,德国飞行员猛地一踩右舵,调整机身向右侧滑,同时继续压杆,开足马力全速朝他的猎物追去。碧空下他的黄色战机有如一匹飞驰的骏马。激烈的机动中,航速从550km/h骤减到260km/h,Bf109在巨大的应力下剧烈抖动。随着升力减弱,速度降低,机头不可避免地向下坠,然而他顽强地抗拒着地心引力:黑色飞行皮靴用力蹬舵并反方向压杆,操纵飞机斜侧滑。Bf109精妙地维持在失速和慢速之间的临界点。空速表显示此时的速度大约在240km/h至260km/h,驾驶舱内失速警告喇叭开始发出轻响。飞行员的注意力一时间被金属刮擦声吸引住了——前缘襟翼猛地自动展开,这增加了机翼面积、提高了升力,Bf109从失速的悬崖边缘往回退了一步,而他的英国对手却是在劫难逃。
虽然利比亚的4000米高空寒冷胜过严冬,黑色皮革的飞行服里仍是汗流浃背。安全带深深勒进肩颈,擦破肌肤,伤口在汗液刺激下引发阵阵刺疼。高过载不断冲击着他瘦弱的身体,飞行头盔下传来的重压令他头痛欲裂。可这片刻的失神很快被强压下去,眼下他唯一关心的只有胜利。
扭头看了一眼,“飓风”飞行员沮丧地发现身后那架“梅塞施密特”依然虎视眈眈地死咬在自己上空的左后方,在它白色的螺旋桨整流罩下,1挺20mmMGl51/20,炮和2挺7.92mmMGl7机头机枪好似死神手中挥舞着的镰刀——它们的主人正仔细瞄准提前量射击点。惊惧攫住了英国飞行员的心,他知道身后的对手绝非等闲之辈,在这个人面前,自己每次横滚、每次俯冲、每一个摆脱规避的机动都宣告失败,反而被步步逼近,毫无疑问今天他遇到了一位高手!恐惧抽去了他身上*后一丝力气,他面如死灰,绝望地*后一次回头看了一眼左后方:“梅塞施密特”已逐渐占据了射击点。
德国飞行员咬住下唇,微微抬起机头,同时将头部稍向左调整,他棕色的双眸炯炯有神,视野中只剩下何时给出*后的致命一击——就是现在!在目标向下滑出瞄准镜的一瞬间,皮手套下的右手食指扣动了红色扳机,“梅塞施密特”在子弹反冲力下一阵颠簸。7.92mm机关枪着~20mm加农炮向“飓风”喷吐出每秒钟不下30磅重的弹丸,在天空拖曳出一道绚烂的黄色弹道。一串快速的短点射后,他已经成竹在胸,于是迅速滚转倒飞,俯冲脱离。
在“梅塞施密特”之上300米高度,僚机飞行员怀着惊诧和敬畏目睹了这场猎杀,他的长机仿佛被施予了某种魔法,炮弹以近乎完美的精准度倾泻在“飓风”的发动机上并立即引发火势。耀眼的火花四溅开来,接着橘红色的鲜艳火舌自引擎罩内咆哮着喷射而出,*后拖出黑灰色的滚滚浓烟,像一条尾巴挂在半空,足足有30米长。但这不是
“飓风”的*终命运,炮弹从发动机沿机身一路扫到驾驶舱,这场灭顶之灾来得快、准、狠,不幸的英国飞机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化作一座空中墓穴,*后笔直坠向托布鲁克附近的大海。
同一天,遭受相同厄运的还有另外3架皇家空军的战斗机。这名德国飞行员就是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Hans-JoachimMarseille),时年22岁,这个名字对大多数空战爱好者和军事迷而言都不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空军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战绩彪炳的王牌飞行员中,被称为“非洲之星”的马尔塞尤始终是*耀眼的名字之一。从1940年8月的“不列颠空战”正式亮相到1942年9月30日因飞机故障丧生的25个月里,他一共参加了382次战斗任务,击落了158架敌机,其中151架在北非战场取得。他是击落英美飞机*多的飞行员,创造过十分钟内击落8架,一天里击落17架敌机等令人称奇的纪录。
然而马尔塞尤为人津津乐道的,不仅在于他高超的空战技艺,更在于他我行我素、放浪不羁的鲜明个性。就如同几乎所有同僚对于他的一个共识:马尔塞尤是*不像德国军人的德国军人。他酷爱当时被禁止的爵士乐,偷偷收听英美电台;他曾经惹是生非、劣迹斑斑,无时无刻不搞点恶作剧来戏弄身边的人,几次差点被开除出军队或面临军事审判;他离经叛道、恃才傲物,几乎和所有的上级都处不好关系;他纵情酒色、私生活混乱不堪。他虽出生于军人家庭,也在军队服役,却在严谨刻板的德国传统军事氛围中呈现出一种强烈反差和不适,以至于差点毁了他的军事生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格格不入和独树一帜在他死后很多年里成为其个人魅力的一部分和深受追捧的原因之一。用现在的眼光看,马尔塞尤活脱脱就是当代影视作品*喜欢塑造的一类模板形象:聪慧、英俊、叛逆、天赋过人、战功卓著、特立独行——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恰如一句电影台词所言:“有些人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遵循它而活。其中一些成了疯子,另一些成了传奇。”嵇康、李白、卡拉瓦乔、卡萨诺瓦、兰波、马龙·白兰度、马拉多纳……历史上各行各业都出现过剑走偏锋式的天才,而马尔塞尤恐怕正是空战史上的这种集疯子与大师于一身的人物。他深受爱慕和崇拜,也不缺乏腹诽和憎恶。他的战友盛赞他为“艺术家”,他的拥护者认为他把空战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马尔塞尤是战争的产物,在这个年代,人类的战争理念、军事科技都迎来空前发展和飞跃,空战自**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空中侦察和小规模较量演变为争夺制空权的生死厮杀,各国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王牌飞行员,还有什么比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空更适合他们纵横驰骋的呢?在这个年代,喷气式军用机和导弹时代已曙光初现,螺旋桨的轰鸣声中传承着一种别样的骑士对决。而一流的空间感、速度感、战场分析能力和情景意识令马尔塞尤几乎天生就是战斗机飞行员,根据战时德国空军的研究,他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需消耗15发子弹,相对应地,二战期间各国飞行员的平均耗弹量是80—120发,其中大部分子弹会射偏。战后包括埃里希-哈特曼(战绩352架)、京特‘拉尔(战绩275架)、海因茨·巴尔(战绩221架)、迪特里希-赫拉巴克(战绩125架)和阿道夫.力口兰德在内,许多同僚在被问起心目中*出色的飞行员时都一致推崇马尔塞尤。
对于整场战争,以及他所效力的政权而言,马尔塞尤又是一枚小小的棋子和牺牲品。和绝大多数“光芒万丈”的德国战斗英雄一样,1945年以前的马尔塞尤是纳粹的宣传机器为提升士气所生产出来的军队明星。他在1942年年中受到了墨索里尼的接见,后者亲昵地称他为“非洲之星”,在戈培尔们驾轻就熟的操作下,这个外号很快扬名国内外。那年夏天,马尔塞尤从北非前线回国接受双剑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他的名字和照片迅速占据德国各大报刊杂志,民众向他欢呼,拿着印有他照片的专题明信片排队索要签名。然而他光鲜的军装、闪耀的勋章背后承载着他的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无数战争孤儿的哀号,虽然阅历、性格和大环境令他很难意识到。这也成为他人生的悲剧,毕竟,那是*坏的年代,却是他*好的年华。
马尔塞尤离世已有70多年,至今他仍是二战王牌飞行员*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生前在德国已经家喻户晓,死后研究他的著作数量和细致程度在同类型飞行员中首屈一指。他的名字和形象无数次地出现在各种影视、小说、游戏和动漫作品中。早在1957年德国就拍摄了关于他的传记电影,直截了当取名为《非洲之星》,1993年法国导演帕特利埃也拍摄了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钻石宝剑》,我国中央电视台也曾引进过。一位19世纪英国作家宣称“如果一个人被广泛铭记,那么他并没有真正死亡”。那么可以说,马尔塞尤的形象并未在时光的洪流中褪色。在他25周年忌辰的几天后,“国际战斗机飞行员会议”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菲尔斯滕费尔德布鲁克召开——二战前夕马尔塞尤曾在这里的空军学校接受基础飞行培训,会上包括他生前的同僚和曾经的敌人在内的一些退役二战飞行员专门纪念了他。1975年,联邦德国空军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新兵营。1989年,前第27战斗机联队的老兵们在德国驻埃及大使馆支持和埃及政府协助下,在当年的坠机地点为他新建了一座金字塔形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塞尤诸多生前战友在日后回忆起他时几乎众口一词盛赞不已,甚至达到吹捧的程度,他们喜欢浓墨重彩强调这位年轻的朋友充满骑士风度和人道主义的作战风格。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本着尊重当事人回忆和原始材料的原则予以保留。一方面,马尔塞尤确实是个作战干净且极富魅力之人。另一方面仍需指出的是,马尔塞尤是他们这一类群体的代表,对他的盛赞和吹捧其根源在于夸奖者有意无意对自身的辩白和美化,这是二战后许多德国飞行员的通病。对此希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鉴别。
本书在参考国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通过多位第三方当事人的讲述以及大量空战场景还原,力求相对客观公允地介绍战场内外的马尔塞尤,展示他不足23岁的成长历程,从军事化的角度剖析他的空战才华、战果确认和战场成就,并跟随他的战斗历程梳理前期北非空战脉络,展开一幅风沙之上鏖战长空的画卷。
本书第五章至第九章部分段落由李妮协助完成。此外,从我下笔之前到付梓完成都得到蒙创波的无私帮助和技术支持,在此衷心向两位好友致以谢意,没有他们的鼎力扶持,此书的问世对我而言难以想象。同时尤为感谢usagika帮忙制作地图、刘萌提供的图片资源,以及赵玮、胡烨、张天骏、陆乐、吴畋(恕不能一一列出)等友人的不吝赐教。此外还有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不会有本书的顺利出版。
对待这段70多年前的历史,我虽不敢有丝毫懈怠,对诸多历史人物、事件、地名、战例和典故力所能及地搜求史料,一一查证,然则受水平所限,仍难免错误和疏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除此以外,少年马尔塞尤非常喜欢看**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战故事,骨子里对冒险和刺激的追求令他在学校就极不安分,被视为爱胡思乱想的人。有一次在被父亲问到未来的理想,他明白地回答想成为一名航空兵。
l937年,17岁的少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母校*年轻的毕业生之一。复活节那天,他手持毕业证书站在母亲面前,清晰地吐出自己的志向:
现在,我要去实现*大的梦想,做一名空军飞行员!三、军校生
1938年舂夏,在踏入德国空军前,马尔塞尤先在德国北部地区参加了一些引渠清污的义务劳动。他干劲十足,毫不嫌弃枯燥的体力活。有一次被分派较为艰巨的任务时,因为太过瘦小被排除在外,感觉受到侮辱的马尔塞尤抓着货物不松手,固执地对领队解释自己能和大家一样干任何活,直到领队被说服,重新将他编入队中。
10月,马尔塞尤告别了母亲、妹妹,以及在音乐会、电影院结交的各色小女友,离开了家乡柏林,在奎德林堡接受*基础的步兵操练。训练内容包括旨在加强肌肉力量的田径和持枪操练外,也有学习士兵行为举止规范。通过这段时期的训练,这个男孩在父母邻里宠爱下养成的懒散毛病得到了很好的纠正,教官在他的档案上留下的评语不错,不足之处是团队合作方面表现欠佳,他总是习惯一个人完成分派给他的任务,既不屑于寻求帮助也懒得施以援手。这个毛病在其后的空军服役生涯初期尤为明显。
此时他的生父齐格弗里德·马尔塞尤已经重回军队并晋升为上校,官至第二防区指挥部指挥官驻扎不来梅。但是父子之间极其生疏,在少年马尔塞尤眼中,父亲的花心才造成了离异。整整三年里,他拒绝与生父见面(他妹妹英格倒是和父亲相处融洽),直到步兵训练前夕,才到汉堡探望了一次。不知是为了缓和父子关系,还是觉得儿子对母亲和妹妹太过依恋,老马尔塞尤带他去酒吧体验了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虽然无法确定这个缺乏自制力的少年其后走上纵情声色的道路与此事有没有关系,但据说这次会面后没过多久,18岁的马尔塞尤怒不可遏地冲回了家,此后再也没去看过他父亲。
后来在战友路德维希·弗兰齐斯克特(LudwigFranzisket)印象里,马尔塞尤“和母亲、妹妹感情深厚,时常会谈起她们,但从没提过父亲”。马尔塞尤短暂的一生中,“父亲”是个关键又微妙的角色,对他早年的人格成型以及其后的军事生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不以父子之间亲密疏离、见与不见为转移。马尔塞尤一生离经叛道、蔑视权威的个性就和自幼对生父的抵触和排斥不无关系;可也正因为他父亲特殊的地位,进入军队后的马尔塞尤发展出了恃宠而骄、无法无天的狂妄个性,几次差点断送军事生涯。不管怎么样,对于儿子踌躇满志选择了一条和自己相同的道路,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熏陶的老马尔塞尤并未表示反对,反而动用关系把儿子介绍进了航空学校训练。1939年3月,马尔塞尤挂着列兵衔候补军官(Fahnenjunker)的头衔进入位于巴伐利亚的菲尔斯滕费尔德布鲁克(Ftirstenfeldbruck)的第4航空军事学校(Luftkriegsschule4)接受基础培训。在这里,他认识了未来第27战斗机联队的战友兼好朋友维尔纳-施勒埃尔(wernerSchr6er),也首次表现出了极高的航飞天赋,不出几个星期飞机就在他手里驾轻就熟,完全看不出新手的痕迹,一位同学曾做过形象的比喻:“只要给约亨一双翅膀,他即刻就能飞翔。”
到了**次单飞考核,马尔塞尤先老老实实和同学们一起在机场上空绕了一圈,但降落时,他趁人不备,突然脱离编队,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压低高度自顾自做了一个低空迂回缠斗。这是飞行准则严令禁止的,马尔塞尤为此受到了警告处分,二等兵的晋升也暂时搁置,理由是“不称职”。
第二次长途单飞,他驾驶飞机路过马格德堡至布伦瑞克之间的高速路,也许是飞行途中实在穷极无聊,看到下方空荡荡的公路,他心血来潮压低高度放下起落架,缓缓降落在马路。很快,从不远处的农田里冲出几个查看究竟的农夫,螺旋桨带动的气流吹得他们跄踉后退了好几步,马尔塞尤若无其事从树后跳出来冲他们挥挥手示意,随后重新升空离去。
……
《草婴传》内容简介:《草婴传(坚守良知的翻译家)》共九章分包括了第一章 盛家有佳儿、第二章 风声鹤唳、第三章 第一个翻译高峰、第
国亡肇始-明神宗万历 本书特色 张明林编著的《国亡肇始》内容介绍:这是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酉时,按现在的阳历纪年,即是1563年9月4日下午5点...
《最美中国 · 绚丽新疆》内容简介:新疆地处亚洲陆地中心,地域辽阔,山川壮美。到处都是雄奇瑰丽的景色。最美中国编写组编著的《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2018全新修订珍藏版)》内容简介:活着,是有使命的。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自童年
张太雷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青少年时代;在“五四”洪流中;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共**个派往共产国际的使者;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先驱及其卓越领导人等。张太雷...
《股票投资沉思录》内容简介:作者以一个交易者的切身体会,融会贯通了哲学思维、经济学理念、金融视野、财务技巧和技术分析,打破
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显现它的价值,一部沉思、雄辩、批判性的传记,颠覆性和悲悯心兼具。——
《旁观者》是一代管理大师的亲笔自传,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旁观者》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
汉高祖皇后吕雉传 内容简介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虽毁誉参半却止于宫廷内斗,于民休养生息,可谓“明主”。吕雉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她帮...
《女性养生三法宝:不生气,不亏血,不受寒(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现代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太重要了,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工作学习
《数码摄影重点难点全突破》内容简介:《数码摄影重点难点全突破》从读者关心的角度出发,以作者10余年摄影创作生涯为基础,介绍了
《少儿计算思维养成记》内容简介: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养。本书是少儿计算思维养成过程的忠实记录:中科院计算所
奥威尔:生活与艺术 本书特色 《奥威尔--生活与艺术》(作者杰弗里迈耶斯)这部出色的论文集首次收录了一位世界**的乔治奥威尔研究专家四十多年来的代表性论文。杰弗...
哥伦布全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哥伦布这位出生于约公元1451年探险家的传记,记述其发现古巴,发现西班牙岛,及1498年发现“新大陆”等一生的经历。哥伦布全传 目录...
沐雨楼来鸿集--杨仁恺先生友朋书札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当代文博界元老、沐雨楼主杨仁恺先生收藏的函札百余通,从中可见杨仁恺先生的学术轨迹和交游概况。沐雨楼来鸿集...
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 本书特色 谨以此书献给一切有志于教育,一切已身在教育,一切将受惠于教育的人。“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蔡元培世界知...
始皇帝与秦帝国 本书特色 秦帝国造就了始皇帝,始皇帝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制度文化。带着十年邯郸梦踏上王者之路,挥剑扫六合、创建新世纪。以荒谬的五次巡游为标志,...
《“胡”说六朝》内容简介:《“胡”说六朝》共分四编,编是胡阿祥教授为南京晓庄学报“六朝研究”专栏撰写的“主持人语”;第二编
杜尚(Marcel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
厉以宁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中的《厉以宁》分册。书中系统地展示了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奋笔书写中国转型经济学的过程。 本书内容全面,...